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 第542节

幸好陈炯明安然无事,否则的话,孙中山等人真的是百口莫辩。

而陈炯明也紧接着宣布辞职,前往上海治病养伤。

11月1日,蒋方震第十二军从江西直扑湖南,徐绍桢带着第十一军出福建。

内战忽然间就爆发,全国为之哗然。

孙中山这才明白,为什么之前李安生与段祺瑞内阁会反复的与陈炯明探讨联省自治这个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政治架构,原来,这不过是在麻痹他而已。

这是在麻痹他们的正常思维,他们以为,对方会同样使用政治手段来解决纠纷,没有想到对方诉诸武力,发动内战的决心会这么的强烈。

两江的首轮攻势就很激烈,湖南有三个师的兵力,但是似乎并不能顶得住蒋方震第十二军的攻势。

而徐绍桢亲自带领第十一军从福建方向对广东发起进攻,受限于地形,进展没有蒋方震那么大。

就连段祺瑞内阁都为两江方面的强势感到震惊,不惜发动内战,也要坚决的杜绝国民党这种公然割据的行为。

段祺瑞随即宣布,**军三个军的兵力将南调,向湖北发起进攻。

这个时候,是最为关键的时候,一举拿下国民党的地盘,彻底的杜绝隐患,**的政令才能够彻底的行遍全国。

只要枪打出头鸟,才能有效的打消地方上无数野心家的贪念。

这个时代,造就了大量的土匪恶霸,许多甚至扭成了一团,与地方政治人物、军队勾结在了一起。

这些势力的清洗将会旷日持久,剿匪也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只有先清除国民党反动军队,才能够尽最大可能的实现政治清明。

**拖不得,必须要尽快集中全国的力量走发展道路,谁都不允许成为绊脚石。

袁世凯选择了合作,那么李安生加快了步伐,不想再拖下去。

之前他对国民党的行径反复忍耐,就是想要将越来越多的势力认清他们的真面目,从而离开他们,让国民党所能造成的麻烦降低到最小。

现在国民党闹腾起来,造成的危害也很有限,凭借着前期的努力,无数的隐患已经给消除。

进行内战的时机已经到来,而准备已久的许多手段都一股脑的使将出来,确实让孙中山与黄兴等人有些难以招架。

黄兴对于孙中山在广东的作为是不认同的,他无法接受孙中山与**签署秘密条约的事实,过去广州与武汉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只是因为大义名分,才牵扯在了一起,加上谭延闿这个八面玲珑之人居中调解,反复劝导,才有了武汉与广州的这次携手抗敌。

但是,黄兴却对这次内战并不看好,他更多的还是希望武汉的大好局面不要给破坏掉,战争永远都只能伤害国民,而助长一些野心家的**。

11月4日,蒋方震率军攻克湘潭,徐绍桢军分兵从江西进入广东北部。

徐绍桢部所作的最多的工作,是在这些行军一般攻占的土地上宣传,宣传中华民国的各项政策。

老百姓可不来管你许多,他们只知道能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而国民党拼命扩编军队,又没有治政良方,反而坑害了这些百姓,要不是陈炯明对广东的一系列治理都很成功,只怕国民党人的风评更差。

11月6日,《上海晨报》、《新民晚报》、《南昌日报》等十余家报纸居然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孙中山寓所遇袭案袭击者已经被抓获,经过审讯,这完全是**人制造的阴谋,想要刻意挑起**的内战。

这则消息出来,更加的让国民党颜面扫地,之前他们可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与谩骂,恶毒的攻击李安生与袁世凯。

不过,李安生可没有过多的心思去关注南边的战事,其实也不能说是战事,根本就是很轻松的实战演习。

湖北、湖南以及广东各自为战,尤其是在湖南中线给突破的情况下,湖南已经乱成了一团,广东与湖北的联系给切断,整个格局已经明朗。

湖北就是个死地,长江给封锁之后,武汉无法得到任何的补给,对外的通道彻底给关闭,而且湖北如今就是个夹击的悲剧货色。

湖北方面的抵抗意志也不强烈,而且已经有许多人士出来呼吁,要求湖北尽快履行职责,接受**的政令。

黄兴很是头痛,他治军无大能,治政无大才,都是凭着一干革命党人的支持,以及一腔的勇于任事之心。

可是,他现在很疲惫,根本就无法控制局面。

11月九日,谭延闿宣布退出国民党,加入**党。

这个新闻就更加的火爆了,谁都没有想到,这厮会来上这么一出。

谭延闿之前就利用了湖北与广东作为屏障,闷头大发财,有什么都有孙中山跟黄兴出头顶着,他只用缩着脑袋自得其乐。

可是现在不行了,蒋方震直接就从中线突入,迅速的掌控了粤汉铁路,并且集中全力对付他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地方军队。

这些地方军队也吸收了过去的大部分旧军,其实战斗力并不强,又有之前的湖南卫**出来唱反调,使得湖南的局势顿时为之一变,谭延闿想要翻盘也是不能得了。

李安生致电袁世凯与段祺瑞,许了个湖南省长的职位给谭延闿,由不得他不答应,毕竟谭延闿这个八面玲珑之辈治政能力还是有的,也是个干才。

只要不让他掌握兵权,根本就不足为患。

湖南的形势急转直下,使得湖北与广东面临着无比危险的局面。

蒋方震第十二军并没有北上,而是选择了南下,集中力量解决广东才是最为只要的。

一个广东已经成不了事,这场内战激烈程度也很有限。

李安生并不想过多的关注,闲极无聊,他来到了位于锦州的飞机制造工厂,视察工厂研发进度。

随着技术的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强悍的飞机出现也成为了现实,锦州飞机厂正在研制最新型的飞机,尤其是能够在航空母舰上搭载的飞机。

1903年12月17日,自行车修理工莱特兄弟乘着他们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架可以称为真正的飞机的飞机作了史诗般的飞行表演,完成了**的首次飞行器载人成功的飞行。1908年,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陆军部开始对莱特式飞机进行改进,以使它尽快成为军用设备。

尽管当时的飞机各方面的性能均较差,但由于它能很好地完成侦察、校正火炮射击方位和空中扫射等不凡的军事任务,从而改变了许多人早先的观点。大多数人开始意识到,飞机作为一种陆战武器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但是由于这时的飞机航程相对而言还比较短,只能在海岸附近飞行,因此,人们认为其不能用于海战。

正当大多数人认为飞机是陆战兵器的时候,一个独具慧眼的法国人克莱门特?艾德尔于1909年在他的一部名为《军事飞行》的著作中提到了在军舰上驾驶飞机的必要条件。他认为,飞机在军舰上起降需要一个宽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机、岛式上层建筑、机库。同时,他还认为在军舰上降落飞机就要求军舰本身具备一定的高速度。尽管整部《军事飞行》中有很多分析不符合后来的情况,但以上几点却指明了未来航空母舰的发展方向。不过,克莱门特?艾德尔的理论在其祖国却没有受到重视。正因为此,法国人的舰上飞行比对飞行有极大兴趣的**人及拥有世界上第一流海军的英国人整整落后了10年!

李安生也注意到了这个理论,可惜,法国的确是错过了一个重新成为海军强国的大好机会。

对于这方面得信息,他是非常在乎的,甚至超过了列强对战列舰的投入与建造。

在克莱门特?艾德尔的《军事飞行》发表前的1908年,**海军中已有一些喜欢标新立异的人提出让飞机从一艘战列舰上飞行的设想,但由于这些人仅仅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准备尝试,甚至连飞行用的飞机也没有购买。倒是之后的一篇报道引起了**人的警觉,促使**人加快了飞机海战的试验。

这篇报道说的是这样一件事,说德国人正研究试验,准备让一架携带邮件的飞机从航行在汉堡——**航线上的一艘德国邮船的前甲板平台起飞,以加快向纽约投递邮件的速度,**方面注意到了这种潜在的威胁,于是,开始重视起了这个理论的实践。

1910年1月9日,起飞试验小组在美新型轻巡洋舰“伯明翰”号的前甲板上方竖起了一个向前倾斜的平台,其它工作也准备就绪,并决定于11月14日在汉普顿锚地试飞。这一决定公布之后,《世界报》发表了一则令人惊奇的消息。原来,为了敲打**海军,加快舰载飞机试验的进展,《世界报》决定支持一位名叫J?麦克迪的飞行员于11月12日从“宾夕法尼亚”号邮船起飞试验。非常遗憾的是,麦克迪在起动引擎时,不慎打坏了桨叶,从而使试验流产了。

尽管《世界报》所组织的试验未能获得成功,但它却刺激起尤金?伊利的好胜心。1910年11月14日,“伯明翰”号按规定停泊在汉普顿锚地,远远看去,舰首长25.3米、宽7.3米的木质飞行跑道惹人注目。这条跑道从巡洋舰的舰桥开始平缓地向前甲板倾斜,在飞行跑道的首端,一架待飞的60马力的单人双翼民用飞机正迎风而立。按计划,应等待军舰迎风航行时才能起飞,但由于狂风骤起,为了能够圆满地完成试验任务,驾驶员伊利仓促起飞。

首节上一节542/5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