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275节

  “如果你还想做配乐的话,那你的思路就要变过来。配乐指导是为了电影剧情服务的,如果今天路学长拍的不是《长大成人》,而是《鲍家街43号传记》,那你可以尽情发挥,但是《长大成人》里面所展现出来的摇滚音乐圈就是那样。如果你非要把《小鸟》拿给他们乐队演奏,那就直接把路学长的这个故事给打乱了,周青他们乐队里面的那些人,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你觉得他们能写出《小鸟》这种歌曲么?”

  “就像是一个街头大排档里面,出现一道黄焖鱼翅,你自己不觉得别扭么?”

  汪锋依旧低着头,依旧不说话。

  周彦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进去,就又问道,“你到底要不要接这个活,不行的话,我可以提前跟路学长沟通,把人换掉。”

  “不要,师兄。”汪锋一听要换人,也急了,连忙保证道,“我一定会改变思路的。”

  听到汪锋的保证,周彦点点头,“做配乐,需要有高屋建瓴的意识,但也不能总是居高临下,要学会沉下来,走进故事当中,多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一来,把配乐做好了,也能让你的音乐创作更加顺畅,当你真正走进这个故事当中,就会发现,它能够给你带来很多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体验。”

  “师兄,我知道了。”

  周彦也没有再多说什么,他看了看手表,“行了,你们练着吧,我去其他地方转转。”

  汪锋他们也不是小孩子了,有些事情说再多也没用,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体会。

  “师兄慢走。”

  离开了练功房之后,周彦又在工作室里面转了转,最后到了他自己的办公室。

  周彦自己的办公室不大,总共也就二十多平方。

  布置也非常简单,一套沙发,一个茶几,一张办公桌,一个椅子,就连书架都没有放。

  之前姜霞说,要在后面弄个书架,上面摆上书好看点,不过这个提案被周彦否决了。

  他平时在这个办公室待的时间不会太长,大部分时间可能都是在练功房或者录音棚里面,就算来办公室,也不会花太多时间看书。

  如果要看书,他为什么不在家看呢?

  只是为了面子的话,那不如不弄,他也不需要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周彦在办公室坐了一会儿,把刚才转了一圈看到的问题都给记了下来,准备回头拿给姜霞他们看看。

  还有一些其他需要补充的东西,周彦也都一并写下,让姜霞他们去弄。

  现在姜霞也不是一个人了,工作室开张在即,姜霞已经招了一个助手。

  但一个助手显然是不够的,这段时间他们也在物色人选的,准备在工作室这边搭建一套班子下来。

  别的不说,肯定先要把工作室的总经理给招到,这样工作室开工之后,就不用周彦跟姜霞自己盯着了。

  招到总经理之后,后续工作室需要补充人员,就可以让总经理自己去招募。

  周彦还没写完,电子厂的厂长李修海就来敲响了办公室的门。

  听到敲门声,周彦抬头,看到是李修海,他放下笔起身道,“李厂长,您怎么来了?”

  李修海笑着走进来,“我刚才看到你的车停在外面,想着你来厂里了,就顺道过来看看。”

  “请坐。”将李修海请坐下,周彦又告歉道,“办公室刚弄好,连个水壶都没有。”

  李修海摆摆手,“别客气了周老师,我办公室离你这边也没几步,刚喝了一肚子水过来的。”

  说着,他又在办公室里打量了起来,“还是你们这效率高啊,才几个月功夫,这个仓库就大变了样。周老师这是刚到燕京?”

  “嗯,刚到就来这边看看,眼见着工作室快要开了,我看有没有什么地方遗漏的。”

  “没错,还是仔细一点好,这栋楼感觉怎么样,还算宽敞么?”

  周彦点点头,“挺好的,基本上满足日常需求了,这些录音棚什么的,主要也是我自己用。”

  “周老师你的招牌在这里,以后肯定会有很多人慕名过来,我看你在楼下规划了那么多车位,就知道你们对未来的规划肯定非常长远。”

  前面李修海的话周彦没当回事,这会儿却听出一些别的东西来了。

  李修海老是想把话题往工作室的未来规划上引,看来他也不是像他说的那样,只是顺道过来随便走走。

  知道李修海可能是有什么想法,周彦便顺着他的话往下说,“既然做了,肯定是希望能够往大了做,只不过眼下只把现有的做好就行了。”

  李修海立马说道,“周老师你放心,仓库你们只管用,不要有任何后顾之忧。而且你们以后想要扩张的话,我们也会竭尽全力支持,前面这个三号楼,离你们比较近,你们如果想要的话,我们厂可以把生产线挤一挤,给你们腾出来地方。”

  这下周彦听明白李修海的意思了,原来是想要把三号楼租给他们。

  李修海嘴上说得挺好,什么生产线挤一挤,给他们工作室腾地方。

  事实上,电子厂现在的情况周彦门清。

  三号楼本来就是电子厂在扩张的时候弄的。

  但是三号楼的生产线刚弄到一半,厂子效益就不行了,现在三号楼的生长线基本上处于停工状态,工人都被拉回到一号楼跟二号楼里面。

  李修海大概是想着,三号楼空着也空着,不如把它租给周彦,这样一来就能补贴厂里面。

  现在厂子效益不太好,企业改革又没有开始,工人都扎在厂子里面,每天人吃马嚼的都要钱。

  厂子效益不好,赚不到钱,养着这些工人举步维艰,就只能伸手向上面要钱,但上头的钱哪有那么好要的。

  而且钱要多了,也显得他这个厂长的经营能力不行。

  如果周彦能够把三号楼给租下来,别的不说,厂子的基本盘还算能够稳住。

  人家可不管你厂子的钱是不是靠自身业务赚的,只要能把盘子稳住,领导就能满意。

  但是周彦并不想搭这个茬,他之所以会租电子厂的仓库,是因为仓库的空间大,楼层高,有改造成录音棚的条件。

  而三号楼的楼层挑高不到四米,不具备改造成大型录音棚的条件,最多也就能做成普通的练功房,或者拿来办公用。

  关键现在的工作室,也用不上这么多地方,租过来纯属浪费。

  要是再过几年,厂子能买卖了,周彦倒也不介意花点钱买下来。

  “李厂长,实在太感谢了,以后如果工作室有发展了,我肯定要去麻烦你。只不过眼下,恐怕还不需要这么多地方。”

  听周彦这么说,李修海微微有些失望,不过这个结果他也有预料。

  他之所以要说这个事情,也是想让周彦心里面能有这事。后面假如碰到要用地方的情况,也能第一时间想到他们这个三号楼。

  “,周老师客气了,这都是应该做的。”随后李修海又非常大方地说道,“虽然当时只租给你们仓库以及边上这一小圈,但是三号楼后面这块空地随便你们用。”

  虽然李修海不知道周彦到底是什么背景,但是周彦能够从沈思源手里抢到这个仓库,可见其身份不一般。

  反正三号楼后面这片地方他们厂里面基本上用不到,干脆就做个顺水人情,送给周彦他们使用,也算是结了个善缘。

  周彦点头感激道,“实在太感谢了。”

  李修海也很识趣,事情说完,就起身告辞,“那周老师,我就不耽误你工作,先回去了。”

  “嗯,李厂长您去忙,我这还有点事情,回头有时间我去您办公室拜访。”

  “那我恭候大驾。”

  等到李修海离开,周彦走到窗户边上,看了看对面的三号楼。

  虽然他没有搭李修海的茬,但是对于三号楼,他还真有一丢丢想法。

  三号楼的挑高做不成大型的录音棚,但周彦还想着有机会做个电影工作室,到时候就可以把三号楼给租下来。

  只不过电影工作室是后面的事情,现在去把三号楼租下来有点浪费了,反正三号楼一时半会也没人会去租,后面再说这个事情也不迟。

  主要还是他现在手头上并不宽裕,弄现在这个工作室,已经花了他不少钱了。

  三号楼如果要租下来,这么大一栋楼,光是装修就要花费一大笔钱。

  ……

  趁着开学前,周彦去了一趟人民文学出版,去的时候他带了一份稿子。

  林海阔接过稿子之后,疑惑道,“这是?”

  “我还是觉得单行本的篇幅太少了,想要加一篇。”

  林海阔眉头一挑,点头道,“我看看。”

  他先看到了小说的名字狮子桥。

  狮子桥看起来像是一个地方的名字,不过李海阔在脑海中搜索了半天,也没搜到这个狮子桥在哪儿。

  许是某个不太知名的地方。

  而这篇小说的开头,就提到了狮子桥。

  “我路过狮子桥的时候,李里来找我,‘赵芳要结婚了。’”

  “他看着我,观察我的反应……”

  看完第一段,林海阔抬头看了看周彦,心说周彦这篇新小说跟之前的风格好像也不太一样,但是叙事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成熟。

  《树洞》的新魔幻现实主义让人眼前一亮,而这篇新小说似乎并没有延续之前的风格,开头读起来更像是现实主义,而且这还是第一人称,跟周彦之前的几篇小说都不太一样。

  小说讲述了“我”跟一个叫赵芳的女孩子的故事,“我”跟赵芳是初中同学,“我”个子很小,学习一般,在班里面并不起眼。

  赵芳学习不好,却是学校的名人,但却不是什么好名声。

  她身材高挑,非常漂亮,平时又喜欢穿裙子,所以学校经常会有一些关于她的风言风语,还有传闻说,她堕过两次胎。

  机缘巧合之下,赵芳跟“我”走得很近,晚上经常一起去狮子桥旁边聊天。

  后来“我”跟赵芳在狮子桥鬼混的事情被揭发,结果就是赵芳退学,而“我”反而因为这件事情在学校出了名,受到很多男孩子的羡慕。

  多年以后,“我”再听到赵芳的名字时,她已经快要结婚。

  “我”并不想打扰他,但是不知怎么的,“我”跟赵芳当年的事情被赵芳的新婚丈夫知道了。

  她的丈夫堵在“我”家门口,逼问我当年的事情,但是任凭“我”如何解释,她的丈夫都不愿意相信。

  最终的结果是,赵芳被迫跟丈夫结婚,而“我”则去了另外一个城市。

  “我”最后一次听到赵芳的消息,还是在狮子桥边上,但听到的却是死讯。

  这篇小说不算短,有一万五千多字,但是林海阔阅文无数,看稿子的速度很快,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把稿子看完了。

  看完之后,林海阔唏嘘道,“这个女孩子的命运实在坎坷,人言可畏,有时候一句话就能化成一把刀子,杀人于无形。而且这篇小说也展现了农村某些地方教育水平的落后,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青春期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不过我看这篇小说,是不是还有后续,里面出现了一些人物,看起来好像后面还有扩展。”

  “赵芳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不过狮子桥的故事还有。”

  《狮子桥》是周彦自己写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里面总共包括了六个故事,都是围绕着狮子桥来的,赵芳只是其中一个。

  “其他的写出来了么?”

  “还没有。”周彦摇摇头。

  其实都在他脑海中,不过暂时没有写出来而已。

  林海阔拿着稿子,“这篇稿子您是准备直接放进单行本里面,还是先找个杂志发表?我个人建议还是先找个杂志发表,如此一来您这边也能多一部分收入。”

  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之所以想要给周彦出单行本,主要是因为《树洞》这篇小说,其他的都是添头,加一篇新小说,对后期的销售影响其实并不大。

  不然的话,林海阔也不会建议周彦先去找一个杂志社发表。

  “没问题,回头我去找《燕京文学》问问,看他们要不要这个稿子。”

  林海阔笑道,“不可能不要的。”

  这篇小说的水平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对于周彦这样的“老作者”来说,杂志社本来就会放宽要求。

  文学嘛,还是感性的,作者的名字能为文章加分不少。

  其实就算不看故事内容,单单凭周彦的写作手法,大部分杂志都会收。

  林海阔对周彦的写作手法非常感兴趣,其实现在很多作家都在摸索小说改怎么写,比如余桦、马原他们一批人,之前就一直在研究这些东西。

  但是周彦显然比他们走得更前,在写作手法这一块,他可以说是得心应手,颇有点取百家之长,再加点自己创新的意味。

首节上一节275/4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