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从鲍家街开始 第412节

  霓虹记者非常认真地记着周彦的回答,随后又开口道,“我还想再问一个问题,你明年有去霓虹开音乐会的打算么?你已经有两年没去霓虹开音乐会了。”

  周彦笑着说道,“我这两年本来也没有开几场音乐会,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明年我们乐团大概率会去霓虹。”

  问了两个问题,这个霓虹记者也挺满意,笑着坐了下去。

  这次周彦给媒体留的时间还挺长的,足有半个小时,该问的问题,记者基本上都已经问了。

  有些不该问的问题,周彦也都没有回答。

  等到提问环节结束之后,韩三坪作为嘉宾代表上台发表致辞。

  等韩三坪说完,主持人就宣布观影开始。

  整个典礼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到电影开始放映的时候,已经快六点了。

  大饭厅的窗帘都被拉了起来,灯光一关,整个厅变得一片黑暗,现场的观众也安静了下来。

  很快,幕布亮起,播放起了片头。

  等到片头结束,幕布又暗了下去。

  起初,观众们并没有在意,因为很多电影一开始的转场都是“黑屏”,正片马上就会出现。

  但是很快,观众们发现不太对劲,这黑屏的时间有点长。

  大概六七秒钟之后,一道敲门声响起。

  “咚咚咚”

  “进来。”一道有些苍老的声音响起。

  “林老师,有国内的电话,很急。”第二道年轻的声音响起。

  这声音……好像是周彦的。

  有些人听出了,第二道声音是周彦的。

  不过这幕布怎么还是黑的,只能听到声音。

  难道是现场设备有问题?

  不过大家都不敢出声。

  “告诉他,音乐会之后再打来。”苍老的声音再次响起。

  脚步声,越来越近。

  “是关于你母亲的。”周彦的声音响起。

  沉默……

  “喂。”

  到这时,幕布终于再次亮了起来。

  银幕上,一个老人正在整理衣领,他表情凝重,眼含泪光。

  虽然前面有二十多秒钟幕布都是黑的,观众们看不到任何画面,但是他们却看明白了这个老人为什么会眼含泪光。

  二十多秒钟的黑暗,只有几句台词,却好像已经讲了很多东西。

  这个老人的母亲应该去世了,而他此时正在准备一场音乐会,另外,观众们还能得出一个消息,那就是老人应该是个挺出名的音乐人,因为他们现在是在国外。

  这种特别的拍摄手法,也让现场观众感觉惊奇。

  很快,电影的第二个镜头出现,老人置身在一个音乐厅里面,拿着指挥棒,正在指挥这乐团演奏交响乐。

  有熟悉音乐的人已经听出来,现在正在演奏的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

  这段曲子是的拍子,节奏轻快,所表达出来的愉悦气氛跟老人失去母亲的悲痛对立。

  冷学军坐在周彦身边,看着银幕,脑海中不禁响起了两句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跟这头一句诗一样,电影此刻的画面就是典型的借乐景称哀情。

  冷学军有种感觉,这个画面,可能也是整部电影的基调,开头的音乐跟画面不但有抒情作用,也有共同完成情节的叙事作用。

  当然,这都是冷学军的猜测,他本身对电影并没有研究。

  不过,即便对电影没什么研究,冷学军也能通过短短几个镜头感受到这部电影的魅力。

第286章 特别节目

  开头这短短的一点情节,就已经提前告诉了观众们,这部电影跟音乐有着极大的关系。

  “林老师”结束了音乐会之后,回到了家乡,参加了母亲的葬礼。

  葬礼的这一段,电影中没有给太多的画面来交待,而故事真正是在一个要莫远的人来找林艾时开始的。

  莫远是林艾的老同学,他拿着周学文老师的日记本找到林艾,然后画面就跟着日记本的内容回到了五十年前。

  画面中,李雪健饰演的周学文拎着一个行李箱走向了池底中学门口。

  周学文是池底中学新来的学监,他是个看起来微微发福,老实巴交的中年男人。

  电影的色调很暗,虽然不是阴雨天,但是整个学校看起来非常阴森,给人的感觉十分压抑,如果不是知道这是一所学校,观众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座监狱。

  周学文到学校后见到的第一个人,是一个小个子男孩,男孩正扒着学校的铁门,等着父亲来接他,男孩的父亲要等到周日才会接他,而今天却不是周日。

  两人聊了一会儿,一个老头从里面走了出来。

  “莫远!”

  听到老头的喊声,观众也意识到,这个长得挺可爱的小男孩竟然是刚才去找林老师的老头。

  看到老头出来,周学文主动介绍自己是学校新开上任的学监,然后跟着老头以及莫远一起进了学校。

  通过周学文跟老头在路上的聊天,观众们知道,周学文曾经是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同时也知道,这个学校的校长之前吹过小号。

  校长热爱音乐,这对周学文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观众们也是这样想的。

  但后来的事情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在这个压抑人性的学校里面,校长是阴暗的来源。

  学校的规矩很严,跟监狱区别不大,这里大部分孩子也十分顽劣,完全不像是一般学校的学生。

  因为校长对学生们施行着非常冷酷的管理方式,所以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周学文刚来,就被学生们给戏弄了。

  面对学生们的戏弄,周学文当然也非常生气,但是他还是忍耐住了脾气,尽量宽容地善待这些孩子们。

  后来周学文发现孩子们对音乐的敏感跟兴趣,就尝试着说服校长组织孩子们成立一个合唱乐团。

  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周学文还是一一克服,最终成立了这个乐团。

  周学文从最基础的音乐技巧开始培训合唱团并且自己谱曲作词,为孩子们创作音乐。

  ……

  电影没有惊心动魄大场面,但节奏并不慢,看似平淡的场景,也能够吸引到观众们继续往下看。

  有些观众看着乐团一步一步慢慢成长,甚至感觉有点热血。

  最关键的是,这部电影中,音乐跟剧情的契合度简直可以说得上是完美,周学文创作的音乐水平相当之高。

  比如林艾的声音空灵无比,犹如天籁,周学文专门为他写了一首《海面上的清风》,这是一首独唱跟伴唱结合的曲子,起初安静恬淡,后来袁浩跟单簧管柔和地奏出旋律主题,林艾的领唱让人如沐春风。

  跟《艺术家的生涯》一样,在的节拍中,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歌声,把原本学校的阴霾慢慢除去。

  到这里的时候,观众们也注意到,电影的色调开始变得明亮。

  很多人都知道,电影音乐是电影中传达情感的直接纽带,但是在看《放牛班的春天》之前,他们并没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相较于很多歌舞片,反倒是这种“润物细无声”地将音乐沁入情节中的电影,能够让人感受到音乐魅力的同时,也因为音乐感受到了电影深远的叙事空间。

  张一谋全程盯着大银幕,没有片刻挪开自己的眼睛。

  他在心中万分感慨,其他不说,在影视音乐跟影视画面结合这个赛道上,恐怕找不到能够跟周彦匹敌的对手了。

  而且现如今的周彦,音乐已经不是他唯一强大的武器了。

  周彦的这几部电影,一部比一部成熟,一部比一部精彩。

  回想五年前,在乔家堡的时候,周彦还在跟他们学习分镜怎么画,现在却已经能够完成这样一部电影了。

  说起来,周彦有着他们一般导演都没有的优势。

  周彦是个音乐家,也是个作家,他有写故事的能力,也有给电影配乐的能力,所以他的电影,整体性非常强。

  他根本不同操心剧本的事情,从出道至今,他的所有电影,都是他亲自编剧。

  这一点,张一谋非常羡慕,张一谋自己没有办法写出好的故事,只能去改编那些作家的优秀作品。

  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张一谋忽然听到后面传来一阵哭声,起初很小,随后越来越大。

  后来声音大到张一谋忍不住转头去看,只见后排有一群人,都在抹着眼泪抽泣。

  这让张一谋感到奇怪,电影确实感人,但也不至于这么夸张,而且哭的都是这一片。

  这些人有什么特别的?

  听到这些人的抽泣,把他弄得也挺难受。

  等到电影完全结束之后,现场响起了掌声。

  坐在前排的嘉宾们还比较收敛,而后排的学生们则一个比一个卖力。

  周彦是年轻人的偶像,特别是在这些高校学生中,他的名望很高。

  在众人的掌声中,周彦站起来,转身对这现场观众鞠了个躬,表示感谢。

  现场的灯光亮起,主持人走上舞台,总结典礼的进程,夸了一通电影,然后宣布典礼结束。

  这时候嘉宾们纷纷站起来,向周彦表达祝贺。

  王军正上来给周彦竖了个大拇指,“老弟,好电影。情节好,手法好,音乐好,演员表演好,制作水平也高。”

  她连说了几个好,都是发自内心的。

  其实在夸周彦的时候,她也有些羡慕,除开其他一切,《放牛班的春天》的制作水平要比《天堂回信》高多了。

  这个制作水平体现在摄影器材,录音器材等等各方面的硬件上面,而这些的东西都是拿钱换的。

  每一步的制作都差一点,结合在一起,整体的质感就要差很多。

  从拍摄《想飞的钢琴少年》开始,周彦就不缺投资,现在国内大部分导演,想要搞个几十上百万的成本都难上加难,而周彦拍一部电影,成本都是几百上千万的投资。

  因为有钱,周彦能找总更好的器材,更好的材料,道具什么的更不用担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周彦也确实值得汤臣给他投钱,因为这些钱肯定是能够赚回来的。

  就说《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它绝非什么商业片,但票房却不会低,电影的节奏很好,故事完整,视听效果上乘,加上周彦自身的名气,肯定还是有很多影迷愿意为这部电影花钱。

  现在即便汤臣不给周彦投资,也有一大把人拿着钞票来找周彦,因为大家知道,只要是周彦的电影,就不可能亏本,区别只是赚多赚少而已。

  现在汤臣影业能有如此的发展,跟周彦脱不开关系,《第六感》和《想飞的钢琴少年》为

  旁边的陈恺歌笑道,“该夸的,王导都已经夸完了,我就只能祝电影大卖了,这部电影全球五千万票房肯定没问题,我们就等着你请吃饭了。”

  周彦看了看手表,“时间不早了,咱们赶快去吃饭吧。”

首节上一节412/4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