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神豪,从我养麒麟开始 第127节

  这位出身一般,祖籍河南,家里就是一个农户,但他在读书上是个天才。18岁中举,20岁中进士,21岁入翰林,22岁放江南主考。

  放到现在,相当于18岁考到全省前一百名,上了985名校。20岁,考上中科院院士。21岁进入了国务院秘书处。22岁,负责整个江苏浙江上海的高考出卷,阅卷,录取工作。

  这种人生经历别说当今社会,就是放古代也是凤毛麟角。

  此后他的仕途更是开了挂,在明朝末期官至东阁大学士,内阁副首辅。也就是咱们国家如今的副总理,实际权力要远高于副总理。

  后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上吊,满清入关,发生这些事情时,王铎正在南京,算是躲过一劫。

  清军占领北京时,明朝在江南地区还有着极强的实力,于是当时的福王在南京登基,成立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

  弘光帝上位后因为王铎拥立有功,被邀请入内阁,成了内阁大学士。

  顺治2年,清兵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把弘光帝吓的逃往安徽,离开前,他让王铎负责守南京城。

  结果王铎为了个人利益,又或者单纯怕死,联合当时的礼部尚书钱谦益一起开城投降,算是彻底断送了明朝复兴的可能。

  当时投降的不止王铎一人,之所以他最被人不齿,其一是他身居高位。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同为明末书法三大家的黄道周和倪元璐,他们二人和王铎同为天启二年的进士,但黄道周是抗清名臣,被俘殉国,倪元璐自杀殉国,被称为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

  这一对比,王铎自然就更显的不堪。

  而投降后,王铎也果然受到了清朝顺治皇帝的重用,死后追封太保,谥号文安,除了18岁前家境贫困,这人到死都是富贵绵绵。

  投降大清,让他在汉人中的名声极臭,臭到他的宗族亲戚都羞于提及他,据说在上世纪80年代,当地的文物部门调查时,来到了王铎故居。

  但是当地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祖先里有这么一位大官,大书法家。去到当地王家人的祠堂,族谱上有他,但却没有王铎的牌位。

  按理说,王铎在汉人中的名声臭了,那在满人中应该备受尊重才对。但恰恰相反,将他彻底钉死在耻辱柱上的,还就是一位清朝的皇帝,乾隆。

  乾隆41年,当时清朝统治稳定,为了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乾隆皇帝大肆宣扬表彰了一批,当初因为抗清而遇难的明朝官员,为他们著书立传,记载功绩。

  同时把一大批当时投降清朝的明朝旧臣,定性为奸佞小人,是奸臣。最后更是让人编纂了一本《贰臣传》记录这些人的姓名事迹。

  上了这本书的,基本就意味着遗臭万年!王铎作为献上南京的清朝忠犬,自然榜上有名而且排名还挺靠前。

  似乎是担心齐鸣不了解,手上的这堆资料里,特意备注了王铎的生平。当然只记录了他在明清时的官职和主要的作品,并没提及《贰臣传》之类得负面信息。

  除了生平介绍,资料里更多的是这幅草书的相关信息。

  这幅字曾经被刊登在诶本读卖新闻2006年社出版的《明末清初五家名品展》中。

  也曾受邀,参加过在日本札幌举办的“明末清初五家名品展”。

  上一任收藏家叫村上三岛,是日本著名书法家。他死后,他的儿子将这幅字送上了日本佳士得春拍,最后以3亿日元,按当时汇率合计近2800万华夏币的价格拍卖了这幅字。

  这次的资料,可比上次景泰蓝的要详细的多,可信度极高。加上齐鸣以望气术检测的结果,能确定它是真品。

  只不过艺术价值,以及在国内的行情,他还是要询问更加专业的人。

  齐鸣放下资料,先是抬头看了眼对面的两个小鬼子,他俩几乎都要趴在画上,时不时还用日语快速交流,虽然听不懂,但能听出他们的语气都很激动。

  再看向身边的人,这会儿李师傅和唐师傅已经换了个位置,李师傅已经开始用放大镜仔细研究那几个收藏印了。

  片刻后李师傅和唐师傅都鉴赏完,两人并没多说什么,而是拿起了齐鸣刚刚看的文件,草草的翻了几页,便又放下。

  “李师傅,这画怎么说?”

  看他已经鉴定完毕,齐鸣上前问道。

  “老唐,你怎么看?”李先生理都没理齐鸣,而是看向唐师傅。

  唐师傅闻言点点头“我看着没问题。是明末三大家之一,王铎的真迹无疑,而且是精品。”

  原本这些话是不能当着交易方说的,毕竟买东西前,挑毛病才方便压价。但这东西传承有序,大家也都是高手,鸡蛋里头挑骨头,只会让小鬼子看低了。

  所以唐师傅才没藏着掖着,直接当人面说了出来。

  李师傅点点头“我看过了,落款,印章都没问题,笔法风格也对。”

  “李师傅,这字的积墨是不是太重了?”林轩这时候打断道

  “我只见过两次王铎的画,和扇面,还是第一次看这种草书。看运笔的着力点,是挺像,但这幅字,你看这,还有这,墨迹太厚,而且都有向两侧流的迹象。”

  齐鸣看向林轩点出的地方,果然落笔处的墨水晕开,直接粘连到了其他字上,有的地方笔画之间的空间完全被墨晕没,甚至遮盖住了其他的字。

  他之前以为,草书就是这么写的,也就没在意,但林轩提了出来,那就说明这并不是草书的通病。

  李师傅对他冷淡,但对林轩这少东家也是一点都不客气。他看向林轩手指处,冷冷道:

  “你说的其实是王铎书法自创的,涨墨法。这种手法在王铎的草书中很常见,写的时候饱蘸墨汁,由于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间会晕开,使字的边缘呈不规则状,在书法行家眼里,这种不规则加强了字与字的对比张力,增加了观者的品读性。”

  “至于你说的向中间积墨的现象,那是因为王铎写字和人不同。别人写书法,是将纸铺在桌面。但他喜欢让人拉住绢纸两端,悬空拉直,凌空作画。”

  说到这,李师傅走到绢纸末端,指着一方写着“村上三岛”的收藏印道“这种凌空作画引起的积墨现象,困扰了这位日本画家多年。直到他70多岁,亲自到华夏找人请教才破解。”

  “李师傅,这村上三岛,很有名吗?”

  这毕竟是个国外的书法家,但看李师傅的样子,似乎很熟悉,所以齐鸣才会有此一问。

  李师傅点点头“只要研究王铎字的,就绕不开,村上三岛这位日本书法家。王铎在华夏属于大节有亏,后人欣赏他的字,却鄙视他的人,所以他的作品在华夏并不受待见。

  但在日本,他的作品却极受推崇。日本的书法承袭中国晋唐时期,他们推崇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推崇了上千年。直到村上三岛开始研究王铎的字。”

  “日本书法圈分关东关西两派。这既是地域的差别,也代表了他们书法风格的差异。关东地区的书法家追求碑学体,关西则是贴学体。

  王铎就是贴学体的代表。而村上三岛又恰巧是关西人,他从开始学习书法,就临摹王铎作品,并且自己还收藏了大量王铎真迹。”

  “后来村上三岛在日本书法界地位提高,跟着他学习王铎字的人也就增多。渐渐的日本书法界也分成了两派,关东学王羲之王献之,关西学王铎。

  在关西,甚至已经喊出,后王胜前王的口号了。所以这幅王铎的字,又有村上三岛的收藏铃印,如果放到日本,还真有可能引起轰动。”

  (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个可悲的事儿。王铎,历史上盖棺定论的奸臣,该跟秦桧一样,被踩上一万脚的存在,就因为有个书法家的名头,受日本人喜欢,有文化影响力,能带来经济效益。

  河南省洛阳市政府便批了180亩地,占地数千平,修复了王铎故居,如今已经是3A级景区。还开办了王铎书画院,如今这个书画院号称有数百名书画家。

  而黄道周,倪元璐,被称为文人风骨的人,如今的故居一个只有1.7亩,一个还是村民集资。

  说真的,这一对比,感觉一个人的名声,历史真相,在经济效益面前,真的一文不值。)

第187章 龙马的线索

  啪,啪,啪!

  一阵掌声从前方传来。

  鼓掌的是有村,伴着掌声,他笑着道

  “精彩,精彩。李先生的博学,以及对书法的了解,让人敬佩。”

  李师傅还是那副冷冷的表情,朝前拱了拱手,就算谢过了对方的赞赏。

  完事后,他第一次放低了身段,对齐鸣道“小齐,不知道我这能不能拍点照?我想回去临摹一下。”

  齐鸣闻言看向了有村,交易没完成,这事儿还得看有村同不同意。

  有村笑着一伸手道“李先生,随意。其实李先生大可不必,如此麻烦。咱们交换完作品,这件东西就是齐先生的。以您在博古斋的地位,借阅一番,想来齐先生是不会拒绝的。对吧?”

  说到最后他看向了齐鸣。

  李师傅压根不理会有村,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相机,咔咔拍了起来。心里想的估计是日本人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而齐鸣也不接这话茬,反而顺着对方的话头,反问了句。

  “听您话里的意思,这是确定,这幅是雪舟等杨真迹喽?”

  有村心道糟糕,自己刚刚嘴瓢,说漏了,本就处于被动,这种时候承认真迹相当于完全失去了主动。

  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眼下能做的就只能是在语言上找补一点。

  “呵,我和名藏君,都不擅长书画鉴定。目前也不能肯定,但我是个商人,做生意就想赌博,赌注越大,收益也会越大。”

  他指了指画,又道“这件东西,值得我豪赌一把。”

  这意思就是愿意用这王铎的草书,加一件乾隆年制的通丝珐琅换那幅雪舟画了。

  愿意就愿意,非得七拐八绕的,矫情。

  心里吐槽了一句,齐鸣看李师傅已经收起相机,唐师傅和林轩也没继续鉴赏的意思,直接将这卷轴一卷,连带着那份资料,又放回了托盘,推到了会议桌的中心。

  有村皱起了眉头“齐先生,你这是什么意思?”

  齐鸣耸耸肩“没什么,我单纯就是觉得,这么换我太亏了。”

  “这可是王铎的字!”有村强调道“您对这幅字画的价值,可能还不够了解,我想你有必要询问一下李先生,王铎草书的行情。”

  屋子里的人一下子都看向了李师傅。

  这位头都没抬,低头看着相机屏幕上的字,随口就道:

  “王铎的的字,目前最高的成交价是4千万,也是村上三岛珍藏的,雒州香山作 立轴 绫本。你这件,要比那件小,而且提拔是:子房公托以绫书转奉宙泉老先生词契正”

  “说明这是王铎应好友王汉的请求,写了送给宙泉老先生的。作品的立意更比不上雒州香山作。

  从尺幅和笔力上来说,跟这幅比较接近的,我觉得应该是香港佳士得拍的草书诗卷,那件成交价2600万左右。”

  “这件多了一个村上三岛的印,还能加1百万,可以估到2700万到3000万的样子,仅供参考。”

  有村对这价格并不是很满意,反驳道“李先生,我不是怀疑您的专业,但这件作品在2015年就已经拍卖到3亿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成交价就已经和您预估的价钱一致。这将近10年过去,华夏艺术品,大幅度升值,不该还是这价格!”

  “那是在你们日本!也就你们吹王铎,把他吹的超过了王羲之。”

  李师傅毫不客气道“而且你也说了那是在2015年,那时候你们的汇率是10,100日元最高能换10块华夏币,现在呢?我记得好像还不到7吧,要按照现在的汇率算,3亿日元换算下,2千万都不到。”

  这话说的就有点戳心窝了,基本是明着在说,你丫已经亏大发了,有村和名藏闻言,脸上,也少了些客套,神情冷淡了下来。

  齐鸣心里赞了声,干的漂亮。

  但他还是站出来道“有村先生,李师傅这人老实,不会说假话,还请您谅解。但他说的也是事实。

  而且,我是不太了解王铎的艺术成就,但我挺了解的王铎这人的,您难道觉得,一个背叛了民族和国家的叛徒,能和贵国的画圣比肩?”

  他这话,说了还不如不说,单纯是刺激人的,果然!

  “八嘎!”

  一直在一旁沉默不语的名藏觉得齐鸣这是在侮辱他们国家的圣人,直接就粗口,随后就是一连串的日语,齐鸣虽然听不懂,但是这情绪和这语调,不用猜也知道,肯定没一句好话。

  林轩是懂日语的,

  “有啥好生气的,我就是想多贪点他们东西啊。人家也没冤枉我。”

  齐鸣这贱的理所当然的样子,让林轩想起了他当初在新疆坑那韩国棒子的情形。

  几人看戏一样,看着有村和名藏飚日语,过了3分钟,名藏被那保镖带出了会议室,应该是让他去冷静冷静。

  “实在抱歉,名藏君有急事,先行离开了。”对刚刚的粗口,有村直接略过,继续道“齐先生的意思,我也清楚。只是,我目前在华夏,就这两件物品,这样可好,这两江折价6千万,还缺多少,您可以开个价,我以贵国货币补上。”

  两件加一起,市场价应该在5800万,但对这种级别的东西,一两百万溢价并不算什么。但齐鸣思考过后还是拒绝道

  “我对这幅画的估价底线是1个亿,但是您的提议,我只能拒绝,因为我对钱不感兴趣。”

  有村脸上纠结又无奈,齐鸣的估价,其实在他的预料之内。所以他才会带上珐琅器和王铎草书,两件重器。

  只是他错估了齐鸣对王铎的厌恶。这种厌恶直接导致了作品的贬值。看看这个贪婪的华夏人,又看了看面前的雪舟古画。

  有村最后咬了咬牙,从自己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本册子。

  “齐先生,这上面有我收藏的一些华夏文物,您可以从中再挑4千万的物品,只不过如果您看中什么,就必须等待一段时间。 ”

  齐鸣点头接过。这有村显然是有备而来,这册子下的作品介绍用的都是中文。

首节上一节127/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