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开局获得阿尔法狗 第243节

郑桐最善谈,就跟对方聊了起来。

得知秦浩他们是京城的知青,国字脸眼珠一亮:“你们是京城的啊?你们去过天安门吗?”

被他这么一说,附近的知青也都好奇的凑了过来。

郑桐可是很久没有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待遇,顿时来了兴致,一通胡侃,把这帮没去过京城的知青都给说懵了。

“同志,我叫赵红兵,很高兴认识你们。”国字脸大高个热情的握住郑桐的手。

郑桐忽然惊觉,自己好像把领导的风头给抢了,讪笑着把手抽了出来,然后跟赵红兵这些知青介绍:“咳咳,这是我们厂长秦浩,没错,就是上过内参的那个。”

“你是秦浩?”

“他就是秦浩?”

顿时,整个车厢的知青都涌了过来,没办法,秦浩的名气在知青群体当中实在是太大了,即便是没看过报纸,也多少听说过他的事迹。

秦浩瞬间就有一种被关进动物园的既视感,不由狠狠瞪了郑桐一眼。

“秦浩同志,我听说你已经成功建立了工厂,并且提供了上百个就业岗位,是不是真的?”

“秦浩同志,你们的工厂不是在陕北吗?这次去东北是打算做什么?”

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几乎将秦浩淹没,没办法,秦浩只能站到座椅上高喊。

“各位知青同志,现在火车正在行驶当中,大家聚集在一起很容易造成事故,先请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关于你们的问题,我会一一解答。”

喊了好几遍,这些知青才退了回去,不过那些没有座位的知青就直接堵在了秦浩周围。

为了让知青们都能看到自己,秦浩没办法,只能站在座椅上回答问题。

“首先,我们知青工厂目前在陕北已经提供了六百多个就业岗位,并且已经向当地财政提供了超过五万元的税收。”

接连的两个数字让在场的知青有些不知所措,过了有半分钟,车厢里才传来闹哄哄的议论声。

“我的天,六百多个就业岗位,俺们县轧钢厂才四百多人呢。”

“贡献税收五万,这营业额得多少钱啊?我滴个乖乖。”

秦岭他们面对知青们惊异的目光,也是与有荣焉,脸上都露出自豪的笑容。

一直等到众人逐渐安静下来,秦浩又解答了一些知青关于他们此行目的的问题。

“我们这次前往北大荒,是准备在北大荒建设分厂,扩大生产.......”

话还没说完,就有知青忽然喊道:“秦厂长,我们能进你的工厂当工人吗?”

顿时车厢就乱成一团,虽然知青们都有建设农村的热情,但是进厂当工人的诱惑,又有谁能抵挡?

一个个朝着秦浩这边涌来,要不是有宁宇他们拦着,一个个说不定都要把秦浩给撕了。

“静一静,大家先听我说,我们知青工厂原则上会优先招收那些下乡时间比较长的知青,具体情况还要到了北大荒才能确定。”秦浩赶紧申明。

“何况,我们现在也只是进行考察,距离建厂投入生产,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暂时没办法答应你们的请求,也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大家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不免有些失望,也就没有再像之前那样热情了。

秦浩也暗暗松了口气。

三天三夜过后,秦浩一行终于到达了黑龙江,一出站台,就看到有知青办的人在出站口守着。

“林叔叔,好久不见。”

一辆吉普车前,秦浩跟一个身穿军装的中年男子相互拥抱了一下。

林夕白是秦浩父亲的老部下,后来转业就带队在北大荒开垦农田,这次也是由于他的关系,秦浩才会选择来到北大荒建厂。

“哈哈,是啊,上次我见你那会儿你还没到我腰呢,一转眼已经是大小伙了,不错,你的事情林叔叔都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志气,比我们家那臭小子强多了。”林夕白热情的拍着秦浩的肩膀。

第两百六十章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随后,秦浩一行就上了林夕白的卡车,一路从市区,开往人迹罕至的郊外。

林夕白也坐到了车斗里,笑呵呵的跟众人介绍。

“你们别看这北大荒好像很荒凉的样子,可这里物产丰富,在当地有句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我们这儿种一季粮食,产出比江南这些鱼米之乡种两季还要多。”

这倒是真话,北大荒将来可是全国大粮仓,直接左右粮食价格的存在。

一路卡车行驶了大半天,才算是到达目的地,目之所及,便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

秦浩走下卡车,一时思绪万千,只有亲身经历这段历史,才能体会到当初先辈们是何等的英明。

天色已经黑了,林夕白将秦浩一行领到了招待所,说是招待所,其实就是临时建起来的砖瓦房。

“来,大家先喝两口酒暖暖身子。”

刚到食堂,林夕白直接搬来了两壶白酒,一壶就是十斤,把众人都看傻了。

林夕白见状笑道:“我们这儿早晚温差大,不喝点酒,浑身不得劲。”

不过有一点林夕白倒是没有吹牛,很快菜就端上来了,两大盆白面馒头,一大锅野鸡炖蘑孤,这伙食倒是挺好的。

秦岭好奇的问:“林叔叔,这一路上怎么没见到人耕种啊?”

林夕白放下酒碗,咂咂嘴:“现在才三月份,这冻土还都没化开,一般我们要到四月底才开始进入农忙期。”

“那岂不是很自在?”宁宇眼珠一亮,满脸兴奋的道。

林夕白乐了:“自在?每年十一月份,大雪就把路给封了,在这之前,我们要花两个月时间来储存足够的木材、煤炭,要不然冬天供暖跟不上,那是真的会冻死人的。”

“所以总的算下来,真正给我们开垦荒地、耕种的时间就那几个月,那是真的豁出命去干,不瞒你们说,我们这儿要不是人迹罕至,知青没地方跑,估计这会儿最少要跑掉一半。”

宁宇暗自庆幸,自己不是来干活的知青。

秦浩抬头看向头顶的电灯泡,问出了自己最担忧的问题:“林叔叔,你们这儿的用电是怎么解决的?”

林夕白正色道:“别看我们这儿好像很荒凉,实际上东北的重工业是全国最发达的,我们这儿的电网是直接从黑龙江接过来的,所以你们来办厂,用电问题不需要担心。”

秦浩闻言暗自松了口气,只要有电,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吃饱喝足,秦浩一行就各自回自己房间休息了,结果到了第二天早上,一个个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

刷牙的时候,宁宇抱怨道:“这里的蚊子也太毒了吧,看着不大,一口下去就是一个大包。”

秦浩昨晚也没少受到蚊子的骚扰,身上也被叮了好几个疙瘩,关键是痒,抓得身上满是红印子。

吃早餐的时候,林夕白给他们支招:“往后你们睡觉之前弄点牛肝木把屋子熏一熏,我们这儿的蚊子可厉害着呢。”

见识过蚊子的厉害,众人吃过早餐就去弄牛肝木了。

秦浩则是让林夕白带着他再四处转转,看看哪里比较适合建厂。

一路上,秦浩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先辈们要开发北大荒这片不毛之地了。

“北大荒”位于黑龙江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与三江平原所在,北部是小兴安岭、西部是松嫩平原区。

如此大面积未开发过的平原,在全国都是独一份的,在民众还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的平原解决多少民众的温饱?,开发“北大荒”就成了必然。

“这真是一片沃土啊!”秦浩站在小兴安岭边缘,感慨的望着面前一望无际的平原。

林夕白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感慨道:“是啊,谁能想到,就这么一片荒地,随手插根快子都能发出芽来。”

经过为期一周的考察,最终秦浩把厂址选定在三江平原稍微靠西的一块区域,主要是这里距离粮仓比较近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善。

不过跑手续的过程并不顺利,秦浩跑了好几次开发办,都被对方以没有接到具体政策为由给打回来了,最后还是林夕白托了老战友的关系,帮秦浩约了开发办主任,在一场昏天黑地的酒宴过后,才算是拿到了批。

这一场酒算是彻底把秦浩喝趴下了,他自认为也算是“酒精沙场”的老将了,结果这次足足醉了一天一夜才醒过来,秦岭差点把他送到医院洗胃。

批拿下来了,但是还不能马上动工,冻土还没化开,就算是挖机都挖不动,就更别说锄头了。

百无聊赖之下,林夕白带着秦浩一行四处打,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为了更好的开荒做准备,同时还能打打牙祭,何乐而不为。

至于枪嘛,全都是部队淘汰的真家伙,六十年代这会儿地方上还是有不少枪支的,民兵平时都是荷枪实弹的训练。

秦浩也见到了被称之为“傻狍子”的鹿科动物,这玩意还真就跟传说中的那样,对什么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别的动物听到枪响,一个个跑得比兔子都快。

可“傻狍子”听到枪声却会好奇的站在原地,往枪响的地方望去,有这个时间,就算是宁宇这种没碰过枪的新手,也有了不错的战绩。

除了“傻狍子”之外,梅花鹿、野鸡、雪兔也没少到,把宁宇他们给乐得,几乎每隔两天就要去打一次。

不过很快时间就到了四月底,冻土开化,整个“北大荒”一改之前的荒凉景象,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有开荒的,有翻地的,有插秧种植的,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的忙碌着。

秦浩一行也开始投入工厂的建设当中,由于当地所有人都在忙着耕种,秦浩只能托林夕白的关系,从外地请了一群村民来建造工厂,接下来的几个月,秦浩几乎就住在了工地上。

从一开始秦浩就打定主意,要把这里当做总部来建造,建筑面积自然不能太小,好在这边的土地都是荒地,只要开发办盖个章,就算是划拨给秦浩使用了。

前后差不多花了五个月,工厂终于可以投入使用,设备方面,秦浩还是秉持着能省则省的原则,从废品收购站弄到废旧零件,然后进行维修、拼装。

让秦浩比较惊奇的是,东北不愧是“长子”,重工业发达,连带着企业淘汰设备都十分豪横,许多在陕北还能使用的设备都被送到了废品回收站,省了秦浩不少事。

在完成设备调试之后,招募工作也开始同步进行,而招募的活,秦浩交给了郑桐跟秦岭负责。

郑桐负责招募男知青,秦岭则是负责招募女知青。

招募工作十分顺利,在告示张贴当天就有上百人来打听情况,只不过按照秦浩的要求,优先招募来北大荒年限比较久的知青,很多刚来的知青达不到条件。

从第三天开始,招募处就开始人满为患了,秦浩只能让宁宇先从已经招募的知青当中,挑选出一批成立保卫科,来到现场维持秩序,这才控制住局面。

第一批招募的人数其实并不多,只有一千五百人,来报名的却足有五千人,这年头进厂当工人,就相当于有了铁饭碗,对于知青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按照陕北办厂的程序,首先就是员工培训,特别是设备操作工,需要一定技术,秦浩从陕北带来的技术工就成了培训老师,等到正式生产,他们就会成为车间主任。

终于,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工厂迎来了首次试产。

电动马达的轰鸣声开始响彻整个车间,知青工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将已经处理好的原料投入压榨机当中。

“出油了,出油了!”

“原来油是这么榨出来的。”

工人们都目光火热的看着这一幕,从那些澹黄色的液体当中,他们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

第一批豆油、花生油生产出来,经过罐装趁着大雪封路之前送到了京城,这也是之前在陕北就打好的路子,只不过陕北那边的产量不足,满足不了那边的需求,新工厂的产量是陕北的两倍,直接就被包圆了。

十一月份的第一场雪来临,整个“北大荒”就像是被封印了一般,白雪皑皑的一片,尽显荒凉。

时光轮转,十年时间转瞬即逝。

在这十年里,秦浩的知青工厂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植物油供应商,几乎垄断了半个北方市场。

特别是“北大荒”的新工厂,规模已经超过了许多国有工厂,这也引起了不少社会上的舆论,知青工厂的性质再次成了舆论的焦点。

究竟小集体企业该不该存在也成了双方争论的话题,一时间,秦浩也被卷入了舆论风波当中。

不过秦浩并没有停下步伐,相反,又在南方开设了第三、第四分厂,招募的知青工人已经破万。

当然,除了扩大规模之外,秦浩最注重的是技术的积累,在这个特殊时期,有不少知识分子都被打成了臭老九。

秦浩通过各种渠道跟关系,将他们保护起来,给与他们稳定的环境,让他们能够继续研究。

不过这样一来,秦浩也承受了许多压力,特别是在“双6”之后。

好在最艰难的几年熬过去之后,上头已经有了开放的风声。

秦浩知道,一个大时代即将来临。

“秦厂长,这是这个月的计划内订单,您签个字。”郑桐此时已经一改之前流里流气的形象,沉稳了不少。

秦浩接过来看了一眼,签下名字:“嗯,你让吴主任安排生产吧,另外你要是有空的话多往南方跑一跑,咱们在北方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了,接下来南方是业务增长的重点。”

郑桐闻言有些郁闷的道:“不是我不用心,主要是南方市场那边有不少竞争对手,咱们在当地又没有那么好的关系,同样的油,咱们价格比别人低那么多,结果供销社硬是不要咱们的油。”

一说起这个郑桐就心里有气,知青工厂经过十年的技术改进,已经研发出了浸出法,再加上原料成本低廉,按理说在南方市场也应该是一面倒的局面,可偏偏就是有很多地方市场打不进去。

首节上一节243/7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