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诸天影视当皇子 第388节

  毫不夸张的说,在宋朝,读书人就是高人一等的存在,尤其是有了功名的读书人,那更是受到各种优待,见官不跪、免税等等……

  当然,也不是说勋贵就不如文官,像是顶级的勋贵,地位同样很高,也敢跟文官对喷,只是在朝堂声势方面,终究是以文官为主。

  之所以会这样,跟宋太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毕竟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都是出自宋太祖之手。

  总之,武官不受重视,武人的地位低下。

  因此,文臣自然不乐意见到赵这个皇子,甚至可能是未来的大宋皇帝自甘堕落跑去从军。

  更别说赵还从小还表现出了极为出众的读书天赋,年仅十三岁便用化名考中了进士。

  至于武官又为何不愿见到赵从军?

  因为他历来对武官十分亲厚,朝堂上的武将们希望其留在东京汴梁,在朝堂上帮忙站台发声。

  毕竟在赵跑出来的时候,赵恒已经下令让他参政,完全帮得上他们。

  可谁曾想,他竟然偷偷跑了。

  所以朝堂上下,不论文武,对于他从军这件事都极为反对,自从赵在西北边境崭露头角,身份被传回汴京城后,朝堂上下一直在喷赵恒管教无方。

  其中又以文官为主,而文官之中,又以赵这辈子的老师柯政为最。

  在得知自己那个十三岁便考中进士的弟子,偷摸跑来西北从军后,对赵恒那是三天一小喷,五天一大喷。

  唾沫星子那是真真喷到了赵恒脸上,喷到赵恒都躲着他走,装病不敢上朝。

  就差没有抓着赵恒,亲自来边境将赵带回汴京了。

  当然,生气的同时,柯政又很欣慰。

  谁都知道,现在大宋最大的对手是辽国,但大宋和夏州定难军之间,并不算和谐。

  定难军就是宋朝西夏的前身,李氏统合异族,党项羌与拓跋诸部,成立的政权,一直都在联辽抗宋。

  在赵没有来到西北之前,定难军经常袭扰大宋西北边境。

  虽然双方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斗,但大宋一方却一直在吃亏。

  在赵去了之后呢?

  赵带着五百亲卫,屡战屡胜,把定难军打的节节败退。

  手下人马也从一开始的五百人,发展到了现在一万人。

  其麾下战力极为强悍就不说了,关键整整一年多,赵不仅没有让朝廷支援过哪怕一文钱,甚至还把西北边境治理的井井有条。

  除此之外,还有今年入秋的那场仗。

  原本大家都以为是一场小规模的摩擦,打着打着赵却成了一场一万对十万的大战,当时朝廷都准备发兵增援了,结果还没有等朝廷这边准备好,汴梁城中便得到消息说,赵带着一万军卒硬生生击溃了定难军,而且准备攻入定难军的领地。

  对于赵的反攻,朝堂上下是持悲观态度,赵恒在一个月内连发五道金牌,让赵按兵不动,等待朝廷官员与定难军谈判。

  可赵理都没理,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带着将士反攻了回去,最终斩首五万,俘获牛羊马匹近万,逼得定难军主动求和,签订了《西北停战条约》,每年向大宋上贡白银五万两,战马一千匹。

  此战之后,赵和他麾下的血衣军一举成名,赵成为了大宋最有名的少年将军,在天下百姓的传颂中,皇四子赵就是当朝霍去病。

  当然,之所以会这样,也是因为自澶渊之盟后,大宋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生战争了,这少有的大胜,自然会让朝堂大肆传颂。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件事,赵恒差点又去了泰山封禅。

  好在,再一次被赵给写信劝住了。

  为什么要说又和再,因为大中祥符元年,赵便劝阻赵恒一次。

  总之,因为朝堂的宣扬传颂,传着传着,赵就成为了当朝霍去病,名动天下。

  不过,相较于天下人关注的武功成就,柯政这个老师更看重的还是文治。

  毕竟现在的两个皇子之中,赵可是正儿八经的嫡长。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赵就是以后的大宋皇帝。

  皇帝需要武功吗?

  需要,但更需要文治。

  那赵的文治又如何?

  根据西北边境传到汴京的消息看,仅仅一年多时间,赵治理下的西北三县百姓已经完全实现了温饱。

  不仅温饱没问题,甚至一个月还能吃上几顿肉。

  可以说在西北三县百姓之中,赵是万家生佛。

  文治,还用说吗?

  反正他柯政未必能做到如此地步。

  有武功,亦有文治,甚至文治还在武功之上。

  这是什么?

  这是文武双全啊。

  大宋有此皇子,大宋何愁不兴?!

  他柯政有此学生,焉能不感欣慰?!

  于是乎,最近汴京朝堂上就有了立赵为皇太子的呼声,且一浪高过一浪。

  对于当皇太子这件事,赵并不怎么在意,他更在意的是自己这次穿越的系统任务。

  系统意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系统任务也就没有出现。

  不过赵有种感觉,只要自己遇上影视剧里的关键人物,应该就能激活系统任务,或许不需要那个随时都可能消失的系统意识。

  于是乎,他已经在想着怎么给定难军最后一击,然后离开这里回汴京了,毕竟汴京那个地方应该是最可能碰上关键人物的地方。

  当然,除了系统任务之外,穿越到了宋朝,他也想灭掉辽国,收回燕云十六州。

  但赵很清楚这不现实,起码暂时不现实。

  纵观现在的整个大宋上下,估计就没有几个人愿意掀起战争,尤其是跟辽国的战争。

  他现在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将军,就算当上了皇太子,在大宋官场上也没有多少话语权,远远比不上文官集团,岂不见他的皇帝老爹都被文官喷的体无完肤。

  就宋朝这种情况,想要灭辽,只有一种可能,他手上有足够多的兵权。

  毕竟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

  有兵权,腰杆子才能硬,才能有话语权。

  “现在手下只有不到一万人,别说回汴京争夺话语权,就是灭掉整个定难军都是问题。”

  赵幽幽叹了口气,收回目光下了城楼,召来了赵怀恩和李君信等人,之后血衣军便开始了剿匪之路。

  剿匪这种事自然不用赵出手,他也是乐得清闲,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修炼了内功,但就是这个修炼速度,是真的慢如蜗牛。

  打个比方,如果说他在少白和少歌的世界修炼速度是一百的话,那么他在这个世界的修炼速度,最多只有千分之一,相差能有千倍。

  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他在少白少歌世界的时候,系统赠送了天生武脉的天赋,所以在练功方面,属于绝顶天才。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世界恐怕是一个极低极低的低武世界,甚至都可能沾不上武字。

  正是因为这个两个原因,才导致修炼速度极其缓慢,估计就算他在这个世界修炼到一百岁,恐怕都达不到少歌世界的金刚凡境。

  现在这个世界的情况,倒是和他脱离时的少歌世界很像,虽然能练出一些内力,但最多也就摘叶伤人,其威势大致与弩箭差不多。

  不过到底是系统给的功法,虽然提升内力的速度极为缓慢,却在不断增强体质和力气,反正现在举起千来斤,是轻而易举的。

  除了修炼之外,赵平时也会带着麾下士卒练武,或者去看看治下的百姓,日子倒也过得轻松自在。

  他是经历过和平和战乱的人,所以更清楚和平的可贵,就像现代社会,如果不是因为和平,人们又怎么可能过得那般舒服。

  只不过与后世的和平不同,现在宋朝的和平,多少有点虚假,虚假的繁荣。

  眼下的西北边境也一样,一旦他不将定难军灭掉,等到他们离开之后,这片土地肯定会再起战火。

  赵可不信什么条约,他只信只有死掉的异族,才不会对大宋和平构成威胁。

  于是,血衣军在大规模收编四方劫匪的同时,也在不断袭扰定难军,借助定难军之手练兵。

  转眼两年过去,时间来到大中祥符九年。

  这是大中祥符年号的最后一年,赵麾下的血衣军已经有五万之众,到了西北边境百姓供养的极限。

  所以他准备主动撕毁之前和定难军签订的和约,对定难军发起了攻势。

  这天,是赵十八岁的生日,他正在跟李君信和李毅等人在大帐中过生辰,只等生辰过后便对定难军动手。

  就在这时,门外响起了一道声音。

  “大帅,汴京来人了。”

  “进。”

  随着话音落下,一个老太监在亲兵的带领下走了进来。

  他头戴乌璞,上镶嵌一块白玉,身穿皂色圆领外袍,腰束一皂色革带,脚下一双薄底快靴,显得精神奕奕,眼神中并无谄媚之意,反而带着一股威严之气。

  “老奴见过殿下。”

  对于这个老太监,赵也不陌生,他叫许尽忠,是阎承翰的养子。

  对应正史上的谁不知道,反正不是五鬼之一的刘承规,毕竟刘承规现在已经挂了。

  许尽忠是现今的内侍省押班,正六品。

  可别小看正六品,要知道宋朝的宦官最高也就五品,而且还要十年才有机会一升。

  许尽忠能以四十岁之龄坐上内侍省押班的位置,可以说已经走上了宦官人生的巅峰之路。

  “许押班免礼。”赵摆摆手:“不知何事,竟让你亲自来走一趟?”

  “殿下,娘娘病重,官家让您尽快回京。”

  许尽忠说着,掏出了一封信,恭谨递上:“这是陛下给您的信。”

第344章 回京

  病重?

  赵虽然一直在边境,但对京城中的情况也是了解的。

  刘婉的身体身体很好,倒是赵恒身子骨有些弱,前两年还迷上了修仙。

  好在,赵得知此事后,赶忙写了封信去汴京,才让赵恒有所收敛,再加上药膳滋补,近来两年体质已有改善。

  但即便如此,身体也远不如他母后刘婉身体好。

  说赵桓病重,也比说李婉病重更让人可信吧。

  从许尽忠手中拿过信笺,刚一入手,赵便稍稍蹙了下眉头。

  前两年,从汴京城来的都是圣旨金令,后来大概是发现赵铁了心要留在西北边境,所以最近两年便没再下过旨,而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写信,其中自然也包括刘婉给他写的家信。

  夫妻两口子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每次都会出现一个话题,那就是他年纪已经不小了,应该回京订亲成婚。

  为此,两口子寄信的时候,都会附带上好几张画像,画像上的自然就是汴京城中簪缨贵胄家的千金小姐,让赵挑选。

  可就只是几张画像,赵又怎么可能去选,这年头没有照片,没有素描,画像做不得准,谁知道真人跟画像有多大的差别。

  除此之外,就是他有自己的打算,所以来了边境四年,都没有回过东京一趟。

首节上一节388/4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