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剥夺朱允炆气运 第127节

朱元璋正靠在凉椅上闭目养神呢,看到自己孙儿这样,忙问道:

“咋了乖孙,你不是说要出去逛逛玩一玩的吗?”

“怎么又回来了?”

“谁惹你不开心了吗?”

朱雄英坐在了另一把椅子上,无奈道:

“爷爷,府门口有很多人围在那里,说是要为民请命。”

“孙儿看这府门都被人堵住了,也就懒得出去了。”

听到朱雄英这么说,朱元璋有些疑惑,转头问跟着朱雄英的李牧年道:

“到底怎么回事?”

李牧年拱手回道:

“回陛下,刚刚殿下走到门口的时候,就听到外面有很多嘈杂的声音,打听之后才知道,是一帮文人士子围在门口,说是要见陛下。”

“看守府邸的官兵自然不可能放他们进来,而且他们无官无职,都是一些普通百姓,所以也就没有来向陛下通报了。”

朱元璋一听,当即道:

“既然有百姓要为民请命,咱自然是要听听看他们说什么的。”

“去,让他们选出一个代表来,咱倒要看看他们要上报的是什么事情。”

过了一会儿。

一个看起来很是穷酸的书生跟着李牧年走了进来。

一见到朱元璋,他立马就跪在了地上,高呼:

“草民吴衡,拜见陛下!”

朱元璋打量了来者一眼,开口道:

“起来吧。”

“跟咱说说……你们这么多人围在门口,是为什么?”

吴衡慢慢站了起来,拱手道:

“回陛下,草民等是为了江南士子……不,是为了天下士子请命!”

“恳请陛下重开科举,让天下士子一展抱负的机会!”

朱元璋还是第一次听到民间的书生对自己说这种话。

顿时来了兴趣。

他坐起身子,道:

“继续说。”

吴衡又躬身道:

“陛下,我等出身寒门,朝中无亲朋好友,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法施展自身才能。”

“还望陛下能够体恤我等寒门士子,恩泽天下,重开科举。”

“使我等上可报效国家,下可安黎民百姓……不负平生所学!”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听完吴衡说的话。

笑道:

“你胆子还挺大。”

谁知。

吴衡听朱元璋这么说。

不但不怕。

反而还继续拱手道:

“陛下,草民今日到此所为的就是面圣,将压在心中十数载的话吐露而出。”

“作为天下士子的代表,草民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陛下就算动怒,也请将怒气发泄在草民一人身上,府外的人都是无辜的。”

看着这人义正言辞的模样。

朱雄英总觉得这人让自己不太舒服。

但他并没有说出口,只是在一旁安静地观看着。

在吴衡回朱元璋话的同时。

朱雄英还抽空闭上眼睛,用系统扫描了一下面前这人。

发现这人在扫描界面,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蓝点。

“蓝色气运啊……”

“那就不值得我为他推演了。”

于是。

朱雄英也不再管,只是在一旁自顾自地吃着果干。

朱元璋倒是没看出这人有什么问题,开口道:

“咱说你胆子大,也没有责怪你的意思。”

“你能为天下士子请命,就算说话不合规矩,咱也不会怪你。”

“至于科举……”

“咱会考虑的。”

听朱元璋这么说,吴衡的喜悦溢于言表:

“多谢陛下!”

“那草民……就此告退。”

这话,引得朱元璋微微皱眉。

皇帝叫你来问话,没有皇帝的准许,竟然自己告退……

这人也太不懂规矩了。

不过。

朱元璋没想和他一般见识。

既然是出身寒门,不懂这些规矩也是正常的。

不知者不罪嘛。

老朱摆了摆手,道:

“李牧年,带他出去吧。”

李牧年拱手道:

“是,陛下!”

两人离开之后。

朱元璋转身看向朱雄英,问道:

“乖孙。”

“咱看你刚刚一言不发……在想什么呢?”

朱雄英放下了手中的果干,笑道:

“爷爷,孙儿有一事不解。”

朱元璋问道:

“何事?”

朱雄英慢慢说道:

“这个吴衡,口口声声说他在朝中没有关系,出身于寒门。”

“但府门口守着的扬州卫官兵,似乎都很给他面子啊?”

“昨夜,有个百姓想要靠近府门找机会告御状,都被扬州卫的官兵给及时赶走了。”

“今日这人带着那么一大帮文人闹事,扬州卫竟然不管?”

“就让他们这么简单地堵在门口?”

“难道真的不怕惊动圣驾?”

经过朱雄英这么一提醒。

朱元璋立即也意识到了其中的蹊跷。

皱眉道:

“你的意思……这人在门口闹事,和扬州卫脱不了干系?”

朱雄英摇头道:

“孙儿也不知晓。”

“可能……需要好好查一查扬州卫里面的关系才行。”

朱元璋眯起眼睛,他最恨别人算计自己了。

就算重开科举,是他早就想好要做的事情,也绝不能因此被人糊弄!

虽然不知道那个吴衡到底有何目的……

但老朱觉得,此事绝非表面上请求重开科举这么简单……必须安排人深查一番!

第122章 数不胜数的产业

傍晚。

一老一少身着便装,从一个小门悄悄地离开了府宅。

这二人正是朱元璋与朱雄英。

他们身后,还跟着何礼与李牧年。

出了宅子,来到了一条小河边。

朱雄英长长地松了口气,道:

“终于出来了。”

“在里面待一整天了,都憋死了。”

朱元璋呵呵笑道:

首节上一节127/3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