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消失的八门 第168节

这些天丁齐的速度一直不快,一方面是因为道路难行,而他还要保护好身后的三名弟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凝炼心盘。正因为元神有这样一个心盘,所以他才知道如今究竟走了多远,如此地形假如按直线距离大致是多少公里。

方外秘法凝炼心盘的原理并不复杂,而且几名弟子都已修炼过入门功夫,趁此机会丁齐对他们详细讲解了一番,也算让他们对将来的修炼轨迹有个清晰的认识。

次日天明后,他们收拾好装备背包,尽量打扮得干净整齐些,至少显得不是那么狼狈,而且精力体力都调节到最佳状态。谁也不清楚此地的原住民好不好打交道,保持最佳的状态也能防范意外,总之尽量不要引起误、避免起冲突。

天亮不久,近处的田地里没有人,但远处的村庄里已升起了炊烟。他们从山坡往下走的时候,已能看见有人从村庄里出来了,虽看不清人形轮廓,但也能看见一个个点移动着往外走,有不少人是迎着这个方向来的。

“师父,这里居然有向日葵,是野生的吗?”

丁齐:“纯野生的可能性不太大,最早应该是有人带进来种的,后来在野外生长了。”

山坡有向日葵生长,无规律的成片散落分布,像是野生的。向日葵是明代引进国的,成为一种重要油料作物,葵花籽也迅速取代了西瓜子与南瓜子的地位,成为一种最常见的休闲零食,生吃亦可,炒熟了更香。

如果当年的太平军有人带进了葵花籽,然后在此地播种,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情况。这里是方外世界,可能最早有向日葵,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他们在山这么多天都没见过,只在接近人烟的山坡看见了,可见不是此地的原生物种。

山坡下的平原水系纵横,田地间有明显的道路,他们找了最大的那条路,这条路有很多座桥,而且基本都是砖桥,以大块的方砖砌成。他们背着包大约走了一个时,终于和一群人在道路迎面相遇。

丁齐正准备打招呼呢,那帮人也看见他们了,赶紧跑着冲了过来。这是想干什么?丁齐下意识地握紧了棍子,不料那些人来到身前几米远的地方,一起跪下叩首道:“恭迎几位天兄!得谕之后,我等日夜守候,终于也有天兄降临我们东大营了!”

;

134、真约

14、真约

方外图志记载的“琴高台”,在当地原住民眼是整个世界,他们将这里称之为“天国”,这个称呼显然带着当年太平天国的影子。 但外界太平天国的历史早已模糊,甚至只是已久远难以考证的神话传,他们在这里已生息繁衍了万年。

丁齐对三名弟子讲的那个“无忧乡”的故事,竟然得到了某种巧合式的印证。琴高台与外面的世界时间流逝速度确实不同,外面只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而已。

丁齐等师徒四人被当地原住民称为天兄,他们来到的地方叫东大营,总共包含四个村庄,居民有七百余人,可见每个村庄的规模都不大。整个天国内共有东、西、南、北、五个大营,分布在五片适合聚居的平原,每个大营的人口都差不多,这个世界的总人口有四千三百人左右。

如果从生物学角度,这也是一个勉强能维持基因多样性、使种群不退化的数量。

整个世界的地域是有限的,假如以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从东到西约有一百二十里,从南到北约有一百里,粗略估算一下,琴高台或者天国的面积在三百平方公里左右。丁齐他们很不走运,首先到达的地方已接近于这个世界的最东端。

假如他们当初朝东走,翻山越岭后,几公里之外可以到达世界的边缘,那里的景象像未知的迷雾。天国的东部很大一片区域都是崇山峻岭,他们所走过的绝大部分地方,已有三千年人迹罕至。

由于黑夜的原因,原住民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的活动范围,都限制在白天能够往返或到达之地,这已经是在历史传统形成的习惯。整个天国,像那样远离村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方还有好几片,丁齐他们所到达的地域是其最大的一片。

这种地方甚至在天国地图特意被画了出来,被当地律法规定为“保留地”。有意思的是,保留地这个称呼撞车了。想当年的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将好地方都占据了、印第安人杀得都快绝种了,最后在荒山野岭划了几块地方给还剩下的印第安土著部落。这种地方翻译成汉语,恰好也是保留地。

但两者的含义和形成的原因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天国的籍,保留地的“保”字还写错了。汉字的保是单人旁加个呆,呆是口下木,而这里使用的汉字保,右边是口下十,少了一撇一捺那两笔。

几名弟生分析这个“错字”是怎么形成的?当初避入此地的太平军肯定有识字的,所以这里才有字流传下来,假如当初留下字的人把保字给写错了,那么以讹传讹,后代人会一直使用这个字。

但丁齐告诉弟子,在最早的甲骨,保字是这么写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口加个十字,看去也像一个张长手臂的人。所以这个保字可能是汉字在此地流传经历了再简化,当然了,也有可能是最早的人写错了。

在当地的籍使用的很多还是繁体汉字,但也有不少字经过了简化,而且大部分跟如今外界使用的简化字几乎一样。太平天国时代可没有经历过简化字运动,大陆推行简化字是在新国成立之后,伴随着扫盲运动展开的。

有不少人可能有误解,认为简化字是在那个年代强行生造汉字,其实不然。汉字的简写古已有之,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其后的两千多年间伴随着法的发展不断有简化字体出现,新国成立后的简化字运动是在历史基础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总结。

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化字,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古人的草。国法艺术的发展早已登峰造极,草绝不是信手涂鸦,它有内在的艺术表达范式,也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字体,然后又成为民间所使用简化字体的来源。

汉字在这个世界已经流传了万年,必然经过了一定的演化,有趣的是,大部分简化的是外界所使用的简化字。

还有少数已改变的字体,虽然和现在的简化字或原先的繁体字不太一样,但对于熟悉汉字的人而言很容易能认出来,通过其字形以及在章出现的位置,不难判断出它原先对应的是哪个汉字。

它们有可能经过了简化,或者是当初写错了,但只要整个语言字体系传承了下来,它们在这里是正确的汉字,而且一眼能看懂,这也许是汉字的独特之处吧。

这里有籍,当然有纸张,而且也有印刷技术。只有少数几本经典使用了雕板印刷,其他大部分籍都是手写的,因为人口少,不需要发行那么多,刻板主要是为了保存内容。这里的纸张有两种,一种是竹纸,较厚,另一种是桑皮纸,质地类似于生宣。

泾阳县是古时重要的产纸地,当地应该也有造纸匠人加入了太平军,后来跟随残部来到了这里,把造纸工艺也带进来了。等的宣纸是用青檀树的皮制作的,而下等的宣纸也可以用桑树皮制作。

这里显然没有足够的青檀皮,但工匠仍能以桑皮造纸。纸张在这里的产量当然不高,是很珍贵的物资,而桑皮纸竹纸更是珍贵得多,连同籍一起保存在专门的地方,原住民家只有竹纸。

丁齐等人是坐着轿子被迎进东大营的,途还经过了一个村庄,直接到达了最央的那个大村庄,住进了村修得最漂亮、最舒适的一栋三层楼。这里是东大营最高的建筑,也是原住民的神祠,是供神与藏所在。

神祠有前后两个跨院,跨院两边有厢房,后面的阁楼有三层。后阁与主殿的一层大厅也是东大营所有孩子的学堂。东大营的所有适龄孩童都得定期在这里接受教育,教育分两个阶段,被称为学和大学。

三名弟子被安排到了后跨院的厢房居住,而丁齐则住在了后阁的二楼,这里原先是不能住人的,是收藏籍以及笔墨纸砚的地方,是神圣之所,也只有“天兄”才有这个资格。

天兄是这里的原住民对丁齐等人的称呼,在庄梦周和尚妮到来之时定下了。最早庄梦周是不喜欢这个称呼的,但是后来大营的元帅大人冯国新:“天兄之称,古神话便有之。贵客来自天外,而天下皆兄弟,称呼天兄亦无不可,也是对皇天帝之敬。”

他的好像也有道理,庄梦周也勉强认可了这个称呼,而且将它定为对所有天外来客的统称。庄天兄带着尚天兄到达大营后,所发布的一条“谕”是个预言,还有七位天兄将陆续到达,并让大营通知东、西、南、北各大营做好迎候的准备。

庄梦周和尚妮是最先“降临”的,他们当天进入了大营,被好吃好喝的当天兄供着。谭涵川是在两天后到达北大营的,当时北大营已经接到了谕,所以谭天兄也被恭恭敬敬地迎进了村寨。三天后,朱天兄与冼天兄分别达到南大营与西大营。

这可把东大营给急坏了,难道他们被皇天帝给忘记了,为何没有天兄降临呢?足足等了快一个月,天兄终于降临了,而且一来是四位,大营的两位都要多啊。这又把东大营民众给高兴坏了,四个村寨当天一起欢庆。

这也可以解释,那些村民看见丁齐等人为何会那么激动?丁齐当时也有点懵逼,因为对方话太快,口音又有些特殊,所以他没听懂,后来慢慢细问之下才搞明白是怎么事,这才坐了轿子被抬进东大营。

东大营等待的时间最长,为了迎候天兄所做的准备也最充分,当得知尚未降临的天兄还有四位时,又特地新做了一顶轿子,因为原先只有三顶轿子。原先三顶轿子的座椅扶手,分别以黄金打造了龙形、凤形、虎形装饰,最后这顶轿子装饰的是云形,总算赶在丁齐他们来之前做好了。

丁齐等人被安顿好住处之后,东大营的元帅肖博知取出了一批籍请丁齐观看。这也是尚天兄所颁布的谕,指定了每个大营都有收藏的几部典籍,要求各大营要在第一时间提供给降临的天兄阅览。

第一部典籍是圣经。这是个世界的圣经而不是外面的圣经,在当地也被称为真约,它包含前后两个部分,真约旧与真约新。这与天国的信仰以及历史有关,需要对照史料阅读才能搞清楚是怎么事。

第二部典籍是天国史,它是当地官定的最简单的版本,记载的都是最重要的历史事件。长达万年的历史必然发生过很多事,有些不太重要的细节可能记载在别的普通籍,而这一部天国史则是传承经典。

这两部典籍都是用桑皮纸印刷的,整个天国各个大营都使用统一的标准版本,据其雕板是以黄金制成,保存在大营的神祠。

第三部典籍是一套,共有九册,以手绘于竹纸,记录了整个天国几乎所有的物产以及它们的生产、加工方式。它也是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技术资料,名称叫天国物志。

第四部典籍是很薄的一本册子,是印刷体,印在竹纸,是当地的历。

这四部典籍选择得非常好,可以让外来者在最快时间里了解这个世界。这条“谕”是尚妮发布的,可能是出自庄梦周的指点吧,也让她过一把发布谕的瘾。

东大营的元帅肖博知将四部典籍和三道谕恭恭敬敬地呈给丁齐,并告诉他东大营所有藏在隔壁,天兄可随时取阅,如有需要也可以随时传召众人。东大营派了一批人住在神祠的前跨院厢房,是为了随时听候诸位天兄使唤的。

除了四部典籍怎么还有三道谕?都是别的大营送来的。第一道谕是庄天兄发布的,不仅通知各大营准备好迎候陆续降临的天兄,还制定了一套复杂的礼仪

一,不得碰触天兄之躯体发肤。

二,未得天兄允准,不得触动其所携天外之物。

三,与天兄面谈,须远隔四尺之外,不得接其气息。

首节上一节168/48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