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港岛,家大业大 第193节

  他这些天在广东的见闻,几乎颠覆了他对于内地的印象。

  他如是写道:

  【1979年2月,760万知青返回了他们出发的城市,这些年轻人普遍没有超过三十岁,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年纪。他们创作出了一种名为‘伤痕文学’的题材,我读过几本,很有趣。而除了在文学上有所作为,他们也成为了内地经济改革上的主力军】

  【因为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开闸放水”.......】

  【......广东的个体户相当多,雇工十几个,二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的工厂都有。这在我们港岛,稀疏平常的一件事,但是却让广东的执政者感到头痛无比,因为他很苦恼,这到底算不算剥削?】

  【这听起来似乎很滑稽,但是细细深思,我突然想到这个在内地无比重要的问题,在港岛,似乎从来没有任何一家工厂主,会在意‘剥削’这个词,工人的待遇,有人关心吗?】

  【我将这个问题,问了和我同行的邵六哥,因为他的儿子,现如今是我们港岛最大的工厂主之一】

  【六哥告诉我,斯沃琪集团的下属工厂,员工人数早就超过了三万人,如果还要计算遍布南洋、东京等地的工厂的话,员工总人数甚至超过了十万】

  【我那位子侄,曾经和他说过,论定是否剥削了工人,根源不在于工人的人数,而在于工人的待遇】

  【斯沃琪集团旗下工厂十万名员工,做到了八小时工作制,做到了工厂食堂的标准化管理,保证餐餐有肉,发放的工资在各地平均线之上,甚至于优秀员工还能分到房子,由集团为工人缴纳保险等等】

  【这样的工厂,对员工进行剥削了吗?我想是没有的.......】

  金雍的钢笔落下最后一个字后,陪同的任书记作为第一名读者,立刻看了起来。

  看的过程中不住点头,不过在看到斯沃琪集团的时候,他不禁抬起头惊奇道:“这个斯沃琪集团真的会和我们国企一样为工人分房子?”

  在内地,只有在岗职工才可能有机会分到房子。

  资本家也会为工人分房?

  这还是他第一次听说。

  金雍笑道:“我刚听说的时候也吓了一跳,不过任书记你要是想要了解的多一点,可以问问六哥,他可是我那位子侄的父亲。”

  任书记立刻看向了邵毅府。

  “确实是有这件事。”邵毅府点点头,脸上带着笑容道:“斯沃琪集团在我们港岛有一个工业园区,园区内除了手表组装工厂和零配件工厂之外,还有大面积的土地正在大兴土木兴建员工宿舍和高级公寓房。”

  “现在第一批员工宿舍和公寓都已经陆陆续续建成了,等到装修之后,分到房子的职工和管理层就能够进去入住。”

  “啧啧.......”任书记鼓起了掌道:“像邵先生这样的企业家,真是太难得了,有机会我一定要见见他。”

  在这节车厢上,不光有他们三人,谢国民、查济明以及一些南洋华人都在。

  他们听到两人的谈话,面色各异。

  谢国明忍不住问道:“邵老先生,斯沃琪集团这样做,成本是不是太大了?十万名工人啊,难道所有人都有机会分到房子?”

  其他人听后纷纷将目光看向了邵毅府。

  “我那儿子和我说过,他说钟表这个行业是精细制造业,如果能够让员工一辈子都在集团工作,他们所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我们所付出的成本。培养一个成熟的制表师,非常不容易。培养一群将集团当做家的员工,更是弥足珍贵。”

  “当然这十万人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工种,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分到房子,说到底这还是一种激励措施,在保障员工权益的同时,尽量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邵毅府轻飘飘的说完,但是这些话落在一众资本家耳中,却是震聋发聩。

  谢国民摇头苦笑道:“自愧不如,真的是自愧不如,我终于知道邵先生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产业做的这么大了。”

  其他人也是低头沉思了起来。

  保证员工的权益,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给他们分房子.......

  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在人群中,任书记却是将这些话默默的记在了心里。

  对于“工人的人数过多是不是剥削”这个问题,他好像找到了答案。

  一时之间,车厢内竟然沉默了下来。

  每个人默默的互相传递着金雍刚刚写完的游记,看着上面的文字,心中的震动愈发强烈。

  与此同时,另一节车厢内,鲍玉港和鲍兆龙等人,纷纷通过火车的窗口看向火车外即逝而过的景色。

  脸上带着激动: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高的山,这么绿的树了,那条大河真清澈啊!”

  巍峨的高山与天相接,绿茵如森,潺潺流水。

第215章 迎客童子,牵线搭桥

  游览了周边之后,一行人的落脚点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附近。

  谢国明特意挑选了一间,在邵毅府和金雍旁边的房间。

  今天他感觉自己受益颇多。

  原本他对于是否加大正大集团对内地的投资还有疑虑。

  但是经过了今天这件事,他好像摸到了一根准绳。

  内地是需要招商投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海外华人对内地警惕,难道内地对海外华人这些资本家就不警惕吗?

  他们同样担心资本化过度。

  可是,如果按照邵维鼎的那套理论来执行。

  还会存在“剥削”这类内地担心的问题吗?

  想到这里,他觉得有必要和邵毅府多熟络一点。

  这样以后也方便与那位素未谋面的“邵维鼎”联系。

  刚想要敲开门,就看到金雍走了出来。

  “怎么,国明你要来看我们?”

  “金先生,邵老先生,这么晚还来叨扰两位,真是不好意思。”

  谢国明的姿态放的很低。

  对面两人算辈分的话,都是他的长辈。

  “哈哈,先进来。”金雍有着侠义之风,将人带了进来笑道:“说到你的父亲谢易初,和我们可都是老相识。”

  谢易初1922年就从潮州跑去了南洋讨生活,从无到有创建了正大集团。

  与同时期在南洋耕耘着电影放映业务的邵毅府,有过不少的接触。

  谢易初说邵毅府是无利不起早,那是亲眼见识过的。

  “你父亲身体现在怎么样?”邵毅府递过去一瓶非常可乐,淡淡道:“说来,我们这些老家伙在世的是越来越少了,算一算我和你父亲也已经十三年没见了。”

  谢国明手里拿着可乐,恭敬道:“我也时常听我父亲说他和您过去的事情。”

  只是说着,他的眼睛看着手上的可乐,疑惑一闪而过。

  这是什么意思?

  进门给喝可乐?

  “哈哈。”金雍难得的绷不住表情,笑道:“国明,你六叔他这一趟可足足带了十箱非常可乐进京,这一路上,他遇到的每一个人可都喝过了他手里的可乐,你可不能不喝。”

  谢国明此时才反应过来,合着这是邵毅府在为邵维鼎的可乐品牌打广告做宣传呢!

  难不成非常可乐,要打入内地市场?

  这当父亲的还真为自家儿子着想啊!

  而邵毅府听到自己被金雍戳穿了,也不恼怒,淡笑道:“阿明,你试试味道,这可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可乐。”

  谢国明憋着笑,打开了可乐喝了一口。

  还别说味道确实很纯正。

  而且这个塑料包装,比玻璃瓶包装携带要方便很多。

  屈臣氏研发出了可乐这件事,他在临行出发前就已经听说了。

  《亚洲好声音》的广告在整个曼谷街头同样显眼,虽然没能看到好声音播出。

  但是,他料定【非常可乐】同样会在暹罗畅销。

  看样子,邵维鼎是要进军饮料市场了。

  屈臣氏在南洋有三百多家门店,再加上与屈臣氏合作的经销商零售商,渠道一旦铺开,很快就能在南洋立足。

  不过,屈臣氏目前只有极少的饮品。

  一个是屈臣氏蒸馏水,一个就是非常可乐。

  要想形成联动效应,光凭这两种产品怕是很难。

  要知道,可口可乐至今为止可不是单打独斗,旗下足足拥有12款饮料品牌。

  而百事可乐则更是恐怖,他不但整合了22个品牌的饮料与零售供应商。

  而且还将触角散分到各个领域。

  1965年,百事可乐和菲多利公司合并组建了百事公司。

  所以菲多利旗下品牌:乐事薯片、 立体脆、奇多也从此成为百事旗下产品。

  1977年开始,百事可乐又进军快餐业,它先后将肯德基食品公司(KFC)、必胜客意大利比萨饼和特柯贝尔墨西哥餐厅收归麾下。

  所以非常可乐要想打破这两家可乐品牌的垄断地位,目光可不光仅仅停留在“可乐”这一个细分化领域当中。

  对了,曼谷好像有一个品牌饮料销售的不错。

  “国明,你在想什么?”金雍看着谢国明一副沉思的样子笑问道。

  “我在想非常可乐的事情。”谢国明举了举手上的可乐道:“六叔,是这样的,我们暹罗有一个饮料品牌叫做红牛,也是我们华人创立的品牌,是一种功能性饮料,那款饮料我喝过和非常可乐完全不一样。”

  “它在我们暹罗挺有市场的,他们家族目前也在试图开拓海外市场,我感觉如果屈臣氏能够收购这家饮料品牌或者是和对方合作,拿到海外的经销权,对于双方或许都有很大的好处。”

  “红牛?”邵毅府还没有反应,金雍诧异道:“你说的这个饮料,是许光标创建的那个红牛?”

  “没错,就是许光标家族。”

  金雍转过头看向邵毅府,说道:“六哥,你可以考虑下国明的建议,红牛在南洋还是挺有知名度的,阿鼎如果想要推动屈臣氏的发展,拿到这款饮料有很大的好处。”

  “嗯嗯,你们说的这个红牛,我好像也在哪听说过。”邵毅府皱着眉,这个名字很耳熟啊!

  “不过阿明,谢谢你的建议,我会转告给阿鼎的,如果屈臣氏要收购红牛,能不能麻烦你当这个中间人?”

  邵毅府自己也没想到,他这一趟旅程,竟然还能有意外之喜。

  而谢国明正有和邵维鼎熟络的想法,此时当然不会拒绝。

  做生意就是这样,各自有各自的人脉圈子,圈着圈着就有自己人了。

  “你们先聊,我把中午写的稿子,让人送到港岛去。”

  金雍拿着一份信封,里面装着的正是上午写的游记。

  之前,他就是要出去,没想到撞到了谢国明。

  不过他刚打开门,又撞到了两个人。

  不是别人,正是鲍兆龙和鲍玉港父子。

首节上一节193/56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