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风云再起 第115节

妇人不知道自家男人为什么怕这个很阳光的小男生,男人一瞪眼:“邓公子要喝酒,还不赶紧加两个菜?去熟食店弄几样……”

“别,嫂子你别忙了,菜我自己带来。”

邓华把纸口袋打开,是一只香酥鸭,一只熏兔,还真是来喝酒的!何斌终于放下一颗心,却也疑惑不已:“邓公子,您瞧这太不好意思,怎么可以让你客人破费!他嫂子还不赶紧给收拾一下,这娘们越来越迟钝!”

“算了,不麻烦嫂子,咱哥俩自己动丰衣足食。”说着话,从腰间摘下一柄小刀,惯常见那种钥匙链上的,这种刀不要说切肉,就是要割也费点劲。

只是这柄刀在邓公子,仿佛被注入了灵气,说话间,邓华上不停,“嗖嗖嗖”一片刀影过后,鸭肉和兔肉,片成干豆腐一样的薄片,整整齐齐码放在盘子里。

何斌咽下一口口水,这一是赤裸裸的威胁呀!就凭如此犀利精准的刀工,让他再也不敢生出一丝幻想。何老大挤出一个笑:“邓公子有话尽管吩咐,还不出去!”

妇人正观看邓公子精彩的刀工,被男人一吼,吓一哆嗦,赶紧走出门。这家伙在家里还真是,不过此等家务事,绝对不是邓华想要操心的,他摇摇头:“知道大市场吗?”

“知道知道,那里最初是您张罗的,我们我们当初可没敢插。”何斌见汗了,“这不这不是后来改换门庭了么,我们我们才上去收点小钱,大头还在蛮牛那边,还请邓公子明查!”

从包里拿出一瓶茅台,给两个人满上,这瓶酒可是价值不菲,让何斌受宠若惊。就凭他的身份,哪里有会喝到这么高档的酒,也就是在电视广告上看看罢了,没想到今天有这口福,老何狠狠咽下一口口水!

把酒杯送到何斌面前,后者诚惶诚恐双迎接,那腰几乎弯成九十度!邓华叹口气:“大市场项目对古城县来说,是一个造福老百姓的工程,只是现在不能如期完工,我需要你们的帮忙!”

“我我我我们?”

何斌有点发傻,在他的意识,混混们除了收取保护费,好像根本没有其他的用处。尤其对官方来说,他们就是一群社会渣滓,根本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眼下邓公子居然找他帮忙,老何脑子有点转不过弯!邓华主动和何斌碰一杯,后者站起身大弯腰:“这是你家,你这么客气干嘛?这事还就你们可以做到!”

在何斌家里喝了两盅酒,邓公子就扬长而去,给何斌留下一摊子任务。如今的邓公子,不啻于古城县地下皇帝的存在,他布置的任务,绝对会让每一个混混当成圣旨去办。

第二天一早,黄玉英先前往阳庐市,省里那些续等邓公子回来太晚,小女人已经有点等不及。如果一切像小男人分析的那样,自己在古城县的时间不会太久,很多事要早点落到实处,按照邓某人的说法,就是要把桃子放在篮子里才保险!

下午,王尚春、乔斌和邓华个人带着古城县几乎全部大客车,拉上百多农民工出发前往清远市火车站。车上除了女学徒工,还有一些成木匠,以及其他的农民工。

古城大桥说是大桥,实际上全桥只有百多米,这还要加上引桥,靠近居民区这一侧的引桥,已经延伸进城区。所以从县宾馆前往塌桥现场,记者们总是会步行,这里想找出租车,不是一般的费劲,更多的那种倒骑驴,在这石板路上,能把你的隔夜饭颠出来。

从县宾馆前往,间路过大市场工程现场,这里本来就是城心。以往记者们真没心思注意这个半拉子工程,像古城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工程因资金问题半途而废太正常。

可是今天不一样,这里居然聚集上千人,所有的记者都很好奇,群体性事件本就是记者探究的焦点。对于记者来说,有冲突才有看点,他们才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一群人。

刚刚爆发出垮桥事件的古城县,突然面临新的热点,无疑是一大新闻,如果不能抓住会及时爆料,还真是妄作记者:“同志,这里怎么了?”

第205章 剑走偏锋

记者们都有点晕,就凭古城县的条件,居然要“打造华夏东南地区最大的土特产品交易市场”?这里边似乎很有点噱头,且不说古城县有没有这个经济实力,这里的交通物流各项基础,也根本无法达成这个目标!

“这里要打造华夏东南地区最大的土特产品交易市场?可能么?”

旁边有人不愿意:“为什么不能?看看工程规划上面说的,古城县地处江淮分水岭,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小角地区通往部巨埠江汉市、洪江市等地的枢纽。是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梯度发展的过渡带和东西部经济交流的转接点,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联系沿海、发展原的功能和特征。”

“就是,黄书记来到古城县第一件事,就是打造土特产品交易市场,当初招商引资千万,都被赵建军的贪婪吓跑了。”

“黄书记为了这个大市场,让下面那些村官,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品深加工,很多地方都堆积大批产品。上次我回乡看老人,村里边的场院和房,都堆满了民间工艺品,那叫一个漂亮!”

“这话说都白说,大市场眼看着要下马了,村民生产再多产品又怎么样?还不是堆在家里烂掉?”

死者这些老百姓嘴八舌的议论,记者们终于发现,原来古城县最有新闻价值的,不是塌桥事件。随着清远市领导班子给赵建军定性,塌桥事件再想弄出点东西,无疑会导致地方政府的不满。

大市场项目不一样,完全是一个全新视角,尤其是涉及到贫困县脱贫致富,更是正面的舆论导向,完全不必担心发回去的稿件被枪毙。几十名媒体记者,再也不去大桥现场,去了也白去,那边戒严呢!

正是警力全部用来防范记者,大市场这边才会没有人盯着,记者就像是嗅到臭肉味的苍蝇一样,迅速溶进人群,搜集一切有用的资料和信息。混混们能打架生事不假,如果办起正事也有相当能量。

人群早就有一批被混混们胁迫来的高,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个个都是那种嘴皮子特溜的。每当记者想要采访,旁边的混混都会闪在一边,突出藏在人群的高,这些人几乎统一口径。

本来是被胁迫,当得知此次混混们居然是要“干大事业”,每一个被胁迫的“义务宣传员”,都打起十二万分精神,主动凑到一起,研究怎么说才更有新闻性。

不得不说,高在民间,义务宣传员原本就是家长里短的高,如今有正事办,一个个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甚至某些记者都说不过这些人,记者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全面、系统”了解了大市场项目从立项、到招商、到上马!

以及后来一次次的波折,连古城县棚户区也没有落过,那里才是民怨的渊薮。从义务宣传员的口,赵建军和高飞的所作所为一点点被拔丝抽茧,全部晾晒到阳光之下!

不只是大市场项目,还有农民学徒工计划,还有大学生村官计划,渐渐地,一个锐意改革进取的县委书记形象凸显出来,黄玉英成为义务宣传员们口女菩萨一样的存在!

一个领导干部如此宣传绝对不是正道,会引起很多严重后遗症。可是黄玉英的情况不一样,美女书记已经成为淮阳省高层想要撇开的目标,再低调也就没有意义。

相反,在黄玉英离开之前,为她造势,借助大市场项目和诸多政策的正面宣传,顺理成章推举出一个改革者的领导干部形象,无疑有益无害。

如果说黄玉英此时是市委书记,邓华绝对不会这么干,那不是在帮书记姐姐,那是一个坑!华夏官场历来倡导做官先做人,倡导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按照儒家庸之道的理解,为官者只有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甘愿过平淡生活,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才能克服贪图享乐、追求金钱、盲目攀比等错误思想,才能始终保持知足心理、健康心态,才能做一个好官。

邓公子此次恰恰剑走偏锋,先行一步为美女书记营造一种绝好的舆论氛围,有了媒体的推介,一个英明神武的县委书记形象将会呈现在民众面前,最主要呈现在组织部门面前。

明星干部不为上下所喜,只是偶一为之,却是破解当前困局的最佳办法。尤其是还有“民意、民望、民心”的旗帜,更是把宣扬推介古城县大市场项目作为焦点,想必如此做效果将会出乎意料的好!

一如邓华所料,不到午,已经有十几名反应迅速的记者,前往乡下采访,他们乘坐的,是“凑巧”来县城办事的四轮子、马车、毛驴车,还有牛车。有些记者当天都不可能到达目的地,古城县的山很大,路也难走。

大多数记者没有进过山,绝对没有感受过山区老百姓的困窘,很多地方甚至有电源没有人家点得起电灯。尽管国家政策倾斜,山里一度电还是达到吓人的两块钱。

而此时古城县县城的民用电,不过两毛一度,巨大的电路损耗,巨额的线路成本,让农民根本无福享受现代化工业带来的诸多便利。

农业用电是一个很特别的称呼,如果说电力资源是纯粹公益性质,似乎不应该让农民承受太多额外成本。如果是商业行为,农民更没有必要为商家的店铺铺设买单,偏偏此时的华夏就有这么荒诞的电力销售模式!

“得益于”高昂的电价,这里磨米还是石磨,晚上还是在用煤油灯照明,有的干脆就是借用堂屋火坑的亮光。山里人睡得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光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非是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206章 逼宫

记者们正是在这样的地方,看见了那些堪称是艺术品的民俗产品,大家都被这些穷乡僻壤农民做出来的东西惊呆了。大家纷纷拿起相,拍下这些精美的产品,这是华夏最古老的传承。

同时摄入镜头的,还有古城县乡下残破的学校,石块堆起来的课桌,树墩甚至是土坯充当的“凳子”。还有学生们几个人共用一套教材,那教材已经磨飞边,孩子们依旧像宝一样珍惜,轮流保管。

记者们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的镜头可以帮到这些山里的孩子,原来自己的墨可以让外面的人们了解更多贫困地区的窘境,原来老区的生活是如此的困窘!

记者们并不傻,相反一个个都是人精,从到了乡下那一刻,就知道自己被利用了。可是眼前的一幕幕,让他们油然而生一种媒体人的责任感,和这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在一起,所有的物欲追求似乎都是可耻的!

一周后,刚刚回到古城县的黄玉英和王尚春,被召到夏书记办公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

夏书记的脸色,阴沉的仿佛能下雨,王尚春拿起摔在地上的报纸,《如此好项目为什么被前县长弄得死去活来?》、《贫困县的希望之光是怎么样熄灭的!》、《巧编织幸福路》、《老区还是老屈?》!

几十份报纸上面,全都是古城县大市场项目深入报导,从整个项目策划,到招商引资成功,以至于后来棚户区强征,全新的策划理念,人走政熄,高主任再度接后,再一次使得项目陷入困境!

首节上一节115/20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