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171节

  王夫之很是赞同的点点头,随即指着不远处的一台起重机和一条传送带道:“皇上,制造总局设计的新款辘轳性能非常优秀,微臣认为可以多用一些那样的机器。”

  辘轳,就是华夏古代对起重机的称呼。

  起重辘轳的早期记载见于《四体书势》,《世说新语巧艺》。

  书中记述了三国魏明帝在建筑凌霄观时,误将尚未题字的匾先钉在高处,“乃笼盛韦诞,辘轳长(geng,粗绳)引上”,使他能在离地25丈的匾上写字。

  而且古代对于杠杆和滑轮等借力方法的运用相当广泛和到位,效果相当好,完全不比现代起重机差,古代有很多遗址是利用现代起重机都很难达到那个效果。

  大明的新款起重机,原理和辘轳差不多,属于十九世纪前期的桥式起重机,由蒸汽机驱动。

  朱克臧继续摇摇头说道:“那样的效果也不明显,最终还是要通过人力来解决。”

  大明未来的第一科学家黄履庄若有所思,在观察了一会儿后,说道:“皇上,微臣观察瓷器制作过程中,有一种称为匣钵的物件,瓷器需要高温热处理才能烧成,先将各种瓷坯装入匣钵,然后才装进窑炉焙烧,采用匣钵除了提高烧制瓷器的数量,还便于陶瓷工匠进行搬运、装卸。”

  “不如,我们给船运的货物也加上匣钵!”

  这不就是集装箱吗?

  黄履庄真是个全才。

  朱克臧补充道:“大明可以把匣钵做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大铁盒子,并给它做成统一的标准样式,朕管它叫集装箱。”

  “这样的话,就可以在码头对货物进行分类装卸,将发往同一个地方的货物装在一个集装箱里,然后用一些起重机,通过移动这些装好货物的集装箱到船上堆叠起来。”

  “这些集装箱的四角都可以设计出卡扣,上下左右堆叠起来可以互相扣住,这样不但能够摆放得更整齐,更牢固,装得更多,也大量节省了在船上摆放货物的时间和人力。”

  “以后,我们的马车、蒸汽轮船,甚至是蒸汽火车都可以做成承载集装箱的样式。”

  “这样的话,马车可以直接在各出货的工厂、公司、商铺就完成货物的分类和装卸。”

  “然后马车再开到港口,直接将整个集装箱卸下来,按目的地摆放好,待船只来了之后,统一装船就可以完成整个转运的流程。”

  “这样就大大的简化了流程,节省了空间,节省了人力,节省了成本……”

  虽然不是很懂物流方面的知识,但是王夫之听完之后,心中暗暗感叹圣明天子的聪明。

  如此一来,港口中就不用积聚这么多的人力,装卸的时间也会大大的缩短。

  而且商家的货物不用在港口进行漫长的排队等待,这肯定可以为商家节省大量的成本。

  降低成本,就相当于赚取了利润,这对商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随即,王夫之便想到一个问题,有些担忧的道:“可如此一来,那岂不是有很多工人要失业?”

  “无妨,大明有更多更有前景的产业去接收他们的。”朱克臧摆摆手,示意无需担心这个问题。

  而且,港口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忙碌地工作,稍有疏忽,也会有各种安全隐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想要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就要不断的科技创新。

  朱克臧不只是说说,回到应天城之后,他便大刀阔斧地开始集装箱的制造。

  别小看这项看起来并不是多高端的物件,集装箱的技术含量似乎也不是很高,但足以对大明,甚至是对整个世界都带来巨大的改变。

  正史中,正是因为集装箱的出现和大规模的应用,才直接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形态。

  所以,集装箱的发明也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说明科技含量的高低,并不是改变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以大明制造总局现在的技术积累,发明集装箱并没有太大的技术壁垒。

  而且,大明制造总局已经逐渐从承天府搬迁到应天府,但还是不少工厂和工匠还没搬过来。

  下一步大明的中心工作,就是彻底搬迁大明制造总局,如果有集装箱,那想必会更加方便。

  未来,随着大明集装箱的逐渐普及,必将会加速货物的流通,让商业更加繁荣。

  而集装箱对世界最大的改变,是对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十七世纪的世界环境和后世不同,大明想要促进全球化,则必须要保证自己在全球都有足够的领地进行贸易。

  不然的话,那些广大的落后地区,都根本不会与大明来往,哪来的全球化。

  说一千,道一万,大明还是要借助大航海时代的东风进行不断的扩张,促进贸易的全球化,才能积累足够的资本来保证大明的持续强大。

第306章 大明牌“劳斯莱斯”、北方出事了(求订阅!)

  “对,就是这样。”

  朱克臧拿着工匠们刚打制出来的一叠从下到上逐次变短,又略为翘曲的钢条,满意点头。

  “再将弹簧片的中间铆合,隔半尺再加一个铁框固定。”

  “是,小的这就去做。”为首的工匠忙应道。

  零部件是昨日便打制好的,几名工匠熟练地在钢条上打孔、铆接、安装固定框架,一支八十厘米长的钢板弹簧很快便有了雏形,与后世汽车上常见的减震装置颇为相似。

  大明制造总局的工匠们多少都认识点字,能看得懂工业图纸,也经过工艺标准化的训练,但朱克臧这个微操帝,还是有点不放心。

  于是,朱克臧手把手地指导了他们两天,大明第一根车用减震簧很快就有了眉目。

  当然,这是给马车用的。

  其实这钢片减震簧结构非常简单,就是把几层钢片铆合在一起,并留有一定翘曲度即可。

  熟练的铁匠一天就能打造出好几副来。

  不过这东西虽然简单,却是后世之人经过反复改进才优选出的最佳结构,在十七世纪时根本还没有出现过,绝对属于这个时代的高精尖科技。

  另外钢片减震簧对材料要求也极高,若用普通的铁来制造,不但弹性极差,而且用不了多久便会折断。

  朱克臧为了打造这东西,还专门令人从承天府炼钢厂运来了优质的钢材,才解决了材料问题。

  在工厂另一边,工匠们正在安装一只带轮子的“大木箱”,工作显然也已进入了尾声。

  那木箱前面装有车辕,轮子有半人来高,正是一辆马车的车箱。

  与大明时下常用的两轮马车不同,这车有四个轮子,通过两根轴安装在车架上。

  最为独特的是,这车架前后各自分开,用一根纵轴连接在一起,车子的两个前轮能够沿着这根轴左右摆动。

  这是一辆标准的四轮马车!

  四轮马车比两轮马车有不少优势,比如载重量大了两三倍,不需要马匹费力维持水平方向的平衡,行驶平稳等等。

  不过由于四轮车在转向的时候左右两侧车轮的转弯半径不同,如果将车轮直接安装在车厢上,就会造成转向时外侧车轮卡在地面上的尴尬状况。

  好在这个问题用个简单的车架转向结就能解决,通俗说来,就是将前车轴独立分开,用纵轴连接在车架上,转弯时前后轮独立偏转,转差的问题就自然消除。

  其实华夏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这种结构的车子,多用作大型货运车。

  不过由于两轮车对起伏不平的道路适应性好,加上造价低廉,两轮车始终是东方人的首选,以至四轮车的转向结构也逐渐失传了。

  朱克臧此次出于迁都和运货的需要,便抽空带工匠们试制了四轮马车。

  对了,集装箱早已在黄履庄的主持下,研制成功,新款四轮马车,就是为了适配集装箱才开始研发的。

  在运送重型货物及节省马匹体力方面,四轮马车都有不小的优势,若能趁此机会开始大量生产,以后在军事后勤方面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且朱克臧的四轮马车还有远超西方的“黑科技”,那便是减震簧和橡胶车轮。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马车都是木头车轮,直接用车轴安装在车厢上,加上没有柏油马路,行驶起来那个颠簸简直能把人震散了架。

  相比较起来,装有钢片减震簧以及橡胶轮胎的车子能过滤掉九成的颠簸,虽然仅是实心的软橡胶轮胎,但乘坐舒适性绝对“秒杀”这个时代任何一辆马车。

  加上四轮结构在水平方向本来就比较平稳,车体也更为宽敞,就算作为“轿车”,也是不错的选择。

  可以说,他令工匠们正在打造的这种马车就是新大明的“劳斯莱斯”!

  当然,四轮马车也有自己的劣势,那便是通过性不如两轮马车。

  不过这车子的主要是面向大城镇的“豪华车”市场,在繁华城市中使用倒也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此外,依照朱克臧的大明基建规划,往后会将驿道按照“高速公路”标准改建,那么四轮马车可以一展拳脚的范围就更大了。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朱克臧自小便听在耳中,便捷的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支点,他对这方面绝对是不吝投入。

  铁路已经在夷州岛比较完善了,但引入华夏大地成本太高,不如先建设公路。

  可以想见,若干年后,大明土地上“铁路”加“高速公路”遍布,不论是工业、商业的发展,还是兵力及后勤调动,甚至通讯、旅游等方面,都将会受益于此而变得十分便利。

  朱克臧正叮嘱了工匠如何将减震簧安装在车架上,便有侍卫来报,“禀皇上,承天府的工匠们现已入城。”

  “总算到了。”朱克臧现出轻松的笑意,人手总算到位了,先前迁移过来的工匠人数少,完全不够用。

  “让他们安顿一下,便来这里一起造马车吧,样品早就给他们备好了。”

  应天府给制造总局的地盘,就是原先的南京军器局。

  南京军器局规模虽大,但仍是旧式手工作坊的模式,与大明的“先进生产力”显得格格不入。

  朱克臧考虑承天府往后应该没什么军事压力了,便干脆将大明制造总局的技术骨干全都调来应天府。

  以南京军器局连绵近四里的工棚和超过三千名的工匠,一旦完成工业标准化改造,必能爆发出恐怖的产能,差不多他一家就能担起大明七成的武器制造工作。

  待传令的侍卫离去,李老太监又端了茶过来,“皇上,休息一下吧。这已到了晌午,您看是否先返回皇宫用午膳?下午还要赶去船厂那边……”

  “回皇宫?”朱克臧皱了皱眉,皇宫城东,龙江宝船厂在北面,一来一回太浪费时间了。

  下午,他还要龙江宝船厂视察工作,这个宝船厂可不简单,是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宝船的“出生地”。

  “不必麻烦,就地吃饭即可。”

  就在朱克臧准备去吃饭的时候,随即又有侍卫捧了火漆封口的信筒交给朱克臧,“皇上,这是锦衣卫刚送来的情报。”

  朱克臧一打开看到内容,笑道:“哈哈,北面又有乐子看了!”

第307章 歇斯底里的康熙(求订阅!)

  1684年四月,孝庄太皇太后病重,康熙得知消息后,立马赶到了祖母身边,寸步不离的守候左右,更是亲自服侍孝庄吃药。

  然而,在辐射夜明珠的帮助下,孝庄太皇太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症状从最开始的恶心呕吐,到自发性的出血。

  而孝庄的皮肤,因为长时间暴露在夜明珠的辐射下,皮肤浅表细胞损伤,日复一日,皮肤出现水疱及类似于晒伤的表现,形成溃疡类症状。

  更为恐怖的是,随着辐射时间的加长,辐射可对她的毛囊和毛发产生损伤,导致身体各处地方都出现了脱发的情况。

  眼看御医束手无策,康熙带领着国公大臣步行到天坛为孝庄祈福。

  在诵读祝文时,康熙一度情绪崩溃,痛哭着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寿命延续祖母的性命。

  然而生死有命,辐射之下,众生平等。

  没过多久,孝庄太皇太后还是撒手人寰,原本应该是1688年才去世的孝庄,提前死了。

  大清慈宁宫,孝庄弥留之际,对一直守候在身边的康熙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也!”

  孝庄口中的太宗文皇帝指得是她的丈夫皇太极。

  “汝皇父及汝”分别是孝庄的儿子顺治、孙子康熙。

  字里行间,孝庄指明了自己的落叶归根之处,她要求康熙在孝陵附近选择一块吉地安葬自己。

  这个孝陵指得是顺治的陵墓,坐落在河北遵化,是清东陵中第一座帝陵。

  这也就意味着孝庄要求其孙康熙将自己埋葬在儿子身边,不与自己的丈夫皇太极合葬。

  在古代,安葬死者是“五礼”之一凶礼的基本内容,母陵陪子陵的现象前所未有。

首节上一节171/5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