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摆烂了,家父胡惟庸 第12节

巴结?

胡庆余巴不得不来。

胡庆余环视了一圈,发现四周的勋贵少爷和浙东公子们全是一脸的深以为然。

“可不是,以胡庆余那点弓马骑射本事,怎么也轮不到他。”

“呵,就他不学无术的样子,只会无病呻吟的这些公子们都比他有机会。”

“这话有理,这东公子们起码还能无病呻吟,胡庆余除了那首木兰辞令,恐怕早就江郎才尽了。”

第18章 这也行?

胡庆余高兴坏了,终于有人说他江郎才尽了。

好人呐。

胡庆余美滋滋的听了起来。

勋贵少爷和浙东公子们彻底傻眼了,声音渐渐没有了,怎么被骂了江郎才尽还能是一件美事?

“太子到!”

一道尖细声音传到了校场,太子朱标带着几名太监走上了点将台。

“叩见太子殿下!”

“我等参见太子。”

点将台和校场周围全都赶快行礼,参拜太子朱标。

唯独有一个人例外,像个水火棍一样杵在那里,直棱棱的站着。

“这下有好戏看了,胡庆余肯定会遭到太子的责罚。”

“遭到责罚还是次要的,只要在太子那里留下坏印象,这一次选拔仪卫司副将就没胡庆余的份儿了。”

“还想选拔仪卫司副将?不问罪就算太子仁慈了。”

营阳侯长子等小侯爷都在参拜太子朱标,胡庆余故意只是拱手,算是给太子朱标行礼了。

胡庆余听到身边勋贵少爷的议论,心里大喜:果然就像本少爷预料的那样,只要摆烂就不会被太子朱标看上。

太子朱标走到胡庆余身边,却是露出了一个仁慈笑容:“不错,孤刚才就在注意点将台的情况,能在这么多权贵子弟的讥讽下还能荣辱不惊,当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采。”

“现在更是不畏强权,着实是有开平王常遇春的大将风度。”

胡庆余脸上的喜色僵住了:“我尼马......”

营阳侯长子等勋贵少爷和浙东公子们更是一脸懵。

这他娘的也可以。

尤其是点将台上的营阳侯长子等小侯爷们,更是有些无言以对了。

“咱们为了能够选拔上仪卫司副将,费尽了心思,还特意扮成了关公的卖相,结果让胡庆余出了彩。”

“他凭什么,应该得到太子赏识的应该是我等才对。”

“呵呵,印象好有什么用,选拔仪卫司副将靠的是真本事,就凭胡庆余那稀烂的弓马骑射,本侯子能打他十个。”

太子朱标听到了勋贵少爷和这些公子们故意说给他听的话,想要破坏胡庆余留下的好印象,没有过多的在意。

等到所有勋贵少爷和浙东公子们起身以后,太子朱标对旁边的大伴说道:“可以开始了。”

大太监尖细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的仪卫司副将选拔与武举相同,分为弓马骑射和武经试策。”

营阳侯长子等勋贵少爷们摩拳擦掌,一个个跃跃欲试,准备在太子朱标面前好好的展示弓马骑射的本领。

浙东公子们同样是跃跃欲试,看向营阳侯等勋贵少爷,神情里多是不屑。

“弓马骑射的本事再好,也只能是个莽夫,最多做个先锋。”

“仪卫司副将可是整个东宫排在第二的武臣,以后注定要当总督,可不是一个只会喊打喊杀的莽夫。”

“可不是,只有像咱们这样熟读兵书战策,才能成为一方帅才。”

营阳侯长子等勋贵少爷们差点没伸出拳头,给那些浙东公子们来上一拳。

为了争夺仪卫司副将,脸都不要了,居然当着太子朱标的面败坏勋贵少爷们的名声。

“莽夫?就你们五体不勤的样子,走两步就喘,还想当帅才?本少爷看你们是想当然。”

“莽怎么了!不服气咱们去校场比划比划,到时候你们就知道莽有没有用了。”

“呵,照你们的意思,开平王常遇春也是莽夫了。”

营阳侯长子最后一句话极为阴毒,开平王常遇春可是大明开国第一人,并且是受到皇帝朱元璋亲口御封的大明第一人。

这句话就是在暗讽浙东公子们骂皇帝朱元璋有眼无珠,选了一个莽夫当大明开国第一人。

浙东公子们就被气的满脸通红,论起嘴皮子还没输过谁,当即开始反击。

仪卫司副将的选拔还没开始,勋贵少爷们和浙东公子们就已经吵成了一团。

太子朱标不像他父亲朱元璋喜欢朝臣党争,便于控制,他希望朝廷里上下一心,和和睦睦的多好。

太子朱标头疼的把脸转向了大伴,刚好看见了不争不抢一副与世无争样子的胡庆余。

眼前一亮,对胡庆余的印象更好了。

大伴知道太子朱标仁慈,不喜欢臣子们相互争斗,赶紧用尖细声音喊道:“选拔开始,只有半天时间。”

营阳侯长子等勋贵少爷们和浙东公子们听说只有半天时间,当即停止了口水四溅的争吵,争先恐后的跑去选拔。

点将台上只剩下三人。

太子朱标和大伴,还有一人就是胡庆余。

大太监瞧见胡庆余没去,心里奇怪,想到他兄长胡汉山已经笼络了十几名小侯爷,等到太子登基以后还得仰仗胡汉山的照顾,提醒了一句:“胡少爷赶快去吧,错过了时间可就直接名落孙山了。”

胡庆余故意没去,就是想摆烂直接不参加,这样就直接丧失了成为仪卫司副将的机会。

胡庆余正在为自己的英明,感到美滋滋,大伴突然劝他赶紧去。

太子朱标就在旁边目光灼灼的看着他,胡庆余没有办法只能过去了,暗骂了一句:老狗,要你提醒。

太子朱标见他又是一副不争不抢的云淡风轻,点了点头:“大伴,胡庆余必定有大才,不然不会这么胜券在握。”

大伴还在想着怎么巴结胡汉山,附和道:“殿下说的极是,一般在科举考试里只有学富五车的举子,才会不慌不忙的走进科举贡院。”

太子朱标为了给大明选才,监考了几次科举考试,对大伴的说辞深以为然。

正在往下走的胡庆余,听到这话,脚下一踉跄差点栽倒。

摆烂带来的美滋滋,变成了苦瓜脸。

大伴瞧见胡庆余差点跌倒的样子,赞叹道:“殿下只是夸奖了几句,胡庆余就激动的站不稳,真是对殿下忠心耿耿。”

皇帝用人,首先看忠臣。

王莽那般的臣子,再是有才干,也不能重用。

胡庆余有大才,又这么的忠心耿耿。

东宫仪卫司副将的选拔还没开始,太子朱标对胡庆余已经是极为满意了。

第19章 一个小老头

胡庆余走在校场上,没往正在进行弓马骑射的箭垛走去,也没往正在进行武经试策的书案走去。

反正已经铁了心的摆烂,说什么都不会去参加两项选拔。

再说了箭垛和书案附近围了里三层外三层,胡庆余准备用挤不进去当做借口,太子朱标看见了不会多说什么。

胡庆余来到校场边缘的一棵棵柳树旁,坐在了早就准备好的官帽椅上,拎起官窑茶壶准备给自己倒杯茶喝。

拎了一下,发现官窑茶壶是空的。

胡庆余环顾四周,摆放了上百张官帽椅的校场边,还是只有三个人。

一个是他,另外还有一个五十左右的小老头,小老头身边还有一名年轻一些的家丁。

胡庆余走了过去,拎起小老头的茶壶自顾自的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咂么咂么’嘴:“这茶可以啊,都赶上宫里的贡茶了。”

小老头旁边的家丁不是别人,是掌管天下所有锦衣卫的指挥使毛骧。

能让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小心陪在身边,全天下只有皇帝朱元璋了。

毛骧见他这么的无礼,眼睛一瞪,就要给胡庆余一巴掌。

朱元璋轻轻摇头,今天是嫡长子选拔亲信大将的日子,作为一名老父亲就亲自过来给嫡长子把把关。

朱元璋不想声张,勋贵少爷和浙东公子们要是知道皇帝来了,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乱子。

毛骧心里清楚别说胡庆余了,就是营阳侯长子这些淮西侯爷嫡长子都没见过皇帝,低声说了一句:“他就是左丞相的嫡幼子胡庆余。”

朱元璋因为白玉汤婆婆那件事,对胡庆余印象不错:“别人都争着抢着去当东宫的仪卫司副将,你怎么不去。”

胡庆余喝了小老头一杯茶,吃人嘴短,叹了一口气:“人太多挤不进去。”

朱元璋见他没说实话,一肚子小心思,感觉这个小辈挺有意思:“你可是左丞相的嫡幼子,真要是过去了,谁敢不给让个位子。”

胡庆余瞅了瞅小老头,见他是个生面孔,不是老一辈的任何一位淮西侯爷,放下心来。

又想到能够进入这里,怎么也得是两淮盐商、晋商、浙商等豪商巨富,过来疏通大明下一代皇帝的关系。

胡庆余过来的时候,大兄就交代过了,有可能在东宫遇见豪商巨富,到时候不能摆架子,这些豪商巨富的背后都有中枢重臣作为依仗。

胡庆余心生一计,想要通过这个小老头摆烂:“还真让您老说对了,小子是不想过去。”

朱元璋见他说了实话,心想品性还算不错,不像朝廷里的那些官员嘴里没一句实话:“这是为何。”

胡庆余半是摆烂,半是大倒苦水:“您老刚才已经说了,小子是左丞相的嫡幼子,说一句权势通天都是谦虚。”

“毕竟,我爹是左丞相胡惟庸,我大兄的名望在年轻一代的淮西勋贵里是头一号,连六位小国公都不如我家大兄有名望。”

“小子我若是再成为东宫的仪卫司副将,这份权势就太吓人了,说一句伊尹也不为过了。”

朱元璋本来只是闲聊,越聊越对胡庆余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都说胡庆余是个混账,没想到朝廷重臣都没他看的通透。

朱元璋来了兴致,难得与一个小辈谈论起来了:“这话可不能乱说,国相伊尹当年因为刚刚继位的小商王过于昏庸,可是放逐过小商王。”

“虽说小商王后来知道励精图治了,国相伊尹又迎回了小商王,把朝政归还给了小商王,但他放逐国君的行为一直被历朝历代君王所厌恶。”

胡庆余听他说的头头是道,脸色一喜,拍了一下朱元璋的肩膀:“呦呵,挺有学问,读过不少书啊。”

毛骧的脸色瞬间就黑了下来。

朱元璋总是听到英明神武的阿谀奉承,可还没人夸过穷苦人家出身的他有学问,老脸露出了笑意:“还行,以前家里穷没机会读书,现在家境富裕了就多读了一些经史子集。”

毛骧惊咦了一声,跟在皇帝身边这么多年,还没见过谁因为阿谀奉承得到过好脸,全是遭到了皇帝朱元璋的训斥怒骂。

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厌恶阿谀奉承的皇帝。

没想到在今天,胡庆余竟然在皇帝朱元璋这里得到了一个笑脸。

胡庆余露出了一个深深佩服的神情,感慨道:“活到老学到老,你老真是让人敬佩啊。”

活到老学到老?

首节上一节12/1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