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 第326节

  新店是否赚钱,谁也不敢保证啊!

  商都这店,夏晓兰拉她入股就是分钱给她,现在彻底要把服装店交给她,李凤梅不好意思占这么大的便宜,天下哪有这样办事的?要没有外甥女晓兰,她还窝在七井村看孩子种田,不能过河就拆桥吧这个月,目标还是保住月票第三名……嘤嘤嘤

第606章 这是保全亲戚情分(3更)

  不爱占便宜的人少。

  李凤梅也不是啥道德标兵,但这么大的便宜,占的她脸红!

  穷生算计,富长良心,兜里要是没钱,白捡个大便宜,迫于生计没有多少人拒绝。

  李凤梅和刘勇最穷的时候,年三十要债的都堵堂屋里不走,那种时候,李凤梅怎么会拒绝别人的帮助?别说是帮助,就算是施舍,能渡过难关都行!

  现在情况不一样。

  家里三口人,除了刘子涛是上学的,剩下的两人都是赚钱的。

  刘勇在鹏城搞工程,李凤梅在商都开服装店。

  就算生意有淡旺季,两口子一年加起来赚十多万一点问题没有。

  就算再过30年,一年十几万收入,如果没有房贷和车贷压在身上,一家三口也能过得不错。现在可是人均工资不超过100元的1985年初,十几万是工薪家庭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按理说这都85年了,“万元户”不像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头两年那么稀罕才对,但先富裕起来的人数和华国总人口一比太少,极少部分头脑灵活的人富了,大环境来说人们还没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好处。

  虽然陆续在取消票据,一些物品还是那么稀缺难买。

  十几万的收入,不买汽车的话,在85年能生活的特别幸福。

  后世的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都没有这么踏实。

  千万富翁还好,百万富翁都买不起京城和沪市等一线城市的房子,有啥值得骄傲的?

  但在85年,十几万可以在京城买一套,再在沪市买一套房都有剩。

  简而言之,李凤梅不缺钱了,她不需要牺牲外甥女的利益去占大便宜。李凤梅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除了两口子暂时分居,日子没有任何不顺心的,人为啥要拼命赚钱,因为好多事真的都能用钱来解决——经济的宽裕,会让家庭少很多争吵,还没吵起来呢,争端就能用钱给消融了,日子想不舒心都难。

  有钱人的烦恼李凤梅还没感受深刻,上次有人勾引刘勇,没等她出手就被灭了。

  但有钱的好处,李凤梅是深深体会到了的。

  经济宽裕,把她变得更平和了。

  现在就算刘芳再跳出来挑衅,李凤梅都不会像从前那样生气。有啥好生气的,个体户的名声不好听,可腰包实在,钱是自己一点一滴赚的,用的时候也不用顾忌谁,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刘芳以前当官太太的时候,也不敢太高调,因为梁秉安的有些钱是见不得光的。

  听说夏晓兰要把商都的服装店全部交给她,李凤梅不是不敢经营,她是亏心。

  “这算咋回事,店里生意好了,让我自己一个人赚钱?把京城还没影的新店丢给你们,这种事我干不出来!”

  刘芬早晚要去京城,李凤梅有心理准备。

  钱该咋分还是咋分呗,刘芬不在商都管,在京城管不是一样?

  商都的店,李凤梅又不会做假账!

  刘芬嘴巴比较笨,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就是晓兰的意思,她说大嫂你现在能自己独立管理了,分开会更方便。还说我们开店是各开各的,都在做‘蓝凤凰’这个品牌,还是一家的生意。”

  一家的生意,为啥要各管各的?

  这理由把李凤梅说服不了。

  这不还是晓兰和刘芬吃大亏吗?

  李凤梅不同意,刘芬急的满头汗,于奶奶嘀咕着:“孩子大了总要断奶,现在拆开了最好,不伤亲戚的情分。”

  人都是会变的。

  于奶奶比别人的感悟都深,她这一生,可是遇到过太多的例子。

  不说批斗她让她扫厕所的丫鬟吧,就说季淮辛,那会儿在北平念书的时候也是热血青年,一无所有的穷学生一腔都是学以报国的想法,贫穷和困苦都能忍受,人也单纯,接到于奶奶的资助还特别不好意思。

  后来有地位了,拖家带口有了羁绊,最初的热忱可能还在,做事却有了顾虑。

  瞻前顾后。

  既不敢对于奶奶伸出援助之手,也不敢坚定的让季雅跟着汤宏恩住牛棚。

  这就是人处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再现实不过。

  于奶奶是看穿了这些才觉得夏晓兰做的对,亲兄弟明算账,现在大家能一起赚钱,当然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如果不赚钱呢?

  生意亏本了,政策变了呢?

  到时候,一团和气的亲戚情分,难免会发生变化。

  嘴上不抱怨,心里都有想法。

  于奶奶觉得分开最好。

  本来是夏晓兰自家的事,于奶奶拒人于千里之外才不会乱发表意见。但夏晓兰要接于奶奶一起去京城,按于奶奶的老思想,她和母女俩就不是简单的租户和房东关系了。

  连二七广场的小楼,于奶奶也是要给夏晓兰的。

  若是找不到她儿子徐仲易,夏晓兰就相当于给她养老送终的,于奶奶很维护母女俩的利益,她别的忙帮不上,这种时候就要轮到她来说不中听的话了,反正她是个什么样的性格,大家都知道,李凤梅要生气,就生她的气,于奶奶怼别人的想法根本不在意!

  于奶奶这话果然是让李凤梅当头一棒。

  以后她和晓兰母女会因为生意矛盾而扯皮?

  李凤梅自己不太信。

  刘勇也不可能的。

  她儿子刘子涛就更不可能,非得捏死这忘恩负义的臭小子不可。

  但是她娘家人会不会挑拨?

  夏天的时候李凤梅回过娘家一趟,对涛涛姥姥出手大方,娘家人一追问,没忍住把在商都做生意告诉了他们。知道她生意是和晓兰母女合伙的,涛涛姥姥倒没说啥,李凤梅的嫂子很想到服装店帮忙上班。

  两个店员干得好好的,李凤梅为啥要开除店员换娘家嫂子来?再说了,这店也不是她一个人开的,她当时就是这样回复娘家嫂子的——娘家大嫂不高兴,还说刘芬离婚后全靠刘勇帮衬,现在能有啥意见不成!

  李凤梅当时就发了火。

  她觉得自己态度很坚定,被于奶奶这样一说,李凤梅都开始怀疑自己了。

  “我和你大哥商量下再说!”

  生意要一直搅合在一起,是不是拖累晓兰了?李凤梅得搞清楚这问题。

第607章 怎么拆伙得商量下(4更)

  刘勇是个大忙人。

  但家里打来的电话,他听的很耐心。

  听完李凤梅的话,刘勇沉吟了半天,“晓兰想分开倒是没啥,她有她的想法,总归不会让我们吃亏,我们也不让她吃亏,这事儿你先答应下来,但要怎么分,等我去京城见过她再商量。”

  自己家是怎么起来的?

  赚钱的服装店,赚钱的装修公司,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刘勇塞了50块钱给夏晓兰,用一辆28大杠的自行车驮着刘芬和夏晓兰母女俩的破箱子回七井村,给母女俩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

  转眼他聪明伶俐还记情的外甥女,就把他一家三口从裤脚沾着黄泥巴的乡下人,拽到了省城生活。

  机会是夏晓兰给的,路也是夏晓兰给铺垫的,刘勇都记在心里。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他赚的钱也没想过要留着自己用。

  晓兰要是觉得一直把钱混淆在一起不好想分开,肯定有她自己的考量。商都的服装店,晓兰说给了,刘勇也敢要李凤梅收下。晓兰要是想要他的装修公司,刘勇也不会皱眉头。

  刘勇在外面闯荡,比李凤梅学到的东西多,眼界也开阔了。

  赚多少钱不重要,赚钱的过程中学到了真本事,就算现在赚钱的公司没有了,刘勇相信自己仍然能东山再起。因为赚钱的方法他学会了,从装修的门外汉,到如今的内行人,刘勇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学习和实践。

  同样的,商都的服装店怎么开起来的,从货源到装修,再到各种促销手段,全是夏晓兰的主意。

  没有了商都的服装店,晓兰能开起别的店,这是晓兰的本事,谁也夺不走的——刘勇没觉得外甥女想撇开他们单独赚钱,他想的挺透彻,认为晓兰是想把这个本事交给他和李凤梅,不让夫妻俩永远依靠别人。

  哪怕这个“别人”是夏晓兰也不行。

  人都要靠自己自立,于奶奶说的,要断奶!

  刘勇喃喃自语:

  “书上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刘勇进修的除了建筑装修,还有社会学,和各种客户打交道,他的文凭不高,当然不能停止充实自己的脚步啊。刘勇看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书,这些人生鸡汤真是张口就来。

  有了刘勇的说法,李凤梅心里就有底。

  刘勇在京城买房不和她说一声她生气,这种大事她还是会问刘勇,有了刘勇的意见才有主心骨!

  ……

  夏晓兰其实没想那么多。

  授人以渔的原因肯定有,主要还是嫌麻烦,各管各的,免得扯来扯去。

  生意要万一不好,她也不用对谁交待,以前合伙开店是要拖舅舅家一把,现在刘勇比她还有钱,她还一直拉着不放手么。

  和陈锡良大概讨论了“luna”的店面装修,商都服装店当时受限于手里的资金不够,商都人觉得很高档了,夏晓兰却不是很满意。也是现在的消费者见过的场面少不挑剔,要不就装修成‘蓝凤凰’那样的店都能一年赚小20万华币,是在开玩笑吧!

  第一个不合格的就是橱窗。

  大冬天的也把门开着,冷风呼呼往里面灌也没办法,要不视线被阻挡了,路过的客人怎么能被店里五颜六色的衣服吸引进来?

  这种店,必须得大大的玻璃橱窗,不阻挡视线,却阻挡夏天的热浪和冬天的寒风。

  不论寒暑,店里的温度永远是那么适宜,顾客呆在如此舒适的环境里,肯定想多逛一会儿。

  多试几套衣服,总有特别喜欢的,那就掏钱结账呗。

  冬天的暖气,夏天的空调,玻璃橱窗和不惜成本的灯光,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

  在85年,顾客没有那么挑剔,地摊上能买东西,乱糟糟的店里也能买。

  中档的价位,夏晓兰给他们高档的享受,让他们觉得在“luna”买衣服高档,穿着有面子,从而记住这个品牌。就像夏晓兰为啥总找伍行长办业务?伍行长的服务精神是超前的,夏晓兰见识过这样好的服务,自然不会去找别人!

  “她们见过好的店,自然不愿意去光照不足、墙皮剥落的小店买衣服。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原本只值10块钱的衣服,能卖出几倍的价钱……服装品牌的溢价是很可怕的。”

  至于“luna”的软硬装修档次高了,别的同类型服装店怎么存活,不在夏晓兰的考虑中——市场经济的大潮来啦,用以前的老一套来对待消费者的,早晚会被市场给淘汰!

  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不同,造成了消费者的分层。

  追求时髦服装的,本来也是收入高的那部分人。收入稍低的,也不会走进这种店,当然,夏晓兰也不会赞成品牌的销售员去歧视低收入人群,看别人穿的不好就不耐烦的,从源头就要遏制。

  培训销售人员也是学问,陈锡良听得头大:

  “姐,这事儿能交给你办不?”

  他是分身乏术,一个人搞一大摊子,的确是顾不周全。

首节上一节326/14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