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250节

机会这不就来了!

李恪作出放行的决定后,裴行俭立马就明白了其内涵。

最终,林邑王一家安然入境真腊,而天宁军并没有继续追击。

荡平各地的抵抗力量后,程务挺、王玄策、赵文昊、左宽已经会师林邑王城。

“王上,我们什么时候进攻真腊?”程务挺上前问道,裴行俭、王玄策等其他几人也跃跃欲试。

“这个先不急。先理清林邑的内政,不能在我们进攻真腊的同时,背后又乱起来。同时,统治洛阳,增兵!”

“真腊不同林邑,真腊的军队数量十倍于林邑,而且周边有很多小国头听命于真腊。”

“虽然这些小国,单独来看不足为虑,但是他们凑在一起也是一股不小得力量。”

“再一个,这些国家之间,也经常互相争斗,因此他们的争斗经验并不缺乏,尤其是丛林战。”

“经过与林邑一战,你们应该也体会到了,我们可以在辽阔的草原上灵活机动,可以用骑兵的优势,绝对碾压以往的敌人,可现在不同了!”

“接下来,我们与敌人的战斗都是以丛林战的手段展开,但我们这一方面却是短板,这段时间,你们要多做训练、多做研究!”

“务必找出在丛林战中克敌制胜的诀窍来,我们在以往的各种战场上,都能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相信到了丛林里,我们天宁军依然是常胜军!”

李恪的一番话,既有对天宁军往日成就的肯定,也有对几位将领只想着一味求战却不思克敌技巧的敲打。

做为将领不能只想着拼杀,争立军功。还要想着如何减少战斗损失。

以如今天宁军的素质,他们是绝对服从命令的,只要肯拿人头堆,无论是什么样的敌人,什么样的作战环境,天宁军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问题是,战斗的减员呢?损失掉无数兵士的生命换来的胜利,换来的将领的功劳,还有什么意义?

几人听了李恪含蓄的表达了不悦,个个都闹了个大红脸。

接下来的日子,几名将领开始研讨并训练新的战法,改进新的装备,专门克制善于丛林战的敌人。

而李恪则在神武卫和三千营的护卫下,来到前面说的战略位置最重要的那处港湾。

他要做的就是,把这里规划成宁国未来几十年,乃至未来几百年,最重要的海军基地。

首先要做的就是移民!

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其周边百姓必须是自己人才能放心。

于是,李恪下令,距离港湾两百里以内原有的百姓全部迁走,然后从宁国迁移百姓过来。

然后港口的规划与建设。

宁国的蒸汽船越来越普及,那么首先要准备的补给物资就是煤和水,这是给蒸汽机用的。其次是大量的淡水、蔬菜、水果、粮食。

然后就是军营以及防御工事的建设。

所有这些,李恪只负责画出了草图,具体的实施,当然由建设部负责。

半个月后,李恪的老丈人之一,阎立德气呼呼的来了。

好歹是你岳父啊,你就算不给优待,也别这么往死使啊!

这几年就没停下来过,每年都在全国东奔西跑!

富富态态、圆圆滚滚的大肚子,都给跑丢了!

“岳父来了,你看风尘仆仆的,来来来,赶紧坐下歇歇!”看到阎立德进来大帐,李恪赶紧起身。

“别,我可没那好命,歇不住,有什么事,王上赶紧给安排吧!”阎立德没好气的说道。

本来他还在河西走廊,盯着那些中标的施工队铺设铁路,但是李恪一个调令就把他从近万里以外给调了过来。

这一路,又是坐火车,又是马车,又是河船,又是海船的,把个小老头都快折腾散架了。

“岳父这高风亮节,真乃我宁国所有官吏的楷模!既然岳父醉心工作,那就随我去现场看看吧!”

“现场……”

好家伙,真是好女婿,太孝了!

我只是客气一下问问工作而已,你直接就带去工地现场!

李恪自然也看出阎立德是言不由衷的,不过他可没那么多时间在这里耽误了。

从国内调来的援军已经到了,为了不给真腊反应时间,需要尽快向其开战。

因此,李恪得早点把海军基地的建设交给阎立德。

“这……这,这简直是老天赐予的啊!”

“这也太完美了吧!”

“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军港啊!”

“啧啧,完美!恐怕再难找第二处!”

“……”

老丈人到现场,看到了实地情况,就赞不绝口。

李恪一看这情况,妥了!

这老丈人,虽然看起来爱闹情绪,但其本质上就是个工程狂人!

能让他担纲一个重要的超级大工程,他的内心其实是异常喜悦的。

第372章 进军真腊

军港重要,民港同样也很重要。

李恪又在另一处选了个条件不错的地方,规划修建成一个民用的海港。

未来这一条航线会越来越繁忙,虽然这一带可供运输的产品不多,但沿途海船的补给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一个配套的商用港,也必须考虑在内。

李恪把图纸交给阎立德,又叮嘱了很多细节,阎立德的学徒们认认真真的一一记下。

而后,李恪就前往林邑王城,与大军汇合。

国内援军到达后,宁国在林邑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二十万。

众将士济济一堂,开始商议宁国与真腊之战。

“对于此战,你们有什么看法,都说说吧!”李恪看着众将领。

“进入真腊以前,要经过一些山地、峡谷,而后进入其中部的大平原,在最初一段路,大军行走极为不易,”

“因此,臣建议,兵分五路,以便于行军。同时,也能震慑行军路线上其他小国,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裴行俭起身说了自己的想法。

“臣倒是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那几个小国总体战力,根本不足为虑,我们可以提前假设他们参战,或者说,刺激他们参战,并制定他们参战的应对措施。”

接着,程务挺也说了他的建议。

李恪又看了其余几人。

“臣赞成程将军的看法!”注意到李恪的目光看来,赵文昊起身。

“臣认为裴将军的方案更稳妥,我们先集中力量消灭真腊,而后回过头来再对付其他小喽。”左宽赞成裴行俭稳扎稳打的方法。

“臣支持程将军的策略,从一开始就迫使那些小国参战。他们与真腊的关系也也迫于真腊之前的军力,”

“如果真腊与我们开战后,败的太惨,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那些小国就不会再参战,甚至还会反过来向我们宁国靠近,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被动了,再想吞下他们,就失了正当的理由。”

听了王玄策的理由,李恪点了点头。

王玄策大小国家的联盟关系、以及小国的生存之道,都分析的很透彻。

不愧是借兵灭国的外交小能手啊!

“你们中三个人认为需要一开始就促使其他小国参战,两人主张先击败真腊。如此,就诱使真腊的一众仆从国一起参战吧!”

李恪本来也就计划,先用一路兵力直奔真腊王城,刺激其他小国来兵支援,这不就有了对其宣战的理由了嘛!

只要那些小卒子参战,宁国必定能将他们一巴掌拍死。

现在,五位将领中的三人都支持全面对付真腊和那一众小国,那李恪也就不用再表态了。

从他们建议中也可以看出,裴行俭和左宽是稳中求胜的作战风格,比较喜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而程务挺、王玄策、赵文昊三人,则是敢于硬碰硬,善于把战场外的因素谋划在内。

不能说哪种作战风格更好,只能说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好处。

关键还是要看什么情况下,以及最后取得的战果。

“那么,裴行俭、左宽,你两人率领十万天宁军,作势直扑真腊王城。行军速度不宜过快,要给其他小国出兵的时间。”

“程务挺、王玄策、赵文昊,你三人每人率三万天宁军,待那一众小国兵士与裴行俭、左宽交战后,你们三人分头伺机进攻真腊北部,以及其他仆从国。”

“再分五千驻扎林邑王城,余下五千天宁军,由舰队承载,在各国可沿海流动袭扰!”

“从从现在开始,你们就要独立统兵了,进入山林以后,沟通联系,极不方便,真正考验你们独立作战的时候到了!”

李恪的话说到这里,裴行俭、程务挺几人都攥紧了拳头,下定决心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拿出一定的成绩。

之前,由他们自己独立统兵,出兵几个月,才勉强打下半个林邑,李恪来了不一个月,就拿下来剩下的一大半林邑,而且还顺利把战火烧到了真腊,为进一步扩大战果制造了机会。

实事证明,他们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还是有待提高,这让他们稍感沮丧。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与相互讨论,几人重新抖擞精神,再战!

第二天,裴行俭、左宽率领十万天宁军开拔,目标直指真腊王城。

大军每天只走三十里,余下时间就安营扎寨。

目的就是为了等待真腊那一众小弟们替大哥出头。

同时,也为了给程务挺、王玄策、赵文昊三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绕到那些小国的后方。

待他们支援真腊的兵士离开后,天宁军直接扑上去,干掉这些兵力空虚的小国。

多日后,天宁军进入了真腊国境。

真腊派使,带着译者来到了裴行俭大营。

“我国与你宁国素无矛盾,也无过多交流,你们突然重兵入境,到底是什么用意!”

没矛盾就不能来了?

再说,大军都来了,有没有矛盾,重要吗?

还能什么用意?当然是灭国啊!

不过,话肯定不能这么说,这么说就没了正义可言,作为一支文明的天宁军,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

“没有矛盾!?我宁过百余名船员,与林邑才是真正的没有任何矛盾!可林邑人不仅谋财,还要害命!把我百余名船员尽数杀!“

“其手段何其残忍!其心肠何其歹毒!”

裴行俭说的是义愤填膺、痛心疾首、怒不可遏。

“既然是林邑人杀了你们的船员,你们又灭了林邑,为何又带兵入侵我真腊?”

首节上一节250/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