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消失的八门 第143节

如今能为他求情的人,恐怕只有丁齐了,丁齐叹了口气道:“我不是没给过他机会,但是对这世唯一能为他话的人,他都是那个态度,那么我还有什么话好呢?”

他到这里,语气又顿了顿道:“被开除公职也不是世界末日,更不是人生的结束。别人这么也许只是便宜话,但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难道你们忘了吗,我是被境湖大学开除的,不仅丢了大学老师的公职,博士学位也没拿到。

原因你们都很清楚,程警官还是现场的见证人,是去年那起事件。我知道我会被处分的,从安康医院出来的时候清楚,我的确违反了学校和医院的纪律。但我既然做出了那种选择,那是我应该付出的代价,我没有抱怨和责怪任何人,而且仍然在积极生活。”

假如换个人表达这种观点,可能会被认为是站着话不腰疼,但是丁齐本人出这种话,别人还真不好反驳。

话谈到这里,气氛有些僵住了,好像变成了俗话的尬聊。现在告辞吗?好像有点不合适啊。程和李青花是代表警方来表示道歉和感谢的,要和人民群众深入交流、打成一片,首先要联络感情、融洽气氛,这才刚坐下没几句话啊!

冷场了几秒钟,李青花看着丁齐开口道:“丁老师,你刚提到了去年的那件事,难道你是有预谋的吗?在和那个变态杀人狂谈话之前,你知道他会死吗?”

怎么突然间画风变了?李所长这话很有攻击性啊,让丁齐很不好答。一旁的程有些不敢话了,想到去年在安康医院发生的那件事,他又不禁打了个冷战。

丁齐的脸倒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表情,很平静地答道:“我没有杀人的预谋,那次我去的目的有散个,一是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二是看清楚那是个什么人,三是为了配合与协助警方的调查工作。

现场发生了什么意外状况,不用我多了,这位程警官是当时的见证人。我从医院出来之后,知道自己会被学校处分的。当然了,处分我预想的重了一些。原因嘛,是有人将内部监控记录发了出去,还有人请了水军在推动舆论,影响太大了。

怎么呢?孙达警官次来找我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将会被开除公职,谈不有什么预谋。而我那次去找田老板的儿子田琦之前,也不知道自己会被学校开除,更谈不有什么预谋。”

李青花居然露出了一丝笑意,她似笑非笑地追问道:“丁老师拿孙达举例子,那么你和他又有什么区别呢?”

丁齐也笑了,笑着反问道:“你呢?”

李青花嘴角微翘,神情有些俏皮道:“你们的经历似乎很像啊,都是做错了事情,然后受了处分丢掉了公职。”

丁齐却摇头道:“我承认我违反了纪律,也应该受到处分,但我不认为我不该那么做。”

李青花的言辞很犀利,随即追问道:“孙达警官的内心,恐怕也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否则他来找你的时候不会是那个态度。这么,你和他好像没什么两样啊?”

丁齐居然又笑了:“不同的,当然不同了。孙达警官假如知道今天的结果,那天他绝不会是哪个态度。他现在一定很恨我,但恐怕肠子都要悔青了吧?

至于我去年出的那件事,我曾经失落了很长时间,但是每次仔细想,也问过自己,假如明知道后来的结果,我还会不会去?

答案是肯定的,我还是去的,然后承担代价,哪怕是被学校开除。当然了,假如有所预见,我或许会设法做得更聪明一些、对自己保护得更好一些”

没等他完,李青花便接着追问道:“哪怕知道自己会被开除?”

丁齐:“嗯,我当时没有为自己辩解过,因为我很清楚自己违反了纪律、应该受到处分。至于处分得那么重也是有原因的,田老板把事情闹大了,这是我无法控制的。”

李青花又问了个更犀利的问题:“哪怕明知道你去了田琦会死,还是会去?”

“是的。”丁齐答得很平静,也很干净。

屋的气温似在这一瞬间陡然下降了好几度,至少程警官的感觉如此。这样又安静了好几秒钟,李青花忽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她饶有兴致地看着丁齐道:“丁老师,你这个人有时候确实挺带人恨的!”

丁齐也笑了,点头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程警官有些目瞪口呆,面前这两人好像是对榫子了,而他则被撇在了一旁插不话,感觉智商好像该充值了,否则完全跟不节奏啊!

李青花话锋一转道“程颖警官是我在警校的师弟,而我和丁老师也算是同学啊!我也听过刘丰教授的课,是公安系统的内部培训,到现在有五、六年了吧,但印象一直非常深刻。”

程颖这个名字,好像有点女性化啊。程警官突然听见李师姐提到自己,为了刷一下存在感,赶紧接话道:“刘教授讲的是什么课呀,师姐过了这么久还印象深刻?”

李青花:“当然是犯罪心理学了,是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线干警的培训。我们在警校也学过犯罪心理学,但刘教授讲的是实践应用。他着重强调,一线干警的工作,那怕是刑警,绝大部分时间也不仅是在犯罪分子打交道。

在很多场合,刚开始你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犯罪分子。警察因为工作的关系,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是看见调查对象时,总是在想对方是不是、像不像犯罪分子?但实际的工作而且也包括在生活,首先是要判断自己是在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

丁齐插话道:“的确应该是导师讲的课。”

李青花接着道:“刘教授的培训内容,是怎么从一个人行为特征看到心理特征,进而大致推断对方的行为企图、社会背景甚至是成长经历”

道这里,她又扭头问程警官道:“程颖,丁老师和孙达都违反了纪律,而且都被单位开除了。不谈事情,人,他们两人有什么不一样?”

程感觉有些突然,下意识地答道:“当然不一样了,刚才丁老师不是已经了吗?”

他还想继续组织语言,李青花已经接着道:“我之所以想起来刘教授的课,是因为他当时讲到了这个问题。类似的事件、类似的经历,怎么看出人的区别?我们以什么标准去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

程有些发愣,道德标准社会自古有,但是具体到个人,怎么评价其道德水平?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好像很难给出一个量化的标准,只能笼统而言。

丁齐在一旁道:“这不是犯罪心理学的内容,而是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李青花:“我记得很清楚,刘教授讲了心理学一个著名的两难故事,叫‘海因兹偷药’。丁老师,您是专业的,给程讲讲呗。”

丁齐赶紧摆手道:“我看李所长也很专业啊!既然是你听的课,还是你来介绍吧。”

李青花倒没推辞,便介绍了一番。当时是在一次课堂讨论,其实刘丰是讲跑题了。也许真正有学问的人总喜欢“跑题”吧,因为他们会随手引用课件之外的各种知识。

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是海因兹的妻子病危,他却没钱买药,药商又不肯赊账或降价。为了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这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讲的故事,仅从这个故事本身,并不能判断出海因兹的道德水平,因为在现实,王老四、孙达、丁齐甚至李青花都有可能干出这种事。

这实际是一道测试题,让每个人去答海因兹应不应该那样做、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通过判断理由、分析其认知结构,柯尔伯格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总共是六个阶段。

首先是“前习俗水平”,是通过后果来判断行为,而非依照内心已有的道德标准。假如自己是海因兹,究竟偷不偷药,要视后果能否接受而定。

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取向,以尽量避免受到惩罚为标准,不认为其有价值观的冲突,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

第二阶段是功利取向,以尽量满足个人需要为标准,首先从个人利益考虑,要看能否逃脱处罚并得到好处。如若能利用舆论同情避免处罚,可以做,假如避免不了,不做。

其次是“习俗水平”,以遵守社会规范、法律制度为标准。偷不偷药,要看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其第三阶段是好孩子取向,也是俗话的“听话”,行为目的是要取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不能违反已制定好的社会准则与秩序规章。

第四阶段是好公民取向,行为目的是遵守社会规范,进而自觉维护社会规章秩序,并提倡他人一起遵守。

道德发展的这两个水平与四个阶段,其实已经涵盖了大部分人,大多数普通人基本都处于这四个阶段。再往,还有一个“后习俗水平”,是道德标准已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成为内在的准则与修养。它也包含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取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规范背后所服务的公众利益与权利。假如其符合公众需要,便须遵守与维护;假如不符合,便须按照公众意愿去修改。

这种人不会去偷药,因为窃取他人财物不符合社会公众利益与权利。但他们可能首先会呼吁社会救助与舆论帮助,并致力于建立相应的救助制度。

第六阶段是道德原则取向,个体的道德操守已超越了社会规范要求之。这种人很清楚自己的道德责任,也清醒地认识到行为包含的价值观冲突,从而做出选择。

这种人有可能去偷药,首先完成救助妻子的责任,但也清醒地知道自己可能承担的后果与应该付出的代价,愿意去面对它。

大致介绍了这个理论之后,李青花又道:“刘教授告诉我们,这最后一个阶段,起来简单,实际是绝大部分人做不到的,很多人顶多是放放嘴炮而已。刘教授还了,柯尔伯格举的这个例子并不太合适,因为它太极端了,又太明显了。

首节上一节143/48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