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远东和东亚,各有优势,其分行遍布南洋。
尤其是远东银行。
邱德根是在南洋发家,所以远东银行在南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其他华资银行所不能比较的。
至于永隆银行,现如今与东亚银行并列。
而在后世不但上市成功,而且还成为了招商银行的子公司。
被招商银行收购后,成为港股第一家私有化成功的银行。
“阿帆,你对这方面比较熟悉,挑选合适的收购对象就交给你了。”
邵维鼎决定将这个任务还是交给袁天帆。
现如今袁天帆身上的担子并不重,很多部门都单独成立了事业群,他手下现在只管着全球的门店渠道,以及中台部门。
可以适当的再多加点工作。
可谁知邵维鼎的话刚说完,袁天帆就将一份早就准备好的文件递了上来。
“邵董,这是我做的一些调查,其中有我拟定的最优收购目标。”
“一共有三家,您看看。”
袁天帆说话不急不缓,语气很是平淡。
邵维鼎接过一看,沉甸甸的。
一看就知道,准备的很足。
他笑了笑:“阿帆,这些东西你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准备的?”
现在可不是后世的互联网时代,网上一搜一打印就能有一堆的资料。
光是手头上的这些内容,没有日积月累,费时费力从报纸堆,从各个信息栏档案馆中调查,不可能有这么详细。
“从我刚离开港交所,加入屈臣氏开始,我就开始有意的收集这些资料了。”
袁天帆神情平淡,并不居功自傲:“在我想来,邵董您早晚有一天要用到它们。”
邵维鼎笑了笑,没有说话。
能够想人之所未想,料事于前。
光是这份能力,就值得他许诺给袁天帆的期权。
翻开了面前的这叠资料。
看了几页。
一共十八家银行,除去被剔除的十五家。
只剩下【创业银行】【大成银行】【永兴银行】三家。
邵维鼎将文件合上。
“说说你选择这三家的原因。”
这是一道考题。
邵维鼎看得出来,相较于屈臣氏这些实业。
袁天帆更喜欢的还是金融工作。
不然他也不会一开始,就收集这么多资料了。
料定我会踏入金融,运营自己的银行。
有点意思!
他记得自己那个时候,还和汇丰打得火热,并且还拿到了汇丰独立董事的席位吧!
想着这些,邵维鼎将目光注视在袁天帆的身上。
“首先是创业银行,创始人周宝山四十年代来港,先后经营过油、盐、米、粮等小生意。累积资本后,又踏入了布匹生意。”
“最后进入地产,并获得东亚银行当时的大班简东谱的帮助,逐步壮大。”
袁天帆侃侃而谈,这些信息全都在他的脑子里了。
他认真道:
“周宝山此人步步为营,一面开设银行,吸纳港岛及海外潮汕籍人士的存款,一面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地产开发当中。”
“而随着生意越来越大,他的银行也越渐壮大。”
“为了吸纳资金,他兵行险招,实行高息小额存款,而后又以这些资金投入到回报率高的地产开发当中。”
“在五六十年代,他的财富成几何数增长,从当初的粮油贩子,一跃成为了港岛赫赫有名的地产金融大亨。”
六十年代......
听到这个关键字眼,邵维鼎露出了笑容。
这个年份可就是李家城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
袁天帆继续道:“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61年,港岛地产泡沫破裂,全港爆发挤兑潮。”
“创业银行自然没有例外,为了支付储户的资金,周宝山几乎散尽家财。”
“这种从云端跌下的落差,让他在圣母利亚医院血管爆裂而亡。”
“死的这么惨?”邵维鼎有些惊讶。
六十年代的港岛还真是波澜壮阔啊!
袁天帆点点头:“是,应该是高血压的缘故,不过在临终前他将所有的遗产和麻烦都交给了他的长子周列文。”
“周列文虽然是临危受命,但也带领着家族避开了后续更加严重的港岛股灾,只不过创业银行已经不再是他们周家一家独大。”
“这三家银行当中,就数创业银行的股份最为分散,创始家族持股比例最少。”
邵维鼎点点头:“那另外两家呢?”
“永兴银行创始人是冯静耀,顺德人,1937年永兴在澳门开业。”
“发展历程和周宝生相差无几,永兴起家的储户基础是广东顺德人。”
“不过他熬过了六十年代的挤兑潮,却是在1973年的股灾中,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本钱。”
“为了挽救永兴,冯静耀不得不接受美国纽约欧文信托公司购入永兴57%的股票权益,不过也由此通过与美国银行的合作关系,获得了先进银行技术以及国际银行业务的联系,目前来说发展状况不错。”
邵维鼎有些明白了:“你是想让我从这家美国信托公司着手?”
袁天帆点头:“对,三家银行中,永兴的股权结构最为简单,只要拿到欧文信托手中持有的永亨股份,这家银行立刻就是我们的。”
邵维鼎还不想立刻做决定,“你再说说那家大成银行的情况。”
第462章 垂钓港岛,愿者上钩
袁天帆并不意外,继续道:“大成银行创始人叫做马金灿,二十年代在汕头市的一间银号当杂工。”
“他这个人很聪明,在工余便在银号中跟班学习炒外汇和黄金,几年间他便摸清了炒外汇及炒黄金的窍门,还成了炒黄金的行家里手。”
“据说马金灿的第一桶金,就是通过炒黄金得来的。”
“炒黄金?民国时期也能炒黄金?”邵维鼎微微有些惊讶。
他只知道四十年代,赶走日本人之后。
就因为开放了黄金交易市场,以及制定了错误的经济政策。
直接导致国民政府的快速垮台。
没想到早在二三十年代,炒金潮便已经开始兴盛。
袁天帆点点头:“是的,那个时候,尚海是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尚海的黄金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各地银号都在买卖尚海标金,黄金交易市场极其庞大。”
“当年马金灿还不到20岁,每天炒黄金出入的数额已达数十万银元。到1930年,也就是民国十九年,那一年中原大战。”
“二月到十月黄金价格发生了剧烈波动,当时一两黄金需要68.28元,十月是78.76元/两,也就是说在二月,一块大洋大约能买到1.766g黄金,而十月份是一块大洋只能买到1.575g黄金。”
“在这个升值机会下,年仅21岁的马金灿与弟弟马金銮大发一笔横财,并且合资在汕头设立了一家名为‘有发’的银庄。”
邵维鼎笑道:“怪不得叫马金灿呢,赚钱的本事确实不低!”
袁天帆也跟着笑了笑道:“这位马先生确实有着旺财的本事。”
“可能也是这次炒金的经历以及内地混乱的局势,所以他带着家人从汕头搬到了港岛,一来便创办了大成银号,还是那套操作。”
“银行加地产。”
这套操作,在那个时代的港岛,几乎无往不利。
袁天帆顿了顿,认真道:“只不过马金灿的运气或者说能力,比前两位可能都要好一点。”
“他地产公司成立的时间是1968年,刚刚渡过股灾不久。”
“公司上市时间,又是在1973年,港岛新一轮的股灾爆发,是股价最低的时候,所以反倒是让他给抄了底,幸运的保住了基业。”
“如今,马氏家族的财富产业已然形成规模,在银行、保险、地产全面开花,名下拥有多个银行、商场、写字楼。”
果然不简单啊!
邵维鼎心中暗道,这个马金灿与其说是幸运,倒不如说他抓机会的能力太强了,完全贯彻“人弃我取”的经营思路。
可能与李家城、郑宇通等人相比。
也就是少了一些魄力,以及一些运气。
算一算年纪,他现在应该70多岁了。
不然港岛顶尖大亨,必有他一席之地。
不过这个大生银行底蕴如此之强,也没有前两家银行那么明显的缺点。
为什么会把他放进收购的名单中呢?
而且袁天帆刻意放在最后讲。
毫无疑问,相较于【创业】和【永兴】他心中更加倾向于收购【大成】
“虽然至今大成还在高速发展,但是现如今却有一个天赐良机。”
袁天帆沉稳道:“邱德根旗下的美迪臣证券和星洲联合工业联合,正在从市场暗购大生地产股票,并准备发起收购。”
“这些年大成一直在进行扩张,流动资金储备不足。马金灿要想打退远新的收购,就必然要寻求外援。”
邵维鼎往椅子上一躺,翘起了二郎腿慢慢思考了起来。
他已经知道了袁天帆的意思。
无非就是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三家银行,都有不同的优势,也有可找的漏洞可钻。
创业银行是股份最为分散,永兴银行是被外资掌控,至于大成银行是有着外敌窥伺。
这些老字号的港岛家族银行,都有着一部分忠实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