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青云路 第619节

程红丽惊讶的问道:“苏星晖调到昌山县来了?”

魏鹏飞点头道:“是啊,这不是干部异地交流吗?就把星晖交流到咱们昌山县来了。”

程红丽道:“交流到昌山县来了?那确实不是一件好事,咱们昌山县的条件可没你们上俊县好。”

苏星晖笑道:“不管条件怎么样,来都来了,咱们就不说这个了。”

十几分钟之后,服务员面无表情的端来了一个木炭火锅,往桌上一放,又面无表情的转身离开了,魏鹏飞苦笑着摇头,他对苏星晖道:“这羊肉还是不错的,你尝尝。”

苏星晖其实在前世到昌山县玩的时候吃过这种羊肉,他知道,这种羊肉是一种名叫马头山羊的特种山羊的肉,确实非常好吃,他夹了一筷子羊排,放进了嘴里,果然,这羊肉没有什么膻味,肉质细嫩鲜美,炖得也十分软烂,确实是羊肉中的上品。

苏星晖点头道:“好吃!”

魏鹏飞道:“这种山羊是我们昌山县的特产,名叫马头山羊,好吃着呢。”

不一会儿,服务员便把其它几个菜,还有那瓶苦荞酒都给端上来了,魏鹏飞便和苏星晖对饮起来。

这昌山县虽然经济落后,可是这几样特色食物还是相当不错的,马头山羊不用说了,那盘熏鱼块是用山泉水里长大的红尾稍熏的,鱼肉的味道紧致鲜美,熏鱼用的是山里的果木,带着果树的清香。

那盘苕粉丸子在昌山叫做苕粉砣,是用山里种的红薯做成红薯粉,在做成丸子,在丸子中间包进肉馅,味道鲜美,口感富有层次,让人吃了也是齿颊留香。

就连那盘青菜的滋味也要比一般的青菜要好得多,这里的青菜全都是高山蔬菜,没有污染,自然好吃了。

至于那瓶苦荞酒,是用昌山县特产的一种名叫苦荞的粮食酿造的,这种酒是纯粮酿造,山里温和的气候很适合酿酒,酿出来的酒馥郁芬芳,在浓郁的酒香之中还带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苦涩,可以说是别有风味。

可惜,这些特产由于昌山县的交通不便,很难运出山外,也只能在昌山县吃到喝到了。

苏星晖道:“你们昌山县的特产,还是相当不错的嘛。”

魏鹏飞道:“山里的宝贝多着呢,今天你只尝到了这几种,等你在昌山呆的时间长了,就知道了,只可惜这里就是太穷了,有宝贝也变不成钱。”

苏星晖默默点头,他端起一杯苦荞酒道:“来,敬你一杯!”

魏鹏飞将那杯酒一饮而尽。

魏鹏飞的酒量很是一般,他只喝了三两左右,就有一些不胜酒力了,苏星晖便自己把剩下的酒都喝了,没让魏鹏飞再喝。

三个人把酒菜一扫而光,其中倒有大半是苏星晖吃了的,他的饭量一直很大,又尝到了这些美味的菜肴,当然是食指大动。

吃完之后,魏鹏飞的脸色有些发红,走路也有一些不稳,苏星晖便帮着程红丽把魏鹏飞送回了文化局的宿舍。

魏鹏飞问道:“星晖,你现在住哪儿?”

苏星晖道:“县委办公室帮我在县委招待所开了间房。”

魏鹏飞点头道:“行,那咱们明天再见。”

苏星晖便对魏鹏飞和留下照顾他的程红丽挥了挥手,回县委招待所去了。

一到县委招待所,苏星晖便意外的看到,县长凌安国正坐在大堂里,他说:“凌县长,你怎么在这里?”

凌安国笑道:“小苏啊,我专门在这里等你的啊。”

苏星晖连道不敢,他将凌安国带回了自己的房间,又给他沏了一杯茶,两人便相对而坐。

凌安国问道:“小苏,你下午去哪里了?我找你吃饭都没见你人呢。我听招待所的服务员说你去找同学去了?”

苏星晖道:“对,我在昌山县文化局有个大学同学,名叫魏鹏飞。”

凌安国道:“哦,你还有大学同学在昌山县啊?”

苏星晖道:“是啊,当初他其实也有机会留在江城的,可是他说要回来建设家乡,所以就回了昌山县。”

苏星晖在凌安国面前提起魏鹏飞,自然也是希望引起凌安国的注意,这对魏鹏飞以后的发展,也许会有好处。

凌安国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然后说:“你们下午在哪里吃的饭?”

苏星晖道:“他请我在人民饭店吃的饭,那里的菜做得还是很不错的,苦荞酒也很好喝。”

凌安国道:“嗯,昌山县还是有不少特产的。”

苏星晖道:“是啊,我看昌山县的宝贝还是不少的。对了,县长,你今天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凌安国笑道:“你这么一个优秀的年轻干部来到了我们昌山县,这是市里对我们昌山县工作的最大支持啊!我心里高兴啊,所以来找你聊一聊。”

苏星晖摇头道:“凌县长言重了。”

凌安国道:“一点儿也不言重,我的心里真的是太高兴了,你都不知道那种感觉,我看过你在上俊县创造的奇迹,我感觉,你来了我们昌山县,一定也能创造出一番奇迹来的!”

苏星晖笑道:“凌县长,你就对我那么有信心?我可就是两手空空的一个人来到昌山县的,什么都没带,我能创造什么奇迹呢?”

第576章 何苦来哉?

凌安国道:“我对你当然有信心了,得知你要来昌山县,我把以前关于你的报道又全部翻出来看了一遍,你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就在猛虎岭乡创造了那样的奇迹,你又怎么不能在昌山县创造奇迹呢?”

凌安国的话非常真诚,让苏星晖也有一些动容,这几年关于苏星晖的报道不少,跨度有几年,凌安国能够把这些报道全部重新翻出来看一遍,这不是一项小工程,能够做到这一点,真的是相当不容易了。

苏星晖沉吟片刻之后问道:“凌县长,我记得前几年全省学习猛虎岭经验,昌山县当时有没有什么措施?”

凌安国道:“当时昌山县也有过学习猛虎岭经验的措施,不过实际效果却很差,一来干部群众的观念跟你们那里差得太远,二来缺乏技术支持,三来找不到销路,最难解决的一点,还是交通。小苏你来的时候肯定也看到了,昌山县的道路情况实在太糟糕了。”

凌安国说的苏星晖也能理解,在这些方面,昌山县跟上俊县的条件确实差得太远了,特别是交通方面,上俊县有着天然的优势,那就是修路比较容易。

就算是全县自然条件最差的猛虎岭,也不是昌山县可以比拟的。

昌山县的平均海拔,都要超过上俊县的最高海拔了,这条件能一样吗?

苏星晖道:“凌县长,你说的确实是事实,昌山县要发展,有两件事情一定要赶快去做,第一件就是修路,第二件就是教育。”

修路很好理解,昌山县要是不把路修好,那什么都无从谈起,而教育问题也是昌山县的当务之急。

昌山县地处深山,跟大部分面积地处平原的上俊县比起来条件差得太多,在教育方面当然也差得太多,苏星晖来之前查过资料,昌山这么大一个县,一年能够考上本科的也就十几个人,考上专科学校的加起来也就一百多人,要知道,昌山县是一个四十多万人口的大县啊。

山里许多孩子都上不起学,最多上个小学或者初中就辍学了,这让昌山县的平均文化水平与上俊县相去甚远,文化水平差,就等于是劳动力素质低,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有人来投资,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工种,都很难在本地招到足够的工人。

像魏鹏飞这样的重点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昌山县算是凤毛麟角了,他也是他们村举全村之力培养出来的,这也是他毕业后一定要回到家乡的原因,可是他回了昌山县,却又得不到重用,这也算是昌山县不尊重人才的一种表现了。

首节上一节619/19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