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神豪,从我养麒麟开始 第104节

  也因为他这段光荣事迹,纪晓岚编纂得《四库全书》收录这本《海壑吟稿》的时候,给这位的评价是:

  徒以名位未高,史不立传,遂几於湮没不彰。仅赖此集之存,犹得略见其始末,亦足见正直之气有不得而销蚀者矣。

  这评价,也算是不低了。别看只是一本书,一句话,但古往今来多少人,求的不就是这青史留名嘛。

  就在齐鸣查询资料的功夫里,营业员似乎是已经问过了老板,走了过来。

  “先生,我们老板说了,一回生两回熟,他就当是交你这朋友了,就按您说的来。”

  “呵,那行,你替我打包一下。另外再捎上这个。”齐鸣举了举手上的《海壑吟稿》。

  虽然这本书价值不大,但难得一天内遇到两个隔了几百年,却同名同姓又都青史留名的人物,他就当是个奇闻异事,一起收藏了。

  “啊,这~”

  营业员面露难色,他以为齐鸣这是人心不足,还想再白嫖一本书。

  齐鸣看他表情就知道对方这是误会了,笑着道“放心,这本我另外付钱。”

  营业员尴尬一笑,赶紧领着齐鸣去柜台,签合同转账。

  办好手续,他把那麒麟香薰,递给了小紫。

  小家伙两只爪子抱起,尖锐的爪尖不时击打在铜质器身的表面发出一阵的哒哒声,听的一旁营业员嘴角一阵的抽搐。

  在他看来,齐鸣这操作简直是暴殄天物,虽然这只猫看着小小的力气不大,但这要是划上一道口子,那下次出售得赔多少钱。

  在这营业员古怪的眼神下,齐鸣抬脚走出了店门。

  眼下时间还早,小紫也心满意足,他打算再逛几家店。

  别说,琉璃厂的书画作品质量,确实要比潘家园的好,只可惜价格也高。基本卡死了当前市场价的上限。

  如果说这东西正好是藏家喜欢的,那买回去没问题。但要是奔着投资去的,除非后面市场出现大的波动,不然短时间内的收益还不如做理财来的多。

  3家店下来,齐鸣只买了一幅近代花鸟图工笔画,打算挂书房的。

  手上捧着两个画轴,还提着一个装了古书的盒子,行动有点不方便,齐鸣就打算打道回府,而且再晚的话,就是下班的点,那时候京城的道路能堵到你怀疑人生。

  “喂!帅哥,这边,看这边。”

  齐鸣看向声音来处,对方是个40多岁,面相油滑的中年人,左手提着个大型的塑料袋,里头是几个长筒状的纸盒,右手不停的冲齐鸣挥着。

  “你在叫我?”

  “对,帅哥,我看你手上拿着画轴,应该很喜欢古画吧,我这有两件好东西,有没有兴趣看看?”

  古玩市场里,经常会有这种找上门搭话的,俗称游击队,齐鸣在西安就遇到过,还想卖个生坑的佛头给他,差点没把他吓死。

  齐鸣瞄了瞄他手上的东西,问道“软片子?”

  玩古玩的分两种,一种是玩“软”片儿的,一种是玩“硬”活。

  所谓玩“软”片儿的,是指玩字画、古籍善本、碑帖信札之类的绢纸物品;而“硬”活则是指金石一类的收藏品,这里的金指铜器、银器、金器等金属物件,石是指石刻、雕塑、碑、玉器等。

  男人听齐鸣这么一问,眼神瞬间亮了,放下手上东西就迎了上来,一边伸手要替齐鸣拿东西,一边恭维道。

  “嘿嘿,对,就是软片子。想不到小哥还是个行家,来看看吧,看看也不耽误时间对吧。”

  齐鸣没把东西给他,而是接着问道“什么年份的东西?”

  “宋的,没有落名也没落作者钤印,但是有几个收藏钤印。”男人笑着道。

  书画家在作书画后,除了签名外还要加印章,以表示该书画确为自己所作。现在人觉得这是常识。但事实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画作品都是不落印的。

  唐代只在书法作品上有印,而且还不多,绘画作品上目前还尚未见到落印的。到了宋朝,书画作品落印的开始增多,但是并没形成定制。

  直到元明时期,落印才开始普遍起来,但也并不绝对,跟书画家的个人习惯也有很大关系。

  所以男人说画上没落作者印,发生在宋画上,也是很正常的。

  齐鸣有点兴趣了,他跟着男人走回到了路旁的长椅边。

  男人笑着拿出个纸筒,从里面抽出了一个画轴,随后在手上打开。

  这画尺幅不大,不过轴头很老,齐鸣望气术一看,还真是幅宋画,年代并没错。

  画的右下角有拇指指甲盖大小的铃印,由于年代久远,尺寸又小,写的还是篆文,齐鸣一时间辨认不出是谁的印。

  只不过有个印,他认出了,没办法这印比其他的大了一圈,而且印文还是楷书:翰林蔡京。

  蔡京,因为一部水浒传,现在说起这位,估计都要啐上一口,然后来一句六贼之首,名声在华夏人里已经是彻底的臭了。

  但是,这评价其实有点冤枉他,至少是太片面了。

  蔡京的仕途历经神宗、哲宗、徽宗是真正的“三朝元老”,先后四任宰相,长达19年之久。在神宗,哲宗以及徽宗的初期,蔡京推行王安石变法,改革盐茶税法,推行救济制度。

  在各地开办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也就是今天孤儿院,养老院,医院,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可以说是救人无数。

  而且,蔡京还是北宋知名的散文家,书法家。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这蔡一开始指得就是蔡京,只是因为名声不好,后人才把他从四大家除名,换成了蔡襄。

  利国利民的好事,蔡京没少干。但他权力欲重,为了上位,排除异己,欺上瞒下,而且为人贪婪,所以也做了不少坏事。

  这印写的是翰林蔡京,宋哲宗去世时,蔡京就是翰林学士,所以貌似很合理。

  但齐鸣掏出了放大镜,细看之后,便发现了问题。这问题并不出在这印上,而是出在了印泥上。

第151章 董其昌

  印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候叫印沁泥,是用黏土做的。由于战国时书籍的载体是竹简,所以战国时的印泥跟现代人的认知的印泥差别不小。

  咱们认知的红色印泥出现,大概是在隋唐时期。

  其中常州昌印社的“龙泉印泥”,杭州西泠印社的“潜泉印泥”、漳州丽华斋的“八宝印泥”,并称为中国三大印泥瑰宝!

  印泥不管是什么品种,产自什么地方,主材料都是朱砂。

  在隋唐时期,印泥主要是用水兑朱砂,俗称水印。水印的缺点是,色泽寡淡,时间长了还容易模糊褪色。

  到了宋朝,出现了将蜂蜜兑朱砂,称作蜜印,使用这种蜜印,图案更加清晰,持久,还有提亮的作用。

  只不过蜂蜜在古时候是奢侈品,蜜印更多的流行在官僚贵族之中,宋徽宗,苏轼等传世作品用的都是蜜印。而民间更多的还是使用水印。

  到了元朝,有人将油和朱砂兑在一起,发明了油印,并在明朝永乐年后被推广到了全国。油印的印文清晰持久,更关键的是便宜,哪怕是普通人也能负担。

  齐鸣之所以说这翰林蔡京的印有问题,就是因为这个印文用的是油印。宋朝那会儿可还没油印。

  估计是得到画的人为了给这个无名氏作品提高身价,特意加了这么个印。只可惜,弄巧成拙,用了油印,反倒是坏了一幅好好的古画。

  “小哥,你看这个,这可是蔡京,蔡太师早年的印。咱这画可以说是名家收藏,传承有序,怎么样,绝对是个大漏对吧。”

  男人压根没注意到齐鸣眼神里的失望,兀自指着翰林蔡京四个字推销起来,在他眼里这印不是破绽反而是卖点。

  齐鸣心道可惜,原本好好的一幅古画,就算是无名氏的作品也有收藏价值,但现在多了这么个印,落在行家眼里那就是个假货,谁要买了那就成了个棒槌。

  齐鸣心里,这画在他这已经判了死刑。不过这行的行规就是看破不说破,买卖不成也不能得罪人。

  于是他紧皱着眉头,语气为难的道“你这东西确实挺老的,报价也应该不低吧?。”

  男人嘿嘿一笑,伸出3根手指,压低声音道“不多,30个就行。”

  “30个!要是有名有姓,我就要了,但这无名氏,我可不敢碰,你还是找找别人吧。”齐鸣顺势摇手拒绝,拿起边上的东西就打算离开。

  男人没想到齐鸣话锋转的这么快,拿着画就拦在了齐鸣面前。

  这次他特意凑近了齐鸣,而且压低了声音道“价钱好谈,真要有名有姓,300个都轮不到你,而且这画无款无印才好,只要你买回去了,还不是你说是谁画的,那就是谁画的,无非就是加个印的事情。”

  “而且你看,这绢够老吧,说北宋的没毛病吧。北宋嘛,出名的画家无非就那几个,董源,李成,范宽,张择端,李公麟,李唐。”

  “张择端和李公麟是画人物建筑的,咱这是山水画,离的有点远。董源名气大,不好糊弄,李成或者李唐就很不错,对了还有个郭熙,您别说,这画跟郭熙的笔法越看越像,对不对。”

  齐鸣早就听说,有人专收无名氏古画,收到后先判断年代,然后根据画的风格笔法去套那一时期的知名画家。

  虽然行家眼里,各个画家自有一种风格,但是这风格也慢慢形成,只要说这是早期作品,谁也说不出个错。

  匹配到了画家,就给这画加上对应的印章,这样一幅无名氏的古画就成了知名画家的大作,身价暴涨。

  之前只是听说,齐鸣没想到,今天还让他遇上了,看这男人那副驾轻就熟的样子,可能还真这么干过。

  一股子厌恶的情绪,从心底升起,齐鸣的脸色也拉了下来。

  “不好意思,这种事情,我干不出来。”

  丢下这句话,齐鸣抬腿就想走,没想到这男人还缠上了他。

  “小哥,这年头像你这么有原则的真的不多了,佩服佩服。你不是要有名有姓的嘛,我这还有一个,落款印章一个不少,保证是个大开门的东西。”

  男人一点不介意他自己就是没原则的那个,拉着齐鸣继续推销。

  这人脸皮厚,嘴皮子又利索,确实是个做销售的好手,齐鸣被纠缠的没办法,只能停下来,本着早看早结束的心态道“什么画,不会又是什么宋画吧!”

  “嘿嘿,没到宋,明代董其昌的!”

  一听是这位,齐鸣白眼都快翻上天了,这位的画那是能在大街上遇到的?别说大街,就是走遍了琉璃厂的店铺,走遍潘家园的店铺,都不一定能看到一幅真迹。

  董其昌何许人?

  他曾经出任南京礼部尚书,在明朝这个官相当于现在的 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他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收藏家。他的书法有多好?到清朝时,他的字被称作宫阁体,清朝参与科举的学子都必须会。

  他的画有多好?他在世时,就是一画千金,当时的原话是: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原本他可以凭借书画,流芳百世,但可惜他有个不省心的儿子。他儿子为富不仁,鱼肉百姓,欺男霸女,横行乡里,最后彻底激起了民愤。

  1616年,董其昌61岁时,一批书生纠集村民冲进了董府,打砸抢烧,将硕大的董府付之一炬,史称“民抄董宦”!

  就因为这四个字,董其昌的名声彻底臭了,成了画品和人品分裂的代表人物。他这也算是明代艺术届,被自己儿子坑的第一人了!

  男人兴奋的将宋画收回,又掏出个画轴,打开介绍。

  “嘿嘿,小哥你看,这款还是印,那都是董其昌的没错吧。这儿还有嘉庆皇帝的收藏印。”

  

  这是幅董其昌的疏林茅屋图,画上林木疏秀,冈峦迂回,江面水波不兴,墨色淹润通透,笔触简练却不轻薄,给人一种清爽高洁的感觉。

  齐鸣对画的欣赏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看这第一眼,就觉得这画干净,给他一种恬淡的感觉。

  画的左上角是作者的提拔:冈岚屈曲径交加,新作茆堂窄亦佳。手种松杉皆老大,经年不踏县前街。玄宰画。

  提拔下是作者的印章:董玄宰(董其昌字玄宰)

  而男人说的收藏印一共是4个,分别是: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嘉庆鉴赏。

  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这俩印都是嘉庆皇帝的,一幅画按两个,看着多余,但比起他老子乾隆已经是手下留情。

  而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则是清朝皇室的一个规定。凡是内务府收藏的作品,必须加盖这印。

  乍一眼,确实是大开门的,但齐鸣不觉得这么开门的东西能轮得到自己,假货无疑,不过这画确实是老裱,出于好奇,他还是用望气术看了眼。

  这么一看倒是把他给看愣了。

  这画贵气稀薄,当然不是什么真迹,时间大概是在清末,应该是那时候哪位的仿作。让他奇怪的是,这画上居然飘出了两股岁气。

  一股来自画面,只到清末,另外一股是从画内冲出,足足比第一股高出了一截,稍稍推算,居然能到大明弘治时期,距足足有5百多年。

  “藏画!”

  齐鸣脑海里立刻就冒出了这念头!

首节上一节104/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