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想做小地主,被逼登了皇位 第474节

  要知道如今大明的一些官吏,比如说县令,纵然官府说高.薪养.廉,一个月也只有150元大明币的薪酬。

  那些所谓的县令人家不仅是男人,且可是多年寒窗才做上那县令的职位,且要做很多事承担很多压力,一个女子做个学堂教师竟然有如此高的待遇,自然是让人很是艳羡的。

  凤姐原先家里出事后,其实求了很多人收留,甚至有亲戚的关系比杨地主家要近,比如她的外公家,因为害怕受连累,更不想局势不定的情况下白养一个人,直接就被撵出来了。

  谁曾能想到,一个小女娃子竟然混出了名头!

  凤姐儿的外家倒是后悔,想将凤姐儿弄回来,只是凤姐的家人为了让女儿有个依靠,在杨地主同意接收照顾凤姐的时候,直接将女儿的户头过到了

  所以,尽管凤姐的外家有想法,如今情况也只能后悔,背地里骂被杨地主占了风头。

  凤姐确实聪明伶俐,在学习上很有天赋,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同样的卷纸,甚至比一些上过私塾的男青年考试要考得好。

  如果不是男女分开学习,以她的成绩说不定绝对能盖过很多男青年。

  对于他们要学习的内容和书本,在凤姐她们领回来书本那天,秦邵就已经看了,原因王和江彬也被秦邵派出去上课了。

  虽然他们不是徐州府人,他们去问的时候,那些人倒是一点也没有反对,只说只要来上课的待遇都一样。

  王还好,他是有功底上过学的,当年也是参加过科考的,只是成绩不佳,后来干脆进了五城兵马司,毕竟像他们这样的权贵子弟基本都是这样。

  所以,他现在去上课,语文课除了那些拼音对他来说并不是很难,拼音记一记也很快接受。

  至于说数学,王也接触过一些《九章算术》的东西,且他跟着秦邵的这几年已经见过好多次他用些奇怪的符号计算东西。

  如今他们学的这些老师所说简单数字,跟皇上用的如出一辙,纵然惊异,但皇上看过之后让他只管跟着学,他也就接受了。

  刚开始感觉奇怪,但运用的时候发现很是方便简单,越学倒是越发有趣起来。

  江彬则不一样,他是兵户出身,读书少,以前不重视,更是在这方面也没有多少天赋,就他现在认识的不少字,也是秦邵当上皇上后对他们要求,他才学习了一些。

  如今去学堂学习这些新知识,且他的年龄也不算小了,一帮成年人坐在那里重新跟小学生一样学习,确实刚开始有些难于接受。

  那些新知识对他来说更是有些难度,不过江彬虽然如坐针毡,他是个坐不住的人,但是内心还有些小安慰的是,他们那个班的学生基本都是学渣,年纪大,一个比一个笨……

  有一个四十岁卖饼子的崔大郎,a o e i u……等单韵母学了五六天了还读不出来。

  有一天老师上课的时候,提问崔大郎来背,崔大郎吭哧了半晌才背出一句话:

  a o e i u……出驴驴驴……

  一时成为笑谈!

  所以,江彬虽然自觉学的不好,但有那么多同样学习上没有天赋的人陪衬,倒是没觉得有那么难熬。

  更何况,这是皇上给他的任务,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也只是读书而已……

  王寅幸免于去上学,看江彬那样,不由得发笑……

  他先前学习的时候,其实比江彬也好不了多少。

  好在一直跟着皇上,因为早些年做生意,在皇上的逼迫下读书写字,还学了数学计算,如今程度还算可以,至少基本的算账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没去上学。

  “陛下,这些人弄的书似乎跟你先前教我们的如出一辙,这事情有些诡异……”

  王寅了解情况的第二天就忍不住跟秦邵唠叨。

  秦邵只是思虑片刻,让他稍安勿躁,盯住就行。

  ……

  因为人多开课多,也不怪官府的教员提早推荐一些学得好的学员做老师。

  原先的学堂也有一些教谕,只是那些教谕很多年纪大,语文上的拼音以及数学的阿拉伯数字,还有加减乘除、竖式运算甚至还有交叉运算能,很多老教谕自己都弄不懂,自然也就不能教了。

  倒是不少上过私塾的年轻人,特别是参加科考的年轻人,不少人刚开始迷惑,学了一段时间,就慢慢开窍了,很多甚至学得饶有兴趣,下课放学了还围着新教谕问个不停。

  因为男教员太过于短缺,学习好的学员,很快便辅助那些教员教一些课,比如学习差进度慢的班级。

  针对这样的辅导员,官府也是有薪酬发放的,一时,学习好的学生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如今的徐州府,谁长得英俊或者漂亮以及家世好不再成为受追捧的对象,受追捧者成为学堂中学习好者。

  谁要是学习好考试好,能成为辅导员或者小班长,那可是走路都趾高气扬的!

  上课的时候,每人人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就是那些学习困难者也不例外,要知道学得好,发的钱就多,如果考试差,甚至会影响自己拿到手的奖励,没有人不在乎钱,跟前过不去。

  春娘虽然管着两个孩子还要做家务,空闲时间也是抽时间加班加点看书。

  杨地主虽然也勤劳赚钱,是个过日子的。

  人之所以成为富豪有钱人,从来都不会是好逸恶劳的人。

  只是在这古代,毕竟男女是有别的,男人在外面做事赚钱,家务基本都是女人来做。

  如今因为儿媳妇和凤姐读书能赚钱,杨地主年纪大不用读了,说是学堂里的人太多,年纪太大太小暂时不用去。

  年纪小不会走路的娃娃不说了,五十五以上的人,有不少人看到读书能赚钱,也想尝试往里面挤。

  有些人看官府如今对民众还算和蔼,就上前征求意见,说了自己的想法。

  官府那些官员倒是没有生气,只是说如今学堂的人太多,位置有限,不过承诺等以后学堂多了或者毕业的人多了,也会开几个老年学堂,到时候给上年纪人学习的机会。

  听说还有机会,杨地主他们很高兴,总算觉得自己虽然年纪大了还有些用。

  平时的时候,儿媳妇和凤姐回来学习的时候,也会在一旁听听,好做个预习准备。

  当然为了凤姐和春娘的学习,如今的杨地主也帮忙在家做些家务,比如春娘她们回来晚了,帮忙做些饭食之类的。

  总之,一家人齐心协力,倒是日子似乎有了些奔头。

第522章 分地

  早上的徐州府很是热闹。

  上学的,上工种田的,修路的……

  是的,徐州府最近的大事不是人人上学,关于上学的时候,徐州府的民众已经习以为常。

  孩子们专职上学,对于成年人特别是有活要干的成年人,晚上上夜校。

  很多人上学都是积极的,毕竟只要上课就钱发,这种感觉不要太好啊!

  只是这种学习对很多不同年纪的人,官府的政策都是不断调整的。

  成.人版的语文有三本,数学两本。

  学习成绩好,考试提前通过的,可以调到快班学习。

  学习比较快的如果有其他工作要做,还可以申请一周上一次两次课。

  基本没有人会故意逃课,看在钱的份上也不会有人去做。

  只是最近徐州府出现一件牵动人心的政策调整大事,让很多人原本关注上课的心思转移了阵地。

  这件大事就是:徐州府分地了!

  是的,徐州府原先被收缴的田地这次重新分配了!

  田地自古都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自然是每个人激动和关注的。

  屠大山亲自主持了田地分配大会,秦邵他们也去听了。

  “爷,田地还能这么分?”

  王寅听了,很是诧异。

  这发生在徐州府的事情是越来越离谱了,可是皇上还是一副不紧不慢看戏的样子。

  对他们来说,这徐州府,不,这南方众城做的事情似乎就大不敬,按照他们的想法,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直接调遣京军和边军过来围剿了。

  秦邵还是一如既往地笑笑,并没有吩咐他们做什么。

  地是按照人口分的,但田地所有权归朝廷,民众可以自主经营,年底根据田地数量缴纳公粮,名曰:包干到户!

  原先没有田地,特别是佃农的,那叫一个激动,不少人甚至激动得哭起来。

  田地自古就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农户的命.根子。

  至于原先那些有大量田地的富户地主权贵,他们的神色倒是有些复杂。

  对于他们来说,原先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一夕之间就没有了,原先肯定是不能接受也是怨恨的。

  但一些直接反抗的人要么被砍了头,当然更多的是被送到矿山那边,在面对保命还是选择金钱的情况下,那点所谓的财产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所以,在并不长的时间内,那些原先的富人已经接受了城内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这些日子所谓的变革,对于很多人来能活着有口饭吃已经算是劫后余生了。

  如今还能分得土地,纵然不会跟那些穷人们欣喜若狂,总体上感觉也算是一件好事情。

  只是有些头脑的富人们跟穷人们想的还是不一样的。

  至少杨地主在家里就有有些疑问。

  “爹爹,这已经分地了,以后咱们也是有地的,虽然没有先前多,咱们家六口人有六亩地,以后至少吃喝能保障了,你为何还要唉声叹息?”

  春娘分地回来,很是高兴,她觉得这日子真越来越好的。

  家里分了地,她也能去外面赚钱。

  先前是上课,每日都有收入,她学的不错,除了每周一次加强班课,基本上算是毕业了。

  毕竟她跟那些年轻人不能比,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参加科考的年轻人每天都会上两天课。

  很多人疑惑的时候,朝廷的政令不知道什么时候下来了,说是明天的会试考试数学的比重会加大,且有那些简单数字以及运算的考法。

  普通民众没有多少意思,徐州府的那些读书人圈子倒是炸开了锅。

  无论在任何时代,在管理上,读书人都是让人重视的一个群体,也是管理最为头疼的群体。

  原因莫过于读书可以明智,任何历史上读书人都是最聪慧聪明的一个族群。

  可能有人会抬杠,认为读书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有的人不读书识字很少,照样有丰功伟业,比如大明先祖朱元璋。

  但是历史上也就那么一个朱元璋,朱元璋的成功是自身有能力有魄力,当然更多的是聪明,他的成功绝对不会单单只靠不读书学历低。

  他的情况只是因为他原生家庭不是很好,并不代表他不聪明、学习能力不强。

  恰恰相反,朱元璋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他在做僧侣和加入义军之后就开始自学。他后来的文化水平很好。

  虽然和当时的大师宋濂、刘基等人不能比,但也是超过了一般书生的。

  现在留存有朱元璋写的命令和奏折,他的书法水平虽然与那些大家没法比,但绝对是超过一般人的,特别是他做了皇帝之后,已经基本上算是普通读书人的水平,跟目不识丁的普通人已经拉开很多距离。

  朱元璋的例子不是说没文化也能成功,而是恰恰相反。无论你贫寒还是富有,好学都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能够读书的人往往也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朱元璋后来之所以学问提升,也是因为条件变得好了。

  任何时代,不要轻易轻视一个有钱富裕的人,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变得有钱,而一个贫穷的人,除非遇到重大变故,如果他一直贫穷,不能说他不努力,但至少不是一个聪明人。

  能读书的人往往都是条件比较好且比较聪慧的人,这样的人一般很容易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也不容易被管制。

  他们识字会写,很容易拥有话语权,也容易影响管理者管理秩序。

  徐州府刚开始被管制的时候,那些读书人就私下开始猜测屠大山他们代表的南方派系官员是不是有不臣之心,一个个内心又激动又有下害怕,毕竟时代变化,是机遇也充满很多凶险。

  只是自己家的田地和重要财产被没收后,那些读书人坐不住了,这是要做什么!

  要知道他们纵然心里也会有些想法,但多年苦读,可没有想过改朝换代什么的,一般人并不想冒风险。

  屠大山刚开始动作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不少读书人开始想法送消息到外面,去京城透露消息。

首节上一节474/4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