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宋:我,梁山寨主,匡扶华夏! 第350节

韩信的背水一战,八路军的百团大战,还有阎老西守卫山西与倭国在娘子关大战……都发生在这一带。

到华北平原,这里的气氛明显有些不一样,王铁等人感受到一股大战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

命令部队找了一块山林暂时休整,然后派时迁前去打探消息。

十多天后,时迁带回来一个很重要的消息,而且消息有点多。

大多都是大明商社建立在河北各地分号收集到的情报,时迁带着王铁指令跟负责人接上头,就把消息带了回来。

大宋终于出兵伐辽国了。

而且这已经是第二次北伐辽国。

第一次是金太祖宗完颜阿骨打为首的金国大军攻陷辽国的上京(后世赤峰林东),东京(后世辽宁辽阳)和中京(后世内蒙宁城)。

由于女真人和契丹人之间是世仇,为了泄愤,金军在攻陷中京之后掘了辽国皇帝的祖坟。

这个时候,辽国的就只剩下两京之地,也就是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地区南京(后世北京)和西京(后世山西大同)。

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带着一部分旧臣逃跑,一口气跑到了云中地区(现山西大同附近)。

金国人紧随其后,将云中,朔州,蔚州等地拿下,将西京收入囊中。

这些重磅消息消息传到大宋东京城,整个大宋的官员都傻眼了。

跟大宋纠缠上百年的大辽国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转眼之间就丢失了大片领土,连皇帝都跑到遥远的西北部躲了起来。

第555章 大宋征辽国2

要知道大宋虽然跟金国签订海上之盟,可是却从来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金国作战,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金国像痛打落出狗一样将天祚帝打进深山老林不敢出来。

很多大宋的官员都暗暗后悔,早知道辽国如此熊样,他们就应该早早与金国一起出兵,共同击败大辽国,拿到前所未有的好处。

面对这样的情况宋徽宗慌了,如果大宋军队再不行动等金国人拿下辽国的南京城,也就是大宋说的燕京城,他们就可以长驱直入,打到黄河边上。

大宋要是想要从金国人手里拿回燕京,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事情已经迫在眉睫,一刻也不能拖延。

大宋必须要尽快出兵,这一次,大宋皇帝和各位大臣子的想法出奇的一致,都想着尽快出兵,在金国人的嘴边分一杯羹。

这个时候,辽国皇帝突然来了一封国书,要求与大宋修好。

原来,天祚帝逃跑的时候,曾经将南京的事务交给燕王耶委淳,宰相张琳,李处温管理仅剩下的一京之地。

在南京留守的李处温见天祚帝被金国人打得胆子都没有了,只知道一味的逃跑,就联合一众辽国大臣,萧干,耶律大石,左企弓,虞仲文……拥戴耶律淳即位,号称天锡皇帝。

天真的天锡帝根本就不知道大宋和金国之间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结成海上之盟,共同伐辽。因此他登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遣使者到大宋递交国书,阐述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联合大宋共同对付金国。

因为他很清楚,辽国被金国打得奄奄一息,五京之地没有四京,国内大部分精锐战死在沙场,丢失大片的土地和大量百姓,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抗下金国的进攻。

唯有寻求大宋这个外援。

然而宋徽宗正在调兵遣将,幻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春秋大梦,怎么可能理睬耶律淳的寻求联合的国书。

他以大宋只承认逃到夹山天祚帝为借口,断然拒绝天锡皇帝的求和书。

自从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大宋年年向辽国交纳岁币,那么多年终于雄起一回,派出大兵前来征讨辽国,对其进行灭国之战。

同时命令宣抚使童贯、蔡京的儿子蔡攸为副手率领十五万大军北上收复燕京。

这次带兵的队容不可谓不豪华。

有跟西夏打过多年交道的老将,也就是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

曾经跟随童贯征讨江南方腊的著名将领辛兴宗。

还次随军作战的还马扩,杨可世,张宝,赵忠,赵翊……一些叫得出的将领。

蔡京的儿子蔡攸上战场,纯粹就是为了镀金分功劳的。

大宋上至道君皇帝宋徽宗下到一个倒夜壶的内侍,几乎都认为被金国人打得奄奄一息的辽国不堪一击,大宋军队必胜无疑。

十五万天朝上兵一至燕京城,天锡皇帝就会双手捧上降书,出城向宋军投降,因此蔡攸才有机会上战场分功劳的。

在辞别皇帝的时候,蔡攸瞧见宋徽宗身边的两个侍女十分美貌,起了觊觎之心,竟然向他请求将两个女侍赏赐给他。

跟皇帝索要女人,要放在平时那可是死罪。

然而在这个整个大宋朝廷的都觉得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宋徽宗竟然一点也没有生气,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大笑起来。

从这点上看,大宋朝廷自负到什么程度,认为辽国就跟一个可怜的蚂蚁一样,随时都可以凭心情捏死。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宋徽宗和一众文武百官的面子。

在童贯的瞎指挥和干扰,还有各种掣肘下,名将种师道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力,十五万大军竟然被辽国和耶律大石和萧干率领少量部队打得大败。

消息传到东京城,举国上下再次一狠狠地被震惊了一把。

吃了败仗,做为最高统帅的童贯,蔡攸没有受到处罚,老将种师道却憋屈的成了替罪羔羊,丢掉军职被迫回家养老,还有雄州知府和诜,高阳关侯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受到处罚。

从四月十四到六月十二,历时两个月,宋徽宗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草草结束。

事情虽然结束了,但是它所产生的后果却是遗祸无穷的。

这个消息传到金国人的耳朵里,使得他们进一步探听到大宋的虚实。

他们将全盛时期的辽国打得大败,只剩下一州之地燕京城却将大宋十五万军队打得大败。

这意味着什么,明眼人一眼都看得出来。

这一次北伐,也就是宋徽宗第二次北伐,是辽国大将郭药师和高凤以涿州和易州来投降大宋。

这次来投降大宋,两人是带着精兵一万三千,铁骑五百。

这个消息对于久经败仗的宋徽宗来讲,是天大的喜讯,他立即宣布再次北伐。

这一次,为了一举灭辽,宋徽宗动员了五十万兵力,分成两军进发。

第一部为前军,由大将刘延庆,辽国降将郭药师率领,从新城出发前往涿州。

另一部由大将刘延庆之子刘光世,大将杨可世率领,从安肃出易州,和前军在涿州会合。

两军会合之后,将直接攻取燕京,也就是后世的北京,现为辽国的南京府。

辽国在燕京的兵马不多,只有一万多人马,完全处于劣势。

五十万人打一万人,完全就是秋风扫落叶,大象踩野狼,雷霆万钧之势攻取燕京城。

换句话说,就是闭着眼睛都能打赢。

时迁说得眉飞色舞,一众头领听得非常解气。

大宋被辽国压迫的那么多年,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尽管他们被大宋朝廷视为上不得台面的山贼草寇,但是他们的骨子里却依旧为这件事情而高兴。

这当中有两个显得闷闷不乐。

一个是闻焕章,另一个就是王铁。

受王铁的影响,闻焕章对大宋联合金国来消灭已经汉化的盟国

大辽,无疑于驱虎吞狼,总有一天会被老虎咬上一口。

王铁担心的是按照历史的进程,跟第一次一样,大宋五十万军队会被辽国一万人马打得大败,丢盔弃甲。

第556章 大宋征辽国3

正是这一战,让金国人更加看清大宋的实力,看到大宋队是纸糊的,是可以欺负的。

正是这一战,为后来的金国侵宋埋下的隐患。

“主公,我们怎么办?“

就在众人都十分高兴的时候,闻焕章将王铁请到一边询问他的意思。

“你认为大宋会赢吗?“王铁反问道,看着有些兴奋的众人,心中不是滋味。

这就是大汉民族的最底层的武夫,虽然已经落草为寇,却依旧心心念着朝堂。

他们的情怀,比朝堂上那些尸位素餐的大佬们强多了。

难怪水浒中宋江和吴用要招安,绝大部分头领都是举双手赞成的。

“从账面上看只有赢没有输,可是有第一次的教训摆在那里,结果真的说不准。“

闻焕章是除了王铁之外,不对大宋五十万军队盲目自信的人。

“时迁,你还得跑一趟,去通知河北各地大明商社的人,让他们尽最大可能的召集人马,如此这般……“

听完王铁的话,时迁一愣,不明白他为何如此。

“不要问为什么,按照我说得去做就可以了。“

“得令“

时迁转身匆匆离开。

这次宋军大败,所造成的后果比上一次还要严重的多,首先金国更加看不起大宋,年青一代的金国将领正是在这个时候策划起入侵大宋的事宜。

还有一点,为防止辽国南侵,宋神宗时期在边境储存了大量的军用物资,以备战时之需。

就在这一战全部丢失殆尽,被辽国的萧干带兵夺走,后来落到金国人的手里,堂堂的大宋物资就这样成了支撑金国入侵大宋的物资。

为了这些物资,王铁得提前做准备。

梁山的大部队已经被王铁安排的到各处,远水解不了近渴,剩下的只是几支拱卫登州海防城的战兵营,不能调动。

而且最关键的就是梁山军已经处于假死的状态,突然又冒出来的话,以前的工作就白做了。

算来算去,王铁唯一能调动的只石秀和杨林他们安排在河北之地大明商社的兄弟。

王铁让时迁前去寻找召集这些人,到边关集结,在大战前夕将这些物资抢救出来,由大明商社的秘密渠道悄悄运走。

至于运到那里,王铁也有打算,先让大名府宋万和邓沉接手,等大战过后再慢慢做消化掉。

两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将大名府经营的很好,藏一些物资简直不要太简单。

当然,这些都是尽人事听天命,能做到什么程度完全看运气,王铁也不奢求能将这些海量的物资全部抢走,实在不行,就一把火烧掉。

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到金国人手里。

这件事情交待完毕,剩下的就是考虑离开河北这个四战之地,还是继续留下来。

经过一番考虑之后,王铁决定留下来,既然碰到了,怎么都得见识一下传说中的三姓名将郭药师。

这人可以说一生之中都在反叛之中渡过,先是叛辽国,接受辽国朝廷招安,成为怨军,也就是后来的常用军的将领。

后来辽国势微,他又反辽投宋。

再后来金国攻打大宋,加上受张觉的事情影响,他又叛宋降金。

金国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待到金国二次侵入宋朝,活捉宋徽宗和宋钦宗之的一,他失去了利用价值,就慢慢被金国人架空,失去“常胜军“指挥权。

最终的结局是落得个家产尽失,不知所终的局面。

一生三投,妥妥的三姓家奴。

可以说他的存在对辽国,大宋和金国都有深远的影响。

首节上一节350/3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