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 第102节

皇子都是如此,更何况皇孙,朱元璋缺的是嫡长孙,至于皇孙,他自己也数不清有多少了。

一上午的授课结束后,朱英邀请凌汉到坤宁宫喝杯茶,凌汉以臣子不可进入后宫的礼法为由,直言拒绝。

坤宁宫虽然是朱英的住处,但按照宫中的规矩来说,依然属于皇后的宫殿,朱元璋的后宫。

既然不肯,朱英也没有强求,让侍卫回去取些皇上赐的好茶叶送给凌汉,凌汉依然推辞不受。

朱英对于这些进贡的极品贡茶,喝不出什么人生,只能喝出满嘴的苦味,还不如酸梅汤好喝,放在自己这里只能用来煮茶叶蛋,简直是暴殄天物,还不如送给真正懂茶的人。

但无论朱英说的天花乱坠,凌汉就是不收,最后无奈,只得让侍卫去禀报皇上,最后云成传来口谕,让凌汉收下,不然就是抗旨治罪,凌汉这才收下。

“凌老大人在吏部有些浪费人才,应该让他去御史台当言官!”朱英心中感慨道。

回坤宁宫的路上,朱允情绪有些失落,看着自己肿起来的小手,低声说道:“大哥,弟弟是不是很没用,如此简单的问题,弟弟都回答不上来,才被先生打了!”

“这有什么!”

朱英安慰道:“被打很正常的,再说了,十七叔,十九叔不是也被打了,而且比你狠多了,大哥也被打过,不用放在心上!”

“犯了错就要挨打,千万被跟十七叔学,跟先生顶嘴,动手,皇爷爷要是知道了,还得打人。”

今日上午,朱权老毛病又犯了,不仅不好好听讲,还和凌汉顶嘴,凌汉让他伸手,他死活不伸,凌汉何等人,一点都惯着他,见他如此顽劣,直接一戒尺抽在头上。

只是这一次,朱权再也不敢去找父皇告状了,上次被朱元璋狠揍了一顿,红肿的屁股到现在都没好呢。

皇家治学相当严谨,特别是朱元璋,虽然是泥腿子出身,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却非常重视,当年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如同现在凌汉的教学一样,年长的几位藩王几乎都被打过,而朱权也像极了当年的燕王朱棣。

朱允点点头,小声说道:“弟弟记住了!”

朱允常年受吕氏母子的压迫,十分缺乏安全感,内心也逐渐变得胆小,脆弱,缺乏安全感,朱英教他功夫最大的原因还是想让他打败朱允,解除内心的恐惧感,早日找回自信。

见他还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朱英笑道:“允,大哥带你出宫玩,好不好?”

朱允心中一喜,随即又暗淡下来,摇头道:“大哥,还是算了吧,皇爷爷不让我们出去!”

“皇爷爷那里,大哥来解决,就问你想不想出去?”

朱允立马点点头,开口道:“想!”

“那就这么定了!”

朱英笑道:“你回坤宁宫,叫上你皇嫂,咱们一起出宫!”

“好!”朱允飞快的跑了过去。

朱英来到御书房,发现老爷子竟然不在,又跑去奉天殿,谨身殿,华盖殿,统统没找到人。

朱元璋一般都在这几个地方,要是没人的话一定在御花园搞副业去了。

果然,走进御花园就看到朱元璋一身布衣,走在田垄边,弯着身子,极为认真的观察每一棵薯苗。

御花园,本应是清净淡雅,花草茂盛之处,但整个御花园几乎看不到任何花草,全是清一色的农田和庄稼。

朱元璋最不喜欢的就是花草树木之类,早在开国之初就下令全部铲掉,一律种上庄稼,在朱元璋看来,不能充作粮食,可填饱肚皮者,皆是是无用之物。

朱元璋的职业是皇帝,副业则是种地。

老朱种地,那是因为他自幼出身贫苦,少年的惨痛记忆,使得他深知百姓的艰难,将心比心,也让他对百姓疾苦有了切身之痛,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因为当了皇帝就忘记贫苦的出身和民生的艰难。

这种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了二百多年,而后世子孙完全曲解了太祖皇帝的初心,学的驴唇不对吗嘴,出现了道士皇帝,木匠皇帝等。

“皇上,皇长孙来了!”一旁的云成提醒道。

朱元璋抬头看了一看,没有理会,继续他的视察工作。

朱英走到朱元璋身后,立马拱手道:“孙儿叩见皇爷爷!”说完就要下跪。

“行了,别给咱来这套!”朱元璋压根没有回头,盯着薯苗,面无表情的问道:“又有啥事,赶紧说!”

“哎,,,”

朱英先是叹口气,随后缓缓说道:“皇爷爷虽身居皇位,但依然不忘初心,亲自视察农物,这让孙儿大为愧疚,,,”

“孙儿虽年幼,但也想为皇爷爷分忧,请皇爷爷允许孙儿代天巡视,微服私访,考察官风之清廉,民生之艰难!”

朱元璋听后一愣,眉头一扬,大声怒斥道:“少他娘的扯淡!”

“想野出去玩就直说,说这些没用的屁话干啥!”

朱英嘿嘿一笑:“谢皇爷爷成全!”说完就要离开。

“给咱站那!”朱元璋冷声道:“咱同意了吗?”

“啊,,,其实孙儿来不是经您同意的,而是告诉您一声的!”朱英笑道:“省的到时候您在找不到孙儿担心!”

“娘的!”

朱元璋脱下鞋底子,大骂道:“咱看你现在是无法无天了,咱是管不了你了,是吧!”

“哎呀,,,”

朱英转头就跑,朱元璋就在后面追,老朱年纪大了,朱英恐怕他再摔倒,索性停下来让老朱抽两下。

但朱元璋扬起的鞋底子始终没有抽下去,对于这个大孙子还是舍不得。

“你他娘的就不能老实点,封王大典没几天了,,,”

说罢,又无奈道:“这是最后一次,大典和殿试之前都不能出去了!”

这话就是同意了,朱英欣喜道:“谢皇爷爷!”

朱元璋没有说话,转身而去,回头不忘叮嘱道:“天黑前死回来,别让咱担心!”

“知道了,亲爷爷!”

第149章 临安公主

朱英迅速跑回坤宁宫,他没有老爷子那样的粗布衣服,于是将身上的蟒袍换成普通的绸衣。

换好衣服后,带着李婉儿和朱允走出宫外。

出了皇宫,看到外面的样子,整个人都感觉轻松愉快许多。

要不是皇长孙的身份,他真想离开这皇宫,找个地方去就藩,要么去边关建功,要么找个江南之地富贵一生。

可惜,嫡长皇孙的身份让他这辈子都不会过上这样的生活,皇宫就是他的家,永远都逃不出去。

太子朱标会在今年八月离开京城,回来后不久就会病逝,朱英虽然对这个太子爹没有多少感情,但也不希望他死,但朱标要是不走,他就无法名正言顺的让吕氏死无葬身之地。

还有一年的时间,他这个皇长孙八成就会变成皇太孙。

“大哥,我们要去哪里玩?”

朱允的话打断了朱英的思绪,将他拉回了现实。

朱英就是想带二人出来透透气,去哪里玩,还真没想过。

带着二人,身后还跟着一群乔装打扮的侍卫,当然不能去勾栏听曲。

于是只得先带二人去找个地方吃饭。

应天府好吃的东西不少,但要说最著名的还得属鸭血粉丝汤和盐水鸭。

“老板,三碗鸭血粉丝汤,一只切好的盐水鸭!”

三人来到一处路边的摊前坐了下来,朱英想着喝鸭血汤也喝不饱,这盐水鸭他也不爱吃,又让隔壁摊的老板送来三个刚出炉的酥脆烧饼。

朱英虽然不爱吃盐水鸭,但还是象征性的吃了一块,味道与后世的盐水鸭还是有区别的,说白了,就是盐煮鸭子,之所以受到百姓的喜爱,一个字,咸!

但恰恰就好吃在这个咸上,古代的盐可是奢侈品,由官府严格把控,私人不得制盐,卖盐,这都是杀头诛族的大罪。

每家每户的盐量都是固定好的,而且还要交盐税,也就是收取一定的盐粮或者盐钞。

所以盐这东西在古代是很珍贵的。

当然,历朝历代都有不怕死的盐贩子,当年的张士诚就是靠贩盐起家的。

“允,好吃吗?”朱英笑问道。

“好吃!”

朱允吃着鸭肉,含糊不清的说道:“大哥,皇嫂,你们也尝尝!”说着,将两个鸭腿夹到二人碗里。

“大哥不爱吃鸭子!”朱英又将鸭腿夹到朱允碗里,李婉儿同样如此。

“你要不吃,大哥会生气的!”

朱允连忙拿起鸭腿咬了一口,说道:“弟弟这就吃,大哥别生气!”

朱英看着朱允吃的津津有味,心中泛起一丝心疼,堂堂嫡皇孙,吃个鸭子都能如此开心,可见他之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这一幕,更加坚定朱英要将吕氏挫骨扬灰的决心。

很快,朱英喝了一碗鸭血粉丝汤,吃了两个烧饼,差不多饱了,一整只盐水鸭被朱允自己解决了大半。

“允,你想去哪里,大哥带你去!”朱英问道。

“听大哥的,和大哥呆在一起,弟弟就很开心!”

现在朱允看大哥的眼神都带着一丝崇拜之情,在他心里,大哥就是自己的依靠和守护神。

“好!”

朱英点点头,又问道:“婉儿,你想去哪,我和允陪你一起去?”

李婉儿神情凝重,小声道:“英哥,我想回家看看,自从咱们大婚后,我再也没回过家了!”

李婉儿说的家,自然是韩国公府,胡维庸余党案,毛骧最终成了替罪羊,李善长被平反后,驸马李琪和临安公主也被赦免,回到了京城,如今就住在韩国公府。

临安公主和驸马李琪,朱英在迎亲的时候见过一次,这二人不仅是李婉儿的娘家人,还是朱英的长辈,按照辈分来说,朱英还得喊一声姑姑和姑父。

临安公主和怀庆公主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妹,母亲是孙贵妃。

二人虽然不是马皇后所出,但由于孙贵妃早亡,二人都是马皇后养大的,特别是临安公主,可是朱元璋的长女,比太子朱标只小五岁,和燕王朱棣同岁。

临安公主从小与太子朱标,秦王朱,晋王朱,燕王朱棣几人一起长大,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太子与几王也对这位最大的妹妹也是照顾有加,所以和嫡出的也没什么区别。

很快,三人来到韩国公府,当年的韩国公府可是门庭若市,每天都会有许多官员和勋贵前来拜访和结识。

自从李善长出事后,这里就被贴上了封条,直到被赦免后才住进了人。

朱英曾经在这里当了三年的仆人,虽说是仆人,但李善长从来没有为难过他,甚至照顾有加。

最主要的是朱英一个仆人与李婉儿这个韩国公的侄孙女私定终身,李善长竟然没有一丝的反对。

现在想来,当年的李善长一定发现了朱英身份上的端倪。

如今再次来到这里,朱英心中感慨不已。

敲了几下门,很快,门被一位年老的仆人打开。

李婉儿上前主动说道:“还请禀报公主与驸马,皇长孙来了!”

老仆听到此话,立马紧张起来,看到朱英,连忙跪在地上,高呼道:“拜见皇长孙!”

“起来吧!”

朱英说道:“快去禀报驸马和公主吧!”

老仆起身,快步走了进去!

没一会儿,走来两位身穿普通布衣的中年男女,男子相貌堂堂,女子容颜端庄,但眼神之中却带着愁苦和憔悴之色,这二人正是临安公主和驸马李琪。

首节上一节102/4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