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关羽长孙,麦城先救祖父 第108节

  “其他人呢?诸葛瑾、顾雍何在?陆逊何在?”

  孙权喃喃道,他感觉兵器碰撞的声音越来越近。

  近侍自然无法回答孙权的问话,就在他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房门突然被推开,一浑身鲜血的将领闯了进来。

  “大胆,你怎敢惊扰王上!”近侍被吓了一跳,下意识呵斥道。

  将领没有搭理近侍,径直来到孙权身旁,泣声道:“汉军已经入城,请我王突围。”

  孙权愣住了,他仔细看着眼前的将领,发现原来此人原来是解烦军统领,孙绪。

  “城破了……城破了……吴国……没了……”

  孙权闭上了眼睛,嘴角抽搐,似乎一时无法接受自己称帝后不过两个月时间就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

  “只要王上还在,吴国就不会灭亡。”

  孙绪眼神凝重,突然,他一把将孙权扶起,就朝门外走去。

  “将军,带上我们……”

  两名近侍见状,连忙想要跟上,孙绪脚步一顿,突然拔出腰间长剑,将两名近侍刺死。

  “哼。”

  孙绪搀扶着孙权,在府门外,数百名解烦军士兵早已经准备好了战马,等待孙权突围。

第186章 吴国覆灭流亡夷州

  芜湖城中,到处都是慌乱的吴军士兵,他们有的扔掉兵器、脱掉战甲假扮百姓,有的则还想负隅顽抗,与关翊麾下的军队进行拼杀,但很快便死在了汉军手中。

  关翊领着兵马来到芜湖府衙,发现这里面早就已经人去楼空。

  “孙权跑了。”

  关翊眼神一凝,正要下令搜查孙权下落的时候,一名士兵来报,有一支吴军从东门杀出。

  “看来应该便是孙权了,敬德,你速速领骑兵追赶,务必擒下孙权。”

  关翊一听有人突围,心知定然是孙权,便命令尉迟恭领五百锁甲弓骑兵前去追击。

  尉迟恭领命而去,领着五百弓骑兵出了东门,寻着解烦军的踪迹,追击而去。

  “报将军,我军擒获一人,自称是琅诸葛瑾。”

  “哦?诸葛瑾?吩咐下去,莫要伤了他。”

  关翊一听诸葛瑾被擒,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这个诸葛瑾毕竟是诸葛亮的兄长,将他擒了献给皇帝,想来诸葛亮是能够劝说他归降汉国的。

  城中的混乱逐渐平息,吴军士兵抵抗了一会儿,见大势已去后,纷纷投降,有趁机劫掠城中富户的,但都被汉军发现,轻松镇压。

  在关翊攻下芜湖的时候,关兴同样攻陷了赭圻城,孙韶于城头自刎,吴军士兵大部分投降,小部分死忠者,全部战死。

  树林中,尉迟恭领着五百弓骑兵便走便射箭,时不时有断后的解烦军被射杀。

  “孙权老匹夫,速速停下。”

  尉迟恭一边追一边大喊,吓得孙权抛弃马车,翻身上马逃奔。但很快,仍旧被尉迟恭追了上来。

  眼看尉迟恭带着骑兵越追越近,孙绪看了看身边最后一百名解烦军,命令他们断后,自己带着十名解烦军,保护孙权继续撤退。

  一百名解烦军堵在了路口,尉迟恭见状,面露不屑,身后五百锁甲弓骑兵同时射箭,五百支羽箭射出,即便有上好的甲胄护身,可他们依旧在箭雨中死伤近半,没死的,也一个个身中数箭,失去了战斗力。

  “噗噗噗……”

  战马从还活着的解烦军身上踏过,尉迟恭和锁甲弓骑兵丝毫未停,而那些解烦军,却已经全军覆没。

  孙权等十余骑来到江边,被翻涌的江水挡住去路,身后尉迟恭等人的身影已经清晰可见,就在孙权绝望之际,江面突然划出一艘小船。

  “船家,快把船划过来……”

  孙绪见状,连忙大声呼喊,船家见状,缓缓将船靠岸。

  孙权在解烦军的搀扶下上了船,可船家的船小,只能容纳五人,还有八名解烦军却无法上船。

  孙绪见状,眼中闪过一丝阴冷之色,突然拔出佩剑,刺入船家背心。

  船家满脸茫然,随后被孙绪一脚踹翻,落入水中。

  虽然杀了船家,可仍旧有七名解烦军士兵无法上船,没有丝毫迟疑,孙绪摇动船橹,驶离岸边,至于这无法上船的七名解烦军,他已经顾及不了了。

  七名解烦军眼中闪过坚定之色,他们没有犹豫,在尉迟恭到来之前,拔剑自刎。

  当尉迟恭来到岸边的时候,小船已经划出很远,尉迟恭举弓射了几箭,但距离太远,并没有射中。

  “唉,这到手的功劳,又没有了。”

  尉迟恭扔下手中长弓,暗骂一声,却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孙权离开了。

  建业,孙权之子孙登在亲兵的护拥下,正在突围,原来是城中世家在感觉到孙氏大势已去之后,竟想要擒下孙家族人,献城投降。

  孙登及时察觉到了世家的打算,开始突围,建业毕竟是孙权的王城,城中亲信众多。

  最终,孙登带着数百名家眷和最后两千多亲兵杀出了建业城。

  建业城外渡口,徐盛和陆逊已经等候多时。

  孙氏族人、家眷开始登船,陆逊、徐盛、周鲂三人下船迎接孙登。

  孙登看了三人一眼,语气低沉的问道:“如今……我们还能退往何处?”

  陆逊沉吟片刻,说道:“夷州。”

  夷州,是吴国在东南发现的一座岛屿,岛上仅有一些土著。

  “夷州……”

  孙登苦涩一笑,此时,一名士兵慌乱来报,称是城中世家兵马杀至。

  徐盛闻言,眼神一肃,当即挑选了数百名士兵,前去阻拦世家追兵。

  徐盛领兵杀向世家追兵,那些由各大世家家兵组成的军队如何是徐盛的对手,被徐盛轻松杀溃。

  等到孙氏族人全部上船之后,徐盛领着剩余的兵马返回,战船驶离了岸边。同时,孙登也在战船上见到了满脸悲伤的父亲孙权。

  孙权等人的小船在建业附近水域被陆逊派出的巡逻小船发现,接引上了楼船,退往夷州,也是孙权的决定。

  在刚发现夷州的时候,孙权便派出了官员去治理夷州,只是夷州土著语言不通。

  因此,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夷州为官,不过孙权在大败之际,反而觉得那里是自己最好的退路。

  夷州毕竟是孤悬海外的岛屿,知道的人不多,即便是吴国官员,很多人也不知道夷州的存在,孙权相信,自己退往夷州休整数年后,一定可以卷土重来。

  一艘楼船和几艘斗舰朝着夷州而去,途中遭遇海浪,等最后抵达夷州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一艘楼船和一艘斗舰了。

  关翊、关兴、关索、黄权于建业会合,城中世家绑着几名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孙吴宗室,开城投降,吴国自此宣布覆灭。

  当吴国覆灭的消息传到成都的时候,满朝文武沸腾,可刘禅却开始发愁,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封赏能征惯战的关家叔侄,以及由何人治理吴地。

  刘禅在发愁,魏国的曹,也同样在发愁。

  曹本以为就算孙权再不济,应该也能撑个两三年。这样一来,魏国也能趁机恢复元气,等新军彻底成型,再和汉国一决胜负。

  可曹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本准备坐收渔利的他,虽然成功得到了江夏、庐江等地,但和占据整个江东的汉国来说,仅江夏、庐江两郡,显然是满足不了曹的胃口。

第187章 封赏

  吴国覆灭,吴国官员们大多选择了投降,少部分随着孙氏一同离开,漂泊海外。

  关翊和关兴与关索在建业会合,然后屯兵建业,等候朝廷的封赏。

  一路上招募的军队加上招降的吴国军队,关翊麾下的军队达到了接近三万余人,这么多的军队,显然已经超过了关翊所能统领的军队。

  关翊为了减轻粮草的消耗,便将军中一些招募的精兵分给了关兴和关索。

  反正对于关翊来说,这些军队都是自己的招募军,不管是跟随谁,只要关翊一声令下,这些军队便会继续效忠自己,也不在乎将军队分给关家的人。

  关兴和关索对于关翊麾下的精锐自然是眼馋已久,于是高兴的接管了关翊一些军队,对于那些军队耗费的粮草,自然由两兄弟来负责。

  关翊将军队分给关兴二人后,麾下便只剩下那五百锁甲弓骑兵和两千铁甲盾兵,一千铁甲强弩兵和一千铁甲强弓兵,加上辅兵和水军,军队依旧保持了一万人左右。

  关翊将军队屯扎于建业水寨,做好了随时返回长沙的准备。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关翊没有等来刘禅的任命,倒是得到了消息,长江北岸的魏军正在庐江集结,似乎正在训练水军。

  关翊对此倒是并不意外,吴国覆灭了,如今天下两分,汉、魏两国自不会两立,大战随时可能爆发,只是看谁先找到时机罢了。

  魏国得了庐江和江夏后,可以在长江训练水军,随时可能跨江而来,不过汉国灭吴之后,招降了大批吴国降兵,缴获了大批造船工匠,若是真论水战,魏国还真不是汉国的对手。

  终于,在关翊等待了两个月后,朝廷的封赏终于到了。

  黄权被赐爵谷昌侯,仍领交州刺史,关兴被赐汉兴侯,领徐州刺史,关索被封哀牢侯,领并州刺史。

  关兴、关索两兄弟虽然遥领刺史之位,但不管是徐州还是并州,都是魏国的领地。因此,这两个刺史之位,都只是虚职而已。

  不过两人的列侯爵位倒是实打实的,不过封地都在南中的边远地区,虽然都有五百户食邑,但对于兄弟二人来说,荣誉大于实际利益。

  关翊则被加封为征北将军,增邑五百户,领丹阳太守,命关翊在丹阳训练水军,做好北伐的准备。

  征北将军作为四征将军之一,属重号将军,以关翊的功绩,自然是担得上这个职位的,不过从长沙调到丹阳后,关翊从南中和交州获取的玉矿,便增加了运输难度,这让关翊有些头疼。

  朝廷显然对关家的封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关家善战,屡立战功,灭吴之战主要功劳都在关家叔侄身上,朝廷自然不能不重赏。

  可很显然,朝廷也不想看到关家一家独大。所以,进行完封赏之后,关兴被调回了成都,加封为侍中,关索被被调任南中,任命为镇南将军。至此,关家彻底远离了荆州。

  对此,关兴和关索都看出了端倪,但身为臣子,二者自然也不敢有所怨言。

  再加上关兴入朝为官,也的确是升官了,虽然自此脱离军队,但也算得上是当朝重臣,至于关索,虽然被调入南中,但和原本的越南太守相比,也谈不上好坏。

  只是如此一来,叔侄几人想要再见,却是不容易了,接到调令的关兴、关索和关翊相聚一堂,进行道别。

  酒宴上,关兴显得有些忧虑,作为关家次子,关兴虽然是关索的兄长,关翊的叔父,但由于三人年龄相仿,因此彼此之间关系相对亲密。

  虽然平时三人也是聚少离多,但毕竟相隔不远,偶尔想要见面,也能见到,但这一次分离之后,再想见面,可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去了。

  关翊和关索都算是外将,没有得到皇帝的调令是无法返回成都的,而关兴作为侍中,也没有办法轻易离开成都,如此关家几人,算是彻底分散了。

  “叔父,你回成都后,还请你代我向父亲问好。”

  关翊举起手中酒盏,对着关兴说道,关兴回成都后,倒是和关平近了,关翊和关平也有些日子不曾相见,因此也只能由关兴代为问候。

  关兴自不会拒绝,满口答应下来,关翊又安排了一些铁甲盾兵作为关兴的私兵,由关兴带入成都。

  以关家目前的地位,在成都有个几百私兵,倒也不算什么,不过为了不惹来麻烦,那些被充作私兵的铁甲盾兵,需要卸下重甲,即便如此,这些士兵在战斗和忠诚上,依旧胜过很多军队。

  除此之外,关翊和关兴又将麾下的精锐分给了关索一部分,关索作为镇南将军,坐镇永昌,那里蛮族众多,比起关兴更需要军队。

  关索当先离开建业,他需要回越南安排一番后,带着部曲前往永昌。

  在和关兴、关翊道别之后,关索领着鄂焕等人,离开了建业,往交州而去,黄权因为要返回交州,因此和关索同行,带着交州军离去。

  随后不久,朝廷新任命的扬州刺史向朗来到建业,他带来了一些官员,管理江东,而关兴,也在这个时候,带着投降的吴国官员,前往成都。

  送别了关兴后,关翊和向朗打了个招呼后,领着军队离开了建业,前往丹阳。

  望着关翊麾下军队离去的身影,向朗抚摸着颌下长须,喃喃道:“丞相说此子乃是名将之才,今日一见,果不寻常,无怪乎能够平定吴地。”

首节上一节108/19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