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 第55节

“霍兄弟,要不要去见见长信道长?”冯玉宽问。

霍崇果断答应下来。能不能满足这位道长,怎么也得见了面才能知道。

第一百零一章 海商的经营(二)

就在霍崇表示愿意见见长信道长后,又觉得不对劲,赶紧表示,自己没办法前去崂山拜见这位道长。如果道长有兴趣相见,霍崇得明年才有时间前往崂山。

这话听的冯玉宽一个劲翻白眼,“霍兄弟,你这是看不起长信道长么!”

“不!”霍崇连忙摇头,“如果长信道长问起俺为何不去崂山拜见他,请冯兄告诉长信道长,俺现在是自顾不暇,每日里只求活命。等俺缓过劲来,自然会去拜见道长。”

“霍兄弟,你这说的……也太为难。”冯玉宽叹道。

霍崇立刻就坡下驴,将李道琼的事情再强调一遍,“李道琼已经骑到俺头上来,想绑俺的师傅。那么多举人在背后撑着李道琼,俺现在去拜见道长,你觉得合适么?”

冯玉宽听了李道琼的所作所为,也皱起了眉头。过了片刻后不解的说道:“这李道琼与举人们走得这么近,他到底想做啥?”

“当然是想跟着举人们捞好处呗。”霍崇提出了很自然的解释。没想到冯玉宽连连摇头,态度激烈的表示反对,“霍兄弟,有没有黑白两道通吃的人,当然有。你就能做到。”

霍崇听得有些不快,合着自己在冯玉宽眼里居然是这样的人么?

冯玉宽并没有感觉哪里不对,还继续说道:“霍兄弟,李道琼不管做多少事,他还是个吃黑道的。白道上做的是正经买卖,得是霍兄弟这样的买卖才叫做正经买卖。”

“嗯。然后呢!”霍崇继续问。

就见冯玉宽皱着眉头轻轻摇头,“这李道琼为士绅如此做事,他到底图啥呢?”

这问题让霍崇也觉得有些新思路。李道琼到底图啥呢?上次霍崇与李道琼的交往是霍崇手持欧洲阔剑,施展剑术从李道琼的场子里杀出重围。现在再派人去见李道琼,怎么看都不适合啊!

“霍兄弟。你得派人去见见李道琼。”冯玉宽果断说道。

霍崇只能仰望着这位可以美名曰“海商”,也可以直接称为“走私头目”的冯玉宽,真不知道冯玉宽到底是怎么想的。

“道上自有道上的规矩,李道琼坏了规矩,咱们道上兄弟当然得问问他到底想干啥!”冯玉宽果断答道。

霍崇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兴趣参加这种道上的事情,就开始考虑谁才能承担起替代自己前往的重担。左思右想,想出两位。第一位乃是霍崇的大弟子,钱清。因为幼年丧母,少年丧家。这孩子对于战斗的理解深入骨髓。第二位是钱清的亲戚,霍崇的二弟子杨望富。

杨望富是八极门头目杨友芳的侄子,这出身让他小时候就接触过许多道上兄弟。这两年与冯玉宽的合作中,杨望富一直为霍崇效力。

正在想该派谁去整。就听冯玉宽问:“霍兄弟,你是不是不想去?”

“对。俺不想去。”

“霍兄弟,你手头功夫这么好,你去最合适。”

“冯大哥,你这说的,吃海路饭的兄弟们是去打擂台么?俺一直觉得,大伙肯吃这路饭,图的是赚钱。”

冯玉宽听了这话忍不住呵呵呵的笑。笑到让霍崇露出不快的神色,冯玉宽带着一种不知道该说是攻击性还是自信的神色说道:“霍兄弟,若是真的只图钱,谁还会吃这行。”

霍崇也没有再多说,只是与冯玉宽约定有道上朋友的会议,就会通知霍崇。霍崇就前往济南洪胜斋。这里的张老板一身长袍马挂,看着是个精明的商人,谈吐中也不包含任何武力斗争的味道。

这让霍崇感觉松了口气,这样的商谈对象才是霍崇眼中该有的模样。洪胜斋的张老板已经与霍崇合作了一阵子,他每年都要去北京三次,每次都是带山东的特产去北京,再把北京的特产带回来。最近洪胜斋的老板带去的“山东特产”中起码有一半是霍崇的新货。

与霍崇谈了一阵,张老板问道:“霍爷,你那皮糖还有么?”

霍崇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竹盒子,打开后露出里头的红色绿色半透明糖果。张老板捏了一颗绿色糖果放送进嘴里,脸上立刻就微微皱起来。品了一阵,他有些爽的叹道:“酸的舒服。”

“当然。”霍崇自豪的答道。为了能够提出比较美味的果酸,他已经在实验中用掉了几百斤山楂。如果没有出现技术人员全部叛变的局面,霍崇能相信自己再次掌握到一种暂时不可替代的技术。

就如高粱饴的核心就是带了些高粱味道的饴糖,这个时代会制作高粱味饴糖的人多得很,不少工匠们制作的饴糖甚至比霍崇制作的更好。但是满分一百分的话,霍崇的饴糖就是味道80分,价格便宜度110分,产量120分,保存时间130分的商品。

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一颗简单的高粱饴里面就包含了七八项超越这时代的技术。重要原材料取自从海边到山里的广大领域。关键材料都是霍崇自行生产制造。

那帮取材不过方圆几里,顶多从糯米产地获取些糯米的制造者,真没有被霍崇看在眼里。

“霍爷,怀孕的女子吃了这东西,真不会有事吧?”张老板仔细问。

霍崇先在自己嘴里丢进一粒绿色的酸味糖,这才说道:“反正咱们这些不会怀孕的老爷们吃了肯定不会有事。”

张老板愣了愣,随即被霍崇逗得放声大笑。霍崇跟着笑了几声,却没什么高兴。

这张老板话说的大失水准,谁特么会故意做些让怀孕女子吃了出事的糖果。这特么不是找死么。转念一想,霍崇却觉得事情好像哪里不对劲。张老板这是准备把糖果卖给什么不得了的人呢?

要是一般的百姓,只要大家都在吃,他们也会吃。即便是吃了糖果之后出了什么事,也不会把责任推到糖果上来。

可这个本来很正常的道理放到那帮有权有势的人家,就变得不正常了。那些家族为了推脱责任,可是会想方设法。

如果一个有钱人吞下一粒糖果,半分钟后立刻跑肚拉稀。责任就会被推到糖果上。就是这么没道理。

想到这里,霍崇果断答道:“咱们把这个卖给京城的小百姓不好么?非得献宝般送到大户人家,出了事,咱们担得起么?”

第一百零二章 海商的经营(三)

霍崇没想到自己本来想着在济南城待上两三天就走,没想到洪胜斋的张老板硬是拉着他留了五天。济南城有好几名商人对霍崇的糖果很感兴趣,和这些人商讨买卖已经够费事了。张老板甚至还请霍崇多留两天,有外地商人大概会到这边,他们对于霍崇的糖果更有兴趣。

不得以,霍崇多留了两天。等操着山西口音的外地客商到了这边,霍崇有点惊了。山西商人可以通过太行八陉的道路从京城往来山西,在北京城里并不少见山西人。

可霍崇的糖果居然卖到了山西,这可就不一般了。也不知道这帮山西商人把糖果运输到山西,得卖出啥价钱才能顾住本。

和这时代的商人不同,霍崇并不喜欢故作玄虚。所以聊着聊着,霍崇就直接问了山西口音的商人是要把糖果卖去哪里。山西商人脸色立刻就不好看起来,其中年轻的还不快的问霍崇到底是什么意思。

霍崇就把自己关于运输成本的考量讲了出来,等对方听明白了,霍崇坦然讲述出自己的好奇。山西当地面食做的很出色,霍崇的糖果再好,价格很贵的话,在本地只怕也不会有什么好销路。

听霍崇如此讲,年轻的山西客商脸色更是不愉快。倒是年长的山西客商能沉住气,他问道:“霍爷,你这是看不起俺们么?”

“不是看不起。俺胆子小,觉得诸位若是赚不到钱,俺也别想有个好。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把话说出来。俺觉得做生意还是得让大伙都能赚到钱才好。”

山西商人愣住了,过了片刻,年长的山西商人突然憋出笑容来,“霍爷真是个……实在人。还替他们着想。可是辛苦霍爷了。”

霍崇被人这么怼了,也只能干笑几声。心中对这些山西客商没了信心。

洪胜斋张老板赶紧打圆场,“霍爷也是好心……”

“张掌柜,俺只是从没见到霍爷这样说话的,一时被吓到罢了。霍爷能说出这话,没安着坏心。”山西客商安抚着张老板,说完又转向了霍崇,“霍爷,俺只是把这糖果卖去京城。正好霍爷在,俺想问问,这糖果这么酸,会不会吃坏了人。”

霍崇看了看张老板,回想起张老板的之前相同的问题。这帮人到底卖给了什么不得了的人物,这么谨慎。不过霍崇自己很在乎自己的小命,果断答道:“啥东西吃多都会吃出事。一两天吃一粒,怎么都不会吃出事。就算是肠胃不好,不吃就罢了。却不知道几位老哥为啥这么问?”

山西商人对视片刻,看来他们也考虑该不该说实话,最后那位最年长的开口说道:“俺也不瞒着霍爷,宫里有人喜欢吃霍爷的酸糖。买了些。俺听有些太医说了些不中听的话。说是霍爷的这种糖性子太凉,吃多了不好。”

霍崇这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从道理上,这种酸中带甜的糖果的确符合不少人的口味,不过太酸的话会增加胃酸的浓度,当然有可能引发些不舒适。既然这帮人如此讲,霍崇便答道:“若是诸位担心,不卖给宫里不就好了么。”

商人们沉默片刻,最后叹道:“宫里一定要买,俺们也不能说没有。不瞒霍爷,俺们自己走远路走的口渴,也会含着一粒霍爷的酸糖,就是能止渴生津。俺们只是怕出事。出了事,俺们也承担不起。”

霍崇早就考虑过这等可能,此时突然觉得现代生活真好。如果是现代生活,糖果各种成份含量都有规定。如果出了事情,有检测部门负责检测。然而这个时代并不存在这样的“权威机构”,只要宫里出点事,就可以到处找借口。真的是极为难办。

一群包括霍崇在内的商人们最终也没能谈出啥结果。大家都知道自己不过是小小的商人,若是真的有权有势,谁还来做生意啊。既然没有结果,大家只能选择继续做生意。

那些贩卖糖果到京城的商人们就与霍崇讨价还价起来,经过一番博弈,这帮人提出了采购量。便是霍崇也被总量五万斤的数量惊到了。

其实五万斤也不算多。这时代的北京城人口起码几十万,加上流动人口应该有百万左右。一个人哪怕只是买半斤,就是五十万斤。糖果又不是耐长期储存的东西,以霍崇提出的价格,北京城一年十万斤的消费量也不是很稀奇。

不过在这个时代,一年五万斤糖果,销售额也是以千两来计算的银子。霍崇等于又掌握了一个财源。这样的销售真的能有好结果么?霍崇更加不自信了。

但是白花花的银子也不能不赚,霍崇果断和这帮商人达成协议。把这些事情搞定,霍崇回到淄川县总部,刚把生产任务安排下去,就有了来自牟平县的消息。那边又遇到了骚扰。有人开始搞破坏,甚至袭击霍崇的员工。

牟平县的负责人已经报官,希望能够通过先发制人,在以后的冲突中用有些先机。而本地负责人把更大力量放在调查到底是谁动手方面。而主要目标无疑是牟平县的海龙王李道琼。

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杀掉李道琼的决定,但是那边的负责人的情绪也到了相当激烈的程度。请求霍崇能够派遣身手好的人员到牟平县“解决问题”。

霍崇其实是有狠狠收拾海龙王李道琼的打算。可自己好歹是白道人物,若是出手比黑道还狠辣,被人抓住把柄就不好了。更重要的是,霍崇自己还没来得及建立起强力部门。

这么久以来,平台在选择人的时候非常注意,投奔霍崇的这帮年轻人并不是不良子,而是出身还不错的良家子。让这帮人去杀人,那是非得有必须这么做的理由才好。

李道琼若是被霍崇的手下抓住,一顿胖揍,逼着他发誓再也不对霍崇动手,这是必然的。但是霍崇的手下们应该不会杀人,气到吆喝着杀人是一码事,冲动杀人也是有可能的。但是霍崇现在的手下里还没有那种把杀人当做一种手段的人。

霍崇在考虑建立这样一支力量的时候,自己也有些肝颤。这种人就是猛兽,一旦培养出来,未必不会遭到反噬。

最后霍崇给牟平县那边发了消息。继续用正道手段抓住捣乱份子。以后的事情,霍崇正在解决。

发出了消息之后,霍崇甚至开始考虑,自己是不是参加冯玉宽说过的“海商会议”。那些人是真的黑道人物。至少也是有着黑道特质的人物。看看真正的黑道是什么样,或许也是一种必需吧。

第一百零三章 海商的经营(四)

海商会议不在海边召开,冯玉宽请求在临淄县召开。霍崇就不能不觉得事情有些奇怪。最后霍崇只能找认识的最绿林的朋友杨友芳商议此事。

杨友芳听霍崇询问起各路黑道兄弟们的事情,神色就不怎么好看,直接问道:“霍爷想做人口买卖不成?”

霍崇发现这时代的人提起黑道就往人口买卖上提,索性直接问道:“杨兄弟,俺做正经买卖就能赚到养活这么多人的钱,你觉得俺会做贩卖人口的生意么?”

杨友芳已经是霍崇的合作伙伴之一,主要经营货物运输。过关口的时候当然还得打着霍崇的旗号,押运安全的事情则是由杨友芳负责。见霍崇说的爽快,杨友芳对霍崇如此认真打听黑道生意表示了不解。

霍崇将牟平县海龙王李道琼的所作所为讲给杨友芳,询问李道琼到底算是吃哪一路的。杨友芳听的时候已经皱起眉头,等霍崇说完,杨友芳已经恼怒的答道:“霍爷,绿林的人勾结白道对付道上的兄弟,这就坏了规矩。”

“规矩之所以是规矩,是因为得有人收拾不守规矩的人。李道琼这么搞,不照样活蹦乱跳么。”

“等李道琼求道上兄弟帮忙,大家可得要他好看。”杨友芳恨恨的答道。

霍崇觉得这话就跟没说一样。啥叫做求道上的兄弟?李道琼做的绑票骚扰不就是黑道的行为么?

等霍崇把疑问用最直白的言语告诉给杨友芳,杨友芳一时也回答不上来。最后他索性反问起霍崇,“霍爷,你想怎么对付李道琼?”

“俺想收拾李道琼,最好是能抓住李道琼,把他送到官府收拾。只是如此干,俺觉得道上兄弟觉得俺不是光要收拾李道琼,而是要对付道上的兄弟。”

听霍崇说出了心中的疑惑,杨友芳皱起了眉头。又和霍崇聊了一阵,充分交换了意见之后,杨友芳才恍然大悟。就见他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呵呵,霍爷,你这是要统领道上兄弟么?”

霍崇心中一震,“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描述在脑海里蹦了出来。霍崇不得不为这句具备深刻洞悉力的话赞叹。杨友芳并不知道霍崇内心深处的念头,这并不妨碍他根据已经看到的东西做出准确的推断。

现在杨永芳看到的是霍崇想统领走私势力的野心,以后等霍崇漏出其他野心的时候,能看明白的又会有多少人。

通过为道上兄弟们提供服务,进而组织一个走私商人的平台只是霍崇期待的第一步。如果可以的话,霍崇还期待这个平台在以后更加针对满清的行动中发挥出更大力量。

不管满清自己如何瞎哔哔,推翻满清统治的正当性从来不在霍崇考虑的范畴之内。因为霍崇从一开始就不认为满清政权有丝毫正统性。能否推翻满清只是一个力量对比,而不存在道义上的问题。

就在霍崇思绪发散之时,就听杨友芳说道:“霍爷,李道琼这么干,谁也受不了。俺觉得你就直接拉起兄弟,把李道琼的场子砸了。李道琼这么对付你,你都收拾不了他。道上的兄弟们怎么会服你?”

“俺把李道琼收拾了,道上的兄弟们就会服气?俺不这么觉得。人总是讲个礼尚往来……”

杨友芳带着一种不解和嘲笑的神色打断了霍崇的话,“道上的兄弟又不是读书人,他们才不管这些。谁对你好,你对谁好,谁对你不好,你就是收拾谁。这才是道上兄弟的规矩。”

说完,杨友芳忍不住笑出声,“呵呵,霍爷,你这样还想和道上兄弟们混,你这样子也就能在官场上混。道上兄弟们都是刀头舔血的人,眼前这一会儿谁说了算,兄弟们就听谁的。霍爷收拾了李道琼,大伙只会觉得是李道琼招惹了他招惹不起的人。所谓霍爷用白道的手段收拾李道琼,那都是借口。”

霍崇只觉得心中敞亮。杨友芳作为八极门的首领之一,他的看法应该是代表了道上的主流态度。如果事情只是这么简单的话,霍崇反倒能放心。

回去之后,霍崇派人告诉冯玉宽。如果海商们不怕来临淄县,霍崇作为在临淄县有买卖的人,当然要尽一下地主之谊。

把人派出去之后,霍崇就派人按照接待远路前来买货的商人规模,安排人做接待准备。现在来买货的商人数量远超霍崇想象,平台已经成立了负责接待的部门。

就在霍崇下令后,接待部门又迎来了一波新的访客潮。并非只有京城或者济南城才会有商人前来买货。霍崇的商品总量中接近一半是被山东本地商人买走的。尤其是霍崇酿制的烧酒,因为够便宜,又够烈。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程度。

此时又是秋收之后,等购买者们交完钱,销售部门各路人马去牲口圈签上毛驴,拉着一桶桶酒送货下乡。

吴成好不容易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派到了队,领到一头叫驴。叫驴的情绪明显不是很稳定,专用的架子放到驴背上,叫驴就开始犯起了驴脾气。弄得吴成不敢再自己干,让来买酒的老乡站在桩子旁边看着驴,自己去交通处找牵驴的师傅。

这边几个人围着一个师傅,请师傅出马。这个请那个要,气的师傅大声呵斥,“你们是要弄死我?这么多人,俺可弄不过来。你们去借车啊!”

吴成来的比较晚,也不敢和老资格的同事争。只能去车辆处,这边还算好点。一拉溜小车都在。听吴成这边只买了200斤酒,发车的脸色就不怎么好看。

听着其他同事动辄五百斤起,吴成也觉得不得劲。不过这次毕竟是给自己乡里送酒,吴成果断的表示,自己需要车。也许是车还够,最后车辆处还是给了他一辆小车。

叫驴虽然不满意,啃了半根胡萝卜之后也算恢复了情绪。吴成和买酒的同乡总算是赶着小车向故乡前进。

同行的不止吴成一个,每辆车都是最少两个人。加上往那个方向的也不止一辆车,七八辆车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启动了。

这边刚走出十几里,就有了不爽。前来买酒的人里头有人要坐车上。然而车辆并非是为了拉人,而是运货。霍崇这边的人当然不愿意,双方很快就弄得有些不愉快。那边买酒的絮絮叨叨,说着车不就是让人坐的话。气呼呼向前进发。

吴成卖的酒少,大伙把行礼放到空位上。吴成看了看老乡,生怕他提出要坐车的要求。那可真的是答应不答应都不好。

幸好老乡没说这话,直到车辆各自分开,直到傍晚休息之时,老乡就非常给面子。还是自己步行。休息之时,老乡想喝一杯解解乏。吴成不敢喝酒,便用纪律来回应。

首节上一节55/2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