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 第179节

坐在下的三人闻言均是大惊失色,杜如晦忍不住道:“陛下,老臣没想到朝廷如今的财政会如此紧张,老臣从今日起,自愿不要朝廷任何俸禄。”

“臣也愿意如此!”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一脸唏嘘,也忍不住附和道。

李二摆了摆手,拒绝道:“三位爱卿前些年随朕征战四方,已经受过不少苦,如今天下安定,朕如何还能再让你们过苦日子,咱们还是继续议一议蝗灾之事吧!”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听到这话,都是眼眶微红,异常感动。

这时杜如晦起身说道:“陛下不如动各地富商捐钱,朝廷借此,来度过难关!”

不得不说,老杜的这个想法还是挺先进的,不过他忽略了一个事实。

“可是朝廷要以何名义,动富商捐钱?”

李二刚开始眼睛也亮了一下,不过没一会儿,又暗淡了下来,捐款的由头的确是个大问题啊!

杜如晦闻言一愣,他立马反应了过来,蝗灾的预言肯定不能传的天下皆知,那自然就不能以蝗灾的名字让人捐钱,可若是这样的话,那又能找什么让人信服的借口呢?

殿内陷入一片沉寂,三位重臣都沉下了心在细细思索。

李二心中有些失望,没想到自己最倚重的三个大臣,也束手无策,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陛下,李县男托卢国公送进来了一份密折!”

这时一个内侍,双手托着一本折子,小跑进来,对李二躬身说道。

李二精神一振,笑骂道:“这臭小子终于把折子送过来了,你快呈上来,若是这上面写的不好,朕绝对不会轻饶了他!”

内侍连忙照做,将密折呈给李二。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个老臣面面相觑,对李二这时的反应很是惊奇。

……………………

差不多半炷香后,李二放下折子,看向三位老臣笑道:“李泽轩上了折子,说了一些治蝗策略,三位爱卿看看可不可行!”

内侍取过密折,送到了长孙无忌手上,三人凑到了一块儿,仔细开始看了起来,就见上面写道:

“小臣苦苦思索,得到三条治蝗大计,献给陛下,以供参考。

其一、小臣认为,朝廷当下既然余钱不多,不如派大船载满丝绸瓷器,前往南海小国,换取粮食。臣尝闻南洋之地,天气酷热,水稻一年三熟,粮价极为便宜,那些化外之民,何曾见过我大唐如此华丽的丝绸和精美的瓷器,一匹丝绸,换取五石粮食都有可能。其实,即便我大唐府库余钱千万,臣也不赞成在国内收购粮食,那样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跟某些粮商提前囤积粮食有何区别,最终挨饿的还是当地的百姓。

其二、小臣认为朝廷可以颁布相关政令,通过减免税收的方式,鼓励民间养鸡、鸭、鹅等家禽。这些家禽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完全可以保证庄稼在蝗灾来临时,不被蝗虫祸害,而朝廷所付出的,不过是来年的几成税收罢了。如若不然,蝗灾来临,百姓毫无防备,所有作物全被蝗虫侵食,到时候朝廷不仅连一成税收都收不上来,还要额外拿出银钱赈灾,岂不因小失大?

其三、小臣建议陛下下旨,让大唐各州府官员,就地建仓贮存今年收上来的粮食,明年蝗灾一旦来临,各地直接开仓救灾,这就避免了粮食来回转运,在途中巨大的糜耗!

小臣不才,苦思半夜,想出这三条策略,如有不妥之处,请陛下莫要怪罪,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呀!”

………………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本来还觉得李泽轩前面说的非常有道理呢,可是看到这最后一句话,差点没笑出声,敢在写给李二的密折中,这么耍宝,这小子真是胆肥啊!

………

第四更!

今天就四更吧,心塞,刚刚电脑蓝屏了,气死我了,有好几百字没保存,打了水漂,又重新打了一遍!

话说书评区的美女,不知道你们看到了没?嘿嘿!

(本章完) end

正文 第176章 定计、约病!

第一百七十六章

甘露殿内。

李二看到三位重臣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无奈出声笑道:“三位爱卿觉得李泽轩的治蝗三策如何?”

长孙无忌上前道:“陛下,对于南海小国的情况老臣不是很了解,至于家禽的灭蝗能力老臣也深表怀疑,不过李县男的第三条计策,臣认为倒是十分可取。”

李二点了点头,笑道:“李泽轩所说的南海小国的情况倒是属实,朕几年前在一些前朝的航海记录中曾经看到过,南海一些国家的水稻的确是一年三熟,当地的粮价的确极其便宜。”

早在隋代时,朝廷就开始了与台湾之间的海上交通联系。根据史料记载,隋朝至少有三次前往台湾岛的航海活动,分别在大业三年(o年)、大业四年(o年)和大业六年(o年)。由此可见,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远洋航行技术在世界上都是极为先进的。

房玄龄忍不住道:“既有如此国度,那老臣认为,李泽轩的第一条策略完全可行,朝廷可以派水军护送商队,前往南洋换取粮食。李县男说的也没错,若是从大唐其他地区大肆收购粮食,蝗灾来临时,必然会导致当地的粮食不足,从外部引进才是上上之选。”

李二欣慰地点了点头笑道:“嗯,既如此,那朕就令河间郡王李孝恭近期筹备水军,令户部拿出五十万贯采购一批丝绸瓷器,并在民间也招募一只商队,六月随同水军一同南下,与南洋诸国贸易,换取粮食!”

三个老臣同时恭声道:“陛下圣明!”

李二接着说道:“至于家禽的灭蝗能力,辅机也不必怀疑,之前李泽轩与朕说过,一只成年的鸡一天最多能吃三百多只蝗虫,二三十只鸡差不多就能保证一亩田地里面没有蝗虫,当时朕也不信,可是后来朕曾经派人去皇庄问过老农,验证此言不虚。”

大殿下的三人惊异地互视一眼,最终杜如晦起身拜倒道:“陛下,老臣认为,李县男的治蝗三策,另辟蹊径,多管齐下,朝廷应当尽早施行。我大唐年轻一辈有此才俊,定会盛世延绵,老臣为陛下贺!”

“臣等为陛下贺!”

房玄龄、长孙无忌此时也极为配合地拱手赞道。他们二人人老成精,都知道李二一直在为帝国下一代更迭而担忧,此时借此让李二高兴高兴,既不违背原则大义,又能和谐君臣关系,岂不是一举两得。

“哈哈哈!”

李二开怀大笑,杜如晦这些话算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一扫前几日的郁闷,笑道:“杜爱卿说得好,这大唐江山以后还得靠这些年轻人,我们这一辈的人都老喽!既然三位爱卿都赞同,那你们三人就尽早配合朕推行这治蝗三策吧!”

“臣遵旨!”

……………

日上正午,算学馆也临近放课,国子监是有专门的饭堂的,毕竟这里面还有很多城外的或者外地的学生。当然国子监并没有强制学生非得在饭堂就餐,因此很多城内的学生,中午都选择了回家吃饭。

“怀玉,秦伯伯最近身体如何了?”

放课后,李泽轩找到了秦怀玉问道。

秦怀玉还在回味上午的课程呢。

首节上一节179/109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