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 第495节

蒋方震在两江一直是核心决策团一份子,自然知道的很清楚,“这是美国之星财团订造的超级油轮,专门用来运油,这艘是最大的一条,设计排水量四万吨。正是有了这艘巨轮的船体建造经验,江南造船厂才决定尽快开工建造长江级战列舰。我听李总督说过,这油轮只能大不能小,越大越省成本,只怕将来有超过十万吨的巨轮,也并不稀奇。”

蔡锷不住赞叹,点头道:“的确,当前世界,都是在追求巨舰大炮,连主力战舰也是越造越大,火炮口径越来越大。就连陆军,何尝不是在追求火炮的口径,各种杀伤性武器的威力。”

对于江南制造局能够自己制造380毫米口径的主炮,蔡锷感到极为震惊,也深受鼓舞,他并不清楚,410毫米口径的主炮也已经开始了研发,中国下一级的战列舰将会搭载这款更加威猛的火炮。

德国向中国出口了万吨水压机之后,正在与中国共同开发一万五千吨水压机,这便是中俄战争带来的好处。

一场中俄战争一打下来,似乎民国初建时的种种外部威胁都没有了,英国也不提西藏,法国也不提滇缅边境,也不提广西侵占安南土地,日本也消停了许多,这真是怪事。

日本可没有这个胆量,来挑战中国的百万陆军,光是东北一地就能轻松动员起百万军队来。

而英法,自认为没有在陆地上战胜中国的机会,于是,他们想出了新的招数,中国再怎么样,还是要开展对外贸易的吧,除了粮食等必需品,许多工业品都需要外部市场,要是关系搞僵了,随时都能用断绝贸易关系来打压中国。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的份额,百分之六十集中在美国与德国,百分之二十分散在南美、东南亚以及其他国家与地区,剩下的百分之二十自然是属于英法等欧洲国家。

随着中俄战争的走向尾声,中俄贸易必然会重启,而英法的份额将会降低,故而对于双方来说,都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模式。

就好比他们的轮船在长江中与英国轮船近距离接触时,英国轮船总是彬彬有礼,不再像过去那样横冲直撞,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蔡锷对于这次将接收的武器也抱有很大的期望,这次中俄战争收到奇效的,除了迫击炮与机枪,最让蔡锷喜欢的便是“辛亥”式步兵炮以及掷弹筒。

这种步兵炮走遍全世界都看不到,只有在东北军中才有,全重才400多斤,两个东北大汉推着或是拖拽,就能行走如飞,而且在山地运动同样如此。

东北军的汽车还比较少,都用于榴弹炮与120毫米口径迫击炮的拖曳,而这款步兵炮在没有车辆的情况下,未经训练的畜力或人力都可以拖曳前进。

再加上其可以分解运输,三个东北大汉就能将一门炮扛在肩上,跟着连营一起行动,对战区的道路状况要求几乎是降到了最低点。

“辛亥”式步兵炮更是一种非常矮小的火炮,很容易被隐藏。它的全高只有65厘米,这还是包括防盾的高度。如果拆除防盾,全高会下降到50厘米左右(和重机枪差不多)。

对于需要在火线上战斗的步兵炮而言,是非常有用的优势。利用这项优势,步兵炮可以隐蔽部署在离敌人目标很近的距离上,充分发挥火力的准确性、突然性和猛烈性,并且在第一时间给予步兵需要的支援。

就连蒋方震也对步兵炮赞不绝口,这平射吧,可以当加农炮用,足以对付土木工事和一般砖石工事;这曲射吧,可以当榴弹炮用,高爆弹威力十足;大仰角射击时可以当迫击炮用,由于这款步兵炮是榴弹炮出身,弹道比迫击炮稳定的多,所以精度也比东北军中列装的同口径级别的80毫米迫击炮要好的多。

同时,借助高射角,在山地作战时,步兵炮可以方便的配置在反斜面阵地上,这样,既可以为处于棱线或正面阵地上的己方部队提供及时的支援火力,又很好的隐蔽了自己。

就蔡锷看来,组建山地师,除了迫击炮与掷弹筒,步兵炮也必不可少。

掷弹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迫击炮,它的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不远。

主要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敌人或者在远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它的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随由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移动,对一线步兵进行支援。

由于单兵携带且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它的隐蔽性很强,这个步兵炮都是一个特色,也符合日本人一向阴险的性格,这两种武器在后世都是由日本现行开发出来,不过,这个时代,自然是由李安生笑纳了。

掷弹筒便宜啊,为什么不造,虽然技术还没有彻底成熟,但是造价仅仅是“辛亥”式步枪的三分之一,一枚炮弹也与手榴弹的价格相当,甚至还要便宜些,这就为大规模制造扫清了障碍,谁不喜欢这种小炮,铺天盖地的在连排级配置。

蔡锷与蒋方震合计,将来在山地作战中使用掷弹筒,主要是和轻机枪手配合,构成立体火力,首先由机枪利用丛林和山地的优势地形将敌军压制,掷弹筒由于可以在任何地形使用。它可以在隐蔽工事中发射,利用曲线的弹道将隐蔽的敌军士兵杀伤。

所以这次蔡锷没有对东北军中那些恐怖的150毫米重榴弹炮,甚至是203毫米、270毫米等口径的重炮产生兴趣,他主动要求配备大量的迫击炮与掷弹筒、步兵炮。

山地战中不太可能出现那种铺天盖地密集冲锋的现象,而是精益求精的进行小范围战术较量,有了这几样武器,他的心里也算有些底。

在中俄战争中,东北军逐步的总结出来几种对步兵炮、掷弹筒等武器的使用战术,传阅诸军,成为了统一的教材。

东北军这一点做的就是好,战场教材时刻会更新,指导员会随时的让这些新的战术、战斗技巧与战场心得、小窍门教给大家,然后熟悉这些作战方法,一个个的杀人利器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让蔡锷最为佩服的,是这次中俄战争,俄军的重机枪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除了给密集的炮火直接摧毁,给狙击手点杀,俄国的重机枪阵地也是多灾多难。

东北军在面对俄军的重机枪阵地,以及以重机枪火力构建的碉堡之类工事时,要么将步兵炮拖上来,抵近发射摧毁对方,要么就是固守待援,让排一级才配备的掷弹筒小组上来,隐蔽的摧毁对方的重机枪火力。

整个中俄战争进程中,在战场上给掷弹筒敲掉的俄军重机枪不下八百挺,可见它的巨大作用。

俄军本身配备的重机枪就很不足,在恰克图会战时最多也不过集中起来一千五百多挺重机枪,给飞机与飞艇找准摧毁了不少。

这次俄军败的不冤,东北军许多新武器轮番上阵,取得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李安生一直强调的,尽量减少自身伤亡,在这些武器的支持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南方卫**正是在东北军的言传身教之下,迅速的成长起来,就连蔡锷,也学到了许多东西,他的军事思想与指挥能力在战场上得到了检验。

他这次被允许参观江南制造局在长兴岛上的新工厂,这个全国最大的,甚至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大型兵工厂,几乎很少让外人进入。

相比李安生当年接手江南制造局,这里的产能平均扩张了十倍还不止,有力的支撑了这次中俄战争。

蔡锷看着流水线上一支又一支的步枪被组装起来,然后等待最后步骤的处理。

其实当世真正的好枪,比如德国产的98K等枪,连枪管都是需要特种钢,之前中国并没有这个能力,是李安生极力推动了中华钢铁公司的兴办,如今不但达到了年产钢铁百万吨的目标,而且还在进行进一步的扩张产能,预计在两年后,产能能够翻一番。

这还是李安生对外公布的数据,其实,他的目标是要在一战前将整个中国的钢产量推上三百五十万吨大关,如此才能够极大的降低大战时期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成本,还有余力出口。

中华钢铁公司自行研制出铬钢及钨钢等特殊合金钢,用于枪管、炮管,甚至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开发出了当世最为先进的船用钢、装甲钢等等特种钢。

当初李安生亲自编制了零件机械加工、成枪装配、热表处理等工艺规程,制定了材料消耗定额表,并补充设计了工艺装置。

江南制造局可以说是当世首先第一个实行后世的那种现代化生产大批量生产方式,李安生同样做了弊。

在加工方法上也多有改进革新,如小坯件采用一次加热,一次锻造成型;型面加工除广泛采用成型刀具、组合刀具、仿型车床、仿型铣床外,还采用自动进刀加工工艺;膛线加工、铰削内孔采用多刀刃铰刀;钻杆改由刀头、刀杆焊接而成,钻一支枪管孔的时间比原来节约30%;采用钩形拉丝刀加工膛线,比原来节约工时60%以上。

正因为有了这些努力,才有了中**工体系的完备,迅速崛起,支持了这场中俄战争。

蔡锷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用手臂捅了捅蒋方震,好奇的问道:“照理工厂应该结束战时管理体制了,怎么现在还是军管?”

江南制造局在中俄战争时期进行了严密的防护措施,并且由军管会接管,进行监督生产,到现在依然没有撤除。

蒋方震小声的说道:“全国陆军这次大换装是必定的了,全部列装‘辛亥’式步枪,火炮、机枪等同样如此,这些制式武器都是不需要缴纳专利费用的,可以放心生产。光是咱们这全国陆军自身所需,就能支撑咱们的兵工厂继续维持下去。更何况,欧洲那边正在打仗,奥斯曼帝国前阵子才买了6万多条枪去,现在一次性又是二十万条步枪的订单,还有无数的机枪与火炮。可见,咱们生产的武器性能,外国人还是心理有数的。”

“就连飞机,奥斯曼帝国也是一次性订了一百六十架,而其他巴尔干国家也纷纷上门,加上一些其他国家,近段时间,总计订单超过了六百架。”

这便是中俄战争的另一大好处,中国的军队战斗力得到了世界公认,中**队的武器也得到了世界的好评,比如飞机,中国的飞机可是创造了历史,最为辉煌的一次战斗,十六架中国飞机将俄军从欧俄调过来的八十余架飞机揍的哭爹叫娘,一股脑击落了四十余家,自身却无一损毁。

巴尔干的各个国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一窝蜂的都跑来订购中国的飞机,尤其是在奥斯曼帝国同样在中国大肆订购武器的消息刺激到了他们。

  ☆、第三百八十四章 文莱崛起

中国的飞机有这样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由飞行员发射机枪子弹,在空中击毁敌人的飞机,而不是由双人飞机后座的副驾驶用笨拙的方法进行攻击。

掌握了天空就掌握了主动权,这对陆军来说无比重要。

首节上一节495/5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