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祖龙第一宠臣,赵高麻了 第94节

“大人!我们不去雁门吗? ”

在雁门几十里外的一条岔路上,一个驾驶马车的老仆问道。

雁门最多还有半日的路程便到了。

若是绕路,怕是还需要多一天。

“先不去雁门,先去看看水渠,老夫担心那墨将军,毫无兴修水渠的经验,若是弄不好,就是兴修水渠,怕也难以抵御旱灾 啊。”

马车内的,正是当日咸阳文武百官为了压制墨,特地请求嬴政下令排到雁门的'都水丞'郑国。

此刻郑国即使是坐在马车内,都能感受到无比灼热。

一路走来,他看到沿途之中所过的地方,土地干裂,十户十空。

这幅场景,让郑国断定,这绝非不是普通的旱情,怕是旱灾。

自然而然,水渠的兴修,便事关乎无数人的性命。

说起郑国,他不是秦人,是韩人,当初韩王派遣郑国,为的是让他说服秦国大型旗鼓修渠,劳民伤财,让秦国白白浪费时间 ,白白消耗国立。

但郑国去到秦国,偶然间,看到秦国关中百姓田地干渴,看到一个个老老小小,男女小孩那副绝望的眼神。

那时候,他便决心,忘掉韩王的命令。

真的为秦国修一条让关中百姓,收益千古的水渠。

其中虽有坡坎,也有小人背地用谋,但难得的是,当今秦王乃一天下明君。

不仅让他担任秦国的都水丞,更是将二十五万人供他调遣。

这一用,便是十年!

十年无成果,但秦王却始终没有质问一句,就是这份信任,也让郑国彻底断送了回到han国的念头。 水渠通水。

秦王更是已郑国渠命名。

前段时间秦国伐韩,并且灭掉韩王。

身为韩人的郑国,心里苦涩之余,曾经私下嘀喃:他郑国身为韩人,愧对韩王,愧对韩民。

但他身为兴渠为30民之人,却无愧于心。

若是抛去韩人的身份,他郑国没有愧对秦王的信任,没有让祖上蒙尘、摊上污名。

"大人,老奴之言,大人不该来的!"

马车外,一直跟随郑国左右的老人开口道。

虽然旁边有秦军将士,但老人并不在意。因为这次的他,满心为自家老爷鸣不平。

现在旱灾已然到来,此刻老爷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对于那雁门的墨将军,他根本不相信,一个普通的将领,能修什么渠。

当真兴修水渠是人人都能干的活?

这其中设计到的地势、水势方方面面,没有时代相传的经验,一个普通的将军,能修出什么样的渠。 而如今大人来了,大人身为名望天下。修渠自然手到擒来。

然而如今旱灾已然来临,这给的时间也太少了。

修得好,大人本就名望天下,只是多了一份丰功伟绩。这锦上添花自然最好不过。

但若是修不好,那岂不是坏了大人的名声。

虽然世人都知道时间不够,不能怪大人,但难免会让一些有心人诟病大人。

“若是不来,我便不叫郑国了!"

郑国知道老奴心思,但却淡淡的开口回答道。

那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相传的祖训,他郑国时刻记着。当初帮助秦国,何尝不是因为这个。

再难,身为兴渠为民之人。也断然不能退。

越是困难,越是需要他这样的人。

几个时辰后,马车在秦军将士的护送下,缓缓进入雁门郡的领土。

当过了一个大山,马车依旧在不慢不快的走着。

但开车的老奴,却愣住了。

方才出山,眼前的场景对比之前,却是天翻地覆。田地间,百姓在忙活着,有说有笑。

一条条小渠,连着所有田地,那小小的水流,如同环绕的披纱一般。

莫说是老奴,就是那些骑马的将士都愣住了。

他们骑着马,在烈日下一路护送都水丞大人,没有谁比他们更清楚的体会到,在他们路过的山另一头,是何等场景,而在这 里,又是何等场景。

这一对比,不知为何,他们似乎真的懂了,那些文纟刍纟刍的士子口中的世外桃源。

原来,真的有世外桃源。

眼前的场景,在秦国或许很普通,但是经历过其他地方,再来到这里。

世外桃源,真的不夸张。

马车与秦军将士,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看着一个又一个场景。

方才路过的地方,有田有水,现在看到的地方,依旧是有田有水,而在前面,还能隐约的看到,田地间,那如同披纱在大地 上的米粟苗。

真的,闹旱灾吗?

这幅场景让秦军将士都产生了疑惑,有些恍惚。

就是老奴,此刻都还没有回过神。

这,真的是那秦将做的?

他会修渠? ? ? ? ?

终于,感觉不对劲的,觉得似乎突然凉爽不少,不似之前那般如同碳烤。

他好奇的拉开马车上的帘子,随后被眼前这一幕看呆了。

这……

眼前明明是世外桃源之景,没有战争,没有旱灾,百姓在田地里劳作。

许久后,郑国方才回神。

"停车! ! !"

郑国没有等马车停下,便迫不及待的走出马车。

回过神的老仆,这才醒悟,方才傻住了,忘记与大人说。

然而此刻的郑国根本无心理会他。

下了马车,郑国急匆匆的,三步并作两步,回过头,再次确认道。

“这里可是雁门? ”

此刻的郑国,瞪着眼睛,认真的问道。

"是雁门!大人。"

无论是秦军将士,亦或者奴仆,纷纷点头。

得到确认的郑国,这才回头,挽着官服,朝着田间走去。

低头看着一条条小小的水渠,郑国不顾布鞋满是湿漉漉的泥土,呼吸急促的在走着。 在郑国身后,老奴与其他将士,也紧紧跟着。

许久后,郑国方才抬起头,看着眼前一片田地。这才看向附近忙活的百姓。

不知为何,他仿佛觉得,那些百姓似乎已经司空见惯。

“敢问,这河渠是何人所修? ”

郑国开口问道。

身后的老奴与其他将士,也好奇的看着。哪怕是现在,他们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一条条水渠,真的是那少年将军的所作所为。 这太离谱了。

“你们是秦国来的吧,这河渠是我们雁门墨将军带领我们修的。”

雁门百姓看着眼前这几个人的打扮,已经猜测出,这些应该是秦国来的。

为首的那个,应该是一个秦国官员。

“这

郑国傻眼了。

老奴已然傻眼了,

就是那些秦军将士,都互相对视一眼。

真的是那少年将军修的水渠。

他真的会修?

许久后,郑国方才回神。他再次问道。

“敢问,这是引入那条河的河水?是那颍河?还是那骞河? ”

郑国看着眼前的小渠水,脑海里浮现出曾经熟背的雁门郡地图,其中颍河、骞河是距离雁门最近的河水。

但郑国怎么都想不通。

以雁门一郡百姓加上四万五的士卒,能在如此短短月余时间内,从这两条河其中一条,引水过来。

不过眼下只有这两个可能,因为这两条河最近。

“颍河?骞河?你不懂水渠吧,那么远,怎么引过来啊。”

闻言,百姓纷纷笑出声。

他们都感觉眼前这个官员是不是傻。明明知道颍河、骞河,却不想想,那么远,等修好渠,旱灾早就来了。

“说了你也不懂!"

一个百姓摇摇头。却不再理会郑国等人。

而此刻的郑国已经傻眼了。

回想百姓的那句话,脑海中轰然作响。

怎么可能! ! ! !

不是骞河、颍河?

这不可能!

郑国敢用生命打赌,按照地势,雁门若想引水,让百姓全部被河水灌溉,最近的地方便是颍河、骞河。

但偏偏百姓却又说,不是这两条河? ?

难道?

那墨将军知道时间来不及,所以选择率先保证地势低的百姓不受波及。

首节上一节94/2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