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盼儿则直接行礼道:“恭送殿下。”
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赵,她现在恨不得赵赶紧走。
之后几天赵都没有出现,直到李武和银瓶成婚,他才露了一次面带着赵盼儿她们去了一趟郊外的庄子,参加两人的婚礼。
银瓶和李武大婚,赵盼儿她们自然很高兴的,可等到回到东京再开业之后,她们却忧愁了起来。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茶坊的生意呈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这天,赵再次来到赵氏茶坊的时候,茶铺中连一个客人都没有,只有赵盼儿三女无聊的坐在那里,一脸忧心的分析着情况。
听到有人进门的声音,她们还以为是来了客人,顿时露出笑脸望了过去,可当赵盼儿看清来人是赵和随从之后,脸上的笑容又变成了失望。
唯有宋引章十分开心的迎了上去:“殿下,您来啦。”
她虽然也忧心茶坊的生意,但比起见到赵,生意什么的根本不算大事。
赵盼儿和孙三娘也站起身开始招呼,赵点了点头,扫视了一圈,笑道:“这几天店里的生意不怎么好吧?”
“岂止不好,根本就没生意。”孙三娘叹道。
赵盼儿则疑惑道:“殿下,您怎么知道?”
“这还要问吗?看也看出来了吧,要知道在东京城,这个时辰可是茶客最多的时候,可你这里连一个客人都没有。”
赵盼儿愈发苦恼,满脸愁容道:“我们正愁这事呢,殿下,你们东京人是不是不喜欢喝点茶?自从我们参加银瓶的婚礼后,来我们这里的客人就急转直下,就算是进来的客人,也都是随便点一碗散茶,喝完就走,再这么下去,这茶坊只怕开不下去了。”
赵摇了摇头,笑道:“这就是你们没有调查清楚,东京人不是不喜欢喝点茶,反而很喜欢喝点茶,尤其是那些文人雅士,很多时候都没能一喝喝个半天。”
“那我们这里为什么没人?难道他们不喜欢我们的糕点,可前几日我明明听他们说我们的茶水和糕点都很好吃啊。”赵盼儿一脸疑惑:“还有,我最近才发现,这条街居然没有酒楼,也没有食店,这实在是奇怪。”
“你这是把我当包打听了啊。”
赵盼儿忍不住一笑:“不敢不敢,殿下您可知道原因。”
“知道,但我相信你能想出来。”
“我们刚开业那两天,生意还是很好的,可几天后,生意就一落千丈,这两日更是连客人都见不到。”赵盼儿沉吟着,突然想到什么,问道:“殿下,前几日是不是什么重要节日?”
赵点了点头,转头看了眼双喜,双喜会意,笑道:“赵娘子聪慧,在这附近有一座观音庙,你们茶坊刚开业那两天,正值佛诞,所以香客众多。”
“原来如此。”赵盼儿恍然,这才明白之前生意好,并非她眼光独到,只是吃了佛诞的红利。
“那为什么这几日少有客人,还都是点一些散茶,且匆匆忙忙的。”
双喜继续解释道道:“因为这里是马行街,马行街虽然也是城内热闹的街道,但东京的街道都是以行当来分的,因此马市和马贩子都云集在此,东京人从小就知道,药巷局里买生药,潘楼东头置买衣裳,如果想喝茶的话,就得去茶汤巷。”
赵接过话头:“平日在马行街出入的基本都是马商,他们没有文人雅士那么时间,只想尽快喝完茶去办事,所以你们的茶铺的茶水果子都算得上东京城中的一绝,但在这里却很难吸引到客人。”
赵盼儿脸色不断变化着,最后叹息道:“原来是这样,是我的问题,没有调查清楚。”
赵点点头,又摇摇头:“确实是你的问题,但这并非你最大的问题,以你的聪慧,其实只要给你一点时间,这些问题你就能发现,所以你最大的问题是,你太心急了,人一旦心急,就会忽视很多问题,归根结底,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太急于证明自己。”
赵盼儿沉默不语,因为她觉得赵说的对。
她确实太急了,急于证明自己可以带着宋引章和孙三娘在东京生活得好,同时也是想用开茶坊来让自己忙碌起来,快速忘记那些难过的事情。
“现在你知道了缘由,准备怎么办?是继续在这里做下去,还是去茶汤巷,重新租一个铺子,从头再来?”赵有些好奇的问道。
赵盼儿想了想,咬牙道:“我就不信,马行街开不好茶坊。”
作为江南鼎鼎大名的卖茶文君,她对自己是有信心的,但更多的还是因为她身上已经没多少钱了。
虽然她的积蓄已经送来了东京,可还掉赵之后就没剩下多少。
不用想也知道,茶汤巷的铺面租金不便宜,她身上钱肯定不足以支撑重新开始。
“有自信是好事,那我就坐等赵老板的生意再次红火起来。”
“我一定能让生意红火起来。”赵盼儿一脸坚定,随后问道:“殿下,你们要点什么?”
“看着上吧。”
招待完赵一行人之后,赵盼儿就下定决心关闭了茶坊,然后开始了重新装修。
对于赵盼儿的决定,孙三娘和宋引章自然不会有任何意见,非常支持赵盼儿。
就这样,刚开业没几天的茶铺迎来了歇业。
赵氏茶坊一关就是半个月。
赵盼儿和孙三娘她们这段时间也没有闲着,分批次去了茶汤巷调查了下情况,了解了一下东京人的喜好,对于各种茶饮和果子的价格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根据这些打探到的消息,她们还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会的茶饮和果子糕点,决定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茶点,并且区别于东京本地的糕点,只做江南风味的茶饮和果子。
赵盼儿还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准备放弃寻常客人,赚取那些文人雅士的钱,因为这些人对品茶有要求有想法,赚他们的钱虽然不容易,但只要能赚到,那就比寻常茶客强得多。
简单来说,就是把茶坊的格调提起来,做中高档客人的生意。
忙碌了半个月,新茶坊再次开了起来。
相较于上一次的简单宣传,这次重新开张,她们为了宣传可是花了大功夫,还特意请教了赵怀恩,以至于小半个内城都知道,马行街会有一家新开业的江南风味茶坊。
眼下新的茶坊还没有开业,就已经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吸引了不少的目光。
王府书房中,双喜将自己看到的,打听到的事情,全都禀告了赵,最后说道:“殿下,事情就是这样的,赵娘子她们真的厉害,这都还没重新开业,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动静,很多权贵子弟都在谈论此事,说开业的时候要去见识见识,说不定真的能起死回生呢。”
赵点了点头:“你继续盯着吧,只要没出什么事,就不用去管。”
“是,殿下。”
时间转眼即逝。
这日清晨,赵盼儿三女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的走上了自己的岗位,更名为半遮面的茶坊,也迎来了再次开业。
因为这一次在开业之前,用了足够的时间打响名气和发酵,所以此次开业比刚开业的时候,还要热闹的多。
刚开业的那天,客人虽然多,但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客人,而这一次就不一样了。
这次走进半遮面的客人,大多数都是读书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读书人,更是占据了大多数。
于是乎,半遮面从早上一开门就热闹不已,一直持续到下午,也依旧有客人陆续进门,一扫前些日子的颓唐,让赵盼儿三女都开心不已。
之前开业的时候,她们还有顾忌,将茶水和果子的价格压了压,但这一次,在赵怀恩提议下,茶水果子的价格翻了好几倍,仅仅是一上午赚的钱,就比之前开业几天赚的钱都多得多。
更别说,之前宣传的时候,她们还用了江南
半遮面热闹非凡,但赵这一次却没有去捧场,而是呆在了皇宫里。
原因也很简单,今日皇家又添了子嗣。
为什么要说又?
因为除了原本李宸妃诞下的惠国长公主之外,赵恒在赵的调养下,又让三位嫔妃怀上孩子,已经添了一位皇子和两位公主。
皇子是高慧的故姑高妃去年诞下的,也是因为诞下了皇子,才晋升为了妃。
至于两位公主,一个杜美人去年诞下的鲁国公主。
也就是历史上那位早逝的皇次女,在赵祯亲政后才被追封的卫国公主。
因为赵这只小蝴蝶,赵恒并没有像历史上那么痴迷修道,杜琼真,也就是杜美人自然没有因为穿戴得罪赵恒,被下令出家为女道士,反而因为诞下皇女,从美人升为了从一品的淑仪。
另一个位,则是曹贤妃年初诞下的宁国公主。
而今日出生的也是一位公主,是杨淑妃诞下的。
再得一女,赵恒很高兴,刘婉也很高兴,她替杨淑妃高兴。
毕竟在这后宫之中,还是要有子嗣才有保障,哪怕是一个女儿也是好的。
刘婉抱着刚出生的小公主,对赵乐道:“看看你小妹,是不是很可爱?”
“可爱。”
刚出生的孩子皱巴巴的,跟猴子似的,跟可爱根本不沾边。
但杨淑妃是一个大美人,赵恒长得也不错,可以预见小家伙以后也是一个美人。
“那你何时给娘生一个可爱的孙儿?”
“您要是接纳赵娘子,不出两年,我肯定让您抱上孙子。”赵笑道。
刘婉眉头一皱,沉默片刻后,问道:“你当真认定她了?”
“对,儿臣非她不娶。”
刘婉一脸无奈的叹了口气,哼哼道:“等我见过她再说。”
“娘,您一定会喜欢她的。”赵狗腿子似的给老娘捏起了肩,虽然之前刘婉就松了口,但他却很清楚,刘婉是敷衍他的,现在才算是真正的松口。
“喜不喜欢,见过才知道,你别高兴太早。”刘婉瞥了眼他,赶人道:“行了,别在这儿献殷勤了,赶紧滚,我现在看你就烦。”
第371章 赵盼儿吃醋了
马行街,半遮面。
结束了一天的营业,赵盼儿把池蟠的跟班何四叫住了。
说起来,开业之所以那么多文人墨客前来,除了得益于她们的前期宣传,也多亏了何四带人去茶汤巷拉客,
虽说计谋是赵盼儿想出来的,但何四这个执行人也是至关重要。
赵盼儿塞给何四一个重重的钱袋:“今儿个多亏你了,明天继续,不过就别在茶汤巷说那些我们比别人家强的事情了,省得招人记恨。”
何四掂了掂钱袋,顿时眉开眼笑道:“好咧,跟着赵娘子做事,比跟着我们衙内还爽快。”
赵盼儿狡黠一笑,一眼就看穿了何四的小心思。
“嘴这么甜,是不是想从我这儿骗果子吃?”
何四嘿嘿一笑,挠了挠头:“什么事都瞒不过您,我们衙内大寿快到了吗,我想找件拿得出手的礼物。”
“早给你准备好了。”赵盼儿从柜子里拿出两盒包装精美的茶点:“一个给你的,另一盒嘛,听说池衙内有一位红颜知己张好好张娘子?能不能帮我引见一下,就说我家引章妹子前些日子多得她照拂,我这个做姐姐的,想当面致谢。”
其实因为赵这只蝴蝶,宋引章进京之后并没有像原剧情那样和张好好接触,但谁让赵盼儿她们找到了赵怀恩出谋划策呢。
要知道,在赵盼儿的计划中,宋引章的琵琶是半遮面吸引客人,以及留住客人的重要手段的之一,而宋引章虽然琵琶弹的好,有江南第一琵琶之称,可在东京却没有任何名气。
于是乎,为了让宋引章江南
靠着一手非凡的琵琶技艺,再加上出众的容颜,不过半个月就让宋引章名声大噪,可以说半遮面今日开张,更多都是冲着宋引章的琵琶来的。
而在最近半个月,张好好确实照顾了没心眼的宋引章不少。
何四接过茶点,喜滋滋的拍了拍胸脯:“您放心,这事包我身上。”
何四也没有吹牛,次日的晌午,赵盼儿便被邀请到了张好好的双喜楼画舫上。
张好好颇为慵懒地坐在桌边,明明不曾好好打扮,却依旧风情万种,明艳照人,让赵盼儿都忍不住呆了呆,暗暗想着:“难怪能让东京鼎鼎大名的池衙内和韩王府的大管家都倾心。”
张好好则细细端详着赵盼儿给她带来的桃花点心,随后尝了一口,赞叹道:“果然美香浓软,和我在大内尝到的果子不相上下。”
赵盼儿回神,知道张好好是见过大世面的,见张好好是真心喜欢孙三娘的果子,她心中也颇为高兴:“张娘子若喜欢这个味道,以后我每日让人给你送一盒如何?”
张好好将手中的点心放回食盒中,漫不经心地笑道:“无缘无故,这么好的事,怎么会落在我身上?”
赵盼儿也不跟她转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道:“引章说张娘子是个爽快人,那我就索性直言了,来张娘子这里赏歌的人,除了非富即贵,还有不少柳九官人、王诗童那样的文人墨客,如果能让他们也尝尝这些果子,岂不既能为你的双喜楼增色,又能为我家茶坊扬名吗?”
张好好愣了一下,微微撇了撇嘴:“哟,原来是想着靠我拉客啊,只是区区三百文就想收买我,是不是太便宜了点?”
赵盼儿对于拿下张好好是胸有成竹,反问道:“张娘子难道缺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