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可是......
为什么?
“邵先生,请恕我直言。”袁天帆一脸的诚恳:“我不清楚你了不了解我的履历,但是我必须诚实的告诉你,大学里我学的是经济学,毕业以来,就投身进了金融圈。76年回港,然后加入了港交所,现在的职位是联合交易所的行政副总裁。”
“在职的八年间,我没有任何管理实业公司的经验,更何况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
“所以......你可能找错人了。”
“我并不这么认为。”邵维鼎笑道:“一个人的能力,并不在于他有没有过从事的相关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远见,他的格局,他对于这个产业的了解。”
"他的执行力!"
邵维鼎的双眼如同天上的老鹰一般锐利。
“我在创办斯沃琪集团之前,只是一名辍学的学生,也没有任何经营大型集团的经验,可现在斯沃琪集团的市值已经突破了六十亿,成为全港市值第三的大型集团。”
“在我看来,你具备这种潜质,屈臣氏现如今也缺少像你这样的掌舵手。”
屈臣氏是零售门店起家,徐浩文的格局视野太浅了,只能看到眼前十米的内容。
没有高屋建瓴的概念,没有运转整个集团的思维。
可是邵维鼎对于屈臣氏的设想,是一家体量庞大,涵盖饮料、化妆、日化、零售、药品、研发等多个领域的跨国集团。
现如今屈臣氏内,根本没有一个人拥有这种全球视野。
甚至于在港岛,这种人也少之又少。
潘迪声算半个,但是他现如今投身到了服装产业。
在按照邵维鼎给他设定的规划,在一点一点推进。
现如今,优衣库在港岛已经开业了十三家门店,又拿到了彪马在亚洲的经销权。
可以说,这条路已经走通了。
而这家公司,邵维鼎也有七成的股份。
“不好意思。”沉吟半晌,袁天帆还是摇摇头道:“我承认,邵先生您勾画的未来足够诱人。”
“但是,我也有自己热爱的事业。”
他很清楚屈臣氏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市之后绝对会一鸣惊人。
甚至有潜力成为一家不逊色于斯沃琪集团的大型跨国集团。
但是......
在他看来。
港岛的未来,已然注定,是金融与地产的王国。
像斯沃琪这样的异类,有一家就已经足够了。
屈臣氏就算是再发展,也会很快触及到上线。
而且他是一个意志极为坚定的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都有着清晰的设定。
1973年他从华盛顿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摩根银行,再三年他离开摩根,回到港岛入职港交所。
一步一步,都在沿着设定好的职业规划行进。
下一步,他要坐上港交所的执行总裁位置。
到顶了,他还有两条路可以走。
要么是港交所的董事会主席,要么就是跨入地产行业。
邵维鼎身上实业的味道太重了。
他不确定,港岛的未来,能够给邵维鼎留下多少空间。
“3%的屈臣氏激励股份。”邵维鼎非常干脆了断:“如果你有能力将屈臣氏的市值跨过一百亿,作为CEO,你将获得3%的激励股份。”
股权激励的形式有很多种,如股票期权、股份回购、虚拟股权等。
是后世互联网科技公司,常用的一种吸引人才、绩效激励、增强归属感的手段。
在后世可能司空见惯。
老板不给股份,核心员工甚至直接跑路,自己创业。
但是在这个时代,在这个老板极其吝啬,对于股份无比看重的时代。
一下子拿出3%的股权激励,对于袁天帆来说,着实过于震撼。
100亿市值,3%也就是整整三亿港币。
虽然大概率是期权,但是每年能享受到固定分红,而且就算是离职,也是能换成钱的。
诱惑大吗?
非常大。
是画出来的大饼吗?
是,却也不是。
因为袁天帆非常清楚,按照现如今港岛的发展速度。
只要政局稳定,不超过五年的时间,百亿规模的集团将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而且屈臣氏,是绝对有这个潜力的。
但是......这不仅是钱的问题。
事关于他的职业规划,他的未来。
他整个人生啊!
一步走错了,他辉煌的履历上或许就会出现污点。
“邵先生,我.......”
不等他说出口,邵维鼎直接道:“CEO年薪百万,并且每年都会按照市场价上浮5%左右。”
什么梦想,什么人生啊!
上辈子,马有句话说的相当好。
员工要离职,只有两个可能。
要么是受委屈了,要么就是钱没给够。
嗯,钱这东西,他管够!
“额,这个。”
袁天帆瞬间语滞。
他就没见过这么用钱砸人的,不应该礼贤下士,谈梦想画大饼的吗?
第231章 改变上市发行价,成为搅局者
“邵先生,能不能给我时间考虑一下?”
纠结了许久,袁天帆抬起头询问道。
前面拒绝的那么干脆,现在让他一口答应下来,他脸上也挂不住。
“可以。”邵维鼎并不是不近人情的人,他也清楚对方需要时间消化:“不过你也知道屈臣氏的上市时间,所以我希望在此之前,得到你的答复。”
他可以等,但是不会无限期的等。
“对了,还有一件事。”邵维鼎离开之前,说道:“屈臣氏的股票在公开发行之前,不会采用固定价格发行方式,而是同步国际市场,采用累积投标询价,请将这个消息同步给市场。”
“累计投标询价?”袁天帆震惊莫名。
什么是累计投标询价?
就是承销商根据拟发行公司的估价确定初步的价格区间,随后机构投资者在价格区间内按照不同的发行价格申报认购数量。
由承销商汇总信息计算总申购量,证券公司认购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发行价格也就越高。
这种投标方式,在港岛少之又少。
不过,这种方式市场化程度很高,能够有效降低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所以目前广泛应用于英美等机构投资者较高的国家。
但是在港岛,这是首例!
事情办完离开交易所之后,邵维鼎直接回了公司。
刚进来,宋毅就急急忙忙的敲响了他的办公室大门。
“鼎少,淡马锡的人来了。”
“什么时候来的?”邵维鼎不慌不忙道。
之前淡马锡就透过南洋邵家传递了,要投资斯沃琪的意思。
不过邵维鼎并没有立刻接受。
因为他现在根本就不缺钱。
没想到,淡马锡还没有放弃,反而直接来到了港岛。
看这意思,大概率是冲着屈臣氏而来的了。
“已经来了一会儿了。”宋毅回答道:“我看他们的态度是今天一定要见到您才肯离开,所以我就把他们安排在了会客室。”
“行,带我去见他们。”邵维鼎打了一声招呼,站起身道。
没一会儿,一行人便来到了会客室。
“邵先生,久仰大名。”
邵维鼎一进来,坐在椅子上等待着的一名中年人立刻站了起来,伸出手打着招呼。
他在星加坡的时候,便远远的见过邵维鼎一面。
“阁下在淡马锡担任什么职务?”邵维鼎和对方握了握手问道。
“目前在职海外投资经理,负责淡马锡亚洲的投资事务。”说着对方递过去一张名片。
邵维鼎接过看了一眼,【张孝全,淡马锡海外投资部经理】
上面还有一串电话和港岛办事处地址。
“张经理,开门见山吧,你这次来是为了屈臣氏来的吗?”
邵维鼎抬起头,语气平淡。
“邵先生还真是直接。”张孝全笑道:“我们这次确实是为了屈臣氏而来,现在市场上都知道,屈臣氏上市在即,已经有不少证券机构盯紧了这块肥肉。”
“不过我们淡马锡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愿意成为屈臣氏的基石投资者。”
何为基石投资者,就是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招股时,将部分股份优先配售予若干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