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192节

第124章援助

刘家村的战斗,在一小时内就结束了。两支队伍会师后,这边部队在打扫战场,带头的粟裕和黄克会面,了解了他的能力,知道了他带来的补给装备的数字,大喜之余,立刻在第一时间就制定了第二波的作战计划。

这一回,他盯上的目标,正是昨天要黄克“绕道”走的另一处隘口的白军。

在后世的军迷论坛上,谈起解放军中的“名将”,对“粟大将军”最多的评价就是“尽打神仙仗”都是“战机稍瞬即逝”,“容错率很低”,刀尖上跳舞,风险极大的仗。

不过这也和他所处的战区环境有关,总是敌我实力对比相差悬殊,并非爱打,实则不得不打。

除了李润石这种“天降猛男”,明明没上过一天军校,自学就“无师自通”,看一堆乱七八糟的史书兵书甚至三国就能成材的异类外,其实所谓的“名将”,都是大浪淘沙,死人堆里爬出过,过滤出来的。

要有才华,也要有一点运气。

从南昌起义,到五次反围剿,再到后来的三年南方游击战争,八年抗战,无数的逆风仗,苦战,血战,无数次的开局就是“敌方十倍于我”,“噩梦难度”任务压力与磨练,方才锻造出后世这位“尽打神仙仗”的粟大将军的威名。

第二场战斗在当天下午发生,这是一场标准的山地伏击战。、战前,粟裕故意将刘家村之战俘虏的白军尽数放走,无伤的三百多号人仓惶地被驱赶着向北逃窜,顺带给隘口的白军带去了“刘家村遭遇上数千匪共的突然袭击,火力强大,难以抵抗”的警报。

释放的俘虏中,甚至包括了被俘的白军营长刘德旺。因为全军覆没,这人为了逃避事后军法处的追责,在向友军报告威胁时,更把袭击他的红军部队人数,夸大吹成了数千人。

由此造成的恶果,就是那处以龙泉保安团和杂牌军组成混和部队,直接被吓得魂飞魄散,三百多号人当场就拔营向龙泉方向逃窜撤退,结果半路上一头栽进粟裕事先预设的伏击圈里。

一阵机枪猛扫,几发炮弹轰过去,埋伏在暗处的黄克和艾琳娜再操纵狙击枪挨个干掉骑着马,领头的看似军官的人物,只是一顿饭的功夫,四百多号人就集体举枪投降其中近百名俘虏是刘家村这儿放掉逃过去的,这群人一天之内被俘虏了两次。

两战之后,粟裕游击队缴获的枪枝超过了七百条,战马五匹,几乎抵得上黄克要送给他们的枪枝数量了。战后的几天,附近的白军听说龙泉这一带惨败的战报,十几个地方团吓得齐步后撤,一天之内狂奔近百里,罗卓英精心准备的“打完这仗就回家过春节”的“节前治安整肃”围剿计划,还没有开始就提前结束了......

此次胜利,对于浙南游击队来说,意义极其重大。

在中央红军的枪械支援到来前,浙南游击队最大的缺陷,就是枪械太少,子弹不足,部队实力过于弱小全军上下可用机动兵力,也就是千余人。

遇上实力稍强的,营级别以上的白军据点,除非集中整个游击区的兵力,否则极难啃下。即使强行啃下,又要担心攻坚作战损失过大,事后得不偿失。

“一场损失稍大战役都输不起”,这就是粟裕的困境。

粟裕不是不知道聚集兵力打大歼灭战的意义,实在是本钱太小了,而对手在与红军的常年作战中,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总是尽可能地以营、团级别为单位进行清剿行动。在遇上黄克前,这种营级别以上的白军,据村而守的据点,粟裕是不会轻易地发动攻坚作战的。

远在天水的李润石主席,根据黄克提供的史料,以及自己早年在井岗山游击战的经验,对于运送给南方红军的补给物资,很注重的一点,就是努力地增加迫击炮数量。

到黄克最后一次离开延安前,正在初建的陕北兵工厂,暂时还不能生产迫击炮,一切的迫击炮的获得的手段,就是阎老西的太原造兵工厂。

靠着一手拿枪威胁,一手挥舞钞票诱惑,“要命又要钱”的阎老西,在“李润石给的实在太多了”的“痛苦”中,前后卖出了超过四十门七十五毫米口径的太原造迫击炮,更以接近清空库存的方式,卖掉上万发的迫击炮弹。

一口气送来三千发炮弹补充,平均一门炮配三百发炮弹,这就是主席让黄克送过来的支援。一夜之间,粟裕能动用的有效火炮支援力度,甚至比五反时的瑞金红军还要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千杆的辽13步枪和一百万发子弹。这批军火加上此次战役的缴获,粟裕就有足够的武器扩军,把第十师变为名副其实的第十师。

足够的火炮和炮弹,保证了第十师在未来的战斗中,可以轻易地拔除象刘家庄这般的,团营级别的保安队据点。春节后的罗卓英再发动围剿作战,如果他还抱着“五反”的经验,把地方保安团以“营、团”的级别搞“堡垒推进”,结果就是狂送人头的下场。

黄克此次送来的物资,因为一部分还要支援福建的红军,最后选择的大规模“卸货”地点,是在靠近福建的庆元地区。

除此了军火外,黄克带来的物资,还包括了整整两万双鞋子,数部电台(苏联援助的),大量的熏肉、食盐,数吨炸药,以及整整一吨的复装子弹用的火棉、底火。除此之外,就是黄克在上海开设的小五金厂新生产的五十台子弹复装器。

至于最近在汉中把薛岳部轰得吃饭都恶心的“金粪炮”,这款武器由于苏联方面已经答应“无上限提供”“黄式弹弓”后,因为作用重复,加上其本身的缺陷和性价比太低,已经全部停产。

相对于“黄式弹弓”,生产一门金粪炮要消耗一根非常珍贵的无缝钢管,制造过程中还要使用大量焊接、切削等工艺,制造工时并不比黄式弹弓少。更重要的是,相比前者,他还有着射程近,发射声音响大,发射准备时间长,以及需要消耗发射药包的缺点。

该炮在一月就全部停产。不仅如此,已经造好的火炮,也在这个时期被回收,原有的75毫米无缝钢管被用于改造成75毫米的迫击炮。而随着甘陕的红军的军工建设逐渐成形,目前位于延安的兵工厂,已经开始试造75毫米的迫击炮。黄克最新设计的防炸膛护套,则被直接挪用到了新式的迫击炮上。

在浙江和福建的交界地山区,黄克和艾琳娜以甘陕红军“特使”的身份,遇见了红十军的政委刘英。根据中央的意见,他和粟裕是当地唯二知道黄克能力的人。稍稍地交流交接后,两人在春节前离开浙南,返回上海。

拿到了足够的枪枝弹药后,扩军后的红十师,也有了更多的本钱深入白区进行外线作战例如黄克这次出发龙泉,当地驻军也不过两个团,这还是因为龙泉是浙西的大镇,更多的小县城也就是几百号人的团练兵驻守。

除非常凯申把围剿的兵力大幅度地增长到“二反”以上的级别,出动超过二十万以上的部队全面包围,象对待瑞金红军一般,用一年的时间疯狂地修建“四面八方”堡垒阵锁死外线作战的空隙,否则粟裕一旦把部队带出苏区外线流动作战,有足够炮弹的支持,他轻易就能撕开防护力薄弱的县城防线。

粟裕可不是三人团,给他五千人和足够的弹药,他就能把这五千人用出五万人的效果来......

黄克已经在期待未来的画面,待三四月份过后,完成了冬季扩军、训练,武器充足的红十师,立刻就会由常凯申肚里的“蛔虫”,变成在肠子里乱绞的“孙大圣”。

-------一根弹簧生产的过程,需要经历球化退火→卷簧→去应力回火→端面磨削→校正→首次回火→喷丸→再次回火→立定或强压处理→倒角或去毛刺→检验→表面处理→成品检验,最后才算成品。

对于工业国来说,生产一根能把0.6公斤重的物体弹到250米外的大弹簧的成本,最多不会超过三美元甚至只要两美元。但对于还处于农业国时代的民国来说,其却是比制造一门迫击炮的难度还要高的高科技。

一月初,位于苏联乌克兰哈尔科夫某个工厂的弹簧生产车间,接到了莫斯科方面发出的指令,开始生产某个型号的弹簧。这款弹簧本就有现成的生产线,只是需求不大,此次是斯大林同志亲自指示要求的。

大清洗时期,没有人敢懈怠,只用了三天的时间,一万根临时追加的工业弹簧订单就已完成了两千根,在第一时间被装入箱中。

两千根弹簧,两辆嘎斯汽车就可以全部载走。用火车运输时,连一节火车车厢都装不满,余下的空位还塞入了其他工厂生产出来的配套零件,最后还再塞入十几箱螺钉螺帽,剪线钳,老虎钳、螺丝刀等五金工具零配件后,才算是把所有的空间利用完毕。

而后这节车厢,跟着其他装满莫辛那甘步枪的车厢,顺着西伯利亚铁路一路向东,其间装军火的车厢在途中停靠时卸载,换上新的货物。但是这节装满弹簧的车厢却没有变化,继续一路向东,最后在中苏边境满州里车站更换了(换轨)车轮后,进入日占的东北境内。

其间,有人打开车厢门,登上车箱,撬开其中的几个箱子进行例行的海关检查。

日方检查人员(拿着弹簧):“这根弹簧是干什么用的?”

押送的苏联人:“减震用,大概是用来造沙发和弹簧床的吧。”

“另外的东西呢?”

“机器用的五金小零件。”

检查人员拿起一根长近半米弹簧看了看,又瞧瞧边上那些零配件,虽然心里有疑惑,但怎么也无法将其和违禁品挂上钩,在收取了转口费用后,摆摆手,放行。

在中国境内换挂在另一截火车头后,装满弹簧的车厢在东北的铁路上继续行驶,穿过山海关,进入北平,在那里他再一次地更换了货车头继续前进,最后停下来的终点,是西安。

箱子在西安火车站被卸载,整个车厢的物资,最后被装载到两辆四轮驱动的道奇卡车上开出车站,和他一起同行的,还有另外十四辆卡车,其中三辆卡车的后车箱上,装载的却是0.8毫米厚的,65厘米长,24厘米宽的薄钢板这批钢板是从日本进口的产品。

十六辆卡车组成的车队,出了西安城后,变成了十七辆多出来的那辆,装满了护送的东北军护卫,卡车在路上走了九个小时,在铜川和前来收货的红军交接,更换了护卫和司机后,继续前进,第二天到达他的最终目的地:延安。

在延安,车队分散开来,根据车子所载物资的不同,分别被开到各自不同的部门单位被接收。

钢板被送到了延安的小五金工厂。

首先被卸载的薄钢板,很快就被送入等候他多时的厂房里,他被送到专门的压模机那儿,被一根特制的压模柱一压,薄钢板瞬间就变成了变成了有缝钢管。被取下模机后,一边戴着手套的工人对其进行了简单的除刺处理后,以成品零件的身份送到隔壁组装车间里。

弹簧,细长发射杆芯,简易发射扳机,卡件,他的其他“兄弟”早就在那儿等候多时,一系列的组装和调整后,这件被苏联测试人员戏称为“大号弹弓”的大型玩具,被组装了出来。

拿着最终成品的,先是一位大鼻子的“苏联专家”,他摇着头对旁边的另一位穿红军军装的洋人用俄语道:“这件复古的玩具,让我想起了两百年前的掷弹兵时代!他太笨重,十一公斤!算上弹药,最少要占用两个步兵编制。而他的作用,其实用枪榴弹就能替代,我们苏联红军是绝对不会装备这种浪费一个,其实是两个步兵编制的武器。”

首节上一节192/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