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300节

  三天后的晚上,燕京电视台就播出了一档专题节目,专门讲述周彦新电影《第六感》的辉煌成绩。

  这档节目没什么稀奇的,里面讲的内容别的媒体都已经报道过了,唯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为数不多在霓虹的路人采访。

  而令观众意外的是,这次采访对象竟然有霓虹的人气小天后工藤静香。

  很多观众不认识工藤静香,不过也没关系,因为节目里面还专门介绍了工藤静香在亚洲的人气。

  原本周彦跟工藤静香的那些绯闻,只在霓虹、香江跟台岛有传,但是因为燕京电视台的这档节目,他们俩在内地又被放在了一起讨论。

  跟之前工藤静香公开在记者面前表达自己对周彦的欣赏不同,这次被意外采访到,显得更加具有戏剧性。

  周彦也看到了这一段采访,不过他第一反应是不相信这是巧合,他认为应该是燕京电视台跟工藤静香设计的剧本。

  看来尾木制作是真的想要让工藤静香进入中国内地,竟然这么煞费苦心。

  不过对于这种把他绑定在一起的炒作方法,让他颇有微词。

  周彦不知道的是,这事跟尾木制作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知道这条新闻的时候,也非常意外。

  但是这个新闻制造出来的效果,却让尾木制作很满意,他们就是想要绑定周彦炒作,只不过还没有付诸行动而已,这次算是误打误撞。

  ……

  工藤静香到了燕京之后,在酒店稍作休整,就坐车去了周彦音乐工作室。

  去的路上,工藤静香还一直在默念着最近学习的普通话,想要临时抱一抱佛脚。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她能说不少汉语,但是距离跟人正常交流还有很长一段路。

  助理南宫松子笑着说道,“静香,其实唱歌的话,只要背歌词的发音就行了,并不需要日常交流。”

  “但是周彦的要求不止如此。”

  南宫松子撇撇嘴没说话,其实能不能邀请到周彦写歌,尾木制作这边并不十分关心,反正工藤静香已经唱了周彦三首歌,他们更希望周彦能够参加工藤静香一周后的演出。

  倒是工藤静香,竟然会这么上心,她不会真想跟周彦发生点什么吧。

  这可不是尾木制作想要看到的,虽然他们不介意工藤静香跟周彦闹出点绯闻,但如果两人真的谈恋爱,肯定会影响工藤静香的事业。

  到了工作室之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他们在练功房见到了周彦。

  这会儿周彦正在写《放牛班的春天》里面要用的那些曲子,这部电影里面的曲子本来就不错,不过周彦有很多想法要注入进去,所以也是一边写剧本,一边写音乐。

  他甚至准备把《清晨初雪红太阳》,给编进去,再写一个歌唱版的。

  工藤静香他们到的时候,周彦正在弹琴,他们就没有打扰周彦,而是在旁边静静地听着。

  看着周彦弹钢琴的侧影,工藤静香露出笑容,她一笑,原本又大又亮的眼睛就会眯成两道月牙状的缝,她可太吃周彦这一款了。

  南宫松子在旁边,看到工藤静香的表情,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这玩意要坏事。

  她觉得公司的策略有问题,就不该让工藤静香跟周彦接触太多,很容易出问题。

第206章 骑在银龙的背上

  周彦一段钢琴弹完了之后,听到门口传来一阵鼓掌的声音,他转身看去,见到工藤静香他们站在门口。

  “太利害了。”

  工藤静香一边夸周彦,一边笑着往他的方向走。

  周彦意外地挑了挑眉,工藤静香的这句话是用汉语说出来的,看来她最近确实在学习汉语,而且听起来发音也还不错。

  看着工藤静香径直朝自己走来,周彦往后退了退,让两人中间隔着钢琴凳,上次在音乐会被工藤静香突袭抱了一下,现在他还记得。

  不过这次工藤静香并没有去抱周彦,到了跟前就停下了,“周彦,名古屋一别,好久不见,最近可还好?”

  这下周彦的眉毛挑的更厉害了,因为工藤静香这一段竟然也是用汉语说的,而且同样标准。

  难道工藤静香竟然是语言天才?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把一门语言练习到这种水平?还是说,工藤静香之前就有基础?

  “呃,确实好久不见了,欢迎你来到中国,工藤小姐。”

  工藤静香并没有完全听懂周彦的话,但她听懂了欢迎和自己的名字,大概能猜到意思。

  “来到,中国,我,很高兴……呃,呃……”

  刚才那句话,是她专门背下来的,说完了之后,真正到正儿八经交流的时候,就开始卡壳了。

  周彦翻了个白眼,敢情这姑娘就那一句好使。

  旁边的助理南宫松子这会儿开口说道,“周彦先生,很高兴能够见到你,静香的汉语还在学习中,最近进步很快,不过还是需要一点时间。”

  他们带来的翻译把南宫的话翻译了一遍,周彦点点头,“去我办公室聊吧。”

  随即周彦就带着他们一起去了自己办公室,路上工藤静香表现的非常活泼,看到什么都要问问,而且还要用汉语问。

  工藤静香的性格非常开朗,她跟周彦是同龄人,但是站在周彦面前,给人的感觉跟差了辈分似的,周彦像是个老干部,而她则像是个中学生。

  主要是她穿的就很少女,棕色小皮鞋搭配高腰短裤,上身一件短款的针织衫,还扎了个丸子头,整体风格很俏皮。

  对于她的好奇,周彦也都是随口应着,到了办公室,周彦让秘书小李沏了几杯茶,然后就开口问道,“工藤小姐的演出是什么时候?”

  “五天后。”工藤静香伸出五根手指。

  周彦点点头,“预祝你演出成功。”

  南宫松子说道,“周彦先生,之前静香唱了你的三首歌,在霓虹反响很好,所以这次过来,公司也让我一定要向你表达感谢。”

  周彦摆摆手,“不用特意感谢,这都是正常合作,你们也给钱了。”

  南宫松子抽了抽嘴角,周彦明明是个艺术家,说话却很直白,总会把钱放在嘴上。

  就在南宫松子准备寒暄几句再说正事的时候,工藤静香直接用汉语说道,“周彦君,你能帮我再写几首歌么?”

  周彦表情一滞,不是说一首么,好家伙,现在见面开始超级加倍了?

  而且工藤静香这句话说的很标准,明显也是提前练习的。

  翻译把工藤静香的话翻译给南宫听,南宫也愣了一下,怕什么来什么,工藤静香一下子就把她的谈话节奏给打断了。

  周彦上下看了看工藤静香,说实话,工藤静香的汉语水平并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但是能看得出来,她也确实用心了,并不是敷衍了事。

  语言这玩意,如果没点天赋,短时间内不可能学得好。

  沉吟片刻,周彦说道,“我可以给你写一首歌,不过你要把歌词背清楚,才能唱。”

  工藤静香听到开头的“我可以”三个字,差点就跳了起来,等周彦说完,她立马向翻译求证,“他是不是说可以?”

  翻译点点头,“周彦先生说,他可以给你写一首歌,但是你必须要把歌词给背下来。”

  工藤静香拍着胸脯,自信地用汉语说道,“我可以的。”

  南宫松子看了看周彦,又看了看静香,也有些懵,事情比她想象的要简单,看来,周彦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嘛。

  又或者,周彦其实也想给静香写歌,只不过故意这样说显得有态度?

  看工藤静香信心很足,周彦提醒道,“如果发音达不到我要求的标准,这首歌是不会给你的。”

  这次南宫松子开口道,“周彦先生放心,静香一定会好好练习的。”

  在南宫松子看来,这事答应下来根本就不吃亏,就算周彦来真的,最后静香的发音没有达到他的要求,那就当没有邀到歌嘛,情况总不会更坏了。

  周彦点点头,“那行,你们先回去休息,明天上午再过来,到时候我会把歌拿给你们。”

  “明天?”南宫松子一脸诧异。

  “有什么问题么?”

  南宫连连摆手,“没问题,我们明天上午过来。”

  说完,南宫就先起身了,工藤静香却一动不动,“松子,我们才刚来。”

  南宫拉了拉工藤静香,“我们先走吧,不要打扰周彦先生创作了,明天上午我们再过来。”

  “好吧。”工藤静香不情不愿地站起来,随后又跟周彦说道,“那我明天再过来。”

  周彦点点头,“明天见。”

  等到工藤静香他们走后,周彦又回到了那个大的录音棚,重新坐到钢琴前面。

  其实他今天就可以把歌给工藤静香给弄出来,不过他这会儿没时间,因为刚才写《放牛班的春天》配乐的时候,他有点想法,所以急着把这些灵感给“变现”。

  《放牛班的春天》原版里面有一首歌叫《夏日微曦》,曲调轻松明快,周彦在原曲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小段,把曲子开头晨光前的黑暗又垫了一下。

  写好了器乐,周彦又开始写人声,因为人声这部分并不是周彦所擅长的,所以他基本上也都是参考原曲。

  等到周彦把《夏日微曦》改编版除了歌词之外全部弄出来之后,天已经黑了。

  他坐在钢琴凳上,抻了抻胳膊,然后起身收拾着谱子准备回去。

  正收拾着,他忽然听到门口传来一道声音,“老板,晚饭您是在这边吃,还是去食堂吃?”

  周彦转过头去,看到食堂的小师傅孔超站在门口。

  他看了看手表,已经七点半了。

  “小孔,你还没走?”

  孔超摸了摸脑袋,憨笑道,“我看您一直都在忙,也没吃饭,就想等您忙完。我给您留了饭菜,我现在去给您一把。”

  听他这么说,周彦便点头道,“有劳了,我就去食堂吃吧。我这边收拾好,就过去。”

  周彦到食堂的时候,孔超已经把饭菜热好,摆上了桌子。

  虽然只有周彦一个人吃饭,但是孔超留了很多菜,大概是知道周彦爱吃红烧肉,所以特意留了小半碟。

  饭菜摆上之后,孔超自己就坐在厨房里面,没有出来。

  吃到一半,周彦朝着厨房的方向问道,“小孔,你老家是南阳的吧?”

  听到周彦的声音,孔超走了出来,“是的,老板,我家是南阳南召的。”

  周彦点点头,又问道,“今年多大了?”

  “十九。”

  周彦算了算日子,“十九岁,属兔的啊。”

  “我十九虚岁,属龙的。”

  “出来几年了?”

  “五年了。”孔超笑着回道。

  周彦夹菜的筷子顿了顿,孔超十八周岁,但是已经出来五年了,代表他十三岁就出来了。

  十三岁也就是刚上完小学,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读书又迟,十三岁大概率连小学都没有读完。

  作为一个老师,见到这种情况,心里总是有点不得劲。

  但是他也知道,孔超这种情况,其实不是个例,在农村应该有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别说是小学毕业了,部分地区的很多学生恐怕连书本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虽然国家86年就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但事实上落后地区根本落实不了,如今城市里面遍地也都是童工。

  去年孙海浪发表的纪实文学《倾斜的童工世界》,就描述了这些年沿海地区以私营个体为主的非正规企业使用童工劳动的情况。

  社会各界,现在也逐渐重视起这个事情,但重视归重视,想要解决,依旧任重道远。

  后来张一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也讲了这个问题。

  “以后这种情况不用等我,今晚结束算是比较早的,有时候我可能会忙到很晚。你一直这样等着,很耽误你的时间。”

首节上一节300/4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