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八旗 第302节

基层军官方面分别设立士官和尉官,均分下三级,必须由士官学校以学历者担任。肩章方面士官为斜纹配以松枝枪械图样,尉官为一杠配以星形图案。其下士、士为班长,士、少尉为排长,尉为连长,尉则为营级副职。果兴阿这个安排,现代军事制度的军衔对等职务提了一级,一是为了让最基层的军官也具备较高的素质,二是为了把军衔的差距拉大,省得军官们没了晋升的空间。

层军官仍为校官,不过只设下三级,并没有设置大校军衔,肩章为两杠配以星形图案。其少校对应为营级主官,校对应为团级副职或主官,校为团级主官或旅级副职。这块与现代军制,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将官一级果兴阿设立了五级,毕竟大家都想求进,都当将军大家也开心,肩章也是漂亮的金星配松枝图案。最低一级的准将为旅级主官或师级副职,少将为师级主官或者军团级副职,将为军团级主官。再面的将、大将都是空置,目前别说实职,连对应的设计都还没有,也是果兴阿钓人的诱饵。

果兴阿也没忘了自己出风头,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等同于元帅的大将军衔,肩章也是过瘾的风格,把八星捧日直接全撂在了自己的肩膀。除了肩章还有军服,果兴阿综合了二战德军、现代解放军、美军的军礼服、军常服和作训服的样式,设计了东北军的新军装。当然不是定稿,因为许多东西这个时代的国人还接受不了,肯定还要融入许多的国元素。果兴阿也只是给个大概方向而已,总之要求是一个字帅,军装必须要多帅有多帅,皮鞋必须要多亮有多亮。只有军人成了社会最帅的人,年轻人才会崇拜军人,才会踊跃的走进军队。

军衔授予,基本都是按照对应级别,不过因为要扩军,而且也是给老兄弟们发福利,果兴阿在高级将领这方面大方了一下。谭绍光、毕云涛、博日图、吉英四大团长全都授少将衔,留守后方的丰升阿和老功臣慕顺也一样是少将衔,其他的主力营长和新晋团长一律为准将衔。现有各团也全部升级为旅,博日图的轻骑兵旅再次被打散,各部全部按编制增添新兵。不过这次果兴阿也有了调整,博日图不用再次疑神疑鬼,因为果兴阿以谭绍光、毕云涛、博日图、吉英、阿克敦成立了五大战区,博日图也是一个战区的一把手,曹梦、阚长城、都得归他指挥。

其实还有一个人授了少将衔,不过他授的不是军衔,而是警衔,这个人是北满州的新任公安部长哈坦。有果兴阿亲自操刀规划,哈坦的公安部发展的非常好,各省的警事厅和警察局都布设的非常好,工作开展的也非常顺利,不过刚刚授衔的哈坦却没多高兴。在他看来,他没有总理一个地区的治安,而是成为了伤兵俱乐部的大队长。

果兴阿是念旧情的吝啬鬼,他要做事也要省钱,还不能让老部下们没了依靠,所以固安军因伤退出部队的士兵和军官,全都被他塞进了公安部,改行干起了警察。多少有些残疾的伤兵们,毕竟有过硬的军事素养,破案他们还有些吃力,但是维持治安,他们可是绰绰有余。

各项事业大体有了方向之后,果兴阿又搞起了招商引资。只要是技术类的产业,果兴阿全都欢迎洋人到北满州来投资,建铁路开工厂的更是大力扶持。果兴阿给出的政策相当靠谱,五年免税,收益全部归投资人,五年后由北满州政府出资赎回。五年不用缴税,对商人们可有着无可拟的吸引力,虽然最后果兴阿要把工厂收走,但也是按资产赎买。商人们可以大赚五年,然后再敲果兴阿一笔,当然是大举开进北满州。虽然交通有些蹩脚,但是北满洲还是成了洋人们投资的天堂。

忙碌了小一年,北满州终于走了轨道,当然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会接二连三的蹦出来,果兴阿也只能见招拆招了。

第四百章 蹒跚

大清同治三年即公元一八六四年,这一年出了很多事,如全聚德开业、大清又被沙俄在新疆给讹了、太平天国覆灭、捻军开始纵横原、美国南北战争大局已定等等。 不过因为大扑棱蛾子果兴阿搅局,很多事情都变了模样。

全聚德依旧开业了,但是沙俄却没讹到大清。因为远东巨大的压力,沙俄政府正在不断的向外东北增兵,鉴于要集力量对付果兴阿,西北的大片荒地只能先放下了。太平天国到是没什么变化,瓮之鳖的态势非常明显,不过天京城里的粮食不像历史那么稀缺了,因为换装了新式装备的曾国荃打死了更多的人。

最大的变化出现在遥远的美国,本该接近尾声的南北战争,现在却愈演愈烈。有了北满州新式武器援助的南方政府,虽然还是没有打下华盛顿,但却在战略赢得了巨大的优势。本该一共阵亡七十万人的南北战争,现在已经干死了一百三十多万。本来是想以战求和的南方政府,现在也调整了战略,改为全面北进取。伟大的林肯总统又是解放奴隶,又是西部分地,也仅仅是勉强守住了战线而已。南方卖棉花换来的资金,北方被叛军抢走的机器,源源不断的横渡太平洋送到了北满州。夏季的海参崴,冬季的营口港,已经成为了东北亚最繁忙的港口。

利用美国人白送的造船厂和技术,海参崴、大连、鲅鱼圈三处造船厂茁壮的成长了起来,其繁忙程度和产量几乎超过了英国。毕竟需求量太大了,大连到美国的航线已经是世界最繁忙的航线。北满州的军火要送过去,南方政府的机器和物资要运回来,没有足够的货船怎么支撑的住。有足够的利益驱使和技术支持,没有国人解决不了的事,而且如此巨大的蛋糕,洋人们当然也要纷纷插手。在各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努力后,北满州帝国拥有了世界数一数二的巨大运输船队,数千吨的巨型货轮都搞出了二十余艘。

除了造货轮跑运输之外,三大造船厂还有制造军舰的任务,南方政府肯给这么多船厂和技术援助,为的是北满州帮他们造军舰。果兴阿是非常对得起美国南方人民的,除了按照南方的设计图纸制造军舰之外,果兴阿还给南方政府发了点福利,给他们的十几只艘小型战列舰披了铁甲。这个时候南北两方其实都已经有了铁甲舰,不过还都较幼稚,但果兴阿不一样,他有金手指。果兴阿借鉴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常见设计,给南方的军舰做了一次升级,但是这次为了后续自己军工发展的探索,让南方取得了辉煌胜利的同时,也彻底惹火了林肯总统。

大彼得第一次到达美国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落魄的意大利人,北满州第一次送货的时候,北方海军也没有难为一队挂着西班牙国旗的商船。不过后来随着战事的发展,很多人开始注意到了大彼得,也重视起了没事往南方送货的商船。不过这个时候有点晚了,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学生们已经成长了起来,当初的五十二艘小艇,已经升级成了千吨左右的驱逐舰,“大将军万岁”号也成为了三千吨的穹甲巡洋舰。规模庞大的商船舰队挂起了八星捧日旗,五十余艘舰艇的护航舰队也一点都不客气,由炮兵变成舰队准将司令的边昌狄,继承了海参崴海军学校的光荣传统,彪悍到了极致。

北方政府海军第一次对商船的拦截,遭到了边昌狄坚决的回击,公海五十余艘轻型军舰对十一艘美军战列舰发起了围殴。结果也是十分的惨烈,第一快速反应舰队再次被打残了,阵亡一百五十余人,负伤四百余人,报废军舰十三艘。美军更加凄惨,六艘战列舰被击沉,两艘重伤被俘,两艘见识了北满州海军疯狂的*接舷战,然后整舰被擒。只有一艘新式战舰动力强悍,用队友当挡箭牌,借机带伤逃了出去。

战斗结束后,第一快速反应舰队带着战利品撤回了国,美国北方联邦政府则确决定放弃武力拦截,准备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问题。北方政府家底雄厚,虽然这一口也被咬的很疼,但是他们也不至于怕了第一快速反应舰队。之所以委曲求全,是国会不想再生事端。南方军已经打得他们步履蹒跚了,没必要再拉一个新的敌人进来。不知南方邦联政府和这些国人达成了什么协议,这些国人是死命的在帮助南方。而且这些国人太过疯狂,如果再次发生武装冲突,万里之外的国人,很可能直接派兵干涉美国内战。

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接到国内的通知后,当即便向总理衙门提出了抗议,要求国政府立即停止干涉美国内政的行为。奕欣和肃顺的答复非常的靠谱,鉴于北满州政府已经自治,所以大清朝廷根本管不了他们。不过美是友好邦国,北满州也依旧是大清的一部分,所以朝廷将行北满州自治政府,要求他们停止对友邦内政的干涉。至于北满州政府和果兴阿会不会听朝廷的劝告,那只有天知道了。

在蒲安臣的督促下,朝廷给果兴阿下了三道公,但是回函里蒲安臣看到的只有一个无赖的嘴脸。果兴阿声称自己和南方邦联政府没有任何的官方协议,他的军火和军舰都卖了一个爱好和平的意大利商人,至于意大利人又卖给谁了,他管不着了。关于与联邦政府海军的冲突,果兴阿说他的舰队只是保护本国商船的安全而已,没有介入美国内战的意图。联邦舰队在公海突袭北满州舰队的事,果兴阿也向蒲安臣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联邦政府赔款道歉,并保证不会再有类似事件发生。

巨大的利益刺激下,果兴阿、皮润民等人的眼睛早红了,只要能让美国的内战打下去,果兴阿丝毫不介意派兵参战。果兴阿有一个完美的设想,如果美国内战的规模能够进一步扩大,并且持续超过十年,北满州的高楼大厦绝对能在美国的废墟建起来。为了这个梦想,果兴阿当然要不断的向美国倾注杀人的武器,哪里会因为什么邦交、抗议,而停止他的淘金之旅。

蒲安臣确定奕欣真的没办法之后,亲自北长春,想和果兴阿聊一聊,不过接见他的是邹德归,果兴阿根本没见他。蒲安臣与邹德归的谈判也很尴尬,事前准备的政治、经济、武力威胁全都没用,邹德归却给他开了一份长长的清单出来。

果兴阿要铁路,果兴阿要机器,果兴阿要资源,果兴阿要了一大堆的东西。来下最后通牒的蒲安臣,在开口之前先接到了邹德归的最后通牒。如北方联邦政府接受果兴阿的条件,北满州也将向联邦政府出售军火,如果拒绝,北满州政府除了大力支援南方邦联武器外,还将派出军官团亲赴美洲指导作战。蒲安臣也立即摆明了自己的态度,北满州政府必须无条件停止对美国的军火输送,并赔偿联邦政府在海战的损失,否则联邦政府将正式对北满州及大清宣战。

当然两个人的叫嚣,都是痛快痛快嘴而已。果兴阿乐于起哄,但亲自下场还舍不得,联邦政府连邦联都没摆平,自然不能不远万里的来找果兴阿算账,所以叫嚣之后,还得用利益交换来解决问题。谈判的结果双方也都还满意,联邦政府要限制北满州向南方邦联供应军火的规模,北满州则需要联邦政府的工业援助,自然很容易达成共识。果兴阿也是不得不出卖一部分大客户的利益,南方转交给果兴阿的工业物资都抢回来的,不是偏科是不全,对于迫切希望速成的果兴阿来说有点跟不了。

谈判的结果很简单,联邦政府用工业技术和物资向北满州换取军火,同时北满州政府的商船和护卫舰不得进入美国领海。让果兴阿不卖军火,果兴阿是肯定不干的,所以联邦只能设置配送障碍。北满州的商船不能进入美国领海,军火便只能送到古巴等地,然后再由邦联的海军去转运回来。这样不仅减缓了邦联军火的供应速度,同时也让联邦海军有了袭击船队的机会。而且北满州的军火属实是先进,联邦政府有了这些先进武器之后,也不会长期处于被南方名将们狂虐的悲催境地。

果兴阿用短短的三年时间,让北满州从一片荒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家,被世界列强称为国迹,取得了许多旁人无法想象的成绩。长春、哈尔滨、佳木斯、海参崴四大工业区,大连、营口、长春三大贸易区,全都基本成型,贯穿黑吉辽的铁路干线也都建设了起来,甚至完成了海拉尔等牧区的铁路布设,北满州一时间成了世界级的工业大国。但是种种成绩的背后,也埋藏着许多的隐患,北满州的步子迈得太大,根基过于浅薄了。北满州举世瞩目的铁路线除了军火、粮食、牲口、限制级药品等物资,从来没有运输过别的东西。庞大的疆域内,除了军火及配套产品、药品、粮食、牲口,似乎没有其他任何的出产了。果兴阿能造军舰大炮,却连一块布、一个碗,都没法用工业的方式生产。

而且辉煌的成,也代表着巨大的投入,果兴阿每天都只吃一个菜了,其他人更是清苦。农民们为了各种美好的将来,辛苦的为果兴阿劳作了三年,但他们清苦的日子却没有太多的改变,而且还有了更多的麻烦事。

第四百零一章 老韩的满洲生活

关内战乱不休,土地兼并也十分严重,所以北满州一开放,大批的关内移民冲向了黑土地。 港口和火车投入使用之后,这个移民的速度更是变得飞快,到同治三年秋,北满州已接收关内移民达三千万,是本土常驻人口的五倍。

韩锁娃全族三百多口为了躲避捻军战乱,在同治元年底集体闯了关东,老族长带着大伙跋涉了足足小半年才进入了北满州的边境。韩锁娃本来幻想着全族一起披荆斩棘,在这遥远的地方把他们的韩家洼再建起来,但是入境登记处的人却打乱了韩锁娃的梦想。族里念书识字的几位生员,全都被挑了出去,他们今后要生活在城里,而不是和乡亲们一起去耕田。能进城是好事,老族长没口子的答应,还嘱咐这些识字的人进了城一定要好好干,给韩家争脸。

但是下一步的安排,却把老族长难为的要死,剩下的人都要去农村了,但是他们的目的地并不在一个地方。管登记的老爷随机的把韩锁娃一族和另外的移民混在了一起,然后把他们送到了遥远的地方。老族长还想争辩几句,毕竟一个家族的人应该在一起,这样打散了分配,许多人恐怕连祖宗都找不到了。但是一身蓝色装的警察老爷,已经抡着明晃晃的刀刃开始赶人了。韩锁娃一家人被混乱的人群裹挟着走了好远,等他明白过来的时候,除了自己的老婆和三个儿女,一个族亲都找不到了。

一家人跟着大队走了很久,在一个叫长兴屯的地方被赶出了大队,一个穿着绿色怪衣服的老爷接下了他们一家。这里真的很好,不用去披荆斩棘,绿衣服的老爷已经给他们安排了住的地方,足足有三间稻草房。点算了他们家的人头之后,老爷还给他们发了粮食,吃喝用度及每天怎么干活,全都交代的清清楚楚。

不过有一样让韩锁娃和媳妇很难受,绿衣服的老爷不许他家的两个姑娘裹脚。老爷说进了北满州是在编的旗丁,旗人家的女儿不许裹脚。韩锁娃和媳妇很担心将来姑娘长成大脚嫁不出去,但是旗人的规矩他们不敢违抗,只能扯了大女儿的裹脚布。

住了一阵子之后,韩锁娃才知道绿衣服的老爷不是村里人,他是行伍里派下来的军爷,专门负责管教他们的。韩锁娃本来怕老爷,拿刀拿枪的军爷他更怕了,不过也有好消息,这位军爷不是满洲人,而是他的山东老乡,来自山东东平府。找不到族亲的韩锁娃,能有这么个老乡在身边,心里也托底了不少。韩锁娃也对他的满洲生活充满了信心,因为叫刘广振的军爷带他去看了村长的家,一座红砖水泥砌的二层小楼,墙还镶着细瓷。

“老韩,你看这房子漂亮不!咱们长兴屯目前这一座,老村长一家和我都住这,但是大将军说了,五年之内要让咱们北满所有的人都住这样的房子。把咱山东好汉的劲头拿出来好好干,拿个开垦状元,下次再修砖瓦房,我第一个给你家修!”刘广振给韩锁娃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蓝图,韩锁娃不知道这番话刘广振跟每一个人都说过,所以他信心满满。

北满州能吃饱饭,但也有干不完的活。一年四季都要烧荒垦荒,可是产出的粮食却一大车一大车的拉走了,留给大伙的只有那么一点。但是自己嘴里的嚼咕是大将军给的,房子是大将军给的,耕田的牛马也是大将军给的,所以韩锁娃虽然有些心疼,但也觉得活着该交皇粮。可是徭役也重的吓人,修铁路他们得去当苦力,修公路他们得去筑基,镇县的杂活更是多到让人头疼。到了十冬腊月,也别想清闲,他们得趁着河水冰冻,去修水渠建水库,大骡子大马都能累死,何况是人。冬天出工,总有一片又一片的人病倒,又冷又累谁会不生病。可是刘广振还真厉害,他有一种叫东青片的神药,烧的滚烫要死的人,吃几天也能好,真是连想借病休息都不行。

韩锁娃也是庄稼人出身,再苦再累他也能坚持,但是除了干活,这北满州还有别的花样。每天晚吃了饭之后,累了一天的人们,还得聚集到村长家的院子里,跟着刘广振学认字。每个月还会有报纸送来,刘广振会挑人出来读,让大家知道北满州的新成,同时也是羞臊一下不认真学字的人。每到这个时候,韩锁娃像在体验满清十大酷刑一样,难受的直想自尽。

再后来村里建起了小学,大伙儿学字的地方也搬到了小学里,教书的也不再是刘广振了,而是一个从城里来的秀才。名字叫毛彦庆的秀才十分的高傲,除了教书之外啥也不干,而且对任何人都不假辞色,连刘广振也是一样。不过他真的很会教书,他带来了几本书,除了教大家认字之外,还教大伙算数,还有一些天地理医卜星象之类的事。毛彦庆从来不会羞臊人,但是大家学的快了许多,连韩锁娃都能把报纸读下来了。刘广振不再教人了,也跟着学了起来,而且学的特别的认真。

毛彦庆晚教大人,白天则是教孩子,娃娃能读书有前程,韩锁娃是非常高兴的,万一将来也能当个老爷呢!但是为什么女娃也要去,韩锁娃理解不了了,不让裹脚还得认字,这旗人家的女人也太难当了。本来咬牙熬着,日子过得也还算不错,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韩锁娃这个家里唯一的壮劳力,因为一个意外伤了腿。

修铁路、筑路基、挖水库都是体力活,但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可是满洲本土的技术人员很少,洋人技术指导也不多,所以很多偏远的支线都有点蛮干的意思。蛮干会有很多漏洞,施工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韩锁娃很倒霉,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挖水库的时候,被滚落的碎石砸断了腿。

刘广振和老村长连夜赶马车把韩锁娃送到了镇,刚分配下来的医生给韩锁娃做了紧急处置,腿是保住了,但是韩锁娃五个月之内,肯定是干不了活了。韩锁娃这是因公负伤,所以村里给他家补了粮食,吃饭不是问题,不过韩锁娃心里还是急的像油煎的一样。还有两个月要春耕了,村里可不能有荒地,他家的五百多亩地必须都得种。但是指望老婆一个妇道人家能种多少,算有村里互助组帮忙,也至多能种一半。他家种不了的地,村里便会分给新来的移民,三十年后这些地是他们的了。这些地都是韩锁娃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一点点开出来的,是他将来留给儿孙的家业,怎么能够让给外人。而且因为移民越来越多,附近的荒地基本都开完了,想以后再开新地都不可能了。

韩锁娃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也是最近刚刚流行起来的新事物,雇人帮忙种地。这和地主家雇长工还不一样,雇的也是有地的人,不过刚好耕种的时间能错开,人家赚点外快而已。满洲本地人开荒移民早的多,而且他们承接了政府最初人均开荒一百亩的任务,所以他们的地非常非常的多。号称长兴屯老黄牛的韩锁娃,家里有五百亩地已经是很大的数额了,这些满洲本地人却几乎家家都有千亩以的地,个别人口多的大户,土地的总额超过五千亩。也是满洲地广人稀,若是在关内,他们一家的土地都能顶一个乡的地了。

村里的耕种互助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搞起来的,毕竟地太多了,靠一家人根本种不完,只能大家群策群力。可是随着地越来越多,互助组也顶不住了,大伙儿都需要更多的人手帮忙。本村的人手不够了,只能在外村想办法,最开始是亲戚过来帮忙,后来是雇人了。这多半年雇人的事渐渐流行了起来,韩锁娃也被人雇过两次,给家里赚了点余富钱。

雇人说着简单,但却不是特别好雇。因为徭役太重,大家都累的不行,除了韩锁娃这样的老黄牛,大部分人还是宁可不赚这外快,自己在家休息两天,所以雇一个人都得大价钱。眼下的均价,雇一个人一天得满洲钱一块两毛钱,一斤粮食才一分钱啊!韩锁娃一年才能赚不到三百块钱,刨去吃穿用度,紧省着也能剩下不到一百块,雇人犹如在他心头割肉一样。

心疼归心疼,为了保住地,韩锁娃只能雇人帮忙干活,不过能少雇还是尽量少雇。少雇人得在自己身想办法,互助组和媳妇肯定是要用的,但除了他们还得添人。韩锁娃想了又想,把主意打到了十一岁的大儿子和两个八九岁的两个女儿身。孩子是小了点,但是多少也能帮点忙,三个孩子也能顶一个大人。

春耕一开始,老韩家的三个孩子退了学,跟着大人们走向了田野。孩子们当然是不愿意的,在学校里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倍受滋润。每日里除了学习新鲜的知识,是尽情的欢乐嬉戏,学校里还有特供的水果和牛奶,饭菜里还会有肉,真是快乐无边。在地里干活,累的要死,而且家里吃的也学校里差了太多,他们当然不高兴。除了孩子们,毛彦庆和刘广振也不高兴,义务教育是大将军钦定的国策,私自退学是要造反吗?所以韩家的孩子们,刚当了两天的小黄牛,毛彦庆和刘广振便联袂找了韩锁娃。

“老韩,家里的孩子们咋不去学了,生病了吗?怎么没来我这拿药?”刘广振还较委婉。

“没病,没病,好着呢!”韩锁娃已经发觉来的这两位不怀好意。

“哪咋没去学呢?他们现在是按进度授课,落下了进度,还得麻烦毛老师给补课!”长兴屯的百姓们还是较倾慕教的,刘广振也是第一次处理有人退学的事。

“孩子也不是考秀才的材料,家里的活忙不过来,我寻思不让他们念书了,早点开始帮家里干活!”韩锁娃说的非常诚恳。

“多念书有好处,义务教育又管饭,不念了多可惜呀!”刘广振较不理解,念书不要钱,为啥还不念呢!

“都认识了不少字了,也能读报纸了,也够了!他还能有啥大出息,还不如好好跟着我种地。庄稼人嘛!把地伺候好了,才是本分!”韩锁娃脑子里都是地的事。

“老韩,你不要这么想,念书和不念书是不一样的,而且你咋能说孩子没有前程!人得有个志向,咱山东人里面,有的是出息的人。兴安省的总管阚长城旅座,是咱们山东人,跟着大将军之前也是庄稼人,可人家现在是准将衔的将军,其他各级的长官更是有的是庄稼人。你还是让孩子回去好好读书,将来也能出人头地的!”刘广振也是水平有限,劝说的话,有点似是而非。

“是,您说的在理,明个我让大小子回去学!”韩锁娃有着淳朴的精明,他知道刘广振不能白来一趟,自己必须得让一步,给刘广振一个台阶。而且听刘广振说完之后,他也觉得儿子不念书有点可惜。

首节上一节302/50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