仕途长歌 第58节

周日上午,闻同准时到镇中学,这是他第二次过来辅导学生英语。初尝爱情滋味的他,心头充盈着难以言状的幸福,人显得开朗多了。

上午有二十多名学生顺利通过背诵,最多的几名学生已经通过了三册教材。中午闻同没在学校吃饭,不想再麻烦李易秋。

下午开始时还算顺利,又有四十多名学生顺利通过,再往后就陆续有人出错,闻同一如既往地一次否决。与上次不同的是,出错的学生必须在今天完成背诵,哪怕今晚不睡觉。他会一直陪同到底,当然,允许学生随时放弃。

经过一周的突击背诵,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效果,主动性就被激发出来了。到了晚饭前,选择放弃的学生只有十多个。闻同回镇政府食堂吃过晚饭后,马上就返回学校。这次他没有在教师办公室,而是直接到了教室,真地陪着学生们上晚自习。

那些还没有背下来的学生,被李易秋集中到一间教室里苦读,以免打扰其他学生晚自习。

二十多个人哇哩哇啦地读着单词、课文,在晚上声音格外地吵闹。闻同却恍若未闻,捧著书看得津津有味。

开始的时候,学生们还存着一丝侥幸,以为闻同不过是说说而已,不可能真陪着他们熬通宵。过了十点,大家见他丝毫没有不耐烦的样子,更没有要走的意思,才开始相信他不是说笑。

那些通过的学生,下晚自习时忍不住绕过来探头探脑地看一眼,在为自己庆幸的同时,又开始为下周能否通过担起心来。

到十一点时,只剩下八个男生。开始的二十多个人一大半是通过的,剩下的坚持不下去,自愿放弃回宿舍睡觉去了。

李易秋不时过来看一眼,见闻同没有放过这八人的意思,准备回家做点夜宵送过来。闻同却早有准备,八点多时他就掏钱让学生买了箱方便面来。李易秋回家烧了两壶开水,闻同就在教室里和八个学生泡起了方便面。

吃完方便面八个学生发了狠,约好谁都不能做缩头乌龟,一定要背出来。结果八人中先背完的也不肯回宿舍,就在教室里读下一册,陪着其他难兄难弟。

一直到凌晨五点时,最后一名学生才顺利地背好。

临走之前,闻同把八个人叫到身边,说了几句话:“你们也许不理解我,但我希望,今晚的经历你们不要忘记。当你选择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一定要做好,如果总是宽恕自己,你有一天就会发现,你是那么地失败。”

虽然一晚上没睡,闻同毫无倦意。一般情况下是肉体决定精神,但很多时候精神也能决定肉体,他现在就属于后者。

回到家属楼,他换上一身运动服,活动了一下四肢,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从原来的平房搬到家属楼,居住条件改善了,但对他来说意义不大,平时也就回来睡个觉,呆在办公室的时间比家里多。

分配住房时,胡林把他安排在三楼西头,周广仁安排在三楼东首。三楼是最佳楼层,两端又是三楼的最佳位置。他原本准备推辞掉,随便住一套就行,把好点的位置让给那些拖家带口的家庭,可没人肯调换,他只好住进来。大家理解他的心意,不过没人敢真地接受,自己家搬进去了,别的家会怎么想?住着会不安心的。

早上的空气格外地清新,他跑起来神清气爽,脚步轻快。这样的环境,才是适合生活的地方,只要自己在这里主政一天,就不允许发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事。他一边跑一边转着念头。

早起的人们认识不认识的,大都主动和他打招呼,他不得不频频点头回应,颇为不便。但他心情是快乐的,这说明人们初步认可他了,给予他尊敬。作为一名政府官员,被老百姓认可、尊敬并不容易,这个他太清楚了。

由于心情好,他跑得兴起,往日都是来回跑上五公里左右就结束,今天绕着镇外一直朝前跑去,不一会儿就到了镇外小河上的那座石拱桥。

前段时间他时常到县里、市里或省城出差,最近又搬到家属楼住,离这里远了,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跑到这儿了。踏上小桥时,他脑中突然蹦出一个念头,那个眼神冷淡的长头发姑娘在不在?

第89章 神女声声传佳讯

长头发姑娘一如既往地在桥头的石头上压着腿,一头乌黑的长发散落在脑袋周围。

听到脚步声她转头看过来,愣了愣居然换成了一幅空前的笑脸,等闻同跑到身边时,突然张口道:“闻镇长,好长时间没见你了。”

“是呀,搬家了就不往这边跑了。”闻同回了一句,没有停下脚步。虽然多次在这里相遇,这还是两人第一次开口交谈。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杳踪镇申请修建三级公路的报告市里已经批复。按往常惯例,下面申请资金,上面审批时总要打个折扣,这次市里一点折扣没打,按工程预算全额拨付。有市里的榜样,县里也就不好打折扣了。

传回来的消息是市里对杳踪镇引入的二千五百万到位资金颇为重视,对镇党委、政府努力创造条件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很赞赏,因而积极支持镇里改善基础设施。

按照杳踪镇的报告,市里一次性拨付六百万元,县里配套拨付二百万元,一并转入县财政局专户。县内外的一些兄弟乡镇十分眼热,可看看人家招商引资的成果,就都知趣地闭上嘴,只能干咽唾沫。

市里之所以有这个态度,某种程度上归功于云缈日报“乡镇纵深”栏目的那篇报道。周广仁因此很感激省日报的记者季灵筠,他知道闻同和季灵筠认识,就让闻同一定要请她再下来玩一玩,或者他和闻同一起去江映感谢她。对县乡干部来说,省日报的记者是颇有份量的,周广仁自然想借这个由头抓住这条关系。

当闻同转告季灵筠时,季灵筠在电话那头乐得格格直笑。两人的关系并没有公开,平时都是在晚上通过电话传情。季灵筠经常出差,晚上回客房第一件事就是抱着电话和闻同聊天。闻同家里没装电话,每天晚上就呆在办公室,一直等到和她通完话才离开。

原定方案的路段是从王家垄煤矿矿区经镇街道连接省道,按三级公路编制工程预算并申请全额拨款。之所以申请全额拨款,是出于潜规则下的一种技巧。

事实上闻同、周广仁从未奢望过市、县两级真会按报告所请不折不扣地全额拨款,陈照东当初说的是市里多少会拨点,并要求镇里也要积极想办法筹措资金。因此,一直以来镇里准备的方案是发动村民出义工以弥补资金的不足。

现在市县资金真的全额拨付到位了,闻同、周广仁心思又活动开了。两人一商议,决定仍然发动村民出义工,节约出来的资金用于修建王家垄自然村至栗子堰石场路段及镇街道翻新。

之所以要把原方案的路段延伸至栗子堰石场,考虑的就是在石场扩大产能后,也要提升道路的运能,以竞争江边高速公路工程石料的订单。

市里虽然是主要出资方,但道路权属在县里,主管单位是县交通局。修改后的方案报到县里后,分管副县长痛快地批示同意。少花钱、多办事,充分使用有限的资金,这是应该鼓励的事。县里道路多修一公里,分管副县长就多一分政绩,何乐而不为。更关键的是,这事赵达成非常支持。

全额拨付资金本来是件天大的好事,可李远红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样一来道路修建工作就会由县交通局统筹负责,由专业施工队伍负责全部工程,而不是原定的组织村民出义工分担工程量。

如果不用村民出义工,基本上就没镇里什么事,也就等于没他什么事。他原本指望借助具体经办修路的机会谋取正科级的。当周广仁、闻同提出修改原方案时,他是第一个赞成的,又主动要求跑县交通局、分管副县长报批,并且高效率地在三天内就办了下来。

按修改后的方案,整个工程被分成两大块。前期主要由镇里组织村民拓宽路面,修筑路基、路肩,挖排水沟,后期由县交通局负责安排专业施工队伍铺筑柏油路面。

镇里正式成立工程指挥部,周广仁、闻同分别担任总指挥、副总指挥,李远红如愿担任工程指挥长。沿途各村的村支书、村长均被纳入指挥部,任副指挥长。

闻同记得上次配合四海有芳包销西瓜临时抢修道路,有几个在省建工集团干过农民工的村民技术不错,人也机灵,就要求李远红把他们聘请过来,充任指挥部的技术员。作为主管单位,县交通局安排了三名技术指导兼督察员进驻指挥部,带队的就是李远红的同学。

对于申请资金修建三级公路,陈照东、赵达成事先已经交了底,所以周广仁、闻同就放心地着手做前期准备工作。等到报告批复、资金到位时,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具备了开工条件。

所有的准备工作中,最棘手的还是征用耕地。经过几次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最后决定的处置原则是“适当补偿、优先安排”。

所谓适当补偿,就是征地时只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强迫与不公平就在所难免了。作为镇长,闻同能做到的,就是保证这“一定”的补偿实打实地发放到村民手中。这个季节田里庄稼已经收割完,不需补偿青苗损失,这也节约了一笔不小的支出。

“优先安排”则是指因村民出嫁外村,死亡或农转非而空出来的耕地份额,优先安排给被征地户。

除了征地之外,发动村民出义工的工作也已经落到了实处,动员工作做到了各家各户,每户村民出义工的排期表也已经编好。

镇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开工仪式,县委书记赵达成、县政府县长阮洪通共同出席。

仪式现场搭建起一座简易的主席台,四千多村民代表按照行政区划隶属关系整齐地排列在台下。各村村支书举着写有自己村村名的红旗站在队伍最前列,使劲地挥舞着调动现场气氛,相互之间较着劲。

第90章 红旗招展争上游

围观的人比村民代表还要多,整个现场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一些老人专程赶来现场观看,甚至有人激动得老泪纵横。

村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受够了交通恶劣的苦,现在总算是出头了,这等造福千秋万代的大好事如何不让他们激动万分?!

红岗村村支书何嫂子是唯一的女支书,和这些大男人比赛挥舞红旗只有吃亏的份。她干脆省着力气,只象征性地左右摇动着手中的红旗。这让她身后的红岗村村民们急得直冒火。

看到相邻的熊宝金放下手中的红旗点烟,何嫂子笑道:“熊支书,你看闻镇长躲在最后一排,连头都不抬一下,没有他这路能修得了?”

参加开工仪式的不但有县委书记赵达成、县长阮洪通,还邀请了市交通局局长,另外还有县委办陈主任、分管副县长、县交通局长、县财政局长等十多位嘉宾。

由于主席台较窄,闻同让胡林把市县领导安排在第一排,县行局领导和周广仁安排在第二排,他自己则和李远红一起陪着县交通局的三位技术指导坐在最后一排。

首节上一节58/8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