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就在元朗对面,虽然元朗现在根本没有开发还是一片农田,但是来到边界处依然依稀可以看到对岸的光景。
更别说游过来的偷渡客了,他们虽然惊羡于港岛的繁华,与内地的贫穷有着巨大落差。
但是却也不能否认深圳的发展,不能否认随着中国各地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生活水平比之以往十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尤其是东莞篇的游记内容。
写的很是详细。
“这个太平手袋厂的张子弥我知道,他之前就是逃港来的,没想到回内地建厂去了,怪不得生意越做越大。”
“龙昌玩具厂的老板是不是叫梁麟?我记得他六十年代跑来的港岛,还在我店里当过学徒,虽然自己当了老板,但是规模一直不大,怎么给内地的加工费一个月就有五十万,那他一年的利润至少得有一千万了。”
“一千万?这不是赶上了玩具大王蔡志明?”
“我的天啊,去内地真的能赚这么多钱吗?”
“看内地的政策,只需要带去资金和设备,人工和厂房内地就可以帮你解决,这省去了将近一半多的开支,赚钱是肯定的,而且成本降低了,价格上也能更有优势,不赚钱都难啊!”
港岛大街小巷,到处都在议论着东莞深圳的合资工厂。
太平手袋厂、龙昌玩具厂、哈一代玩具厂、太平洋纺织厂、中南钟表厂、大成制衣厂.......
这些厂的底细更是全都被扒了出来。
然后他们就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这些工厂集中于制造业,且规模都比较小,正在对岸悄悄地、狂野地生长,而他们的创办者竟然绝大多数都是当年的偷渡客。
这些人在港岛生活了一二十年,有的人小有家底,但是有的人就算是背上了二三十万的负债,都要回到故乡,然后投资建厂。
然后,竟然无一例外地获得了丰厚得到回报。
进入内地的决定,让这些人的财富得到了惊人的增长。
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港岛。
同时,也让这一期的明报有了一波爆发性的销量增长。
人人都在读着金雍在内地的见闻,通过报纸上的文字,了解对岸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没有什么比看得见的利益更加勾人魂魄的。
何况国人都有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情节。
张子弥、梁麟的成功,他们的衣锦还乡。
让在港岛的无数偷渡者们心生艳羡,那颗想要归乡的心,更是躁动不已。
梁伟豪虽然不是偷渡客,出生于港岛,但是他穷苦出身,他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
从小接受的教导,就是自己顺德人的身份认同。
14岁的时候,他就辍学在叔父的钟表店里当杂工。
只是他没有成为第二个李家城,而是在钟表这个行业中足足干了十四年的时间,从学徒做到技工、营业员甚至当营业经理。
这十四年的时间,让他积攒了一定资金和技术,在78年的时候更是一咬牙从银行贷款了二十万,自立门户在港岛创办了一家名为“得利”的钟表制品厂。
所能承接的生意,大部分是大品牌的代工,以及海外手表订单。
斯沃琪的强势崛起,几乎统一了港岛的钟表产业,像得利这种小厂,要么成为了斯沃琪的代工厂,要么成为了宝成厂的产业链。
不过得利的订单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海外,所以仍然有生存空间。
不过梁伟豪也意识到,在港岛本地发展,是不可能绕过斯沃琪这座大山的。
能做出的选择就是依附,或者是另寻天地。
金雍的这篇游记,让他看到了希望。
太平手袋厂、龙昌玩具厂、大成制衣厂、太平洋纺织厂几乎全都是和“得利”一样都是小厂,但是却另辟蹊径获得了不错的发展空间。
想到这里,梁伟豪心动不已。
去内地投资,对于大财团来说或许有风险,但是对于他这种小厂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啊!
如果做成了,甚至还能提前布局内地钟表市场,学习斯沃琪,推出自己的品牌,或许还能进入内地钟表市场取得一个不错的发展。
尽管没办法和斯沃琪这种国际品牌竞争,但是,纵然只能拿到小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也足够得利吃饱了。
梁伟豪越想越心动。
而与他有着相同想法的人在此时的港岛不胜枚举。
金雍自己也没有预料到,因为自己的一篇游记,在港岛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波。
而几天后,这篇游记甚至还被南洋各大华人报纸转载,又掀起了一轮大讨论。
也就在港岛热议之际。
《亚洲好声音》第一期已经剪辑完成,将在今晚准时上线。
第207章 野蛮生长,黄金时代
邵维鼎手里,拿着今日份的明报。
金雍写的这篇游记,对于他来说甚至都有些陌生。
他上一世是八零后,记事起的初始印象是国企改革,是下岗潮。
是国内工商业的全面迸发,到了二十一世纪,更是一步步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
他了解的八十年代更多还是通过文字。
但是都没有金雍的这篇游记记载的详实,如同自己亲临一般的真实。
但是对于八十年代,他对一个词印象颇深。
【野蛮生长,遍地黄金】
这就是八十年代,是敢于尝试,勇于突破者的黄金时代。
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后世很多人怀念和学习的时代。
也被后人称作是眼中有光的时代。
看到金雍的这篇游记,邵维鼎有种踏入到了历史长河中的错觉。
他毫不怀疑,因为金雍的这篇游记,会促使多少港人,多少海外华人,重新踏足故土,去建设这个国家。
港岛从不缺少爱国者,欠缺的只是平等的视野。
而,金雍在此刻低下了他的头,注视起了这个国家,在两者之间,提供起了这么一个平等的视角。
纵使很小,但足够波澜壮阔。
内地偷渡过来的人,以及扰乱港岛治安的大圈仔,实在是让港人对内地建立起了很深的成见。
但是只有邵维鼎清楚,八十年代的内地普通百姓有多简单、多朴实。
而这些,港岛过去从未报道过。
也是很多港人一辈子可能都接触不到的视角。
而能够提供这样视角的人,在港岛又何止明报,何止金雍呢?
邵维鼎眉目沉吟,双目中闪过一丝光彩。
TVB作为港岛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台,不就正好拥有这样的窗口渠道吗?
而且现如今,因为“十八人代表团前往燕京”商讨的又是港岛未来的问题,又因为“金雍游记”的影响之下,几乎全港都在关切着内地的发展,对对岸产生了好奇之心。
如果TVB这个时候派遣一支新闻记者团前往内地,将深圳的发展,将东莞的工厂都拍摄下来,甚至于如果能够拍摄到燕京接待海外华人的画面。
这个收视率,要爆了啊!
邵维鼎记得前世,中日合拍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都极为经典,以历史为笔,以文化为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阐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这种方式可以借鉴。
毕竟画面影像带来的说服力,可远远超过文字讲述。
想到这里,邵维鼎说干就干。
来到TVB,晚上七点多,仍然灯火通明,很多人都没有下班。
原因无他,今天晚上正是《亚洲好声音》第一期上线的日子。
“鼎少。”
“鼎少。”
看到邵维鼎进来了,众人纷纷打着招呼。
过去一个多礼拜,他们可是忙得脚不沾地。
纵然是对于节目有信心的,但是临到上线的时候,仍然不免有些紧张。
邵维鼎朝他们点点头,《亚洲好声音》的赛制经过了几轮变化,已经和当初的策划案呈现的有些不一样了。
经过了因地制宜的改造。
已经转变成了海选、资格赛、抢人大赛,战队比拼,决战环节,演唱会六大环节。
最大的变动就是资格赛,这是赛区内部战,由六大赛区的评委和观众一起进行选择,来决定他们是否进入下一轮,代表本赛区出战。
而六大赛区的评委,将在抢人大赛等后续阶段,转变为评委团,对选手表现进行评价。
为了让观众更有参与感,为了让【非常可乐】这个品牌深入人心。
邵维鼎在各大赛区,六大城市设立了六十多个投票点。
可以说,《亚洲好声音》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甚至都超越了原版本的“好声音”。
更别提八十年代的现在了。
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就在这时,李添声从人群中走出,低声道。“鼎少,节目制作的很顺利,观众对于我们的这档节目期待值也很高,不过......”
“不过什么?”邵维鼎扭头看过去,随口问道。
李添声哭笑不得道:“《亚洲歌唱大赛》改了播放档期,延后了一天,错开了和我们节目的竞争。”
邵维鼎有些无语:“丽的电视台这就认输了?”
“他们没办法,听说这是太古洋行直接出面做出的决策,我听丽的的人讲,太古洋行为可口可乐赞助了三百多万,如果在收视率上被我们全面碾压,那他们这三百多万就全都打了水漂了,他们不敢赌。”
这也是可口可乐特殊的经销方式决定的。
一般公司是通过自身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打开产品销路,扩大市场份额。
但是可口可乐不一样,它将自身定位为广告商和浓缩液制造商,通过特许合同的方式,以固定的浓缩液供货价格和区域独家经营的方式,将销售的权限授予装瓶商,借助装瓶商,建立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
而装瓶商的资格则是永久性的,并且还握有该地区的“可口可乐”商标权。
这在全球企业当中都是独一份的存在。
所以太古洋行完全就是亏损自负,纵然只有三百万,他们也不想打了水漂。
不过嘛,这对于邵维鼎来说根本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