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万里尽汉歌 第836节

人爱给自己脸上贴金,武双全甚个吹嘘的实则都是人自己,不然怎的在武前头?现在人

武略院的生员也读书人,更一个个精通武艺,通晓军事,那是不是也可以自诩是武双全了呢?

“陆齐朝之科举,有司法、有算术、有工程等等,如何就不能行武科了?那武略院下属还有高小等军士学堂,这般一年年的上下来,怎的就不是读书人了?”十几年书读下来,当然是读书人。能够被抨击的也就是他们没读过四书五经了。

事实上,‘读书人’这个字在人士大夫看来,那只是属于读诵四书五经等儒家士子专用,你若是军武将,再是饱读诗书,那也只能是一员儒将。

“出将入相”的神话,在李唐一朝后就彻底成为绝响,成为传奇了。

便是陆谦也不可能把林冲提到首辅之位,让宗泽去统带千军万马。武分家,这是时代的发展。或者说是术业有专攻。陆谦只是在武分家的基础上把它扩大化了。

“然官家你看这些年里陆齐各官署衙门下属之院校,从司法、算术、工程到农商、医学、警校等等,这些个院校已经在向下设立附属学堂了,如此就跟那武略院一般,里头的生员一年年读下来,可不就是读书人?”人士大夫当然可以说他们不是读书人,但只他们说有个鸟用?

报纸的存在已经剥夺了‘士林’相当大的话语权,陆齐官府站出来叫喊,百姓们会相信谁?

“他们实则并不是信官府,也不是信士林,而只是信荣华富贵,信高官厚禄。他们信的是科举的出人头地。那些人休说本就是读书人了,他们便不是读书人,现在陆齐说是,那也就是读书人了。因为天下握在陆氏的心,这官儿是陆氏所给的。”

真的应了一句话了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赵不试看着大艺术家,此时此刻,他心对眼前之人已经再无半点的畏惧和忠诚了。

“陆齐之科举,科目广泛,美名曰学以致用,术业有专攻。以我看来,日后这影响免不了要波及全天下,百六十行,恐是行行都能有学堂学院了。

这般出来的学员就不是读书人了?陆齐朝偏就以科举而取用他们。那他们是不是真的读书人又有何重要的?百姓们只需要知道进学可得富贵便足矣。

就像当初汉武帝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下的陆皇帝也能重兴百家。且他知道轻重,明白千年已将,儒家一脉早已经根深蒂固,百家风华更是早已星点不存。

但他化天下私学书院为学堂学院,再广开官学,实乃是一记再妙不过的妙招。而科举分类虽多样性,却尽可纳入学堂之,还能美其名曰教化。”

陆齐朝的事物,内内外外赵不试都有涉略,研究颇深。皇城司给他提供了诸多的材料。

在他的眼,陆齐朝只要坚持这般做下去,一代人两代人后,‘读书人’字还真能从单一的儒家士子变成学堂学生。而唯一的缺点只有一处,那就是朝堂开销。以陆齐官兵公差之薪俸之厚,陆齐官吏军士公差数额之众大,陆齐年费之花销绝不下于赵宋。而就陆齐那税收国入,又怎可能填补的其漏洞?原因只能是陆谦清洗天下收揽之财货液。

只是后者乃是死钱,用一点便少一点,或许五年、六年,或许十年八年,这钱财消耗一空后,那陆齐朝年年不够花销,它又该如何呢?

赵不试不觉得陆谦看不到这一点的短处,那就是说陆谦有解决之把握,他也就拭目以待了。

请记住本书域名:

第八百五十五章 赵氏的希望,赵氏的未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根本不能理解银行之作用的赵不试,根本不知道东海金银岛的赵不试,完全想不明白陆齐的财政是如何之健康发展的。

那可根本不是在吃老本。

摇摇头,赵不试看着大艺术家,“陆氏要官家亲笔罪己诏,且要以帝王之心态,坦诚祖宗筹谋之心意……”赵不试脸皮涨的通红,羞耻,很羞耻啊。可卖祖宗就要这么卖,因为人买家就这样个姿势来买。

陆谦让赵福金给大艺术家传的家书里都写了甚个要求?就是如此。

拢共就这一个要求。

让大艺术家以艺术的手笔来自爆其短,来揭示自己老祖宗的“龌龊之心”。

什么文华盛世,什么天子门生,说穿了只是皇帝要压制武将的手段罢了,是皇帝巩固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把这层皮给扒掉,以文驭武的神圣性便就没有了。那不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了,而只是天子的一念之私心。

配合着大艺术家的罪己诏,报纸上再频频爆出些老赵家吃过的败仗,和因为以文驭武而栽的跟头……

这可能仍不能一举把‘文贵武贱’的思想给踩翻在地,也不能一举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给粉碎,但绝对能在老百姓心中造成巨大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需要慢慢发酵的,便是老赵家善待士人,也是百多年养出的口碑,就是那烂泥一样不堪一提的禁军,也是澶渊之盟后的百年光景里一点点腐朽的。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陆谦现在就是要挖个大口子,而后期望着有一天这堤坝总会彻底倒塌。

而且想想十年后的陆齐,想想二十年后的陆齐吧?

一个又一个封国的建立,大批‘贫困’人口的向外迁移,国内人口不说增长了,能保持眼下的水准不下降都很难很难。

那时候日本已经覆灭,新福的铜矿会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有了日本的金银、吕宋的铜矿,以陆齐财政之富裕,完全可以在运转国事的同时大肆的普及中小学堂和各类技校。

而且那时候的中国已经对天方、对天竺,甚至是对万里之外的欧洲、非洲和美洲都有了涉及……

那时候中国的商业会是何等的繁荣?

贸易商船航行到哪里,中国的商品就抵达到哪里,财富会源源不断地汇聚到中国。

别以为万里之外的美洲、非洲、欧洲是多么遥远。

此刻的宋人已经涉及了天方和非洲,而蒙古人能靠着几万的骑兵,西征欧洲大陆,陆皇帝没理由在更优越的条件下做不到啊?

再有那美洲。

横穿太平洋自然是一困难的事儿,但沿着日本北边的阿留申群岛,船只能一路顺着岛链行到美洲的最西北角,或者直接就乘着北太平洋暖流抵到北美的西海岸。然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寒流南下,怕都能有抵到中美的墨西哥了。

十年二十年后,中国的财政只会更加富裕。

工商业发达,税赋无有变化,百姓们也只会越发的富裕。

那个时候他们就会发现,知识真的就是财富,而读书也真的能使人进步。

只是那些‘书’并非是四书五经。

中国仍旧会是一个官本位时代,但‘秀才’、‘举人’所开启的公差时代,以及进士高中也要从基层做起,也是八品官儿的现实,必会很大程度上抵消科举的影响力。

不经过任何的过渡,只要一举高中便可以直上云霄。赵家果然是善待士人,人老朱家都还有“观政”这一说呢。

而现在,科举虽依旧是官场之人进步的阶梯,却远没有赵宋来的直接。陆齐朝的八品官那是在县堂官之下啊,县一级的父母官都是正从七品,与赵宋朝从八品的诸州县令是全然不同的新制度。且士子们读书有几人是真为了读书?不都是为了科举扬名,为的是做官么。所以,读四书五经对他们言只是一种手段,实则是为了做官。而为了有官做,上头考什么他们学什么。这点,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已给出答案了。

那种死抱着经典不撒手的人,改朝换代时候自然有,但经过十几二十年的熏陶后,这世上还会有很多“遗老遗少”么?尤其是闻焕章封国之后?

一切都需要时间来发酵,来衍化啊。

后来事谁人能看的清楚?

大艺术家看不起的,赵不试也看不透的,他们放下纠结后,目光所触之处,也与此毫无相干。

“新福气候湿润,土地肥美,地藏夺矿,又有南洋水师开垦征讨,若陆氏真能将此地赐予九皇子立国开疆,那当再好不过。”

首节上一节836/9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