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 第85节

“不去又咋样?”降兵质问道。

守军军官眼见局面就要失控,把心一横,对着手下喊道:“教训他们!打完了有赏!”

既然有赏赐,为何不动手。再说守军也感觉到降兵们身上那种危险的感觉,若是不打掉降兵身上的这种气,守军更是不安。

那位胸口都是护心毛的降兵兄弟躲避不及,被一脚踹在胸口。护心毛看着威风,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兄弟一声呼痛,向后倒去。

然而殴打并没有吓住降兵,当时他们向霍崇的大汉军队投降,那是因为不投降就会死。更重要的是,当时霍崇的大汉军队已经完全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又高喊着“缴枪不杀!”

这不自觉的,那些人就为了活命而放下了武器。

此时他们却被剥夺连霍崇的大汉军队都没剥夺的钱财,那可是他们的卖命钱。而守军与霍崇军队相比,并没有让人恐惧的能力。

不知降兵中谁先动的手,但是一旦有人开始动手,剩下的事情就没法控制。虽然这些降兵面对霍崇的军队一败涂地,乖乖投降。并不等于这些绿营面对济南城内的守军就毫无抵抗之力。论战斗力,这些降军其实在守军之上。

山东巡抚陈世倌是被城内的喊杀声惊醒的,自从战斗开始,陈世倌陈大人就基本没睡觉。就算是困得挡不住,也穿着衣服睡一下。

倒是霍崇全歼了城外官军,贴告示的同时,也给城内射了不少裹了告示的石头。陈世倌陈大人知道了外头发生了什么,又得知霍崇领着军队撤退。反倒能睡着了。

毕竟霍崇不是山贼出身,好歹有官身,又是以前的纳税大户。除了造反本身之外,陈世倌觉得霍崇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理解,甚至是接受。

霍崇说自己打完胜仗,要回去修整。陈世倌也觉得霍崇就该修整。当下官场都知道,皇上雍正给过霍崇“能把真话说的跟假话一样”的评语。所以霍崇说的话看着不管多么奇怪,把这些话当成真话不就行了么。

被外头的混乱惊醒,陈世倌大人第一时间还觉得是霍崇这厮不讲信用,偷袭济南城。心中又气又恼。

听手下禀报说,不是霍崇打进了济南城,而是城内的降兵作乱。陈世倌陈大人一颗心登时落回肚子里。既然不是霍崇,陈大人登时就支棱了起来,对着部下喊道:“传令下去,降兵一概杀尽!断不容他们作乱!”

在这样的乱战中,张十五偷偷溜出来,顺着暂时空荡荡的街道直奔一处预定地点。

果然,在那个没关门的小破院子里东南角的草堆下藏了一身衣服。张十五迅速换上衣服,出了门继续走。没多远,那扇后门上右边门神画被对角线撕掉的小门紧闭着。按照暗号敲了三次门,门突然打开,有人直接按照约定把张十五拖进门去。

张十五虽然知道这是约定,还是被惊得本能想反抗。但是好歹有过训练,总算是没有异动。门被关上,张十五被里头几人按住一阵搜查,这才和他对起了暗号,“天王盖地虎”

“宝塔镇河妖”张十五低声答道。

“你的脸怎么黄了?”

“防冷涂的蜡。”

切口对答流畅,不过真内容实在是太搞。确定了是自己人,两边的人你看我,我看你,突然都笑了。

只是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大家立刻用手捂住嘴,不让笑声传出去。随即憋笑憋得背部抽搐的向着屋内走去。

降兵们最终也没能彻底搅乱济南城。无论如何,他们没啥武器,守军则是全副武装。守军又是坐地户,把守住交通要害,又守住了富家的宅子。这就控制住了济南城的精华地区。

依托着净化地区开始反攻,等于是守军有了主心骨。几轮反击就打退了降兵们有组织进攻。降兵们看局面不对,只能闯进普通人家,抢了些吃穿,又拿了些菜刀棍棒之类的武器,从城内逃了出去。

这一切都有人记录下来,写成密信送往进城。因为观察局面的人不仅是朝廷的人,也有霍崇安插下的人,有一部分消息送往了霍崇那边。

老十三看到最新的消息,急的额头冒汗,“皇上,霍崇……光明正大就把坏事干绝!这贼人太奸猾了!”

第一百七十一章 真相会不会伤害到人(四)

雍正从来没想到自己竟然能被霍崇气的六神无主。知道在这么下去自己只怕会失态,雍正在召开亲信大臣开会的途中索性中途离席,让大臣们先自行讨论。

大臣不知道雍正要去哪里,也不敢问,更不敢走。只能在十三爷怡亲王主持下继续开会。

每个人的神色看上去很凝重,霍崇的所作所为已经放到了诸位大臣面前。这帮大臣们那个不是聪明睿智,霍崇的把戏在他们眼中一点都不高深。正因为如此,大臣们更感觉到几乎无法破解。

因为霍崇在他能做主的地方都做出了看着极为宽容大量的选择。不屠杀俘虏,也不虐待俘虏,甚至没有把俘虏身上的钱财夺走。

大臣们不说话,怡亲王不能不说话。他知道自己若是什么都不说,接下来这帮大臣们能把涵养功夫用到极致,能一言不发的等到雍正回来。

作为雍正从小带大的小弟弟,怡亲王猜到了雍正去了哪里。肯定是佛堂。想等雍正通过诵佛念经恢复到正常状态,得几个时辰不拉倒。

“诸位,我以为霍崇配得上年羹尧的评价,用兵飘逸,作战扎实。不知诸位如何看?”

皇上最亲爱的怡亲王都发话了,大臣们稍微松了口气。若是别人如此重视年羹尧说过的话,必然会惹得雍正不开心。但是廉亲王说就没问题,雍正只会觉得廉亲王说什么都是出于挚诚。……而且这也是真的。

张廷玉想了一阵,叹道:“这霍崇如此大奸大恶,此次山东输的彻底。只怕得调遣老成持重的名将谨慎剿灭。”

“岳钟琪如何?”马齐立刻建议道。

大臣们嘴上不说,心里面却都浮现出一个人名。八爷廉亲王。

此次作战之前,雍正又常态化的刁难廉亲王。廉亲王的应对则是推荐岳钟琪为主帅,理由是岳钟琪虽然是猛将,却也历练出沉稳。以岳钟琪的沉稳对付霍崇的飘逸,朝廷兵力占据巨大优势,当可解决霍崇。

此次剿灭霍崇失败,从现在得到的情报看,霍崇又将用兵飘逸发挥到了极致。在济南城外十几里的地方突然就包围了两万官军,若不是真的发生了,大臣们可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

心里想,却没人敢提及廉亲王的名字。如果在雍正面前提起怡亲王,那就一切都是对的。在雍正面前提及廉亲王,那就一切都是不对了。

怡亲王觉得岳钟琪这个人选不错,也不再评价什么。但是眼下济南城的事情却还没结束,也是这么个问题气的雍正都难以自己。就趁着雍正不在的时候提起该如何处理济南的事情,“这陈世倌不是统兵之人,让他镇守济南,不是太妥当。”

大臣们觉得这话没错。不能说陈世倌犯了什么错,可他的确没做过对战局有帮助的事情。作为山东巡抚,就得为这次大败承担起责任。

既然如此,那就得给陈世倌找个罪名,兵部尚书法海立刻说道:“此次降兵造反,全是陈世倌之罪。”

没错,这位哥们就是叫法海。却不是那位镇压了白蛇娘娘白素贞的法海,这位法海乃是佟佳法海,是名门望族佟佳氏的人。作为雍正养母的族人,佟佳法海也算是雍正娘舅一族的。

对于这个罪名没人反对。怡亲王倒是想说几句,又觉得这话最好对哥哥雍正私下说。与其说是陈世倌有错,不如说是霍崇太阴损。这才是怡亲王最担心的事情。

就在此时,却听张廷玉对一直没说话的方苞说道:“方先生如何看?”

众人目光都落到了方苞身上。方苞一身普通衣衫,和一众顶戴花翎额的雍正朝核心大臣相比,这身份明显太低。

可没人敢小看方苞。

方苞是桐城派的文化首领。康熙五十年(1711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弹劾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孑遗录》里有大逆不道的话,弹劾的奏章里涉及到方苞的族祖父方孝标。

作用康熙朝著名的文字狱之一,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押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案件审结,戴名世判斩首。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清圣祖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

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命方苞为朝廷当差。康熙只是“宽宥免治”,并非是认定方苞无罪。又任命方苞为朝廷当差办事,这就等于是“劳动改造”。

然而方苞却被派到康熙的南书房当差办事,与康熙朝夕相对,见到康熙的次数,与康熙对各种事情进行讨论的次数比首辅还多。便是康熙朝炙手可热的大权臣明珠、索额图都多得多。

加上康熙其实很善待方苞,几乎是解衣推食。所以方苞也被认为是布衣宰相。从没人敢用方苞一个“劳动改造份子”的实际身份称呼对待他。康熙死后,雍正也留用了方苞。

听张廷玉询问,方苞若有所思的叹道:“大奸大恶必有大智大勇。我担心的还不光这些,此次陈世倌固然应对失措,可霍崇的安排下,只要陈世倌收拢败军,就必然如此。那些绿营眼见到这么多银子,怎么会放过。可不收拢败军,任由败军自行其是,定然弄得山东百姓遭殃。诸位,霍崇身为贼寇,竟然能约束的部下不抢夺俘虏身上的财物,这才是令人生畏之处。”

怡亲王心中一震。有些话是不好说出来的,而方苞的身份让他不怎么顾忌,所以直接说了出来。

霍崇的阴险就在于他料定了满清的绿营们见到银子就不会放过,所以霍崇偏偏给败兵们留下了他们自己的银子。这种事情传出去,那些不明事理的人就会问一个问题,“为何贼军不抢掠俘虏的财物,反倒是官军们将拼死作战后幸存下来的官军抢掠一空。”

如果解释的话,只能说霍崇包藏祸心。

然而有些事情是不能讨论的。就如此事,霍崇就是罪人,做的一切都是错。若是讨论起细节来,那些参与讨论的人其实并不真正站在大清皇帝的立场上,所以他们会注意到霍崇在细节上做的很多事还挺对的,甚至会觉得霍崇做的事情很仁义。

若是霍崇仁义,那大清皇帝又算是什么?镇压仁义之士的暴君么?

怡亲王很清楚,霍崇有能力做到这个地步,的确是因为霍崇大智大勇。而霍崇正试图用属于他的大智大勇潜移默化的诋毁大清的正义性。

一旦霍崇真的坚持几年,甚至与大清形成比肩之势。那么霍崇之前的所有仁义都会变成推翻大清的巨大助力。

怡亲王知道参加这次会议的大臣都是雍正重用的大臣,忠诚心绝无问题。可便是如此,也不能多讨论这个问题。毕竟,霍崇现在自称大汉,摆明了就是与满清的满人当权针锋相对。

而大清的天下,满人数量太少了。少到不过是大清朝的百分之一,一旦汉人们思索起汉人建立的朝廷也能广施仁政,那就是大清灭亡的时候了。

所以怡亲王打断了关于这个的讨论,“霍崇如此奸猾,全是陈世倌颟顸无能,才能使得霍崇奸计得逞。陈世倌难辞其咎。”

众大臣见怡亲王已经定了调子,也都不在说话。以怡亲王在雍正这里的受宠程度,别说陈世倌有错。就算是陈世倌一点错都没有,怡亲王一句话也能让雍正杀了陈世倌。

想到年羹尧的下场,大臣们都不再说什么。面对雍正这样的皇帝,说话往往不如不说话。

雍正念了一整晚的佛经,第二天下朝之后才睡了个回笼觉。下午时分醒来,立刻叫来怡亲王询问昨天商议的如何。

怡亲王简单的将商讨出来的结果讲给雍正,听到严惩陈世倌的理由,雍正吁了口气,非常满意。而怡亲王担心雍正还是爱才,就稍微讲了点不能讨论的理由。雍正连连点头,“十三弟,你做得好。这全是陈世倌的错。还有哪些绿营平素里军纪涣散,武备不修。当严惩!这次决不能给与抚恤!”

听了这话,怡亲王本想劝劝。却还是啥也没说。雍正这么做是要杀鸡骇猴,把罪责都推到陈世倌与这两万剿匪的官军身上,就可以摆脱了朝廷的责任。

……而且这次官军战斗中就死了上万,剩下的这几千被释放的降兵又被杀了许多。若是抚恤起来一来不好甄别,二来花钱太多。有这些钱,还不如直接给下一次讨伐的清军做开拔钱呢。

然而听到大臣们推举岳钟琪领兵讨伐霍崇,雍正立刻皱起了眉头。思忖一阵,雍正不快的说道:“这定然是想起了老八的话吧?”

怡亲王连忙劝道:“皇上,岳钟琪堪当此任。只要剿灭了霍崇,大家记得的还是皇上下旨。”

雍正气恼了一阵,最后还是勉强同意了。又命怡亲王赶紧制定下次出兵的花销。

这边怡亲王刚走,又有人送来一份东西。雍正念了一晚上的佛经,又睡了个回头觉,觉得此时已经心平气和。然而只读了一半,已经把雍正气的从椅子上跳起来,左看右看没啥可发泄的对象,对着旁边侍奉的太监就是一顿踹。

踹完之后还是不解气,干脆一脚踹翻了书案。砚台在地上摔成几块,奏折哗啦啦落地,狼毫笔噼噼啪啪在地上弹跳。

看到这模样,没挨打的太监们已经准备好去请怡亲王回来了。

第一百七十二章 真相会不会伤害到人(五)

据说雍正因为少年时候生病留下了隐疾,很怕热。从雍正三年,他基本都住在圆明园。此时已经是阴历八月,圆明园中更是清凉。怡亲王读完了霍崇写的新檄文,额头上已经是一层细密的汗水。

之前霍崇起兵的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檄文,怡亲王读过那篇,还是精读。整体感觉上,这篇檄文有种内在的不以为然。怡亲王觉得若非造反时候写檄文乃是必须,霍崇这家伙只怕都会懒得写这篇东西。

然而这次看到的檄文,遣词造句依旧是那种淡定的文风,没什么华丽辞藻,全文透出一股子冷漠的感觉。可怡亲王只觉得心脏乱跳,对他这名参加过九龙夺嫡的皇子而言,这篇檄文太可怕了!

放下檄文,就见太监们小心的擦拭着金砖上的墨迹。金砖表面极为光洁致密,便是落了侵染力极佳的上等墨汁,也能靠擦拭去掉。

但是怡亲王一时有些恍惚,这篇檄文里头讲的那些事被这么宣扬出去,得靠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彻底擦拭干净呢?

“十三弟。你怎么看?”雍正此时已经不再暴怒,他安静的坐在椅子上,声音里面却有些虚弱的感觉。

见雍正如此,怡亲王心中难过,立刻答道:“皇上,在山东悬赏。能斩下霍崇首级之人,朝廷不吝高官厚禄!定要让霍崇这狗贼寝食难安!”

“呵呵。”雍正突然声音虚弱的笑起来,“你觉得何种悬赏可值得斩了霍崇的功劳?”

“正六品实缺。赏钱两千两。”怡亲王随便给了价码。说的时候,怡亲王也没办法真的把注意力放到这件事上。之所以这么说,更多是怡亲王有点寝食不安的感觉了。

霍崇的檄文里面并没有大骂雍正,而是用犯忌讳的文字在开头直接写出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和爱新觉罗胤(雍正)。这种不敬让怡亲王怒不可遏。

光是对皇上直呼其名,就已经够诛九族了,更别说还用括号来注明。只是霍崇肯定不在意多这么一项罪名。

大不敬之后,霍崇就将皇家内部的事情抖搂出来。开口就是“玄烨(康熙)乃夷狄,想事情还是鞑子的传统。玄烨(康熙)担心太子造反,就采用鞑子的贵人执政思路,用分权之术用其他儿子牵制太子胤。虽然胤并无造反之心,但是以鞑子的传统,只要权力转向太子,这太子就算是没想过造反,也是有了造反的嫌疑……”

整篇檄文围绕着九龙夺嫡讲述,先是嘲讽康熙的鞑子本性让他对权力的痴迷,导致对太子的各种打击。又嘲讽了康熙鞑子的本性让他一时兴起就废了太子,废了太子之后才明白他政治上还是鞑子那套,不成熟。只能重新恢复太子。

之后康熙考虑的还是太子,却亲手破坏了太子的威望与父子之情。选太子本就是一场康熙放屁打跟头,遮丑的闹剧。直肠子的老八却信了,这才逼得康熙往死里收拾老八。但又不得不承认事情超出了康熙的想象。

二次废太子之后,康熙其实还是想给太子机会,至少给太子的儿子机会。却因为晚年不慎,与方苞谈论如何立太子。方苞也没多想,当着小皇孙们的面说出了“看圣孙”的话。

这话被雍正的儿子弘历听到,回家告诉给雍正。早就试图夺嫡的雍正知道他爹康熙竟然完全不考虑雍正,就只能联络舅舅隆科多,开始谋划杀害康熙的事情。

康熙当年身体还好,而废太子的儿子弘一直为康熙抚养,深的康熙喜爱。此时弘已经成年,废太子胤却病入膏肓,眼看就要死去。只要再过两三年,胤一死,弘二十多岁。自然就可以传圣孙。

那时候雍正快五十岁了,怎么可能与年富力强的弘相比。

而雍正的亲娘在康熙死后的反应也可以证明此事……

最后,霍崇得出了一个结论。雍正和老十四之间的争夺,什么“十四子改成于四子”,完全不可信。但是各路情况都指向一种情况,雍正也许是出于对满清的责任感,认为只有他才能改变大清的命运。所以勾结舅舅隆科多药死了康熙。

雍正现在这么一个搞法,完全是他的使命感,是他对满清基业的刻骨铭心的热爱。

然而胡虏无百年国运,雍正宁肯谋杀老爹也要掌握权力的努力注定会失败。霍崇劝雍正死了这条心,别挣扎了。从昏睡到死亡,并不会感受到痛苦。不如洗洗睡了如何。又或者为了节省点力气,不用洗,直接睡。反正雍正要面对的注定是毁灭的未来。

“……是不是太少了点。”

在心惊胆战中,怡亲王听到雍正后面一小点。连忙收回心思,怡亲王答道:“皇上,臣有些走神。还请皇上再说一次。”

“我是说,正六品实缺。赏钱两千两,是不是有点少。毕竟有些人的反意可不亚于霍崇,却在朝廷里当着朝廷的官,吃着朝廷的俸禄!不如把这些人的位置拿掉,用来赏赐能斩杀霍崇的人。呵呵。你说是不是。”

雍正开头还带着冷笑,说到最后已经是咬牙切齿,怨毒之意让怡亲王忍不住打了几个寒颤。不过这种怨毒倒不奇怪,怡亲王也怀疑官员里头一定有人与霍崇勾结。不然,霍崇怎么能知道这么多皇家的密事。

不等怡亲王发表看法,雍正已经做了决定,“不管是不是老八,就从他开始!”

首节上一节85/2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