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21节

先简单快速培养精准人才,满足目前各方面的“用工荒”以后,后续就可以深耕细作,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的人才。

李恪今天巡视的学校,有蒙学部、小学部、中学部。因为总人口不多,适龄入学儿童自然也不多。

学生们正在教室上课,老师是从军队家眷中选出的读书人,经过了专业的培训,给蒙学、小学的学生们做老师,完全能够胜任。

李恪没有到教室去,在外面看了一会,满意的点了点头。老师教的很用心,学生听的也很投入。

来到了老师们的办公室,办公条件也很不错。

李恪随手拿起几本教材翻了翻:《三字经》李恪著;《弟子规》李恪著;中学四年级《语文》李恪著……。

翻看之后,李恪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坚决不会因搬运而脸红。

不过,李恪也不是完全照搬,比如《三字经》中: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这些部分内容就绝不能出现,要不然,不好解释啊。

虽然说建立起了学校,可如今也仅限于宁城内。

其他各州的学校,校舍倒是建起来了,毕竟有俘虏,建啥都快。可学校却没法开课,究其原因,还是缺老师。

如今,除了五万户兵将家眷外,陆续从大唐迁来了三四万户百姓。

可这三四万户,在大唐时基本都是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人,更别说读书识字了。

“段尚书,其他各州学校的老师,准备的怎么样了?”

“禀王上,太难了。迁来的人中,读书人的数量实在太少了。极少数识字的人,原本想把他们突击培训一下,先派去教蒙学,可他们宁愿在宁城小学做学生,也不愿去教蒙学。”

“啊!?”李恪被整懵逼了。

宁愿做小学生,都不去做老师!

“这样不行啊!得尽快想办法扭转这个局面。连老师都没有,我们的国民不识文字、不受教化,那我们与之前的两番蛮族,有何区别!”

“你作为教化部尚书,任重道远啊!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李恪问道。

“王上,臣想着,能否通过什么方法,吸引大唐的那些读书人到宁国了。世家大族的读书人是没指望了,他们对咱们十分鄙视。”

“不过,那些寒门书生,倒是有些可能。臣出自寒门,知道这一类人的困窘,其中最大一方面就是,缺书。若能帮他们解决,应该可以吸引一大批人前来宁国。”

“缺书?”李恪稍一迟疑,便明白了。

如今的时代,由于造纸工艺、印刷技术的限制,纸张、书籍都奢侈品。

存世书籍,基本上都掌握在世家手里,这是他们的立家之本,不会与人分享,一般只供家族内子弟学习。

那些寒门,尤其是平民子弟,基本上接触不到大量的书籍。想读书的话,都是托关系,送重礼,借来看一天、两天的。借来后,赶紧连夜抄写,能抄多少算多少。

所以,那些寒门、平民子弟,即便十分渴望读书,但却苦于无书可读,空有聪慧的头脑。

“这事本王可以给你解决!给你书,大量的书!你制定一些能吸引那些读书人的政策,要把他们的馋虫彻底勾出来,最好以后能留在宁国。”

“臣领命!”段成文兴奋异常。

他对李恪的话蜜汁信任,李恪说能解决,就一定能解决。

别的不说,单说李恪编写的那从蒙学到大学的一整套教材,他每晚回去后都会细细拜读,越读越觉得:王上真乃神人也!

面对这个困境,李恪又想到了小胖子李泰那些对宁国的评价:山沟沟,蛮荒之地!

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识字、读书,明事理、懂学问,那还真是蛮荒的山沟沟,让人无从辩驳啊。

李恪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改变宁国给人的印象。

要让宁国被称为文化昌盛之邦!

要让人们提到宁国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蛮荒、不是武功,而是文昌!

黄昏时分,李恪回到自己寝宫。

又是一个不眠夜。

李恪花了一个通宵的时间,制定一个大力发展文化的详细计划,以及一些普及文化知识的利器。

哪些利器呢?

首先,就是以魏晋时期的洛阳音为基准语音,制定可以逐字具体标记的切音方案。

即,汉语拼音方案。(哈哈)

不过,李恪采用的是,清末章太炎设计的那套脱胎于汉字的注音字母,而不是欧洲的拉丁字母。

当然了,如今这套注音字母,就成了李恪设计发明的了。

在《雅韵国语基准音》一书中,李恪罗列了所有注音字母的设计初衷,借用自那个汉字,以及发音要领。

甚至写明了,发每个字母的音时,口、唇、齿、舌的动作,以及口腔、鼻腔、喉腔、胸腔的震动情况。

把所有注音字母分作声母和韵母,用声母和韵母组合的方式,拼出每个汉字的读音。

历史上,在清代以前,标注汉字读音的方法,都是用反切法。

所谓反切,就是用两汉字的声母和韵母及声调,去标注第三的字的读音。

比如:

注,之戍切。

也就是,取“之”的声母,zh,取“戍”的韵母和声调,ù,以此给“注”字拼出读音。

这样的话,就必须得先知道,“之”“戍”的准确发音,因此学起来很不方便。

不仅不方便,只要有一部分读音搞不准,就会影响切出来的读音,久而久之,汉字的发音就都学跑偏了。

注音字母的出现,解决了这一死循环的尴尬。

只要知道注音字母的发音,以及组合规则,那么就可以用注音字母给每一个汉字注音,学起来更加便捷。

也有利于统一每个字的读音,更有利于传播与传承。

随即,一个帮助识字的小册子被李恪编写出来……《识字图书》

生活中常提到的一些词汇,比如:亲属类,餐具类,家具类、动植物等等,当然还少不了国号、国旗、国徽。

画出图,写名称,注读音。再配上准确发音时的口型。

这本《识字图书》才是李恪著作的原创书籍。

李恪不仅要“发明”注音字母,还要“发明”标点符号。

于是,又一本书被李恪“著作”了出来,《句读解忧标点符号之用法》。

“句读之忧,古已有之,教则繁复,学则困顿。恪,博采众长,作标点符号,以助教解困。夫标点符号,凡十七种。分两类:一曰标号,二曰点号。

标号者,标示书面语言词语之性质与作用。标号,为引号、为括号、为书名号……

点号者,点开口语中长短句之停顿。点号,为逗号、为句号、为叹号……”

另外,李恪还准备把这个时代能够使用的,最先进的造纸技术拿出来。

书籍不能普及,一方面是世家把持书籍资源,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纸张实在太贵了。

此时,依然有大量的书籍是写在竹简、木简上的。纸张根本就不是普通书生能用的起的,更不要提纸质的书籍了。

说到纸质书籍,就不得不提印刷技术,李恪准备直接上铅活字印刷。什么雕版印刷、什么泥活字、木活字,全部跳过去!直接一步到位,上铅活字!

建立一座图书馆,把印刷出的书籍填进去,任何人都能借阅!

另外,李恪准备,以后该装逼的时候,就大胆装出来,诗词搬运啥的,都干起来!虽然宁国没啥有名的文人,但自己可以为宁国带盐啊!

除此之外,李恪还在宁城规划了几个新概念的纪念公园。什么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全给你供上!

一家选几个代表人物,雕刻几座塑像,复原几个典故中的场景,竖立几块经典故事的纪念碑。

再策划几次诗会,重金悬赏诗词、书画的出圈者。

再邀请一些文坛大佬来宁国讲学解惑。

不管如今的百姓脑懂不懂这些计划的含义,最起码,氛围先燥起来!

必须尽快把蛮荒之地的帽子摘掉。

他已经被小胖子李泰那句,“蛮荒的山沟沟”,给刺痛了。

第28章 夯实工业基础

当教化尚书段成文,拿到李恪的宁国文化发展大纲时,双手和说话的声音全都是哆嗦的。

“王上,如果这些计划能够实施,那对宁国的文化提升,简直是有如神助啊!王上这切音符、断句符,实在是太绝妙了!王上,臣拜服……”

说着,段成文一揖到地。

“王上,神人也,真乃神人……”

“行了,行了!”李恪阻止了段成文的马屁三连拍。

“王上,那这书籍什么时候能到位?”

“书籍的事,你不用管,先把其他的计划执行起来。如今本王只列了个纲要,你要把事情具体的详细计划做出来,然后逐步实施。”

“臣领命。”

造纸和印刷的技术,李恪不准备交给段成文,领先这个时代500年左右的技术,是绝对的机密。

打发了段成文,李恪又在工部尚书班昌的陪同下,到宁城西南的工业区视察。

这里集中了宁城的几乎所有工厂,食品厂、酿酒厂、毛纺厂、皮革厂、陶瓷厂、铁具厂等等民用品工厂。

在一个严密封锁的区域,是军器监所属的武器生产工厂。

在铁具厂视察时,李恪发现了问题。

当工人组装一台李恪“发明”的面条机时,竟然有将近十分之一的零件是尺寸不合格的。

而究其原因,竟然是量具的的问题。

如今的量具,太不精确,最小单位划分也很粗糙。如果每个零件都有些许误差,当所有零件需要拼装到一起时,那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班尚书,这合格率还能再提高一下吗?”

“王上,接近九成的合格率已经是匠人们最好的发挥了,而且这些东西让大唐最好的匠人做,也不一定有咱们的匠人做的好。”班昌自豪道。

接近九成?那也就是说,如今的合格率,连百分之九十都没有!

而且,看班昌小瑟的表情,这个结果还让他挺得意?

李恪不得不给他泼冷水。

“这可不行,你得想办法继续提高合格率,我们要做的是大批量、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以后还会制作更精密的器械,这样的合格率,得浪费多少原材料、和人工成本!?”

“你作为工业部的尚书,对产品合格率这件事,应该永不满足才对。把整个生产环节列个清单出来,针对每个环节,发动工匠认真研究,逐个环节找原因,逐个环节优化。”

“臣惭愧,确实因这个结果沾沾自喜了。以后臣必定把提升合格率作为工业部的头等大事都推进。”

班昌感觉到自己让李恪失望了,一时间比较懊恼。

“其实你做的已经很好了。不过,我们既然要大力发展工业,原来小型手工作坊的那套标准,就不再适用我们了,我们要给自己制定更高的标准。”

李恪看班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显的有些沮丧,又给他以鼓励。

“以后,我们全国的重心,都会往工业方面倾斜,你工业部的担子很重,说不定会成为十六部中的第一大部。本王相信你的才能,必定能挑起这副担子!”

首节上一节21/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