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风云再起 第1938节

真能显摆自己!段弘毅很看不上此时的邓某人,姓邓的太张扬太喜欢显摆自己,总是掩盖了领导的光芒。难道他就不怕功高震主么,就不怕像明朝开国元勋一般被宰杀殆尽么?

老段想多了,不要说他段弘毅段秘书长,连马英飚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凭他段弘毅想要做到?邓华并不是张扬,只是他的能力超出祁连省干部太多,以至于鹤立鸡群罢了。

小邓同志不知道段弘毅咋想的,也不屑于知道:“第一,每个区域征召全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服务,免费午餐征召全职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对接项目学校,服务学校严格按照免费午餐的开餐标准执行。第二,全职的稽核人员不定期到学校突击检查,一旦发现有违规现象,就会要求整改;如果严重的,就会要求停止供应,直到整改完成。”

征召全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服务么?段弘毅撇撇嘴扬声道:“国家和省里拨款有限,满打满算也不过四元钱,这四元钱只够孩子们营养餐计划的,现在搞什么全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服务,这费用从哪儿出?”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而且是大问题,没有人是喝空气长大的。每一位劳动者都需要拿薪水,连志愿者都要最起码的生活保障,这些钱从哪儿出是个问题,毕竟原本孩子们的午餐费就捉襟见肘。

如果资金问题不能解决,小邓同志的第一点就是笑谈,大家都看向邓华。这应该不是邓某人的正常水准,对小邓同志的能力,于承瑾还是相当认可的,这位以往的表现证明,能力超越祁连省干部一大截。

果然只听邓华继续道:“全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负责物料采购和配发,一组团队可以负责相当区域内的供应工作。教育局的基础教育科,人浮于事在工作时间玩游戏情况屡见不鲜,这样清闲的单位抽出个把人专门负责这一块很难么?”

呃!丁波张张嘴终于还是没有说话,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邓某人是专门做过调查研究的。他在素面事件发生前后,到市县教育局考察过的呀,这一点连身为教育厅纪检组长的丁波,都没有做到。

有一点小邓同志没说错,上班时间玩儿游戏,不只是在教育部门存在,实际上在体制内很多干部都有这类错误,几乎是屡禁不止,现在被邓某人提出来了。

“至于说志愿者!”邓华看着段弘毅,“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少有爱心的人,他们把在闲暇时间关心孩子们的餐饮健康,当成是一种社会责任,当成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爱心,这一点超过那些没心没肺的领导!”

我怎么就没心没肺了?换一个人敢这么说段弘毅,老段肯定会跳起来反驳,但是姓邓的这么说他只有咬着牙忍了,不忍又如何?难不成跟他在众人面前大吵一顿?

吵架的结果多半是要输的,姓邓的战斗力爆表,这一点早就在祁连省干部心目形成共识。不要说他段弘毅,就连马英飚都甘拜下风的呀,老段没有那么不自量力。

见没有人反驳,邓华接着阐述自己的理念:“第,基层采用村校联合的方法,请村支书或者其他党员干部监督,学生家长同样参与监督。免费午餐还是需要聘请厨师的,必须增强餐饮的美食度,让孩子们在学校吃好吃饱,有专职厨师的话,和孩子们一起吃饭的老师也会主动监督午餐的质量。”

说实话到基层走过一遍,会发现很多问题,只是那些领导干部熟视无睹罢了。他们的心里根本没有老百姓,也没有那些住校的孩子们,毕竟领导干部的孩子不会出现在那样的学校。

看看自己去的学校,老师办公桌上高高的作业本就知道,教师的教学任务极其繁重。这种情况下还要承担厨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亵渎,要知道从准备到完成一顿饭,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以上。

在学生超多的学校,一个老师根本无法承担厨师的职责,而且不是每一个老师做出来的饭菜都可口。孩子们还是很讲究饭菜的口感的,凡此种种一个专业的厨师很重要,这是邓华在下面调研后的结论。

延请专业的厨师么?一位干部轻咳一声:“通常此类基层学校办学经费有限,一位厨师月薪最少在八百元以上,这钱如果从营养餐餐补资金挤出来的话,恐怕每个孩子会出一块钱以上,孩子的餐饮质量如何保证?”

钱始终是软肋,这一点邓华也不否认:“其实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没有那么难?大家都对邓某人的话嗤之以鼻,这位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呀!祁连省的干部,谁没有经历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营养餐餐补资金被挪用截流,还不是因为没钱造成的么,这位却说什么不难!

第3473章 制度建设

在祁连省但凡涉及到钱的问题,都是老大难问题,偏偏在邓某人口很简单。这简直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么,谁都知道邓某人不差钱,但是你不差钱不等于基层不差钱啊。

邓华微微一笑继续道:“营养餐仅仅是午一顿饭,可以聘请当地讲卫生做饭好吃的村妇,午一顿饭加上时候清理,前后个小时不耽误村妇家的活计,二十天百块钱应该可以雇到人,每天不到十五块钱任何一个学校都能接受。”

还真是这么回事,要知道祁连省02年人均工资还不到一千块呢,很多农民工月薪只有五六百块。百块钱还是个小时的工作,村里可以找大把的人来做,恐怕不只是村妇连男人都愿意。

至于说每天的十五块钱更是不在话下,截至目前享受营养餐待遇的学校,最低都有上百人吃午餐。也就是说每天十五元的支出,相当于一个人出一毛五,这么一点点的成本,跟让孩子们吃的好相比真的不是个事儿。

小邓同志看向质疑的干部:“再有一点!学校午餐浪费情况不可避免,事后剩下的饭菜可以用来养猪,一百人用餐的食堂,每天剩饭菜养两头猪不是问题,这个可以跟厨师交换充当一部份薪水,如此一来每天的雇佣成本不会超过十元!”

十几年后泔水猪成为食品安全问题,那是因为有些餐馆饭店的食材,添加剂太多堪比瘦肉精了。实际上农村剩饭菜养猪比比皆是,也没见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学校的食堂也没有什么添加剂,也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这一点于承瑾也很赞赏:“我在军队养过猪,食堂泔水养猪很正常,大食堂特别是上百人的食堂,每天剩余的食材全部都扔掉真的很可惜。用来养猪不是问题,也可以养鸡鸭鹅养狗,完全可以充当厨师的部份薪水。”

四五十岁的干部,都是从红色年代走过来的,养猪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什么新鲜事。餐饮剩余材料养猪养鸡鸭鹅真的很正常,一个常年运作的百人食堂,杨四头猪都不算个事。

小邓同志的说法还是给下面预留了运作空间的,把剩饭菜喂猪养鸡鸭鹅,也可以避免厨师把剩饭菜重复利用,毕竟剩饭菜涉及到他自身利益。

如果按照邓华的说法,每一位厨师月薪不会超过二百块,每天聘请厨师的费用可以控制在十块钱。十块钱意味着每一个孩子拿出一毛钱,这样的付出真的不是个事儿,而专业或者半专业厨师的配置,无疑可以让孩子们吃得更好更健康。

对此这最起码邓华自己深信不疑:“第四,采用网上公示的方法,要求项目学校每天把自己的午餐情况发布到网上,接受社会监督,并有免费午餐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每天巡查更新,一旦有异常即和学校联系查询。”

学校食堂施行社会监督制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营养餐餐补资金被挪用截流事件,让社会对基层学校和教育部门失去了信任,而监督制度的建立无疑是一种进步。

“以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约束,远远不及制度的建设!”于承瑾沉声道,“之所以会发生素面事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监督制!邓华同志说的不错,社会监督是依法行政的有效补充,任何自觉不如制度完善,就让我们从营养餐的监督制开始,为实现全社会的监督制构建起一个好头!”

说实话段弘毅没想到,今天于承瑾会力挺邓某人,在老段看来,即便邓某人的倡议有道理,也不值得地方派的全面认同,毕竟这家伙是空降兵,他的成功代表空降兵的成功。

他的成功也就意味着地方干部的失败呀!段弘毅秘书长非常在意这一点,他恨不得让地方干部取而代之,问题是地方干部真的没有人可以超越姓邓的呀,老段只能看着小邓同志展现自己。

邓华的表述极为清晰:“部份免费午餐基金隶属于社会福利基金会,捐款来自社会做好监督也是必要的,必须在其官网设置信息披露页面,定期公布年度审计报告、财务信息披露报告等,同时项目的每一收入、支出必须公示,还要公示受资助学校名单。”

实际上在营养餐计划实行之初,是有此类批露制度的,只是后来各地懒政干部无视这项规定,以至于所有的公告制度成为摆设,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让某些人钻空子,才会爆出营养餐餐补资金被挪用截流事件。

很多时候单纯以职业道德约束,远远不及规则的力量,只有制度建设完善,才能避免那些人钻空子。没有制度没有规则约束的项目,等于是诱惑人犯罪,就像一座金山摆在乞丐面前一样。

要拒绝金山的诱惑,仅仅是凭借自身道德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要制度的约束和法律的震慑。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社会制度更完善,这也是华夏倡导构建法治社会的意义所在,法律法规才是社会走在正确轨道上的强力约束!

“免费午餐不止要想办法让孩子们不光吃得饱,也可以吃得营养更均衡。”小邓同志沉声道,“当然免费午餐面临诸多的问题,比方说没有专业的营养师,有极个别学校,没有按照免费午餐的标准来执行,比如食品留样不规范、没有做到在荤素用不同的砧板等等。”

毕竟营养餐刚刚实行没几年,一蹴而就把一切都打造的尽善尽美不切实际,所以邓华不会求全责备。只要基层学校和教育部门,为孩子们尽职尽责,就足以获得他的尊重。

要知道在乡镇学校食堂都是奢侈品,很多学校都是把多功能室当成食堂,专业食堂需要的资金对基层学校而言,是一巨大的开支,上面没有预算下面更没有资本建设。

于承瑾很满意邓华制定的一系列举措:“凡事都要在执行完善和改进,我们以后要构建一条投诉渠道,一旦发现问题,免费午餐负责方和管理部门都要及时给出整改的通知,让学校及时做出整改措施,务必要让孩子们吃饱的同时也要吃好!”

第3474章 于承瑾的支持

最起码这样的态度是正确的,于副省长今天的态度出乎邓某人的预料,这位似乎完全摒弃了空降兵和地方派的狭隘思维,完全以客观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建议。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在祁连省四个月时间,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那种狭隘的地域观。从秦川新区的省政府办公厅,从锦城市到雍州市,那种排外情绪无处不在,这也是偏僻地区的通病。

偏僻地区不只是因为地域封闭,最主要还是思想封闭思维封闭,像当年的古城县、万盛县和合驰市,地方干部都缺少开阔的胸襟,缺少走出大山的勇气,偏偏还排斥外来化和外来干部。

老于似乎和其他人有所不同的,只是邓华注意到,老段的心情似乎很不好。这也很好理解,在媒体见面会上,被那些记者一顿怼,更是全场被邓某人夺去风头。

那也就罢了,现在回到自己的主场居然还是被邓某人抢风头,他心情怎么可能好啊?问题是这一切都没有办法改变,邓华抢夺了他全部的光环,谁让他技不如人呢?

小邓同志的声音铿锵有力:“是!我们的干部还是要沉下身子、放下架子、走下车子,跟人民群众做最直接的交流,现在我们的干部高高在上,跟老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很难想像当老百姓遇上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谁,他们如果不是想到领导干部那是我们的悲哀!”

不得不说这位说的很有道理,即便心存偏见,也着实挑不出来什么毛病。于承瑾是务实的干部,正因为务实他才会欣赏能吏邓华,才会力挺这位外来户的干部。

无关派系还是其他什么划分,于承瑾比其他人更清楚,祁连省想要大跨步发展,首先需要的就是人才。最少到目前为止,于承瑾没有在祁连省的干部,发现比邓某人更能折腾的干部。

最主要这位不是瞎折腾,看看他在秦川新区搞的特色小城镇项目,还有清理吃空饷的干部,还有针对跑马圈地案件的整治工作,每一项都堪称精彩绝伦。

更不要说西部经济论坛项目了,正是因为这个项目,邓某人正式进入梯队选拔的行列。以于承瑾的身份地位,自然知道小邓同志身份擢升带来的好处,意味着这位上位副省部级干部,仅仅是时间问题。

首节上一节1938/20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