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 第204节

  人少产量低,靠那些咸菜想发财除非大量生产销售。

  不过目前情况还不能大范围的销售,只能等等后续的情况。

  苏家兄弟前脚刚走,后脚兴王就来了。

  说如今玄妙观还冷,王府住着也没意思,想来秦邵这里住住。

  秦邵看着兴王带着期盼的眼神,也不好拒绝。

  只是秦邵发现,如今跟着兴王的侍医变了,不见了周文采,倒是换了一个姓王的医生。

  “周侍医呢?”

  秦邵问道。

  “你说文采啊!他,哎!先前去山上采草药,不知道怎么的就摔了下去,挺严重的,腿也断了,躺在床上大半年也没好,我就让他儿子接他回去养病了。他啊!就是在医药方面太痴迷,你说出去采药,也不带个人,一个人要不是被附近农户发现,命早就没了。”

  朱佑感叹道。

  秦邵也有些遗憾。

  那周文采痴迷医药,看病确实厉害,很多想法跟前世医学有一脉传承。

  这一年兴王的病情没有好转,会不会是这王侍医医术不太行……

  “这王侍医在安陆州也很出名,他现在用的药方都是先前文采帮忙配制的,我先前发病有外因,应该没什么问题。”

  兴王看出秦邵的担忧,心里很高兴。

  还有什么比自己喜欢的儿子对自己的关心更让自己高兴呢?

  秦邵便放下心来。

  这癫疾也是个麻缠的病,很难除根,个人身体状况不同,情况也会有差异。

  兴王先前发作次数多,应该是因为家庭问题先前过于忧心才导致的。

  只是这情况跟自己有关联,他也不好相劝。

  反正他想住自己这里就住,只要他高兴就行。

  自此,秦邵看书做文,朱佑写字画画,彼此不干扰,倒是相得益彰。

  只是上京那边先后传来各种不平静的消息。

  朱厚照南郊祀礼经,想到南海子观猎,遭到大学士梁储等人上疏谏言反对。

  朱厚照坚持,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大理寺等衙门又联合起来,上疏谏止。

  消息是张璁传过来的。

  说皇上很是生气,他们想劝止,不让皇上跟那些人硬碰硬,可是皇上被激怒了,仍是坚持,祀礼完毕,朱厚照遂游猎于南海子。

  张璁说那些文官大臣跟着跑到南海子,只是皇上已经将大门关闭,那些大臣进不去,一个个哭得如丧考妣。

  后来诸臣先还朝,在承天门等候。皇上至夜里才至奉天殿接受群臣行庆成礼。

  第二天,皇上将打到的猎物赏赐给府、部、翰林以及五品以上科、道官,那么人面面相觑,皇上很高兴,跟他们说终于让那些人吃瘪一回。

  只是张璁在来信中也表达了忧虑,自始至终,杨廷和没有出面,只有梁储打头阵,他觉得杨廷和那人如果出面还好说,不声不吭,他担心那人后面有大招。

  他们想劝皇上徐徐图之,只是皇上现在根本不听他们的建议。

  秦邵叹了口气。

  朱厚照性格看着大气爽利,豪爽不拘之人,只是性格还是很倔强的,特别是气头上,一般人都不愿意听别人意见。

  ……

  兴王府,王妃蒋氏的兰馨苑。

  “啊!啊!”

  瘦骨嶙峋的兴王妃躺在床上,朝小儿子朱厚扎牙舞爪地叫着,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只能啊啊乱叫。

  “你能不能别在那乱叫,父王非要住那人那里怪我吗?我让人请了几次,他都不回来了,还说让我不让打扰他,能怎么办?那人是他的亲儿子,我跟非亲生的一般!”

  朱厚气急败坏地叫道。

  “世子,王妃……王妃也是担忧你。”

  侍女芷兰似乎有些不忍地劝道。

  “芷兰姐姐,我当然知道,只是父王现在铁定向着那人,我能有什么办法!他们愿意聚在一块就一块吧!无论我怎么表现,父王也不喜欢我,我以后再也不想热脸贴冷屁股了,他们想怎么的就怎么的吧!”

  朱厚有些沮丧。

  “世子,您且不可这样!虽然您现在是世子,可是兴王还在,如果有一天王爷突然心血来潮,想让那人做世子怎么办?”

  芷兰说出心中的担忧,当然这也是兴王妃的担忧。

  她从小侍候在王妃身边,王妃有什么想法,没有人比她更清楚。

  “你说父王有可能还会让那人做世子?不会吧?他已经封我做世子了,怎么能乱换呢?”

  朱厚吃惊地看着芷兰。

  这个女人一直侍候在母妃身边,平时很有见识,朱厚因为母亲的关系对她也算信任和尊敬。

  “怎么不可能?你别忘了,先前不少藩地的世子被撤掉也不是没有的事情,王爷随意抓点错处,不让你当世子,他是父亲,你只是儿子,且那袁长史处处都听王爷的,他们想让谁当世子,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芷兰直接说道。

  朱厚脸色暗沉,半晌无语。

  大明宗室别说当上世子没命当藩王的一抓壹大把。

  很多嫡生的儿子没有熬过老爹,最后庶子继承藩王的更是比比皆是。

  就是隔壁的襄王一系,已经到第五代,只有襄定王是嫡子外了,其他继承的都是庶子。

  襄宪王更是熬死儿子后又熬死孙子,直到重孙子也将他熬死继承了藩王。

  想想自己老爹兴王,先前身体弱,这几年,特别是那人来了之后,经过调养,身体倒是一天天好起来。

  就是先前因为家里的事情看着憔悴了不少。

  他那宝贝儿子回来之后,这些日子精神焕发,倒是越来越精神了。

  想想自己时常觉得无力没精神的身体,朱厚的脸色越来越阴沉。

  “李安,你上次无给父王送我给他的上好宣纸,他有没有说什么时候回来?”

  朱厚看着窗外的夜色问内官。

  “世……子,世子,王爷没说,他没提家里的事情,只是说宣纸他那里有,那大公子给他买了不少,说以后不让送了,您自己用就好!”

  李安迟疑了片刻答道。

  “啪!”的一声,桌子上的砚台被扫落在地,发出脆裂的响声。

第227章 乡试

  时间转眼间已经进入八月,因为要去武昌府考试,路途远,需提前出发。

  他们七月底已经开始准备。

  兴王这些时日经常呆在秦邵这里,就是回去一段时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又到他这里居住。

  完全是将秦邵这里当作自己的后院一般。

  秦邵也不用跟他计较那么多,反正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这马上就要考试了,虽然他已经将那些书背得滚瓜烂熟,各种习题文章刷了一遍又一遍,但是还是担心别人都上了书院,他完全自学,跟别人有距离。

  兴王将自己最喜欢的砚台拿出来,说是让他考试的时候用。

  秦邵知道他那砚台名贵,不过他自己的也用着顺手,很多砚台之类的东西都是炒作,纵然不错,但并不值得那样的价格。

  临走的那天,朱佑还将朱宸叫过来,说让他陪秦邵一起去。

  秦邵有些无语,只是个考试,有必要让王府的侍卫跟着吗?

  且因为武昌府有乡试,朝廷为了保护文人们参加考试,还专门在各驿站设置歇息地方,有专门的兵士在官道巡逻,保证学子的安全。

  大明对读书人的保护可以说是相当周全的。

  兴王看秦邵坚持,只好让朱宸还留在自己身份,不过又准备了两驾式的马车,方便秦邵乘坐。

  还让王府的马夫教王寅怎么驯服那两匹马,秦邵觉得他有些兴师动众。

  不过王寅倒是很感兴趣,学习得也认真,他喜欢马,看到好马都走不动那种,秦邵也就随了他意。

  收拾好东西,秦邵和王寅就出发了。

  乡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常科,就是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时间比较固定。

  另一种则是“恩科”,就是因为发生重大事情,比如朝廷需要大量人才,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暂停,临时增加的考试。

  这次考试其实就是恩科,因为距离先前的一次比较近,很多学子没有准备好,担心一旦失利,会影响下次考试的心情,所以这次考试参加的人数相比较先前少了一些。

  但少了一些,并不代表竞争力就少了。

  人数少,录取的比例就会少一些,所以,竞争压力跟以前是一样的。

  好马就是不一样,两人驾着马车,也就两日功夫,顺利地到达武昌府。

  因为先前已经来过有经验,很快地找到了位置比较好的客栈。

  在他们到的几天,陆陆续续不少学员到来,武昌府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因为先前后院试考试的经历,不少考生都认识。

  众人寒暄的同时,都开始讨论这次考试的主副考官是谁,毕竟这两位主要是出题的人员,很多人想知道考官的喜好,好方便临时复习猜题。

  南北直隶乡试由朝廷委派翰林、内阁学士前往各地主持,各布政司的主考官由朝廷派六科给事中或礼部主事;同考官则由各地推官、县令中选取。

  有熟悉的小道消息已经知道具体的官员,兴王爷原先也要打听,秦邵拒绝了,考试这事情,你只要复习好,不用担心,就是知道考官又如何,出题本就千变万化,乱猜不够上脑筋的。

  乡试一共有三场,每场考试三天,并且三场考试都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

  也就是八月初八,八月十一日和八月十四日进考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幸好湖广对于很多地方来说还算富裕一些,乡试都是当地政府供应吃食,考生只要付上200文考试吃住费就可以了。

  200文对于普通穷户来说是不少的钱,可对于花那么多钱考试的学子并不叫什么。

  秦邵去了上京才知道,各个地方有差异,有些贫苦的地方考试还要学子自己带吃喝的。

  有些学子甚至带着锅灶去考上。

  听说有的做饭还差点引发火灾,反正是什么情况都有。

  秦邵这才还真带了一个小砂锅,主要是想烧些热水喝。

  这年头的人,纵然讲究的人家喝热水,普通人喝井水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秦邵担心供应的饭食万一不合胃口,再喝生水拉肚子那就不好了。

  另外,他还带了不少肉干方便饿了补充体力。

  这些肉干都是金老太和兰草他们提前做好的,为的就是方便他们携带。

首节上一节204/4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