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之风云再起 第524节

说到在那边所见,廖宇峰依旧心有余悸:“赶到东南亚的时候,还信心十足,只有进入市场才知道,股价已经背离实际价值太多,再想出根本没有会。”

东南亚经济危,真正爆发是在9年,实际上隐患早在95年已经初露端倪。可惜所有人都是有贪欲的,没有人在意危到来,就算有一点也都心存侥幸心理,击鼓传花谁是最后倒霉的?

廖老从去年开始,要求廖家撤出东南亚,可惜廖晨父子财迷心窍,一直拖延到今年才开始操作,却是为时已晚。只是两个人此时不再违背老爷子的命令,全面封锁消息,只是家里财政紧张却是瞒不过人。

不需要廖公子细说,邓华已经很清楚那边面临的严峻局面,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前世邓某人公子哥一枚,虽然网上对房价飞涨深恶痛绝,对邓某人来说没有感觉。

邓家本身就是做房地产生意的,老邓巴不得房价涨上天,何况房价上涨获益的岂止是邓明毅一个人!不过重生后你,小邓同志认真学习过日本人泡沫经济破碎,本来想要借赚一,可惜生不逢时。

别人不知道,邓公子清楚记得日本人的房地产泡沫,一直到十年后都在跌跌不休。此刻怎么做已经呼之欲出,小邓同志皱皱眉:“不妨壮士扼腕,采取断然措施,也许可以保住部份资产。”

“这个!”廖晨眼神闪烁,很显然不甘心,“邓先生,难道说就没有更完美的办法?”

烦恼皆因强出头,贪婪总是一把刀!廖董事长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廖家之所以陷入困境,九成九的原因来自于他们父子的贪婪!似笑非笑看着廖晨,回头看看廖老:“老爷子,这也是您的意思?”

“嘿!”廖光福摇摇头,“老头子看不出危有多大,不过如果能保证半数资金回笼,也就是大造化!”

冲老爷子竖起一根大拇指,邓华感慨道:“不愧是战场上生死搏杀下来的,对危的敏感性超强!”说着话看向廖晨父子,“如果廖董事长信得过我,马上出还来得及,否则最多明年,廖家的钱恐怕会血本无归!”

第963章 湮灭的历史

人心不足蛇吞象啊!任何人都不能免俗,邓某人叹口气:“如果不是廖老和我忘年交,如果廖家不是在古城县有投资,我不会说那么多。言尽于此,是不是听全在于廖董事长,老爷子,我来港府还有工作,今晚感谢廖家的款待,告辞!”

“等一下!”廖老站起身,冷冷瞪一眼廖晨父子,“你们太让我失望了,小邓,我已经决定,马上从东南亚撤资。鉴于廖晨无法做出正确决策,已经不适合担任董事长的职务,老头子还是自己来吧!”

八十多岁老头重出江湖,廖晨脸色惨白,董事长的位子没什么,问题是廖家丢不起那个人。从二十年前廖董事长开始执掌廖氏集团,还从来没有让老爷子出马过。

二十年固然是港府发展最迅速的一段时间,几乎操起一个项目就可以赚钱,廖家总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二十年后让廖老重新执掌廖氏集团,他廖晨再没有出现人前的脸面。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越是有头有脸的任务越发珍惜自己的颜面,廖董事长终于低下头:“爸爸,我听您的,马上从东南亚撤资,不管付出多大代价!”

“爷爷,您放心,我马上返回东南亚,把所有的生意了断!”廖宇峰毕竟不是傻瓜,既然父亲和爷爷都做出来判断,身为执行者自然知道该怎么做,否则他就不是廖家长孙,“房地产打促销估计问题不大,泰国的摩托车制造厂出不太容易,印度尼西亚的纸浆厂有点问题,那边土著员工罢工,政府有纵容的嫌疑。”

印度尼西亚?邓华一惊,瞬间想起前世网上看到的,印度尼西亚大规模的排外事件,那次针对华人的事件损失巨大。只是邓某人不可能无生有说什么动乱,他只能是提个醒,具体的还需要当事人对危的敏感性。

邓某人知道凭借自己一人之力不可能扭转大局,但是给予身边人一点帮助还是能做到。至于说对方是不是接受,不在他的考虑之内,但求无愧于心!

邓华沉声道:“印度尼西亚的产业和人员,一定要撤回来,那个国家民众对华夏人没有好感,更是仇富心理严重,以后会出大问题。”

“怎么会?”

廖晨和廖宇峰都无法相信,邓华叹口气,无论从廖老的角度还是从雨涵的角度,都不能坐视廖家出现重大损失,如果仅仅是经济上也就罢了,问题是9年东南亚经济危带来的政治动荡,绝对不只是经济上的损失。

谁知道届时廖家谁会去那边,万一赶上印尼那群畜生作死,损失可就太大:“我的身份想必廖老有所猜测,有些东西不能和你明说,不过你们最好还是听我的。”

人面面相觑,廖家对邓某人另外一重身份早就有所猜测,今天邓华第一次说出来。邓某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拉虎皮扯大旗,廖家人不可能相信自己,总不能说他邓某人是重生人士吧?

尽管不相信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廖晨还是选择服从廖老的心意,廖董事长吸口气,终于艰难点点头:“廖家感谢邓先生的忠告,我们会尽快处置,早一天从印尼撤资。”

“纸浆厂也许不用卖掉!”

个人都是一愣,邓公子没喝酒怎么就迷糊,刚刚还劝自己迁移工厂,转眼间自己否定自己?邓华思路越发清晰,既然已经开始帮助廖家想办法,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藏着掖着。

话说一半很膈应人的,吊人胃口那也要分对象分场合么,邓某人继续道:“可以转投俄罗斯远东地区,虽然老毛子也是背信弃义惯了,那边毕竟毗邻华夏,多多从华夏雇工,不会有太大问题。而且,俄罗斯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远超华夏,如果先和俄罗斯签署投资协议,让俄罗斯人出面迁移工厂,估计印尼不会横加干涉,也不敢做什么小动作。”

前苏联在东南亚地区投入相当的精力和财力物力,无非是要执行所谓的包围华夏策略,如今继承前苏联大部份遗产的俄罗斯,已经鞭长莫及自顾不暇。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现在为止,俄罗斯人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依旧远超华夏。

最主要俄罗斯人行事向来无所顾忌,而印尼那样的军政府国家,最崇拜的就是实力。只要对方的实力足以碾压,印尼总统绝对不是白痴,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和俄罗斯人做对。

廖光福毕竟是将军出身,对军政大势的了解,远超廖家其他人。不要说邓某人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件,印尼颁布的数十项法令法规,足以让廖老心存警惕,和一个国家政府做对,廖家没有那么蠢!

借助俄罗斯的力量,廖老欣慰地点点头:“好办法!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虽然基础设施条件差了些,销售渠道更是受到制约。纸浆厂未来把华夏作为纸浆出口目的地,那些不利条件全都转化为有利,果然一举数得!”

“也好,”廖董事长迟疑一下,终于点点头,“虽然远东地区条件差点,俄罗斯人名声不怎么样,如果能够借助关东省做跳板,进入内地市场,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廖宇峰深深看一眼邓某人,说实话廖公子从来没有感觉,邓某人哪里比自己强,爷爷居然如此看重他。听了小邓同志刚刚的分析,他终于有一点了解,不愧是政府官员,邓公子看事情远比他更周密。

就凭在商业运作的时候,居然可以观察世界大势,观察局部政治动荡,观察民族劣根性,就不是他廖宇峰可以做到的。不过真的把企业从印尼迁移到俄罗斯,成本可是不低,真的能在短时间内赚回来损失吗?

第964章 廖家决断

东南亚除新加坡以外,其他国家因为各种原因,摩托车一直是主要交通工具,廖家在泰国的摩托车厂还是很赚钱的。只是眼下看来,如果经济危继续下去,赚的钱不够赔的,必须做出选择。

廖宇峰皱皱眉:“泰国的摩托车厂虽然和世界顶级企业没法比,技术在东南亚地区还是处于领先水平,廖家的摩托车一直走高端路线,仅比日本车差一点。”

“没错,”廖老点点头,“廖家摩托车制造厂已经经营十几年,有相当的口碑,有相当忠实的拥趸。说实话摩托车厂迁移,还是有些舍不得,前年摩托车厂几乎创造廖家四分之一的利润,和古城县石材厂不相上下。”

提起古城县石材厂,廖宇峰有点尴尬,给邓某人一个苦笑。廖公子想起当年自己的任性,如果没有邓某人帮助,廖家绝对不会有一台印钞存在。没有经济危的时候,房地产被廖晨视为家族崛起的唯一希望,现在看来成了廖家的坑。

廖董事长叹口气:“经济危不会持续不断,可以暂停摩托车厂的生产,同时利用那边的技术底蕴,在华夏筹建全新的摩托车厂。就选江滨市好了,那里伪满时代就有相当先进的重工业储备,建国后发展日新月异,想必不会让我们失望。”

出点主意可以,具体如何操作是廖家的事情,邓某人毕竟不知道廖家产业的详情,就像刚刚廖晨的决断。没错,东南亚的经济危几年后就能过去,未来的摩托车厂依旧可以生产。

只要局势稳定下来,摩托车厂依旧可以赚取利润,一个品牌的经营和维护,远超创立品牌。既然廖家的摩托车厂依旧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企业,此时迁移无疑成本过高,不是最佳解决方案。

“可惜了!”廖宇峰有点遗憾,“东南亚那边粮食深加工企业还是很有前景,技术一直和欧洲合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问题是农产品成本上涨过快,企业生产无利可图,不知道华夏有没有发展空间?”

一脸期待的看向小邓同志,不只是廖公子,廖董事长和廖老也都看向他。粮食深加工企业属于高投入高附加值的产业,每年需要吞食大量的粮食,赚取超高的利润。

如果没有粮食基地做后盾,粮食深加工企业就成了没油的汽车,没电的灯泡。在廖家看来,华夏粮食自给自足不过是个噱头,恐怕更多时候是粮食净进口国。

他们宁可相信来自美国的报道,邓华乐了:“巧了,我来港府招商,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粮食深加工企业。兴安省作为华夏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发展粮食深加工前景广阔。最主要有华夏庞大的市场作为后盾,可比东南亚那片会多多。”

爷个都是眼前一亮,如果能够在兴安省成立全新的粮食深加工企业,无疑最符合廖家利益。当年廖先生在关东大地上,着实和对打过几次大战,不过对那边的现在具体形势还真就心里没底。

“咖喱酱在内地会有市场吗?”廖宇峰撇撇嘴,邓某人似乎有点得意忘形,“按照内地的饮食习惯,恐怕难以接受东南亚的调味品,那东西不起眼,利润率可不低。”

榆木脑壳,邓某人暗骂一声:“调味品虽然消耗有限,却像食盐一样不可或缺,只要找到一个适合的产品,赚取利润不是问题。为什么一定是咖喱酱?各种地方风味调料,比方说火锅底料,比方说炸酱面的酱料,比方说卤煮的汤料。不怕廖老笑话,我做饭就会煮面,还做不好酱料,年轻人又有多少会做饭的?”

邓公子这话可不是凭空臆测,前世宅男的他,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在超市货架上,采购一堆调味料。回来后,让于思华为他烹制每一种口味,说起来怀念那时候丰富的货架,想吃什么没关系,只要买回来调料,一切尽在掌握!

“呃!”廖公子脸一红,本想嘲弄一下邓某人,没想到小邓主任想出来的点子,如此美好,“邓主任说的没错,调味品投资一本万利,把食品深加工企业部分产能转移到内地,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廖光福笑了,孙子毕竟智商超高,一旦放弃成见,商业上的敏锐触觉,是廖家走向持续发展的保障。富不过代的说法,大概不会应验在廖家,奇怪的是,如此的想法更多不是廖宇峰给予的,而是毫不相干的邓某人。

也许小邓同志真的是廖家的贵人,从回乡祭祖到现在,每一次都能给廖老惊喜。这一次想出来的办法,虽然不可能让廖家完全避免损失,却是可以想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法。

首节上一节524/20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