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关羽长孙,麦城先救祖父 第129节

  蒙面将领一声冷哼,身后骑兵们纷纷催动战马,加快了速度。

  荒野上,一支魏军正押运着粮车往寿春而去,为首一人面容刚毅,正是原合肥守将孙毓。

  “将军,你们看,有汉军骑兵,他们好像正在追杀什么人。”

  突然,一名魏军士兵发现了被追杀的文钦以及他身后追赶的数十骑身着汉军衣甲的骑兵。

  “救下那人。”

  孙毓没有多想,当即领着护粮军,迎向文钦。

第225章 意外之喜

  “我乃文钦……”

  文钦看到朝自己迎面而来的魏军士兵,只来得及开口说了一句,然后便昏死了过去。

  孙毓仔细一看,认出了文钦,当即脸色大变。

  “将士们,击杀汉军。”

  孙毓一声令下,身后魏军士兵纷纷举起手中兵器,做好了战斗准备。

  “将军,怎么办?”

  骑兵们勒住了战马,虽然他们是骑兵,可终究只有几十人,如果硬冲数百人的魏军,恐怕未必便是他们的对手。

  蒙面将军也皱起了眉头,看着被孙毓护在身后的文钦,蒙面将军心中发狠,手中长枪一震,低吼道:“杀。”

  众骑兵闻言,不再犹豫,纵马杀向魏军。

  “好猖狂的汉军。”

  孙毓见敌人不过几十骑,竟也敢主动对自己发起攻击,眼中闪过一丝怒色。

  “结阵。”

  孙毓所率领的魏军都是自己的亲信,虽然只是装备着简陋的皮甲,手中的战戈和长矛也很陈旧,但是以几百对几十,孙毓有着绝对的把握。

  “噗……”

  一名骑兵当先杀至,马上的骑兵挥舞长剑,还没有能够斩在魏军士兵身上,便被两柄长戈直接戳进了胸口。

  “杀。”

  一名骑兵胯下战马扬起马蹄,重重地踏在了一名魏军的身上,魏军士兵当即身上骨骼碎裂,吐血而亡。

  双方一阵厮杀,骑兵虽少,但个个武艺高强,人人以一当十,势要杀掉文钦,完成任务。

  孙毓十分意外,不明白这些骑兵为何如此疯狂,他挥舞长枪,一连挑杀数名骑兵,终于迎向了骑兵首领,那个蒙面将军。

  “杀。”

  孙毓大喝一声,手中长枪对着蒙面将军当胸便刺。

  蒙面将军冷哼一声,手中长枪挥舞,架住孙毓长枪。

  两人你来我往,大战了起来,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不远处,一支军队正在缓缓逼近。

  “禀将军,前方发生战斗。”

  一名身穿锁甲,背负长弓的骑兵来到一名白袍将军身前,恭声说道。

  “哦?莫非还有人捷足先登不成?”

  白袍将军脸上露出一丝疑惑,此人正是陈庆之,他带着骑兵一路绕行,再次进入了寿春境内,他没有效仿匈奴人四下劫掠百姓,而是盯上了魏军的粮道。

  他已经得到消息,魏军的粮草将会在今天经过,所以带着军队准备截获魏军粮草,结果还没有动手,探马便察觉到有人抢先动手了。

  陈庆之命令众骑兵先不要动手,而是将三千骑兵撒向四周,缓缓朝着战斗的魏军包围过去。

  虽然汉军已经很小心了,可是数千骑兵的动静还是被魏军察觉,不过此时陈庆之也早就完成了对魏军的包围。

  “杀。”

  陈庆之挥舞手中长剑,锁甲弓骑兵们催动战马,朝着魏军杀了过去。

  “什么?”

  蒙面将军察觉到真有汉军出现,眼中闪过一丝慌乱,而此时孙毓则以为蒙面将军的援兵赶到,见敌人人多势众,孙毓自知自己定然无法守住粮草,心中发狠,准备拼命。

  “杀。”

  孙毓手中长枪越来越急,枪枪不离蒙面将军要害,势要和蒙面将军同归于尽。

  蒙面将军此时却不想再与孙毓纠缠,拨马就要后退,却不想被孙毓的长枪挑破面纱。

  蒙面将军大骇,连忙用手遮掩面容,然后拨马转身便逃。

  孙毓整个人却愣住了,看着枪尖上的黑纱,孙毓整个人如遭雷殛。

  “怎么可能会是他……”

  “杀。”

  蒙面将军挥舞长枪,杀入锁甲弓骑兵兵阵中,锁甲弓骑兵一时间阻挡不住,竟被此人突围而去。

  陈庆之的军队包围了魏军,孙毓正要拼命,却被一人拦住。

  一名男子从粮车中走出,大声说道:“我乃臧艾,应约投奔关将军,还请这位将军莫要动手。”

  原来,臧艾安葬好臧霸后,替臧霸守孝数月,安排好臧家的一切后,带着家眷准备前往汉境,可惜却不慎被家中一名仆人告发,臧艾无奈,只得仓惶出逃,恰好遇到押运粮草的孙毓,于是躲入了粮草之中。

  孙毓和臧艾都是泰山人,两人父亲同为泰山四将,孙毓虽然不明白臧艾为何要叛魏,但还是冒险将臧艾藏了起来。

  陈庆之从关翊口中知道了臧艾归降的消息,闻言后,命令士兵们暂时停止攻击。

  臧艾也让孙毓放弃抵抗,孙毓被数千骑兵包围,自然也知道反抗就是找死,当下也命令士兵们放下兵器,不得抵抗。

  “你便是臧将军?我家将军倒是提起过你。”

  陈庆之和臧艾见礼后,看了看死去的那些穿着汉军衣甲的骑兵,发现这些人都是陌生面孔,绝非关翊麾下汉军,因为他们的衣甲,太差了。

  “我想……我知道他们的来历……”

  一直沉默的孙毓突然开口说道。随后,他宣布自己愿意带着麾下军队投降陈庆之。

  寿春,司马师跪在司马懿面前,他的脸上,赫然有着一道伤口。

  司马懿眼神冰冷,半晌不语。

  “父亲,他们遭到汉军骑兵包围,必死无疑,孩儿以为……”

  司马师见司马懿脸色越来越严厉,一时间竟不敢再言。

  司马懿深吸一口气,说道:“子元,集结各营兵马,我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还有,看到你脸的孙毓,必须要死。”

  “遵命。”

  司马师起身,前去召集兵马。

  司马懿深吸一口气,喃喃道:“不可大意啊。”

  与此同时,臧艾、孙毓和昏迷的文钦被陈庆之安排士兵送到了关翊面前,关翊得知不仅臧艾应约归来,还带来了孙毓和文钦,一时间也很意外。

  文钦可是文鸯的父亲,想到在后世被誉为万人敌的文鸯,关翊当即命人寻访名医,替文钦治伤,同时调拨一些士兵,交给臧艾重建泰山营,臧艾为泰山营主将,孙毓则为泰山营副将。

  “想不到子云这次收获如此之丰,若能降服文钦,以后等文鸯长成了,我将能够得到一名不弱于敬德和叔宝的猛将。”

  关翊抚摸着下巴,眼中流露出期待之色。

第226章 北伐又起

  关翊水淹合肥,消灭了魏军在合肥布下的军队,消息传到邺都后,魏帝曹震怒。

  曹得知满宠战死,文钦下落不明,疑似死于洪水之中后,又气又怒。

  此时的魏国,老一辈的将领大部分已经陨落,年轻一辈能够独当一面者少之又少,满宠一死,曹甚至不知道还有何人能够钳制司马懿。

  “父亲曾经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可用但不可信,可如今能够抵挡关翊的,也唯有此人了,若是不用他,朕,又该用何人呢?”

  曹揉了揉眉心,司马懿乃是三朝元老,又多立战功,如果将扬州的军队全部交给司马懿,曹实在不太放心。

  “有了……”

  突然,曹眼睛一亮,他想到了一个人,此人也是三朝元老,且在军中颇有威名,如果派他为监军,应该可以让司马懿不敢生出异心。

  寿春,夏侯赞已经不能理事,常年沉醉于五石散的他,在被司马懿奉承几句后,彻底相信了司马懿,将寿春兵马尽数交给了司马懿统领。

  司马懿借机安排亲信进驻军中要职,排除异己,不过月余,司马懿便彻底掌握了寿春兵马,并且折服了乌桓首领呼延大风。

  “父亲,朝廷新委任了一名监军。”

  司马师来到司马懿身前,汇报了从邺都传来的情报。

  司马懿闻言,眼中闪过淡然之色,说道:“朝廷派来监军,我早有预料,只是不知道来者究竟是何人?”

  “孙礼……”

  司马师说出了一个名字,司马懿脸上顿时流露出一抹异色。

  孙礼,字德达,是魏国老将,早在曹操时期,就曾跟随在曹操身边,后又曾随大司马曹休,大将军曹真等人出战关平,在军中颇有威望。

  不过孙礼此人性格刚直,在魏文帝时期屡遭打压,但因为他曾为了保护曹而舍身搏虎,因此曹继位后,对他非常信任。

  皖城,关翊也得知了曹派出孙礼为监军入驻寿春的消息,对于孙礼,关翊倒是并不十分在意,关翊知道,孙礼是肯定无法斗过司马懿的。

  文钦在昏迷了几天后醒了过来,从孙毓口中得知杀害满宠、追杀自己之人居然是司马师后,文钦气愤填膺,又感激关翊的救命之恩,因此也选择了投降关翊。

  文钦投降,他写下密信送往谯郡老家,搬家眷前来皖城,关翊让陈庆之安排军队接应,一路无惊无险,成功将家眷接入皖城。

  成都,年近八十的赵云来到关府,关平得知赵云求见,亲自出门迎接。

  虽然已经年近八旬,可赵云看起来仍旧十分健硕。

  关平此时也蓄了一脸美髯,看起来如同关羽一般,只是他并非赤面而已。

  赵云这几年深居简出,很少和外人往来,即便是关平,也很少能够见到赵云,这次赵云突然求见,让关平感觉十分意外。

  赵云和关平叙礼完毕,叹了一口气。

  关平见状,奇道:“岳父为何如此?”

  赵云感慨道:“最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某自知大限将至。所以,想请车骑将军准我北伐。”

  原来,关平和诸葛亮正在策划下一次北伐,由于关翊的合肥大胜,此时朝中对于北伐的热情十分高涨。因此,诸葛亮和关平都有意借此良机,进行北伐。

  原本关平北伐是不准备带上赵云的,毕竟赵云年事已高,又是汉国仅剩的老将之一,关平担心赵云若是有所闪失,会折损汉军锐气,再加上赵云又是自己的岳父,关平就更加不愿意赵云再上战场了。

  可面对赵云的祈求,关平无法拒绝,无奈之下,只好让赵云在后方督运粮草,以满足赵云的北伐之心。

  准备了两个月之后,关平再次北伐,他以魏延为先锋,兵出斜谷,又命王平领无当飞军进攻陈仓。

  诸葛亮举荐侄儿诸葛恪为将,随关平出征,此时诸葛亮从子诸葛乔已经病故,在诸葛瑾投降汉国后,诸葛亮发现侄儿诸葛恪为人机敏,便有了培养诸葛恪的心思。

  诸葛亮亲授诸葛恪兵法,如今诸葛恪已经出师,只是苦无良机实践。

首节上一节129/19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