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137节

  因为他不想让昆明百姓看到自己一副败军之将的样子回到城中。

  否则引起恐慌,就不利于他们坚守昆明。

  可是赵良栋却不知道的是,整个昆明已经到处流传着大明在缅北大破五万清军的消息了。

  赵良栋回到自己的府邸后,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

  府邸中的下人见到他也是吓了一条,以为有叫花子过来偷东西。

  仔细一瞧,原来是他们尊贵的总督大人。

  下人赶紧备了洗澡水,为他梳洗了一番。

  不久,赵良栋换上了一身更体面的袍服,这才回到堂中,一股疲惫感涌上心头。

  垂头丧气的赵良栋对着铜镜捣鼓了自己脑门后的辫子,发现居然这几日又白了许多。

  郁起隽也说道:“岳父,已经无事了,还请您老人家多做休息,养精蓄锐。”

  赵良栋也说不出什么自己仍精力旺盛的话,准备这边休息下,却听到堂外一阵嘈杂声。

  一名兵丁焦急地走进来,跪倒在地拜了拜,对赵良栋说道:“总督大人,城外传来军情,伪明余孽大军袭云南,已至永昌府,永昌府不战而降。”

  赵良栋一惊,但是这事其实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还是打过来了,想不到伪明那帮混蛋居然连脚步都没站稳就攻入云南了,这一步倒是行的差了。”

  赵良栋毕竟从军多年,还是有一些基本判断和信心的,如此迅速的行军,必然疲惫且粮草供应不及时。

  可是不过多时,居然又有一个传令兵跑进了堂中,同样的单膝跪地,抱拳说道:“启禀大人,南甸、干崖、陇川等地二十余家土司反了,朝廷派去的官员不是被迫降就是被斩杀了,昆明以南各州县,已经落入敌手!”

  “你说什么?”赵良栋大惊。

  尽管他其实很看不上云南的这些土司们,单个看他们的力量都是很薄弱,因为这些土司在他看来就是一些寨主而已,手上没有什么兵,更没有什么武器,行军打仗都是外行。

  但即便如此,他们汇聚在一起的时候,还是让赵良栋产生了一些压力。

  更不要说,这些人是直接投靠了伪明,这下子,伪明余孽根本不担心后勤补给了。

  郁起隽也脸色很差,他分析道:“一定是有人提前就勾连了这些土司,不然不可能在我们新败之后,他们就立即这么恰好的连同起来造反,难道伪明那边有人已经知道在缅北会击败我们,提前做了这些布局……这不可能的吧?”

  赵良栋惊疑不定,始终说不出话来,原本逃亡的路上,身体就不太舒服。

  这两个消息一来,赵良栋顿时有点撑不住了,他的身体晃了一晃,直接倒进了后面的圈椅中。

  郁起隽和侍从连忙扶住了赵良栋,深怕他一口气背过去,就呜呼哀哉了。

  赵良栋突然发现,大清在云南的统治居然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

  云南这地方,向来和大清不对付,南明李定国在的时候,就背靠云南,打出了两蹶名王的佳绩,而吴三桂也是在云南造反的。

  他们才平定云南没多久,人心正是起伏的时候,伪明再来这一招,直接打在大清七寸上。

  郁起隽此时建议道:“岳父,此时应该立即紧闭城门,严加防范,不知道昆明有多少伪明派来的内鬼和探子,一定要避免他们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赵良栋眼中精光一绽,说道:“全城宵禁,给我大搜全城,一定要把奸贼抓出来!”

  “八百里加急通报朝廷,伪明余孽入滇,请朝廷发兵支援。”

  “号令滇中各军总兵前来昆明,本官要再战伪明,一雪前耻!”

第245章 大明版文艺复兴(求订阅!)

  云南打得一片火热,坐镇广州的朱克臧也没闲下来。

  他在弄一个很新的玩意!

  又可以说是很旧的玩意复古儒学。

  朱克臧这是打算改造陈旧的儒学思想,开创新的儒学流派真儒学派。

  他的目的很明确,准备从根子上改变人们的思想。

  毕竟,都是新大明了,思想还是以前的老一套可不行啊!

  反正儒学这玩意向来比较万能,可以按照统治者的心意来改变自己的形状,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欧陆风云里面,儒学还可以融合别的宗教呢,朱克臧这还比较保守呢,就单纯改一改,复古一下而已。

  其实,天下读书人之所以追捧理学,那是因为科举要考理学,明清以来,科举的标准四书五经做注都只能用《朱子集注》。

  所以,理学当然就是显学了!

  只要朱克臧把科举考的内容从理学给改掉,到时候,理学被天下读书人抛弃,也只是分分钟的事情。

  读书人就是这么现实。

  而且,朱克臧这么干,天下人也会接受,毕竟他可没将伟大的孔子掀翻。

  当然,孔子是孔子,孔家是孔家,等大明北伐中原,收复河山之后。

  朱克臧保证自己会把“大清衍圣公”孔家的满门送去地下见孔子的!

  广州衙门内,这里是朱克臧的临时住所。

  他正在穿新订制的真儒君子服。

  所谓的君子服,就是一件交领布袍,一帕麻布角巾,一根麻布腰带,看起来真是非常的艰苦朴素啊!

  不过这身艰苦朴素的君子服和吴道子画的孔子像上的孔子看起来倒是一模一样。

  朱克臧觉得,想复苏真儒,当然要先从服装开始复古。

  很难想象,一国之君就穿这样一身朴素“君子服”。

  所谓真儒,就是原本的、最初的、会砍人的汉代儒。

  除了这身艰苦朴素的“君子服”,朱克臧还为自己准备了最符合真儒审美标准的装饰物,一柄龙泉剑,一支燧发枪,还有一卷论语。

  以后“真儒”的形象,就是跪坐在草席之上,手里攥着一卷论语,腰带上插着龙泉剑,身后是一堵没有任何装饰的土墙,一支燧发枪就靠在土墙上......

  通常来说,还得是大胡子男,这样看起来就很有才德。

  如果还有谁不服气,那就在腰带上加挂一枚手榴弹,专门用来以德服人的!

  可惜了,朱克臧留胡须的时间还短,还没那个味道。

  大明皇后陈妃将一面角巾绑在了朱克臧头顶上。

  随后又伏下身子,替他穿上了老布鞋,最后又把一柄没有任何装饰的,非常古朴的龙泉剑交给了朱克臧。

  穿戴完毕之后,陈妃就笑着对朱克臧道:“皇上,快起来走两步让臣妾瞧瞧。”

  “嗯。”朱克臧应了一声,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在房间里面大摇大摆走了几步,最后站在一面很大的铜镜前头,然后注视着镜子里面的自己。

  换上君子服,又修剪了一番蓄了没多久的胡渣,还是跟以前一样英俊非凡,搭配上君子服,看起来有一种纯真......的帅!

  “不错,不错!”朱克臧笑着点点头。

  而一旁的陈妃也笑得很开心,第一次见朱克臧这离谱的造型,属实绷不住。

  朱克臧看着笑得停不下来的陈妃,气急败坏道:“阿妃,你在笑什么!”

  陈妃只得憋住笑容:“皇上,臣妾想起了开心的事情。”

  闹完以后,朱克臧对陈妃道,“阿妃,你爹今儿也来了,正好跟他谈点事情!你也一块儿去吧!”

  “不去,你们肯定是讨论政事!”

  .....

  会客厅外,一身浩然正气君子服的朱克臧手按剑柄,大步向前,迎着大明首相陈永华、兵部尚书邱辉、户部尚书杨英、吏部尚书洪磊等人走上来了。

  众人见到如此妆束的朱克臧,也是一脸懵圈。

  他们那么富有四海的皇上,怎么穿得跟一个清贫君子似的。

  走进广州总督衙门的会客厅,一群大明的重臣发现,昔日豪华的会客厅,此时跟朱克臧身上的衣服差不多,尽显朴素。

  除了光秃秃的墙壁,还有门窗和桌椅之外,就一无所有了。

  整个会客厅里面没有任何的装饰,连原本摆在大堂内的屏风也不知道被挪到哪里去了。

  头脑最简单的兵部尚书邱辉心想:这广州总督衙门是遭过贼吗?怎么变成这个鸟样了!

  其他大概知道怎么回事的人心中暗道:皇上又要搞事情!

  另外,在会客厅里面端茶送水的,也都是些艰苦朴素的少年。

  看见这一套艰苦朴素的做派,首相陈永华首先发话:“皇上,今儿又是整哪出,你这衣服不合适吧?”

  由于是开会,朱克臧也不尊称岳父,而是称呼陈永华的官职,“首相,此乃真儒君子服!”

  陈永华若有所思,他本是文人出身,但对于朱克臧口中的真儒,也是一头雾水,便道:“皇上,真儒是什么?”

  有问题就对,朱克臧微笑道:“真儒就是汉代的儒,与当下的儒不同,当下的儒,只晓得读书,读圣人的经典,逐字逐句的,将其奉若神明,可是秦汉的儒,则是学以致用,真正的儒家子弟,必须敢于反抗鞑子,不惜手拿刀枪,与侵略我们家园的鞑子一决雌雄,一马当先,不避矢石,这才是真儒。”

  “只有心中有道,手中有剑,腹藏韬略,文可立学说以传道统,武可提三尺剑以卫华夏苍生。这才是真儒,才是能担待天下兴亡,才是能遂行天下大同的儒!”

  “比如汉之陈汤,年少时好读书,奉旨出使西域,见北匈奴称雄西域,妄自尊大,竟还斩杀汉使,于是立即矫诏西域各国,征发大汉边疆屯田吏卒,攻杀北单于,这才有了‘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话。”

  “而如今那些剃发易服,甘当鞑子走狗的儒,皆是伪儒,皆不配为儒!”

  陈永华等人一时无语,总觉得怪怪的,但好特么有道理!

  陈永华大概也理解了,如果是程朱理学是温和的儒家,那么这位朱克臧的学派,就是激进且武德充沛的儒家啊!

  “等拿下天下以后,不信真儒的读书人,不能当官!”

第246章 广州大分房(求订阅!)

  搞定好“真儒”复兴后的基调后,朱克臧便把自己封为儒家的新圣人朱圣人。

  圣人总得干点圣人的事情。

  朱大圣人除了下剪辫令以外,还在广州内城开办了一所医院和一间用蒸馏法生产大蒜素的小型制药厂。

  朱克臧整天不是在带着近卫军假扮的孔门弟子传播真儒之道,就是带着赤脚医生在广州城内治病救人。

  如此行径,广州城内外都自发地承认大明皇帝朱克臧是圣人,能在姓氏后面加个“子”的那种。

  而圣人治国,当然是要以德服人的。

  所以在夺取了广州府城之后,为了赢得广州人的民心,朱克臧准备大行德政。

  怎么搞呢?

  当然是分房子!

  广州城外,八月暴雨。

  一排排整齐的桌子,摆在广州五仙门城楼外面,如果仔细看的话,这些桌子椅子分明是之前广州衙门的。

  难怪广州衙门之前看起来那么穷,原来都是用在了这里。

  近卫军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到处巡逻戒备。

  大雨几乎形成了雨墙,密而不透。

  如此暴雨之下,却仍然挡不住广州城外无房百姓的热切心情。

  他们都是被鞑清从广州城内赶出来的老百姓,现在当然想跟着朱皇帝这个圣人回城了。

首节上一节137/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