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 第37节

那些在种福宝里面余额还够的百姓自然无所谓,他们拿到了结余数,就等着霍崇说啥时候交下一轮。

余额不够的家伙们可紧张起来。霍崇摆摆手,师弟和手下抬来几块板子,上面写了霍崇现在手里的几大项目,包括运输、建筑、土地平整等工作。每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工钱,都明码标价。

“大伙,你们若是觉得现在就有空闲,现在就可以选一项干了。工钱缴足种福的余额,剩下都发给大伙。若是现在没空,那就把什么时候能干约定好,俺可以先预支大伙的钱。”

霍崇终于走回到自己的老本行,觉得说话都变得流利许多。

村民们看完这些工作项目,对于不明白的自然有工作人员负责解释。霍崇看着接受过培训的年轻人们开始能承担起工作,心中着实高兴。

以前还觉得办教育是为重工业服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想到教育同样可以立竿见影,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看来自己还需要多招些人手,手下的人真的是多多益善呢。

安排完工作,霍崇又去巡视了自己的产业。四个兔子饲养场,确保不会出现兔子一次发病统统死绝的局面。

酿酒厂这边朱二牛与朱大爷家即便谈不上相见甚欢,至少也不再弄得见不了面。

李童山这边稍微有点问题,琉璃生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霍崇索性和李童山摊了牌,不如直接生产透明镜片,在济南开一个眼镜店拉倒。

第一次听了霍崇对于磨制镜片的说明,李童山赞道:“霍兄弟,俺见过那种眼镜。觉得咱们的琉璃也能造。却不知道要害竟然是磨制。”

李童山这么精明,让霍崇也很高兴,就给李童山加油打气,“烧透明的琉璃也不是难事,难的是琉璃的品质必须纯净,还有就是透光角度不能有问题。加上磨制。这可都是慢工细活。所以眼镜的价钱不便宜,就是贵在这里。”

李童山听到这里,却有点鸡贼的笑道:“看来还得霍兄弟出钱么。”

“要是俺拿出钱就可以变出镜片,俺可就高兴死了。出钱只是第一步,后面全得李大哥花费心力才行。俺到时候可就得天天求到李大哥门上,请李大哥多费费力气。”

“哈哈。”李童山忍不住大笑。看来他对于自己拥有一定的主导权相当满意。

从李童山这里离开,霍崇心中觉得有趣。人类的本质之一就是“主导权”,据说这是几亿年前从鱼类时代就出现的某种物质导致的结果。正因为有了主导权的这种感觉,才能更有效面对世界的残酷争夺。一个纯粹的被动型人格,真的别指望他能够开创出什么来。

造醋的部分此时还在做,却没什么额外进度。霍崇现在对醋精的需求量大减,只是维持已经建造成的内容继续运行而已。

剩下的糅革部分也因为原材料部分而陷入停顿,霍崇考虑着能否大规模养牛。可养牛有个极为讨厌的地方,就是杀牛这件事并不合法。至少霍崇担心在清代杀牛是违法的。

想到这里,霍崇觉得可以先去找人询问一下。

到县里一问,说能否杀牛吃肉。李捕头登时就被吓到了,连忙问道:“霍兄弟是回族?”

“俺当然不是。”霍崇连忙否定。

李捕头这才说道:“牛杀不得。”

之后李捕头怕他解释不清楚,就请了县里管法律的吏员向霍崇解释。

清代明文规定,禁止宰杀耕牛,因为耕牛是开垦田地,播种粮食的必需牲畜,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世间可以吃的食物何其多,又何必宰杀耕牛呢?

吏员直接告诉霍崇《大清律例》中规定,所有宰杀耕牛、私自开圈店或是贩卖耕牛的人都要受到一定的刑罚。第一次犯法的人,戴枷两个月,杖刑一百;再犯,发配到附近充军。即使杀的是自己的耕牛,也会按照盗窃耕牛的罪行来判。如果宰杀别人的耕牛,那受到的刑罚就更重了。

“不许私自贩卖耕牛?”霍崇看到了商机。

“当然不许私自贩卖!”吏员强调道。

“那要怎么才能卖牛?”霍崇觉得卖牛是个很不错的行业,自己已经养了不少兔子,虽然兔子与耕牛之间有巨大差距,但是好歹都是饲养业。

制作各种富含蛋白质的饲料,霍崇看过好多说明文档。里面不少都颇有能轻松执行的部分。

吏员这次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打量了霍崇几眼,这才说道:“霍爷,可别说俺没说在头里。你若是想养牛来卖,可得交税。”

“哦……交税么?”霍崇觉得好像有什么不对劲,连忙追问,“不知道得交多少税?”

“养牛交税可不低。这得县里,保不准得府里都得备案。这不是小事。”

霍崇连忙退而求其次,“若是养牛不成,养驴养马,这个总行吧?”

“霍爷,俺不是看不起你。你这么弄,可别等俺们去收税的时候,你又说东道西,弄得大伙下不了台。”

没办法,霍崇只能先回去再想想。想肯定是想不出什么来,霍崇就跑去了临淄县,去见了还算见过世面的杨友芳。

听霍崇说居然想养牛,养马,养驴子。杨友芳立刻问道:“霍爷,难不成你和官道上的兄弟们有交情?”

“俺从来没和吃官道上生意的兄弟们打过交道。”

杨友芳微微皱起眉头,“若是没打过交道,霍爷怎么就想吃这一路了?”

“不是想挣点钱么?”霍崇笑道。

“挣钱吃这一路可不容易。”杨友芳叹道:“现在谁家能有马匹,可就是富户。这人吃马喂,一点都不便宜。”

说着,就给霍崇介绍了一下现在的市场价格。清代马匹一般15两左右,但是好的战马可以贵上一倍。

霍崇也忘记了自己在哪里看到的。好像是普通短工,相当于今天的兼职,一天一般最少30文;高级技工一天100-200文左右;按月领取的普通工人,月薪在300-1500文之间,一个月连1两银子都拿不到;地主家的长工,年薪也不过10两左右。

从杨友芳的介绍里,这时候一个养马的马场工人,也就勉强能够拿到这个价钱。至于那些普通村落里的人,根本就没有如此收入。

最重要的是,马匹得卖出去才能值钱。正如吏员所说,官府要向霍崇收税,还有各种天知道什么来历的苛捐杂税。所以农民们即便拥有自己的牲口,也都是在下面饲养。一户人只要有了牲口棚,就要缴税。如果牲口的数量很大,那更是要缴更高的税。

霍崇真的惊了,这特么是什么意思。怪得不大牲口在中国数量并没有如同欧美那样疯涨,这缴税的事情或许就是最大影响吧。

而此时人口又暴增,劳动力比饲养耕牛或许还便宜……

等等……霍崇觉得有件事以前一直隐隐在心中,此时才突然有点清晰起来。粮价啊。

从收集到的少数情报来看,粮价一直在上升,最重要的是,市面上的粮食销售并没有出现因为粮价提高而出现的暴增。这是霍崇从数据里面分析出来的。

当时霍崇还有太多破事要处理,此时终于有了时间来考虑。现在看,这一切都有其内在联系。

想到这里,霍崇就请杨友芳介绍几个认识的粮商,想和他们喝喝酒。

喝酒当然要喝,却不是为了喝酒。粮商虽然不太理解霍崇为何对粮价变动这么有兴趣,却还是讲给霍崇听。

粮价从120斤不到一两银子,涨到了1200文,鱼价一般是每斤20文左右,猪肉是每斤30至35文,牛肉约每斤25文,鸭蛋银1钱(100文)45个,鸡蛋1钱(100钱)54个,折合制钱百文合买鸭蛋四斤或鸡蛋四斤半,每斤约合25与22文……

“还能卖牛肉?不是说不让杀牛么?”霍崇惊了。

粮商有些不屑的说道:“那些牛肉都是老死或者病死的牛,霍爷就没看到牛肉价钱比猪肉还便宜么!”

原来如此!霍崇算是明白了。

这边正在喝酒,突然来了个外人。竟然临淄县的捕头。他说着和淄川县的李捕头很有交情,非得来。弄得大伙也不敢再说什么。

捕头说着说着就暴露了来意。原来临淄县这边也知道有霍崇这么一个能给十四爷直接供货的家伙,对霍崇非常有兴趣。

而最新朝廷的消息中,康熙对于十四爷是格外的重视。

胤出征之时,康熙帝曾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康熙都这么说了,那帮官员们怎么会有任何误解。当然,他们很可能是误解了。反正上下官员都认为十四爷就是下一任皇帝了。

最近又传出了更加刺激的消息。

胤西征之后,康熙帝不仅赏赐给他10万两银子,还将他的几个儿子时常带在身边,并多加赏赐,胤虽然爵位只是贝子,但他几个儿子结婚和几个亲王哥哥长子一个规格,此外,康熙更是对胤赏赐频繁,兄弟中无人能比。

霍崇这才明白了为什么后世一直有雍正篡位的传说。正常来看,有这样待遇的皇子,必然是下一任的皇帝。不会有其他可能性。

第六十八章 种福宝(八)

“霍爷,只要你肯按时交税,兄弟就敢说句话。在临淄县,你随便开牲口圈。”临淄县的刘捕头露出那种俺能做主的神色。

“刘兄弟,你这税不会是把俺当肥羊宰吧?”

刘捕头连连摇头,“霍爷,你这么说就是看不起人!俺说的税,就是官府定下的税。俺怎么敢对霍爷乱下手。”

霍崇听到这话,觉得有点和地方拉投资的味道。不过这时代肯定没有这么简单。

经过一番讨论,霍崇表示自己要在临淄开牲口圈。不过为了能满足牲口圈的草料,霍崇还得再买些地。

“不能买草料?”刘捕头很是不解。

“买草料,万一人家不卖给俺可咋办?让牲口饿着么?”霍崇笑道。

刘捕头还是不太理解,霍崇只能再做解释,“刘捕头,草料啥的肯定要买。但是俺自己有草料场,别人就不会轻易对俺下手。俺这是给自己留个后手。”

这下刘捕头算是明白了。便不再对此做什么质疑。

霍崇说干就干,直接找上了放贷的兄弟。听说霍崇要买地,这兄弟当即来了精神,“霍爷,俺正好知道有要卖地的。还是很近的地。”

“中间被谁的地隔开了?”霍崇直接问要点。既然要地,自然是连片的最好。虽然连片地会引人注目,也会成为焦点。但是霍崇半个小时前算清楚了一件事,也放弃了治疗“霍爷,俺先把话说头里。这几片地本事淄川县的徐举人想要。只是朝廷在山东试推行了摊丁入亩之后,这几块地说是每年田赋八分二厘。加上火耗,一年一亩地一钱银子。”

杨友芳被这个数字给惊到了,“一亩地一年要交一钱银子。这些地有多大?”

“现在的有五十亩,若是能把连一起的地买下来,得有一百二十亩。徐举人可是想买的更多,按他的那个意思,把周围的都给买下来,会有两百亩上下。”

“鬼鬼,两百亩地,这不是一年就得交二十两银子么?”杨友芳叹道。

“一亩地又得多少钱?”霍崇直入主题。现在一头驴怎么都得卖五两。两亩地大概能养活一头驴,按照最高效率来算,两百亩地就是两百头驴,一千两银子。二十两银子根本不算什么。

放贷的兄弟也有些惊讶,却也不多问:“霍爷既然这么痛快,俺就帮你联络。”

等放贷的走了,杨友芳很是不解的问道:“霍爷,俺看你以前不是这么做事的。”

“杨兄弟,俺想明白了一件事。”

“什么事?”

“怕事是没用的。”霍崇坦率的答道。

最近霍崇已经发现周围的人对他有种莫名的好,到了临淄县之后算是彻底明白了,这根本不是对霍崇有什么好。而是大伙误解了一件事,霍崇与十四爷之间关系很深。

霍崇当然不可能去解释,自己和十四爷有什么从属关系。在十四爷风头正盛的时候,霍崇这么说的结果就是自寻死路。

其实霍崇与十四爷关系如何也不是那些人在意的。那些人在意的是老十四有没有可能是康熙继承人?根据最近发生的事情,很多人认为老十四就是康熙看中的继承人。

太多人基于对此事的误解而对霍崇高看一眼。所谓站得高,摔的重。霍崇如果趁势而起,结果就是老十四完蛋,霍崇跟着倒霉。

霍崇知道历史结果,所以不认为老十四在这种正常历史局面下能够获胜。

如果想知道雍正上位到底是篡位还是康熙的安排,霍崇就运用培训中学到的逻辑学做了一个逻辑推理。

如果老十四是康熙认同的继承人,老十四没能登上皇位就意味着康熙是个无能之辈,一个连自己的继承人都保不住的皇帝。

康熙的能力决定他认定的继承人能否登上皇位。这就是逻辑关系。

从历史记载中看,康熙并非无能之辈,这么多年来他打击争夺大位的儿子们,尤其是拥有了庞大势力的八爷党推举的八皇子。并且让老八彻底失去夺位的机会。可见康熙是有能的皇帝。

如果认定康熙有能力,那就意味着康熙决定的继承人最终登上了皇位。事实上,即便经历了艰难的过程,雍亲王还是继位了。这就是符合逻辑的判断。

既然逻辑判断得出了结论,霍崇也只能认命了。自己这运气真的差啊!差到几乎没办法形容。

没有皇帝会放过政敌,清扫政敌又都是从外围入手。康熙在位61年,霍崇好歹还听说过。今年是康熙五十八年,自己倒霉的时间大概都能确定。也就是三年吧。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事情大概就会如此发展,自己貌似除了做好全面准备之外,真的别无他法。

先在临淄县搞了这么一把,霍崇也不管杨友芳的不解,立刻返回淄川县。开始做收购的准备。把消息放出去之后,霍崇就先回张店。

只是一进屋,热情迎接的师弟们还好,钱清本来也看着很自然,慢慢的,看向霍崇的目光里就有了疑惑。

“老七,你准备做些计划。”霍崇直接给钱清分配了任务。接着让师弟们把那帮大概算是学徒的少年青年们都给叫来。让他们去村里,把霍崇想扩招学徒的消息放出去。

几天后,刘家村这边已经有穷人试探着来找霍崇,询问那些消息是不是真的。

尤其是刘猎户,更是直接问:“霍兄弟,俺家的老大已经十三岁,能不能让他跟着你学门手艺。”

“刘大哥,你家娃来我这里学手艺不是应该的么。”霍崇笑道。

就这么零零碎碎的,各个村子又送来了十四五个孩子。加上之前有钱人家的孩子,霍崇手下的少年和青年数量暴增到二十余人。

霍崇立刻制定了一个学院规划,把这帮孩子先给组织起来。每天早晨,早操开始了。清晨的训练之后,开饭。

吃完饭,就是文化学习。现在已经没办法根据年龄划分,直接按照是否认字学习。

几天后,这帮孩子至少都听过了霍崇常用的标准用词,霍崇就拉着他们找了块地,亲自带着他们拔草,清理,修建房屋。

以前霍崇还在意不要惊扰大家,此时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所有的流程全部按照现代模式操作,也就是说,每一个项目确定之后,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参与者都要分到工作。而且是尽量相同的工作量。

首节上一节37/2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