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 第50节

董知县尽量用胸有成竹的神色讲述他要解除这些士绅代缴税银的差事,说完,就观察士绅们的反应。陈举人立刻从怀里掏出一叠收据,“董知县,既然你信不过我们,我们也不为难知县。我们的税银可都是交了的。这些是我代缴的那些户的收据,他们一直没缴纳税银。我也没把收据给他们。董知县,你把收据收好。”

见到这早有准备的反应,董知县有些坐不住了。满清的税收有收据,一份三联的单子。如果完税,就把给纳税户的收据给他们。如果官府说那些人没有交税,拿出这税收单据,就能证明自己的清白。

霍崇代缴税银从不拖欠,所以每次单子都是完备的。董知县想拿霍崇做个榜样,也私下派自己的人去那些交税户去问。发现霍崇那边是真的将单子给了交税户。这才让董知县放了心。

可没想到本地拖欠税银的这帮士绅们同样对于收据非常在意。虽然目的不同,他们也仔细保存着收据。既然这些收据根本没有派发到交税户手里,就证明交税户没有交税。官府的衙役们就可以拿着这些去催逼。

便是知道这帮士绅在对抗,董知县也知道自己不能示弱。接过这些税单,董知县斥责道:“陈举人,你就这么办差么?”

“董知县。我只是个读书人,哪里懂得衙役的事。这些人不交税,我也不能把他们逼死吧?若是董知县一定要责备,我也只能听着。”

说完,陈举人就拿出一副滚刀肉的模样,听着董知县抨击。

大家都是读书人,董知县有些话说得很重,陈举人立刻搬出“仁政”“爱民”的说辞与之对抗,其他举人虽然没参加到言语冲突之上,表情明显是支持陈举人。董知县虽然地位高,又是县官现管,却发现自己仿佛才是那个被批斗的。

撵走了这帮人,董知县心中发狠。叫来差役,把税收单子交给他们,要他们按照单子收税。无论如何都要把税给收上来。

三天过去。衙门里没有这帮官吏,倒也轻松了许多。

在陈举人那边,已经偷偷开起了宴会。陈举人给下来收税的官吏们讲了几个名字,用对待老熟人的那种亲切态度说道:“这次就靠诸位相助啦!”

第九十章 吃大户(四)

李浩早上刚上班,就见好几名牟平县本地员工等在门口。见到李浩就说道:“李头,俺们要请假。”

这阵势让李浩有些吃惊。看着这几位本地员工,平素都是平价不错的。应该不是故意闹事。李浩连忙问道:“大伙儿怎么要一起请假?”

“家里被官府催账,俺们得赶紧回去。”这帮员工中年龄最大李十五哀叹道。

听到这个理由,李浩有些惊了。之前牟平县这边已经出了不少事,之前的经理张二丰被调回总部述职兼培训。虽然公司的规定中的确是这么规定,也是这么执行的。不过李浩还是觉得因为出事被叫回去是很丢人的。自己也格外小心。此时听到公司员工与官府又有了牵连,更觉得不安。

因为怕出事,李浩劝道:“大伙的家里就不能应对么?”

听李浩这么问,李十五立刻问:“李头。俺们现在加入种福,行不行?”

“啊?”李浩本能的就想先把事情稳住。但是仔细想想,总公司是下过文件,乐见员工加入种福行列。

可现在答应又让李浩觉得好像被算计了。左右为难间,员工们纷纷表示愿意加入种福行列。虽然不想惹事,但是公司之前也有规定,李浩只能咬咬牙做了决定,“既然大伙要加入种福,可就先把种福的规矩再学习一遍。”

李十五面露羞愧,“李头。俺也知道之前俺不肯加入种福,是不识好歹。可现在的局面,俺们也只能靠李头了!”

第二天,李十五赶回家。就见家门口做着几个看上去很是凶恶的家伙。看到李十五,他们立刻喝道:“你是干什么的?”

“这是俺家!”李十五鼓起勇气答道。

那几人乜斜着眼打量了李十五片刻,这才横鼻子竖眼睛的问道:“你家?你这是要还银子么?”

李十五心中生出大大的不快。但是对方看着人多,还不是善类,只能尽量镇定的答道:“俺家的事情,俺们自己管。”说完,李十五直接进了家门。

里面的家人见到李十五立刻涌上来,“十五,你可是回来了!”

李十五虽然从带消息的人中听到发生了什么,此时也赶紧再询问。家里人说的更详细。原来是负责代缴税银的陈举人说话不算数,虽然同意了李家暂时欠些税银,等官府催逼,立刻就让官府前来逼债。

李家去找陈举人想说情,陈举人手下就告诉李家。欠下的税银得还上,如果李家没钱还,那就从陈举人这里结债。或者把李家的地卖给陈举人。

这陈举人放贷是驴打滚的利,已经不是九出十三归,而是九出十八归。李家哪里能还的起。至于卖地,李家更是不愿意。

听完这话,李十五虽然也气得够呛。却因为参加了种福,此时有了些底气。看了官府给的单子,李家欠银算下来不过五两。李十五松了口气,咬着牙说道:“不妨事,就当今年我给霍爷白干半年!”

听李十五这么讲,李家众人还不太敢相信。李十五只能说道:“带俺去见官府的人。”

两天后,陈举人又请官府的差役吃了顿饭。这次陈举人可就没之前那么笑容可掬。他问道:“诸位兄弟,我听说你们放过了几家人?”

听陈举人这么问,差役们并没有显露出任何不安,更没有害怕。负责这片的二捕头笑道:“李先生。俺们就是来收税的。那些人既然把税交了,俺们也说不了什么。”

陈举人不快的说道:“诸位兄弟,俺请你们来,总是觉得你们会给俺个面子。”

见陈举人不高兴,二捕头也面露不快,“陈先生,那些不交税的,俺们当然可以帮着处置。可那些个交税的,俺们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这次还是霍爷的手下出面揽下,税都交到县里去了。董知县都知道了,俺们也不能多说啥。”

这顿酒吃的几乎不欢而散。等官府的人一走,陈举人气的在家破口大骂。骂完捕头就骂霍崇。本以为趁着这次机会能把几块觊觎很久的地拿下,没想到霍崇突然插了一手,替这些人交了税,让陈举人夺取土地的计划落空不少。

当晚,陈举人想了许久。第二天就与李长寿等士绅再次碰头。

不等陈举人说话,其他士绅已经开始骂起来。每个士绅都趁机想为自己搞事,结果大伙都遇到了有霍崇这边人替代缴纳税银的事情。

现在不仅那些到霍崇的场子做工的民夫家庭居然清了欠银,不少没在霍崇那边做工的人也动了心思。

李长寿大骂道:“霍崇一个工匠,真以为拍了十四爷的马屁,就真是个官员不成!竟然敢动咱们,他这是想做什么?”

李举人带头大骂,其他举人也都义愤填膺。张举人怒道:“我看这霍崇只怕是想造反!他搞这种福,就是私自聚众。若是让他这么做下去,就是个张角!”

此言一出,陈举人立刻觉得这比方再形象不过,立刻喊道:“几位兄长,不如我们联名状告这霍崇,妖言惑众,图谋不轨!”

举人们都非常赞成陈举人的建议。不过大伙又不想亲自写状纸。正踌躇间,李举人说道:“不妨事。我这边有个于秀才曾经告过霍崇。这次就让这于秀才写状纸。我等都动用关系,直接将这状纸送到山东巡抚那里。”

第二天,于秀才一大早就听到有人拍门。这些天于秀才根本不敢出门,此时也只能当做没听到。在家里忍着。

然而那些人又是拍门又是叫骂,大声喊着:“于秀才,你欠下俺们的赌债,也该还了!”

于秀才大惊,自己从来没有赌过,哪里欠了赌债。外头这些人如此呼喊,根本就是想坏了于秀才名声。若是赌鬼名声在村里传出去,于秀才那是做不了人的。

但是于秀才知道,此时不能开门。正想忍过去,就听外面的人继续喊道:“于秀才,你在怡春院睡媚娘的时候,欠下的钱也该还了吧!”

听外头的人不仅造谣自己赌博,还造谣自己嫖妓。于秀才再也忍不住,冲到门口开了门。外面的人却不该于秀才理论的机会,见门开了,立刻就冲了进来。

第三天,李长寿李举人听闻于秀才终于写好了状纸,到没有盲目乐观。

陈举人有些不安的说道:“这海龙王做事如此狠,是不是……”

第九十一章 吃大户(五)

霍崇赶到牟平县已经是五月。此时已经进入夏季,根据几年来的经验,到了七月就会有大量牛角菜被冲上海滩。霍崇就得靠这些牛角菜制作琼脂。

到了县城当然得去拜见一下知县。这是霍崇第一次见到董知县,就见这四十岁左右的进士胖乎乎的,配合一身比较宽大的官服。与其说是进士,更像是个和尚。

两人坐下,董知县客气的表达了感谢。霍崇摆摆手,“董兄,俺不过是缴纳税银。本就应该的。”

董知县长叹道:“唉,霍兄。若天下士绅都如你这般就好了。”

听到这蜜糖经,霍崇完全没有被煽动。自己与这董知县不过是利益暂时互助。霍崇需要知县约束住那帮官吏,不让他们捣乱。董知县则需要霍崇缴纳税银,以便赶紧升官。一旦利益结合点开始松动,两人也不是没有反目为仇的机会。

正在想,就听董知县问道:“霍兄,你可愿意在牟平县多代缴些户口的税银?”

“俺已经得罪了这么多士绅。再多代缴,要出事的。”

听霍崇这么讲,董知县立刻答道:“不妨事。那些士绅若敢动你,我来主持公道。”

两人正说着话,外面进来了人低声对董知县说了几句,董知县立刻端茶送客。等霍崇离开,董知县让省府里送公文的进来。打开公文看了几眼,董知县脸色已经变了。

此时康熙也看着山东巡抚李树德送来的奏折。

“山东巡抚奴才李树德谨奏。近日有牟平县一些举人送来了一名秀才的状纸。举报山东预备从六品官员霍崇以‘种福’为由,聚众闹事。奴才命人私下查过,霍崇代缴税银之时,对百姓说,别人的种福都是求死后有个归宿着落,他不懂这些,也不想这么讲。既然是种福,为何不能活着就享福。以此为理由,凡是在霍崇那边加入种福会的百姓,都缴纳种福钱,每年两次税收之时,多退少补……去年霍崇缴纳税银已过三千两,奴才以为此事双方各有道理。请主子明示。”

看到霍崇一年缴纳税银超过三千两,本来看的面露微笑的康熙逐渐收起了笑意。

山东乃是纳税大省,康熙记得山东虽然每年都没能交够税银,可税收总量好像是335万两银子。李树德作为正黄旗的奴才,素来被康熙信赖。想来李树德不会说谎。就是说,这个霍崇一年就缴纳了山东省千分之一的税银。

将奏折又看了一遍,康熙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霍崇原本在淄川县地方上什么教里混过饭吃。因为运气好,混了个官身。为了能扩大营生,就把“种福”那套手段拿出来用。

现在霍崇在淄川县周围几个县有了营生,自然得罪到当地士绅。尤其是牟平县知县想以霍崇当个纳税榜样,要其他士绅跟着交税。士绅们当然不会愿意,就想办法要将霍崇这榜样给毁了。

对于民间传教那一套,康熙是非常厌恶的。那些人各种妖言惑众,敛财,害人。尤其是蛊惑人们死后能有福报,更是迷惑许多愚民愚妇。

这霍崇虽然说得也没错,福报要在生前而不是死后。可他还是用了这套手段。唯一区别仅仅是霍崇自己明显是不信的。

可这不是放纵霍崇的理由。康熙想了想,刷刷点点的批示道:“你办事认真。查清霍崇可否有聚众拜邪神。若是没有,就训斥霍崇。既然他已经经营起产业,当谨守礼法。不得用那些歪门邪道。另,霍崇虽得呵斥,也不是那些士绅们拖欠税银的借口。此中把握,你应该知晓。”

朱批送到李树德这边,李树德终于放下心。身为山东巡抚,李树德在修小清河的事情上深知山东士绅们的尿性。说来说去就是四个字“不想纳税”。好不容易出了个肯纳税的霍崇,李树德当然不想让士绅们用霍崇做法。

士绅们都是读书人,深知该怎么搞攻讦。如果不是这帮人抓住霍崇搞“种福”的把柄告状,李树德根本不知道霍崇居然还吃过这一路。原本李树德只是觉得霍崇是个很奇特的能工巧匠。

不过这也解开了李树德一直以来的疑惑。这霍崇能言善道,与那些性格怪异的能工巧匠大大不同。原来是混过“种福”这种路子,从里面学了不少。

正想着该如何敲打霍崇的同时也敲打士绅,牟平县知县的公文就送到了。打开看完,李树德气的直接把公文拍在了桌子上。这牟平县知县接到了从山东巡抚这边发给他的状纸后,立刻严查霍崇在代缴税银中是否真的用了“种福”的说辞。

霍崇的确这么说了,这下牟平县董知县立刻把霍崇给围在住处,并且写了公文前来禀报。请求山东巡抚衙门能给下一步动作的指示。

这董知县是读书读傻了么?李树德搞不明白董知县这是什么意思。

那帮搞教派的都是通过装神弄鬼各种敛财,再鼓动愚民与官府对抗。其手段与是什么没什么不同。归根结底就是“不想纳税”。

霍崇的手段的确上不了台面,可李树德派去查问的人回来都禀报,霍崇不烧香,也不烧黄纸,更不斩鸡头。不过是用“种福”做理由给那些代缴税银的百姓爽快给霍崇交钱的理由罢了。

把霍崇软禁在住处是什么意思?是想让那帮士绅们赢了这次之后气焰更加嚣张么?

想到这里,李树德立刻下令,“把董知县叫到省城!嗯……把那霍崇,还有告状的那名秀才也带来!”

当院门又被人大力拍响的时候,于秀才只觉自己想死。考上功名本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于秀才也做着考上举人,甚至考上进士的美梦。

却没想到那些上流的世界远比想象的黑暗太多。自己一时轻狂,就被卷入到举人级别的斗争里了。自己一个秀才在举人们纵横的世界中只是受到欺压。

现在自己已经成了村里的笑柄,甚至被村民们躲避。现在又有人如此理直气壮的拍门,看来外头的那些举人们并没有放过自己的意思。

此时于秀才只觉得怒气上涌,径直前去开了门。正想质问外头的人到底想做什么。就见外头站了些官差。

一瞬间,于秀才那股狠劲立刻烟消云散。他低眉顺眼的问道:“几位差爷,不知有何事?”

第九十二章 吃大户(六)

“霍崇,你可知罪?”

“还请巡抚明示。”

“你代人缴纳税银,以种福为说辞。可有此事?”

听着巡抚质问霍崇,旁边的董知县心中大大放松。虽然他的确听说过霍崇用了这样的手段,不过在看到巡抚衙门转来的公文前,董知县虽然厌恶,却选择睁只眼闭只眼。直到看了巡抚衙门的公文后,才立刻派人软禁了霍崇。

此时董知县看着霍崇面对指责居然没有大惊失色,倒觉得霍崇看上去真像是吃这路的。正想着霍崇会如何应对,就听霍崇答道:“以后我再不敢了。”

山东巡抚李树德不快的应道:“真的不敢了?还是敷衍我?”

霍崇诚恳的答道:“回禀巡抚。我只是想省些口舌,就找了这么个说辞。我已经知道错了,以后再不会这么做。”

“知道错了就好。”李树德说完,不快的轻哼一声。

董知县心中大惊。妖言惑众在大清律里头是可以砍头的,没想到李树德只是稍微呵斥了霍崇几句,就要放过霍崇。

是!官场上的人其实知道霍崇是急功近利,用了这么一个说辞罢了。与那帮真正搞教派的那些人完全不同。这也是这么多官员对于纳税大户霍崇睁只眼闭只眼,就当没看到。

然而此时被挑明之后,只是被呵斥几句就了事。难道霍崇有什么深厚背景么?

董知县并不想把霍崇往死里整,虽然惊讶,也保持着沉默。就如董知县所料,李树德训斥完霍崇,就让霍崇滚蛋。回去准备接下来的纳税。

眼见可大可小的事情如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董知县觉得真真开了眼界。

李树德这边发落了霍崇,又让董知县好好对付那帮欠税士绅。在李树德看来,那帮士绅比起霍崇可恶得多。霍崇做的事情虽然不对,至少他没什么恶意。当了这么多年官,李树德也很清楚,霍崇的小手段其实真的很管用。

别说那些愚民愚妇,就连京城的皇子们都会找著名的陈瞎子看相算命。这事情弄到康熙都知道。

同样,李树德的主子康熙更清楚士绅用尽手段拖欠税银的事情。尤其是山东不少地方试着推行摊丁入亩,搞得地主们提高了地租之后,还大肆兼并土地。与霍崇这点小把戏相比,康熙不愿意把摊丁入亩变成国家大政,就是因为担心摊丁入亩引发的动荡。

霍崇是为了缴纳税银才搞了些小把戏,如果出现大量的无地民夫,再遇到居心叵测的传教之人煽动。就会是另外的局面。

既然康熙都只是要训斥霍崇一下,李树德也就放过了霍崇。正想着搞点别的事情,李树德却停下了手。修小清河的功劳让康熙非常满意,李树德想从府库里“借钱度日”的准备已经水到渠成。

官员们已经立好明目,就等李树德决定到底要“借多少”。

自己辛苦这么多年,终于能大捞一笔。李树德再无心搞别的事情。就把师爷叫来商议。

首节上一节50/2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