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挂的学霸 第13节

将大水杯装满水,将斤把的大白兔奶糖全部剥去糖纸,将一块块的大白兔奶糖整齐的放好,且将毛巾放在了旁边。

做好这些准备,他看了看时间。

02∶10

6月24日周六凌晨

他将手机关机,开始往嘴里塞大白兔奶糖,就着温开水,一次吃了十颗。

再次将大水杯加满水。

坐正身子,开始推算起来。

他选择的待加工对象是第五次测试,带负电离子束加工的光学镜头镜片。

这个光学镜头的镜片是以二氧化硅为主,有少量的氢氧化钙、氧化硼、氧化铅、氧化锌。

其含有的元素有硅、氧、氢、硼、铅、锌、钙一共七种。

这一次,苏哲对光学镜头镜片的物质组成、结构分析的更加的详细了。

如二氧化硅。氢氧化钙等等在镜片中的结构分布,也就是氢原子的分布情况。

计算完这些,推算加工环境的参数。

如温度、真空度、磁场等等

搞定这些,就要计算波长1.25纳米X射线的强度。

这个计算过程非常的繁杂,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波长1.25纳米X射线强度的不同,氢原子位移,也就是振动的强度也不同,对周边原子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这些计算结束后,接着算氢原子释放波长0.02纳米X射线对其他原子是否有影响。

通俗点说,就是波长0.02纳米X射线对光学镜头的镜片和加工环境的影响。

到这,再将所以的因素综合考虑,计算出波长1.25纳米X射线的强度范围。

这里的强度指的是波长1.25纳米X射线的光通量,也可以理解成波长1.25纳米X射线的功率。

算到最后发现,需要的波长1.25纳米X射线的功率太过庞大,现有设备根本无法造出如此大功率的X射线。

看到这样的结果,苏哲盯上了钙原子。

氢原子的振动、钙原子的振动,两者叠加,不仅能够达到目的,而且能够造出相应的X射线光源,不会因为光源功率的问题而造不出来。

只是现在XX-钙原子振动模型没有被实验证实,存在的一定的风险。

不过根据理论看是完全可行的,确定就是钙原子吸收了波长1.36纳米X射线,释放了波长0.1纳米X射线,且发生了位移。

想了想,苏哲不管那么多了,直接把钙原子拉了进来。

使用氢原子和钙原子做振动源。

使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步骤,又计算了一遍。

当然,这次更加复杂一些,但难不倒他。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随着计算,苏哲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

在A4纸上写下最后一个参数后,他兴奋的跳了起来。

成了!

通过计算,使用氢原子和钙原子双震动的方法,理论上平面镜镜面能达到50飞米的面型精度峰谷值和10飞米的表面粗糙度。

较蔡斯公司加工出来的0.12纳米的面型精度峰谷值和20皮米的表面粗糙度整整强上三个数量级。

且在理论上曲面镜的镜面能达到0.5皮米的面型精度峰谷值和0.1皮米的表面粗糙度。

看到这样的结果,苏哲非常的兴奋。

用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将最后三颗大白兔奶糖扔进口中,喝了一些水。

接着开始整理。

整理的速度就快了。

无非是加工的光学镜头镜片的各种参数、加工环境的参数、波长1.25纳米X射线和波长1.36纳米X射线的光源强度、镜片加工过程控制等等

分门别类的整理好。

将这些整理好的A4纸放进专门的文件夹中。

最后,他给这个技术取了一个名字:QG-双原子震动技术。

他将这个名字和之前的XX-氢原子振动模型、XX-钙原子振动模型、DYN-离子束抛光技术一样,将“QG-双原子震动技术”这个名字写在了文件夹的封面上。

看着QG-双原子震动技术文件夹,他将装有DYN-离子束抛光技术的文件夹和装有XX-氢原子振动模型、XX-钙原子振动模型的文件夹找了出来。

将三个文件夹依次放在办公桌上。

心中感概万千。

本来的目的是为了突破离子束抛光技术,搞着搞着,不仅搞出了DYN-离子束抛光技术,还让他搞出了QG-双原子震动技术。

最为最为重要的是XX-氢原子振动模型、XX-钙原子振动模型,这才是颠覆性的发现。

QG-双原子震动技术只是原子振动模型的部分应用罢了。

现在,他要做是等待第六次测试结束,将这个大大的惊喜告知包正义和范晓明。

DYN-离子束抛光技术好些,理论都是完备的,只要按照理论在工程上实现就可以了。

XX-氢原子振动模型、XX-钙原子振动模型。

前者有原始数据的证实,后者需要设计专门的实验来验证XX-钙原子振动模型的正确性。

至于最后的QG-双原子震动技术,只要XX-钙原子振动模型被实验证实,QG-双原子震动技术就有了理论基础,就能尝试着工程实现了。

想到最后,苏哲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QG-双原子震动技术中,双原子振动的能量转化率特别低,波长1.25纳米X射线所携带的能量绝大多数都转化成了波长0.02纳米X射线。

这就意味着QG-双原子震动技术是高耗能的技术,不过考虑到超高端光学镜头的应用需求和场景,多消耗点能量也是能够接受的。

第20章 睡去第六次测试失败

想通这些,苏哲也不再纠结了,将三个文件夹收好,特意放进了办公桌的抽屉中,用钥匙锁好。

又将办公桌桌面整理了一下,将没有放进文件夹的那些写满公式和参数的A4纸叠在了一起,放在办公桌的桌上。

这两天,这样写满公式和参数的A4纸积累了不少,这些A4纸加起来足有上千张。

就这,还是因为绝大多数计算过程是通过大脑直接计算的,A4纸上只是记录着重要的公式和参数。

在计算的过程中,他是能不记录就不记录,怎么快怎么来。

不然以这两天的计算量,将办公室中A4纸全部用完也不够。

整理好桌面,又将办公室打扫了一下,特别是他的办公位周围。

做完这些,他瞄了一眼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

22∶23

202*/6/24

看到这时间,他有点不敢相信,掏出手机,开机……

10∶26

6月24日周六晚上

“这……我连续干了18个小时,不对,是28小时!”

意识到这些,苏哲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一下就憋了。

饥饿和困意瞬间涌上了心头,头晕乎乎的,浑身无力,整个人困得不行。

瘫坐在椅子上,就着温开水,狼吞虎咽的吃了剩下的五个大馍。

五个大馍下肚,饥饿感褪去了,可困意更重了。

他瞄了一眼办公室中的简易架子床,想都没想,起身朝架子床走去。

晕乎乎的躺在了架子床上。

……

光学镜头研究中心离子束抛光技术研究实验室。

此时,实验室中灯火通明,可整个实验室就剩下两人。

“小老板!都夜里一点了,还不回去洗洗睡觉?”邓佳佳看着坐在工位上的范晓明说,“测试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大家都有心里准备,依我看,再来两次就能成功了。”

“你先回去吧!我再看看这些数据。”范晓明看着显示屏说。

“行吧!趁着休息的这两天,我好好补个觉,为第七次测试打好基础。”邓佳佳说完离开了实验室。

第六次测试失败了,光学镜头镜片的加工结果只能达到0.6纳米的面型精度峰谷值和120皮米的表面粗糙度。

相比前五次测试,这次有着很大的进步,可离目标0.12纳米的面型精度峰谷值和20皮米的表面粗糙度还有不小的差距。

虽说失败了,假还是要放的,毕竟他们还要继续,再来几轮,迟早会成功的。

见邓佳佳离开了,范晓明一脸的郁闷啊!

这是第六次失败了。

每一次,他都是全力以赴,期待着能够成功,可结果总是差那么一点。

本想着第六次测试能够成功,他就能安心的参加硕士毕业典礼了,且能够安心的离开光学镜头研究中心,跟着他的博导王修齐院士研究基本粒子。

之前他还幻想着,暑假这两个月可以好好的休息,现在看,全都成了泡影。

此时此刻他很纠结,担心第七次测试不能成功。

要知道,暑假过后,他就要读博了,要离开光学镜头研究中心了。

可他不甘心,不甘心一年多的努力付出,结果却是失败。

范晓明看着显示屏上的数据,估算了一下,感觉设备对关学镜头镜片镜面凸起的原子、分子的定位是可以的,定位精度完全能够达到要求。

问题很有可能出现在离子束上。

就在他打算分析一下离子束相关参数的时候,身后传来老板包正义的声音。

“晓明!不要看了,我们去你办公室喝一杯。”

范晓明转头一看,发现老板一手提着一板十二罐啤酒,一手提着打包好的菜。

“老板!我还以为你回去休息了。”

第六次测试结果出来后,老板包正义宣布后,第一个离开的。

现在看,应该是去拿外卖了。

“休息不急这一会儿,我想和你聊聊,赶紧过来帮我拿酒。”包正义说着,给了一动不动的范晓明一脚。

范晓明挨了一脚,有些尴尬的接过啤酒,两人离开了离子束抛光技术研究实验室。

“老板!我刚估算了一下,第六次测试的问题出在离子束上,其他方面倒是没啥问题。”

首节上一节13/12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