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试炼,开局水浒我选黄裳 第134节

  汴京城的一处小院。

  这是一个不大的院子,跟苏墨当时租住的院子相差无几。

  唯一的区别,这个院子是他全款买下的。

  除了刚到汴京的那几天,苏墨将武松兄弟介绍给了林冲、鲁智深等人,去菜园子接回了老黄。

  又抽空拜访了下李纲和甘雨等人。

  剩下的时间,便在这个院子里,埋头苦读,足不出户,也推掉了一切应酬。

  当然,对于省试的学子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

  所有人都很理解。

  二月初五。

  清早的第一缕晨曦透破苍穹,落入院中,照在刚刚长出的嫩芽上。

  春意盎然,万物生发!

  不管考生愿意不愿意,准备的是否充分,省试就在这一日,拉开了帷幕。

  “该去了。”

  苏墨一袭儒生长袍,提着早已收拾妥当的行囊走入院内,神色淡泊。

  缥缈而出尘的气息缭绕在他身侧,给人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

  这些日子里,他也没有荒废武功。

  在准大宗师的框架下,将窍穴凝练到了极限。

  练武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精力和耐力都旺盛到了极点。

  哪怕一连半个月,翻阅古籍,埋头文章,对于苏墨而言,也毫无倦意。

  甚至,可以过目不忘。

  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苏墨已然完成了寻常人数年乃至十余年的积累。

  在精读上,还不算如何明显。

  上限未必能胜过那些千古名篇。

  但,在应对科举的广度上……

  苏墨如今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当代第一人了。

  只要是科举相关的大经、兼经,任何再冷僻的典故,苏墨也可以顺手拈来。

  至于其他非科举相关书籍,苏墨则一律不看。

  简直堪称应试学士的毒瘤。

  “少东家,要不要我送你过去?”

  听到苏墨的声音,老黄连忙捧着一屉馒头,从厨房走出。

  “不用了,人太多了。”

  苏墨笑了笑,顺手拿起两个馒头,就着茶水吃了起来。

  “嗯,听说人确实不少。但我这把老骨头还挺壮实,被挤一挤也没什么。”

  老黄拍胸脯担保道。

  “那里气氛也不好,你年纪大了,身体要紧。”

  “有什么不好的?不是朝廷选进士么?都是人才啊!”

  老黄一怔,有些不太理解。

  “如今,天下近四百州,解试举人不下五千人,齐聚省试。”

  “每一个都是十载乃至数十载苦读出的,多怀背水一战之心,甚至……不成功便成仁!”

  苏墨笑了笑:“所以,贡院外气机交错,也并非单纯的文气那么简单。”

  “还有什么?”

  老黄瞪大眼睛。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乃至生老病死,人间七苦,无所不有。”

  “历代屡试不第愤然自尽者,乃至郁郁而终者的死气,也交织其中。”

  苏墨吃完馒头,喝了一口茶水,悠然道:“你还想去么?”

  “……少东家,你说的很有道理,我想了想,还是不去了吧。”

  老黄脸色有些发白,硬着头皮狡辩道:“你是懂我的,我这把老骨头倒不是怕死,主要是……”

  “我懂的。”

  苏墨笑了笑,拍了拍老黄的肩膀,走了出去。

  微风拂过,他的身影逐渐变淡,乃至无形无迹。

  *****

  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举行的考试。

  明清时代,又称为会试。

  是绝大多数学子,最为在意的一场考试!

  考点依旧在汴京贡院,而非影视剧里惯用的国子监。

  事实上,国子监定位就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以及,作为一国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并非什么考试场所。

  苏墨到了的时候,也才刚过五更天,天色还是灰蒙蒙的一片。

  贡院的大门依旧紧闭,大门之外,则已是人影幢幢。

  偏又鸦雀无声。

  每位士子的脸上,既有着疲惫和麻木,也有着肃杀和决然。

  仿佛一名名背水一战的士卒一样!

  所有的人,都失去了交谈的兴趣,死死盯着贡院的大门。

  似乎,大门开启的瞬间,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

  如今,天下英才,齐聚于此。

  而可以通过这一场考试的,只有四百人不到。

  十不存一的留存率。

  回报也是极为丰厚的。

  自宋仁宗起,殿试淘汰机制取消。

  所有通过省试晋级殿试的学子,全部录取。

  从此,殿试仅仅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通过省试,晋级殿试的举人。

  至少,也是“同进士出身”,可以脱去布衣,穿上官袍。

  称得上是鲤鱼跳龙门!

  当然,殿试的名次,对考生将来入仕的起点和升迁依据,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还是需要重视的。

  但,能不能当官入仕,则可以说完全由省试决定。

  殿试定高下,省试定去留!

  所以,这第二轮省试,其实才是决定十年寒窗的真正一战。

  ****

  时辰到,随着礼乐奏响,贡院大门缓缓打开。

  监门官威严肃穆地带着几队巡兵走了出来。

  在他们的监督下,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考生,缓慢有序地向前挪动。

  苏墨左右看了看,汇入人潮走入贡院大门。

  比起四周的压抑沉闷,他却给人一种闲庭信步一般的感觉。

  这是心境上,无比的松弛和洒脱。

  几个月前,他想到省试,还稍稍有些紧张。

  但,如今他小无相功的境界上,已然登峰造极。

  时刻,能保持心境淡定,不动如山。

  况且,这段时间内,他心无旁骛,一心苦读。

  已经将自己的读书天赋,发挥到了极限。

  更是远远胜过,曾经的那个黄裳。

  如果,这还不成。

  那也没什么好说的。

  ****

  “这些学子文气尚可,但难有大成。”

  沐浴更衣之后,知贡举(主考官)余深遥遥坐在主位,淡淡注视着一众考生。

  在文官群英璀璨的北宋,余深名气不算太显。

  但,其实他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乃堂堂正正的宋神宗元丰五年进士。

  如今,已然官位太宰(副宰相),进拜少保,封丰国公。

  他因由奸臣蔡京引荐,故多遭时人非议,认为是奸臣一党。

  但,观其一身行事,还算是颇有节操,下限并不低。

  虽然,不可能跟范仲淹、岳飞那些人比。

  但比起大多数文官,还是要好的多。

首节上一节134/8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