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 第331节

这个时候如果狠狠的揍他一顿,他立马又老实了,趴在地上开始认错,跪舔。

典型欺软怕硬,这就是倭国,倭寇的劣根性。

这群白眼狼世受中原王朝的大恩,可最后却反咬一口,实在可恨。

对于这样一个毒瘤,就算不为任何功绩,任何目的,也要将它从这个世界上抹除。

……

定海岛南岸海边,一千锦衣卫正在热火朝天的干着工作,影子作为老前辈正在为这些年轻的晚辈指点。

从如何下刀,到如何让倭寇生不如死还能吊着一口气,讲的头头是道。

一边讲还一边亲自示范,丧尽天良的倭寇小头目小泽在影子手中变成了教材,早已被摧残的不成人样,甚至都没了叫出声的力气。

影子刀法精湛,轻描淡写之间就把小泽整的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其他锦衣卫有样学样,纷纷效仿起这位老前辈的手法和手段。

一时间,整个定海岛南岸宛如炼狱一般,撕心裂肺的惨叫声隔着很远都能听到,礁石,沙滩上已经倭寇的血染红。

如果不小心把倭寇弄死了,直接扔海里喂鱼,同时,锦衣卫也会受到影子的责骂。

不远处,朱雄英带着李景隆,平安,徐允恭,常茂,王弼,曹震等人静静的看着海岸发生的一切。

对于眼前这样一副地狱般的场景,李景隆第一个受不了了,转身吐了起来。

可没有人有心情去笑话他,因为剩下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虽说在战场之上他们杀人不眨眼,甚至割敌首也成了家常便饭,但如此残忍的杀人方式,他们还是第一次见,不仅冲击着视觉,还冲击着胃。

这不是几个人,而是一千倭寇,被活生生的折磨死,就连杀人无数的常茂,王弼,曹震皆是神情凝重,略有不适。

如果换成他们,早就没有心情继续玩下去,直接一刀结果了这些倭寇。

反观朱雄英,脸上始终挂着一丝笑容,一副十分轻松的样子。

先不说是不是装出来的,就算现在让其他人装,也装不出太孙这般自然。

这一刻,众人突然感觉身边的太孙变得有些陌生,如此虐杀倭寇,这完全不像太孙平常处事的风格。

而朱雄英没有别的想法,心中就是觉得解恨。

“几位,这场戏,怎么样?”朱雄英回头问着众人。

老李还在吐,也没有人管他,徐允恭也崩不住了,转身开始干呕起来。

曹震皱着眉头,艰难说道:“殿下,这……这是否太过残忍了……”

朱雄英有些惊讶,随即笑了笑,说道:“呀,这世间竟然还有让你曹震感觉残忍的事情,这真让孤有些意外啊,这可不像你曹震该说的话!”

说罢,又问王弼:“你也觉得残忍吗?”

王弼低着头,没敢说话,朱雄英又问常茂:“大舅,你不是喜欢杀倭寇吗,过去和锦衣卫一起玩玩吧,给你找个倭寇,随便你怎么折腾!”

常茂面带愁容,立马拱手道:“殿下,臣……臣实在没有耐心,恐怕只会一刀结果了他们!”

朱雄英听后冷声道:“淮西勋贵,皇爷爷口中的骄兵悍将,号称大明最锋利的刀刃,也不过如此啊,你们不是平常骂人家锦衣卫是皇家的家奴吗,今天一见,怎么连这些家奴都不如了!”

三人虽然羞愧,但不敢说什么,让他们去杀人,那没问题,可要让他们用尽手段去折磨一个人,他们没这个耐性,也不会像影子一般当成享受。

骄兵悍将是一群嗜杀的武夫,不是心理扭曲的变态。

“你们看这些倭寇……”

“自从咱们大明开国后,他们就带着人在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把大明的百姓祸害惨了!”

“皇爷爷这个人,你们也知道,看似杀伐果断,其实处处留有情面!”

“警告过这些倭寇不知道多少次,可他们呢?”

“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就觉得咱们大明朝作为大宗国,犯不着去打他们一个屁大点的小国,这才有恃无恐……”

“对于不听话的人,皇爷爷肯定不能再惯着他们,那就只能杀了!”

“这倭国,从唐朝开始,咱们中原王朝就开始帮他们,把我们的宝贵的典籍,先进的技术全部教给他们,可最后呢?”

“干出来的事实在让人寒心!”

“其实啊,有时候也不能去怪皇爷爷狠心,有些人就是死不改,对他再好都没用,不报答也就算了,反而利用别人对他的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完全不顾任何情面!”

“这样的人该杀,也该死,他们死了不要紧,还有可能连累到别人……哎……”

朱雄英意有所指说了很多,说完,又问三人道:“你们觉得孤说的对吗?”

曹震三人同时一愣,赶忙拱手道:“殿下所言极是!”

王弼和曹震纷纷低着头,冷汗直流,此时就算再傻,也猜到太孙的意思,心中顿时恐慌起来。

朱雄英对着王弼和曹震笑道:“孤说的是这些不听话的倭寇,你们紧张什么……”

“你们可是有功之人,岱山岛之战歼灭千余倭寇,那些敌首还在靖海县放着呢,可是给孤一个好大的惊喜!”

“赏银都准备好了,回头直接去领就成!”

说罢,朱雄英叹息一声:“孤有些累了,回去睡一会儿,你们留在这好好把这场戏看完!”

“恭送殿下!”

朱雄英走后,王弼和曹震相视一眼,后脖子开始发凉,神情之中带着一股说不出来的恐惧。

如果他们对老爷子是畏惧,而现在对太孙则是恐惧。

太孙变了!

太孙有菩萨心肠,亦有屠夫手段。

太孙之狠不亚于当今洪武爷!

第281章 伪太孙李景隆

让他们看锦衣卫处决倭寇,是朱雄英特意安排的。

而这些话,其实就是说给常茂,王弼,曹震三人听的。

至于怎么做,那就看看他们自己了!

人一辈子不可能不犯错,如果这个错误让自己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后,仍不知悔改,继续在相同的地方再次犯错,那这个人将无药可救。

朱雄英虽然极力隐瞒了一些事情,但也不能保证能瞒过老爷子,一但老爷子追究起来,谁也救不了他们了。

老爷子的性格就是这样,你死不要紧,但你死之前要把该的活干完才能死,所以真要追究常茂三人,也得等到把仗打完了再说。

舟山之战历时三个月,终于打完了,明军成功收复靖海,定海,岱山三大岛屿,剿灭三万余倭寇和海盗,缴获武器上万,物资不计其数,而明军损失不到三千人,可谓大胜。

唯一不足之处就是火药消耗的太快,洪武大炮的炮弹全部消耗殆尽,洪武雷所剩无几,洪武步兵炮消耗大半,洪武铳所用的弹药也消耗许多。

朱雄英之所以能在三个月之内打下舟山群岛,大半都是火器的功劳。

要是没有火器,这场仗最少要打上半年,这还是在顺利的情况下。

特别是岑港和三江口这种极为易守难攻的地方,不拿人命去消耗,压根就没戏。

舟山之战虽然打完了,但并没有结束,还剩下一场最为艰难的海战还没打,施仁济虽然被活捉了,但韩复春还在,这个家伙纵横海上三十多年绝不是一般人。

其实海战不讲究什么兵法韬略,两军在海上对峙,就是看谁的船够硬,够快,看谁的炮打的远,外加一点小套路,基本就是稳赢。

海战现在并不着急打,明军现在需要补充弹药,特别是洪武大炮,这可是海战必胜的关键。

自从朱雄英征战后,科技院在老胡的带领下忙的不可开交,白天黑夜的打造火器,制造炮弹。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别看用大炮轰的爽,这打出去的都是银子,都是钱,都是工匠的心血。

许多工匠打铁,搓火药,已经满手都是血泡,只为给太孙源源不断提供支援。

火器在战场上的消耗是极大的,工匠几天几夜的心血放在战场上也就一杯茶的功夫就没了。

俞通渊已经去刘家港补充弹药了,由于时间紧迫,洪武大炮的炮弹只有五十枚,洪武步兵炮有一百枚,洪武铳弹丸有上千发,至于洪武雷只有三百枚。

洪武雷的制作方法是最危险最复杂的,目前只有老胡一个人能独立完成制造,零件由其余工匠打造,组装部分则是由老胡亲自完成。

没办法,这玩意要求太高,还危险,万一有什么意外,整个科技院都要报销,自然大意不得。

这段时间朱雄英也没闲着,吩咐水师和荡倭卫消灭舟山岛其余小股,零碎的倭寇和海盗,现在舟山群岛的倭寇基本已被全部被剿杀,就剩一个飘在海上的韩复春了。

朱雄英命令吴忠率领一部分水师在海上寻找韩复春海盗的踪迹,可找了三四天都没发现这伙海盗的影子,肯定躲在什么地方猫着呢。

以他目前的实力真要打海战,绝不是大明水师的对手,十五艘战舰加上洪武大炮,还有许多小型战船和火器,可以直接碾压他了。

不过,朱雄英并不担心这些海盗会一直躲起来,如今施仁济被抓,韩复春绝不会无动于衷。

影子说过,韩,施二人当年都是张士诚元帅府的武将,二人一起下海为盗,亲如兄弟,而且对张士诚忠心耿耿。

海战会议再次召开,这一次所有人一致认为要想打败韩复春,可以利用施仁济。

也就是说可以用施仁济把韩复春引出来,逼着他打这场海战。

要想钓大鱼,还需下重饵。

朱雄英担心一个施仁济分量还不够,韩复春不会上钩,便提出以自身为饵,引韩复春上钩的计划。

这可吓坏了在场的武将,让太孙储君去冒险,就算最后成功,朱雄英安然无恙,老爷子也不会轻饶了在场的人。

众人齐刷刷的跪在朱雄英面前苦苦相劝,让朱雄英收回成命。

在场之中,朱雄英这位太孙储君是最值钱的,也只有这位太孙储君才能让韩复春甘愿冒着风险决一死战。

朱雄英心意已决,眼看劝不住,徐允恭出了一个主意,选一与身材相貌相似之人冒充太孙,引韩复春上钩。

这个主意立马获得大家的支持……

可问题是,由谁冒充太孙去当诱饵。

众人相互打量,倒不是怕死,而是与太孙身材,相貌,年纪实在相差甚远。

王弼,曹震已经五十多岁了,比老爷子都小不了几岁,而且一身匪气,显然不合适。

徐允恭顶着将军肚,朱雄英的衣服他也穿不上,平安脸上的刀疤太过人,齐泰一股书生气,常茂五大三粗也不合适。

朱雄英挑来挑去,最终看向其中一人,笑道:“曹国公!”

“啊……臣在!”

李景隆想死的心都有了。

朱雄英问道:“可愿为孤去冒险?”

“臣愿为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别看老李嘴上说的好心,其实内心是一万个不情愿,自始自终他都没有说话,就怕太孙挑中自己干这种送死的活。

“曹国公果然是忠臣,孤甚慰,若是引来贼首,无论成败,孤都记你一功!”

“臣叩谢殿下!”

李景隆装出一副很激动的样子,其实内心正在大骂徐允恭出的这破主意。

他身为世袭国公,外姓皇亲第一人,已经位极人臣,立再多的军功也不能再进一步,除了能换点赏银……

关键人家曹国公最不缺的就是钱……

……

首节上一节331/4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