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噜嫂 第9节

由于他们的到来,春天的情鸟亦此起彼伏地啁啾,急迫地呼唤着自己的情侣,狠不得一下子就投入恋人怀抱。调皮的布谷鸟和黄鹂鸟,好像也知道他们的到来,咕咕鸣叫后,为了表现它们的情意,嬉闹般地从他们腰间飞过,携手钻入林中。

经过一路交谈,老大和陈嫂已熟了,心里也踏实了许多。在林木葱茏的树冠掩映下,老大俨然一副男子汉模样,带着陈嫂顺着林间小道向山梁上爬去。

算起来,他们要翻越三架岗才能翻跃呼拦哈达山。翻过此山下面深处的地方,有更多且好的山野菜。

攀爬了一阵,是一座小小崖头阻住他们的去路。老大抬头望了一下崖头,便跟只山野猫似的,三攀两爬跃上崖头。站在崖头上面,老大俯视下面的陈嫂。陈嫂活像一个磕磕绊绊刚刚出生的小鹿一样。只见陈嫂仰起脸蛋,向上蹿了两下,人一失重险些未被光滑的“羊胡子”草给弄倒。幸好她抓住一棵小树,方幸免骨碌砬子。望着陈嫂身旁陡峭的山壁,和她差点未摔下去的样子,一句话立刻从老大嘴里冲出,

“别动,危险!”

说罢,老大赶忙用一只手拽住一棵小山榆树,然后把脚向下探去,同时将另一只手长长地伸向陈嫂。看到眼前的一切,陈嫂怔了一下,最后红着脸抓住老大那厚厚实实的大手。老大一使劲将陈嫂拎了上来。

就在那一刻,老大分明感受到陈嫂那窄而软的手。霎时间,老大觉得自己跟过电似的浑身酥酥发热。他极不好意思地瞅了陈嫂一下,此时林间斑驳的阳光花一般地落在她的肩上……

近中午时分,老大和陈嫂登临呼栏哈达的顶峰。站在山峰上,老大眺望对面蜿蜒起伏的乔山(满语:汉语意为狍子山)卧于苏克素护毕拉河北岸。由于山势酷似伏龙。故后人称其为龙山。龙山的山势,从龙头到龙尾波澜起伏,站在呼栏哈达山峰上,可数出十二个波峰,象征清朝十二帝。更为神奇的是,波峰高大的定是有名气的皇帝,比如,从龙头数到第四峰,又高又大又长恰恰对应康熙大帝……

称龙山还因为,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祖先等均葬于此山下,占居了龙脉之地,应了紫气东来,才有了后来的大清帝国。这便是大清王朝关外三陵之首——永陵。

在呼拦哈达山那面,他们发现到处都是肥嫩的刺嫩芽、蕨菜、猴腿、大叶芹、羌头菜、四叶菜等山野菜。在林间、灌木丛中、沟塘边他们穿梭嬉笑。面对一片片的山野菜,他们都激动了。

“他叔……快来看呀!这里的蕨菜又胖又嫩,一定是施了肥的吧——”

这是陈嫂第一次主动和老大说话。

“以我看,一定是你过来施的吧,所以才长得这么好……”

“他叔,这山是个宝库!你说对吗——”

“喜欢这里吗——”

“当然——”

陈嫂兴奋地叫着。老大完全能理解陈嫂此时此刻的心境,因为她的家乡连草根都被人洗劫一空,而此山又如此之慷慨,足令她喜不自禁呢!

“陈嫂——快过来啊!这里有酸浆——”

在草丛中,老大发现一片酸浆,(一种类似芥兰一样的植物)那东西酸溜溜甜咝咝的,别提有多好吃了。不消说是陈嫂,即便是当地满族人若遇到酸浆,一准会坐下来吃上一顿,然后忘不掉给自己的孩子带上。

在山坳里,老大每采到一种山野菜,就认真地教陈嫂如何辨认;同时还提醒她,哪一种是有毒的,吃了会被毒死的。

穿梭在灌木丛中的陈嫂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一改往日的忧伤,孩子般地(其实不过是个二十二岁的孩子!)钻来钻去;兴奋之余偶有革命歌曲在她嘴里轻轻流淌着,

“村村寨寨,打起鼓跳起舞,阿佤人民唱起歌……毛主席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欢畅……”

渴了老大和陈嫂,一如两只乖顺的小山羊一样,双双趴到山泉旁喝顿清澈的泉水;累了他俩又近近地坐到灌木旁小憩。

当山野菜装满两大筐的时候,他们静静地坐在泉边的石板上。他们的膝盖近得几乎是挨着的。陈嫂那纤细的手就放在她膝盖上。老大的心开始跳动了……顷刻间,一股想抚摩一下的巨大欲望,在老大心底翻腾起来。

然而,陈嫂却一直深情地凝视着远处的白桦林不语。从陈嫂微微伤感的表情上,老大知道此时此刻她的思绪已经伸向远方,在想念自己远方的亲人,所以他没有去破坏她的一切,只是静静地陪着她……

过了许久,老大听见陈嫂叹出一口气后,喃喃地对老大说,

“他叔哇……这些日子你对我们的帮助可太大啦!我们真的很感谢你。对于你给予我们的,我们拿什么还呢?私下里我和你陈哥说过,咱们能这么快就站住了脚,多亏遇到他叔。你是我们的恩人哪!否则我们现在指不定会咋样。你说说,我们这也叫投生一回人!咳——现在总算活过来啦!今生今世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我们都喜欢你…….”

说着说着,陈嫂开始动情了,泪水也顺着她的脸往下流。看着陈嫂流泪的样子,老大的心多了几分痛。因此老大嗔怪地对陈嫂说,

“陈嫂,如果你还拿我当你们的弟弟看,今后就不要再提谢谢之类的话。好吗!”

见老大一脸严肃的样子,陈嫂用手擦了一把泪水,会心地点了点头。为了缓解陈嫂的情绪,老大调转话题对她说道,

“陈嫂,如果有工夫,这段时间多采些山菜,然后将它晒干等日后慢慢吃。山里的满族人都是这样……”

看着眼前满满当当两大筐山野菜,老大兴奋地在空中打了个响指,示意陈嫂下山。老大和陈嫂便拖着两个大大的筐,活像两头大狗熊似的,从呼拦哈达山上翻过来,然后又慢慢向山下滑。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此话一点都不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他们终于滑到山下的沟塘边上。沟塘里的山溪,如同顽皮的孩子一般在石间跳跃。石壁上青苔如茸如毡。

拎着筐,老大一个箭步跨跃眼前的山溪,稳稳当当站到一块足有办公桌大小的石头上。身后的陈嫂见他一跃而过,自己却望着脚下的泉溪犯怵。视着陈嫂怯生生的样子,老大又跳回去将陈嫂的筐也带过来,置于自己身旁,然后他伸出双手,用目光鼓励她。

陈嫂看了一下对面的石头,稍微犹豫了一下后猛地一跳。然而,她那跟小巴狗似的可爱一跳,只有高度没长度,故一脚踏到石头边缘滑腻的青苔上。只见她脚下一滑,身子立刻就向后倒去。就在这一刹那间,该说老大反应得还是敏捷,一把就将陈嫂抱住。抱住后他方觉,如若不是自己的果断,指不定陈嫂会摔成啥样呢!

当老大抱住陈嫂那柔软身体的那一刻,感觉到她那实盛盛的乳房正顶着自己前胸,似乎还有她那微微的迎合……很快他便觉察出自己的冒失,慌忙撒开了手臂。

脚下的筐早已被他们踢翻。慌乱之中,他们均低头缭乱地往筐里装山野菜……

装完山野菜,老大涨红着脸不管不顾地跳下石头,趴到山溪旁将嘴巴连同头,一块插入清凉的山溪里。陈嫂见老大跳下石头去喝水,也羞羞涩涩地来到他身旁,用小双手捧起山泉一下一下地喝。

喝完后,她也用山泉将自己的脸和头发洗净,然后用双手把洗过的头发向后捋去,露出她那张早该露出的白皙完整的脸庞。

当老大走近陈嫂的时候,忽然发现她胸脯前的褂子上印湿了两大块,倏地他的脸红了。那大概是刚才被自己挤压出来的奶水吧!老大想。

3

春耕里的一天,趁人不注意,老大偷偷从生产队的马车里弄出一些苞米和大豆种子,然后盗贼一般将其埋于暗处。次日拂晓,老大带着陈哥扒出种子,然后就一同翻越呼拦哈达山,到那面去种地。

当老大和陈哥攀上呼拦哈达峰顶,望着脚下逶迤的群山时,老大不无感慨地告诉陈哥,满族八旗子弟就从这山脚下走出。民族英雄努尔哈赤也生于此山。

是努尔哈赤不堪忍受明王朝的血腥统治,以十三副铠甲帅领五十几名满族猎人钻出深山,兴兵肇基,一举统一满洲各部,最后问鼎中原,君临天下近三百年。实乃世界之奇迹矣!因此,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满族人特自豪!常常会以此为荣。他们每人均能动情地讲述出,有关努尔哈赤和八旗将领们的美丽传说,也都能描述出本民族世代传咏的萨满故事。(萨满,满族及东北亚人信奉的萨满教。)

大山在给予他们源源不竭生存资源的同时,又赋予他们剽悍、粗犷、豪放之性格。大山还会像慈母一样,教悔她的儿女要拥有山一样博大胸怀,去包容万物。满族人素有敬山,敬树,敬石,敬飞禽,敬走兽,敬一切有灵性的万物,甚至会把讨厌的乌鸦亦奉若神灵。

这里的山川圣洁,民风朴实,且埋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实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翻过呼拦哈达山,老大和陈哥找到一坡极不易被人发现的山地。看到脚下的山地,陈哥扑通一下跪到上面,掬起一捧黑黝黝一纂直冒油的黑土,感慨万端地说,

“如此肥沃的土,如此肥沃的土!真是个好地方啊!”

在山坳里,老大教给陈哥如何用人类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刀耕火种”来种地。在老大的指导下,他们放火烧了几快山地。大火一过,他们用锯和镰刀砍伐掉余下的乔木和零星小树,然后撒下苞米、大豆、高粱种子。

太阳偏西时,老大和陈哥从呼拦哈达山翻过来,高高兴兴下了山。

行至崎岖的山路上,老大告诉陈哥,大面上沟沟坎坎的地方只能种点角瓜、倭瓜、辣椒、茄子之类的东西,断断不可种粮食!因为那是资本主义的尾巴,给人发现不仅要挨批斗,弄不好还要蹲笆篱子。有些政策对当地人很严,对外来人却松,这也许就是满族人对客人的宽容吧!

兴致勃勃地他们下了山。老大勾首一琢磨,眼下陈哥房子已有,又种了一大片庄稼,今后的日子一准不会错,该庆祝一番,老大觉得。想到这,老大把工具塞给陈哥,自己撒腿就往镇子里跑。(永陵镇,离阿哈伙洛不远,向东走三里路,向北过一座桥,苏克素护河北岸即是。)

首节上一节9/84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