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宫廷 第1869节

赵弘润心中讪讪,他知道,虽然他还并未对芈姜与秦少君透露与她俩的真正关系,但无论是芈姜还是秦少君,或多或少其实也早已看出来了,只不过碍于他还未公布,因此假装不知而已。

可问题是,这能拖多久呢?肃王妃的问题迟早是要解决的。

就在赵弘润走神之际,隔着两三个座位的桓王赵弘宣,压低声音兴奋地提醒道:“哥,到你跟四王兄了!”

听闻此言,纵使是赵弘润亦不由精神一震,可反观燕王赵弘疆,神情却谈不上太高兴。

是误以为自己不会被「第一等功勋」提名么?

当然不是!

凭燕王赵弘疆誓死守卫山阳的精神与态度,朝廷绝对会将其列入「第一等功勋」,这是毋庸置疑的。

燕王赵弘疆之所以露出如此落寞的表情,那多半是因为他在这场战争中,非但失去了两位手足一般的宗卫,即郑遂与李瑁,而且还亲眼看着山阳军、南燕军合计近四万对国家忠诚的兵卒,战死沙场,最终只剩下寥寥两三千人。

甚至于,就连他的三位妻妾,险些亦在山阳殉死。

若问哪一方在这次战争中的牺牲最大,无疑是燕王赵弘疆,他险些就为了国家倾尽了一切,包括妻妾与自己的性命。

“殿下。”

似乎是察觉到了燕王赵弘疆的异常,燕王妃孙氏与宗卫长曹焱,皆低声劝说,希望前者振作精神。

而此时在王座的阶下,礼部尚书杜宥正公布着「第一等功勋」的提名,使得整个筵席的气氛火热到了顶点。

“……首位,肃王赵润!”

当礼部尚书杜宥喊到赵弘润时,肃王军的将领们、以及肃王党一系的贵族们,爆发出一阵仿佛响彻天地的欢呼声,在让庆王弘信惊愕之余,就连雍王弘誉、襄王弘璟亦面露吃惊之色。

而期间,殿内众人亦是不禁侧目。

这次筵席对于有些人而言,或许是头一回亲身体会肃王党的势力。

他们忽然发现,在有功之士的东席中,肃王党的人几乎占到一半,这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这些为了肃王赵弘润而欢呼的人当中,并非只有肃王军的将领们,还有诸如成陵王赵燊、安平侯赵郯、高贤侯吕歆、吕潭侯公孙彻、留光侯赵康、临洮君魏忌等贵族,司马安、百里跋等驻军六营的大将军,工部的官员,燕王赵弘疆、桓王赵弘宣、原太子赵弘礼等目前与赵弘润关系良好的皇子势力,就连秦少君、武信侯公孙起、长信侯王戬、王龁、王龄等秦国将领,亦含笑抚掌附和。

这一日,殿内绝大多数的人,终于切身感觉到了肃王党的势大。

不知不觉之间,这位早已放弃争夺王位的肃王身边,已聚集了一股庞大的势力。

甚至于比庆王党更为势大。

正文 第1263章:不为所知的评功背后

时间回溯到半个月前,即在魏国基本上已确定这场战争胜利的四月中旬,依旧在甘露殿养歇的魏天子赵元偲,将刚刚返回大梁不久的礼部尚书杜宥传召到了宫内。

虽然不明所以,但圣明不可违,杜宥在得到传召后,便立刻前往皇宫,到甘露殿面圣。

待等杜宥来到甘露殿时,魏天子赵元偲正靠坐在卧榻上,观阅着禹王赵元佲派人送来的有关于「对楚战争大捷」的捷报。

其实禹王赵元佲这份捷报,早在前几日,即四月初八就送抵了大梁。

可即便已过了两三日,且将这份捷报反复看了几十遍,赵元偲仍爱不释手。毕竟这场战争,魏国的处境实在是太艰难了,纵使是他也没有想到,战况居然会有那样的转机,他魏国竟能在秦、韩、楚三个大国的围攻下取得如此卓越的胜利。

“陛下。”

礼部尚书杜宥在一名拱卫司左指挥使燕顺的带领下,迈步来到了殿内,见魏天子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份战报,遂轻声拱手见礼,免得惊扰到这位龙体有恙的陛下。

“爱卿来了啊。”

魏天子收起了手中的战报,笑着解释道:“禹王送来的战报,朕这两日反复观瞧,每每心中喜不胜喜,爱不释手啊。”

杜宥笑着说道:“听闻禹王爷在雍丘取得大捷,为臣这几日也是精神振奋,饭量大增呐。”

“哈哈。”魏天子哈哈一笑,随即对杜宥说道:“杜卿,今日朕传你过来,是为「犒赏」一事,这场战争,我大魏赢得胜利实在艰难,万万不可冷落了那些忠诚的有功之士。”

『咦?』

杜宥愣了愣,不动声色地试探道:“陛下,这事,按礼应当由兵部来论断吧……若由我礼部出面,于祖例不合呀。”

魏天子笑着摆了摆手,解释道:“若是以往,的确应该由兵部来处理此事,但此番,秦王派遣二十万援兵支援我大魏,这些秦军士卒在我儿弘润麾下,英勇作战,我大魏总不能把他们遗忘了吧?……因此由你礼部出面,设犒赏之筵席,最合适不过,卿意下如何?”

魏天子都说到这份上了,礼部尚书杜宥又岂敢再有什么异议,只能拱手拜道:“臣领命。”

离宫返回礼部本署后,礼部尚书杜宥请来左侍郎朱谨与右侍郎何昱,对他们言道:“方才陛下传我入宫,委任我礼部出面犒赏有功军将。”

听了这话,左侍郎朱谨与右侍郎何昱都像之前的杜宥那样,感到十分纳闷:这是兵部的事呀,怎么会由他礼部来负责?八竿子打不着啊。

于是,杜宥便将魏天子当时的解释向朱谨与何昱二人解释了一番,但后两者仍将信将疑。

良久,左侍郎朱谨猜测道:“莫非是陛下担心庆王殿下徇私?”

杜宥与何昱想了想,都觉得只有这个解释最靠谱。

要知道,由于几年前魏天子命诸皇子参与政事,以至于目前魏国朝廷六部,皆陆续产生了各自的政治立场:除了吏部因为原太子赵弘礼失势,导致有些官员暗地里投靠了雍王弘誉与庆王弘信外,其余几个府衙,刑部支持雍王弘誉、兵部支持庆王弘信,户部尚书李粱虽然保持中立,但户部总得来说还是偏向襄王弘璟与庆王弘信,至于工部,则与肃王弘润私交最好。

数来数去,目前就只有他礼部能保持中立。

在这种情况下,魏天子赵元偲将评定功勋的任务交给礼部,未尝没有让礼部「公事公办」,让诸皇子无法插手这件事的意思。

这样一想,杜宥就知道该怎么办了:秉公处理即可!

当日,魏天子传召杜宥,命礼部出面「评定有功之士」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朝廷。

对此,庆王弘信在感到遗憾之余,亦不禁有些郁闷。

平心而论,总算魏天子将「评定有功之士」的任务交给了兵部,庆王弘信也没胆子克扣诸如肃王赵弘润、禹王赵元佲这些人的功勋,但他可以私下照顾一下己方的人,比如他舅族济阳孙氏,虽然曾率领私军赶赴卫国展开支援,但说实话并没有得到什么功勋。

可是,只要庆王弘信大笔一挥,这功勋不久来了么?

比如说,他可以说成是,在济阳孙氏等人的帮助下,卫国逼退了韩将司马尚,反正济阳孙氏率兵支援卫国,这也是整个大梁都知道的事。

但很可惜,他父皇将「评定有功之士」的事交给了礼部,这就杜绝了他赵弘信徇私的可能。

当然,庆王弘信可没有胆子与他父皇理论什么,只能默认这件事,派人接触礼部官员,尽可能地对自己一系的人取得一些利益。

首节上一节1869/28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