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神豪,从我养麒麟开始 第202节

  “哎,来了,小伙子你稍等下。这年纪大了,腿脚就不利索,多担待。”

  这老板一身中山装,头发花白,看年纪确实少说也有个70多80了。从柜台里走出来的时候,齐鸣才注意到,他腿脚似乎有旧伤,拄着根拐杖,走起路来高一脚浅一脚。

  这一幕倒是让他想了前几年,他自己腿脚不便的日子,心底有了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所以,他干脆老板也都没喊,而是道:“老伯,慢点没事儿。反正我也不着急。听你口音,好像不是两广这儿的人啊。”

  “我老家,浙江嘉兴的。来港都73年了,但就这一口粤语是怎么都学不会。真就是应了那句,乡音难改啊。”

  说话的功夫,老人颤颤巍巍的走到了玻璃柜前,掏出了钥匙。

  齐鸣很守规矩的退开两步,等他开门,同时接过话茬,说道:“73年前?那就是1950年那会儿?从浙江跑到港岛,您这跑的可够远的。”

  “那可不,都说故土难离,但谁让我们家那时候成分不好呢,不跑也不行。97年回归后,我回去过两趟老家,也见过几个当时跟我家差不多情况,但固守旧地的人家,唉~看看他们,再比比自己,真是庆幸我父母当时够果断。”

  老人回忆过去,一脸的唏嘘,玻璃橱柜的锁也在这时打开,他拉开玻璃门,让开位置,朝齐鸣道:“小伙子,你自己来吧。”

  “呵呵,好。”

  齐鸣笑笑,走过去拿起了那铜炉。

  刚刚老人那话,他不好接。1950年那会儿,再结合他说的成分不好,那他家八成就是当时所谓的地主了。

  50年的6月,中央开始土改,全国的地主都被掀翻,破财不说,命丧黄泉的都有不少。

  地主里头,肯定也不是各个都是黄世仁,但齐鸣也不知道这位的家人那时候是好是坏,所以才没多说,干脆看起了这件铜香炉。

  

  像是这种,耳朵高高立起的,在香炉里被称作冲天耳,结合表面的回文,这炉全名应该是:冲天耳三足回文炉。

  这炉,圆口,束颈,扁鼓腹,平底,底下是三乳足。炉腹处用双线勾出三个海棠花形开光,开光内以鱼籽纹为地,装饰阿拉伯文。

  阿拉伯文,文体飘逸流畅,錾刻字体起伏、厚薄有致。鱼籽质地颗颗圆润饱满,制作精美大气。难得的是,从上头找不到一点的出土痕迹,可以肯定是件传世精品。

  齐鸣翻转炉身,底部是“大明正德年制”的六字楷书款,字体工整。而且,难得的是,这炉内侧还被刻下了,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朱寿自制,这一行小字。

  齐鸣还是用强光手电照过后,才注意到,见到这行字他就有点不淡定了。将手电交给身旁一个保镖照着,他掏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起来。

  这刻字的工艺还真就是他跟陆剑说的,那种砂轮技艺。

  这也对上了,望气术打开,按照岁气推算,这东西的历史差不多也在500多年,而正德皇帝,距今恰好511年,这时间也对上了。

  齐鸣都忍不住想,这东西难不成还真是正德皇帝的?

  正德皇帝,原名朱厚照,是明孝宗朱樘的独子,15岁就继位。他身体不好,为了延寿,特意给自己取了个别名就是叫:朱寿。

  而这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也正是他给自己封的官。

  一个皇帝给自己封官,听着就荒唐。但这位荒唐的事情干的可不止这一件,首先任用太监,重用太监刘瑾为首的一批宦官,当时朝堂内外甚至称呼这些人为“八虎”。

  这也是有说法的,华夏有个成语,叫为虎作伥。称呼太监是虎,那皇帝就是这伥。要不怎么说读书人厉害,骂人都不带脏字的。

  而八虎里,为首的大太监刘瑾更是被人成为“立皇帝”,权势熏天。

  其次,正德皇帝还喜欢带着太监宫女玩COSPLAY,玩也就算了,他一个皇帝还几次偷偷下江南,甚至上前线,和鞑靼王子对阵。

  要是按照史书上写的来,这位正德皇帝,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昏君。

  只不过,华夏近代第一伟人,曾评价过,明朝276年,16位皇帝里头,一共只有4位能入他法眼,这排第一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排第二的是朱棣,排第三的就是这位正德皇帝,排第四的是明英宗。

  正德的排名,要比开创仁宣之治的朱高炽,朱瞻基还要高。以那位的历史地位的,他的评价可不是空穴来风。

  首先就是这任用太监,正德皇帝上台时,才15岁,满朝文臣都欺负他年纪小,他不靠太监又能靠谁。

  而之所以出现皇帝无人可用只能仰仗太监的情况,追根溯源,还是要怪那位大明战神。

  在明朝前期,从朱元璋到朱瞻基,这五代皇帝,那几乎都是马上天子,他们倚仗的是跟他们出生入死,一起打天下的淮西勋贵,那时候的文官就是打杂的,在朝堂的话语权很低。

  谁都没料到后头出了个奇葩的朱祁镇,一场土木堡之变,把大明最后的精锐全数葬送,同时也把淮西勋贵坑死大半,自此朝堂上文官集团的势力压过了武官和贵族集团。

  尤其是到了明孝宗时期,由于明孝宗的母亲只是个来自广西瑶族的战俘,势力单薄,成华皇帝后头又连生数子。

  为了稳住权位,明孝宗在当太子时和继位后,都只能仰赖文官,致使那些文官被彻底养刁了。

  看看他们在朱厚照继位的时候,选的年号就知道,他们是何其的嚣张。

  年号正德,寓意:端正,德行。

  在华夏,替孩子取名的时候现在还有人遵循一种五格取名法。要是算命的说你命里缺火,那名字里就要有带火字旁或者有火这意思的字,例如炼,烟,烨这种。

  要是遵循这个逻辑,大臣们商议选出正德这年号,差不多就是在隐射皇帝,说他缺德了。

  这种君臣对立的情况下,朱厚照也只能依仗身边太监,来和他们对抗。

  而且,这些太监也没有脱离他的掌控,即便权势最高的刘瑾,也是他一句话就被凌迟,完全没有翻出什么浪花来。

  其次,是豹房,书上说这豹房是正德皇帝建造,用来享乐的地方。但现在还有一种观点,这儿其实是他练兵的地方,正德皇帝经常用换防的名义,调集军官,在豹房学习训练,甚至在豹房,研究火器。

  文官集团不想坐看武官势力坐大,所以才不停朝豹房泼脏水。

  这事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几百年过去,谁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有一点却是有切实史料记载的,那就是为了建造豹房,当时一共花费了24万两白银,房舍200间。

  而明朝的大奸臣严嵩倒台时,光是查抄的白银就有2百多万两,南昌和分宜的店铺房子3300多间。正德这做皇帝花的钱,其实也就手下臣子的一点点零头。

  要是这么一比,说他奢侈浪费,这一点其实站不住脚。还有他被后世所有士大夫诟病的,自封将军,亲自上战场这事儿。

  史料记载,当时鞑靼皇子率领五万人作为先锋军犯边,正德皇帝御驾亲征,以差不多的人数,与他对阵,最后成功击退了这只叛军。朱厚照甚至还亲自手刃了一个敌军。

  在《剑桥中国史》中评价,这场战役,是整个16世纪,明军唯一一次,从正面战场上赶走蒙古突击部队的战役,评价不可谓不高。

  而上过战场的正德皇帝,也成了他的先祖朱棣,朱瞻基外,最后一个马上皇帝。从他以后,所有明朝皇帝,再没踏出过紫禁城。

  都说朱厚照是昏君,但纵观整个正德时期,15年时间,轻徭薄赋,赈灾抚恤政策完备,史料上没有出现大的饥荒和逃难,百姓可以说是安居乐业。

  以这位的手腕,要是多活个几十年,大明朝或许会不一样。要是再有个儿子,那估计名声也不会这么臭了。

  只能说,做皇帝,本事很重要,能生儿子同样很重要。不只是正德,只要是没儿子继位的,死后的名声那都好不了,可悲可叹。

第 304章 李白真迹(上)

  “小伙子,你这看了也有好一会儿了,这炉怎么样?还能入你眼吗?”

  那位老人应该是站久了,腿脚不舒服,看齐鸣一直在那发呆,这才忍不住开口问了句。

  齐鸣的思绪被他拉回了正轨,他朝老人歉意的笑了笑,同时手指向柜台道:

  “不好意思,这是我今天看到的第二件,正德铜香炉,所以想的有点多。您这么站着也不方便,要不过去坐下说。”

  “呵呵,好。”

  老人应了一声,转身又吃力的锁上了柜门,步履蹒跚的走向了柜台。这间店铺也不大,齐鸣有心想扶一把,这过道实在不适合两人并行,也就只能亦步亦趋的跟着。

  等那老人坐定后,齐鸣才在柜台前的一张圆凳上落座。

  老人也没玩云山雾罩的那一套,指着香炉内壁的“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朱寿制”的刻字,道:“小伙子,真正吸引你的,应该是这个吧。”

  “对,这刻字有点意思。而且,我看这炉,确实也到代了。要不您给开个价,我看看能不能接的住。”

  瞧对方的年纪,还有这店的门脸,这位老人不说是跟他师傅杨朝明一样是个鉴宝高手,但自家店里的东西肯定是吃透了的。

  齐鸣觉得在这种人面前,再去掰扯什么真假,那实在是班门弄斧,脸面无光,所以第一时间就定了年代,直接问起了价。

  老人笑呵呵的再次打量了下他:“你这年纪看着不大,眼光倒是还挺毒。不知道你是怎么断的代,能说说不?也让我长长眼~”

  这会儿,他这店主倒是完全不着急谈价钱,而是交流起了古玩来。

  齐鸣心里有底也不怵,把懂的都说了,从器型到纹饰,以及里头的刻字,一样都没落下。

  老人一边听,一边点头,时不时还插上两句,一老一少倒是有那么点志趣相投的味道。只是也不知道是哪句,戳中了老人的痛处,他忍不住叹了口气:“我那孙子要是也有你这眼力,我也就不愁咯~”

  “呵呵,按您的年纪算,你孙子应该比我还小点,后头有的是时间。不着急,慢慢来。”

  跟这位聊的也算开心,齐鸣便宽慰了一句。之前,他还好奇,就这么个腿脚不便的耄耋老人,怎么看住这家店,原来还有个孙子,这会儿也不知道去哪儿了。

  “唉,不好意思。人老就嗦,拉着你说了这么多话,耽误了你的功夫。刚刚你是问价对吧?这炉240万,你要觉得可以,就拿走吧。一直放我这吃灰,也挺对不住它的。”

  齐鸣眼角忍不住跳了跳,聊天的时候还觉得挺投机,合着一到开价环节,那是真的不客气。

  京城的保利拍卖,之前倒是拍出过一件阿拉伯文冲耳炉,当时的成交价是276万。但那件东西,齐鸣见过图册,也大致清楚它的数据。

  个头要比眼前这件大不少,而且是清宫旧藏,传承有序,所以才有这价。普通的正德回文炉,市场行情大概在15万到120万之间,毕竟正德皇帝也不是靠艺术造诣出名。

  皇帝要是不上心,或者不懂行,那下头的人也是能糊弄就糊弄。

  所以他那一时期的东西,稀奇是稀奇,但工艺嘛,比起成化,比起清代的康熙乾隆,那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齐鸣思索片刻,指了指炉内的小字,问道:“老伯,你开这价,有多少是开在这行小字上的?”

  古董的价值,现今也没有一个足够严谨又绝对公平的量化标准。市场上一般是参考古董的年代,出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四项,综合考量。

  这种定价,算是公允的,但目前很多玩古董搞收藏的,都在走两种极端。

  一种人干脆觉得,古董就是炒作,是洗钱的工具,把古董当成一种投资理财的工具。另一种极端,那就是只要这东西足够稀奇,足够有噱头,那就贵。

  眼前这件,就是这种情况。这老人定价可以说至少3分之一都是冲着那“朱寿制”几个字去的。齐鸣倒是不差这几十万,但他现在是有钱,却又不是傻,肯定不能上这套。

  老人也知道齐鸣的意思,于是便自砍了一刀,220万。

  但齐鸣还是摇头,甚至已经站起了身,作势要走。

  “老伯,铜炉的年代到正德,这个我认。但这字到不到代,可是两说。反正我是卡不准,要不你继续等等。”

  老人见他一副要走的样子,也不拦着,就好像是猎人和猎物,就看谁先忍不住。

  “行了,小伙子,那你也说说,你觉得多少。”

  眼看着齐鸣的保镖都拉开门了,老人还是没沉住气,出言喊住了齐鸣。

  齐鸣转过身,也没走回去的意思,隔着3,4米的距离,大声道:“220万是真看不到。您要愿意180万,倒是可以谈谈。”

  “低了~”

  嘴上是这么说,但齐鸣这价差不多就砍在了节骨眼上。这价卖,是有赚头,但比预期又低,香炉算是杂项中的一种。

  玩炉的人群,并不算多,行情一直起不来。哪怕是外行都在传的宣德炉,超过千万的拍卖记录也都寥寥可数。

  齐鸣报出这价,也算是让他意识到,这年轻人不但眼光够老道,对行情也是门清。鉴宝和报价实际上是两门学问。

  “你也别在那站着了,我年纪大了,耳朵背,隔那么远,说话吃力。”

  老人又朝着齐鸣勾了勾手,示意他过去。

  齐鸣无奈摇了摇头,他觉得这应该算是倚老卖老吧,但没办法,尊老爱幼,而且谁让他对这炉又确实有兴趣呢,只能走过去。

  又是一同你来我往的砍价后,价格最后定在了186万。

  “小伙子,就186吧,我今年正好80岁,算命的说我最少能活到86,所以这数儿听着也吉利。”

  他这话说的,齐鸣还真不好再往下压,咋滴,还价咒他早亡嘛。只能是记下教训,以后啊,还是生意归生意,少聊。

  “那成吧。呵呵,您老还真是高寿。”

  齐鸣应付了句,就开始准备付钱走人,没想到,这会儿店门被人一把推开。

  一个嘻哈风格,一头黄毛的年轻人,风风火火的冲了进来,以里冲一边一脸兴奋的,在那咋咋呼呼的朝里头喊:

  “爷爷,发财了,发财了!我淘到了幅李白的画儿~哈哈哈。”

  李白?还画?

  齐鸣都被他这话给镇住了!要知道,目前唯一有据可考的李白真迹,那可就一幅《上阳台帖》,现藏故宫。

  

首节上一节202/4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