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252节

  “什么,大清亡了,皇上投敌了!”

  官员们被雷得外焦里嫩,他们还没投降呢,怎么皇上先投了?

  这些日子山东各道各府的官员都来到了济南府,济济一堂,全是山东巡抚的钱珏把他们从各地邀请而来的。

  钱珏此人背景绝不简单,1677年的举人,凭借举人入仕,不到十年时间就做到山东巡抚,可见一斑!

  一般来说,生员考中了举人,那就已经成为了朝廷的候补官员,这也就是范进考中秀才时并不如考中举人的时候那么失心疯的原因。

  更有考中举人之后,朝廷就会免除你家里400亩土地的租税,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削尖脑袋要考科举的原因。

  其实,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有了举人入仕的先例,海瑞就是以举人入仕做到了一省巡抚,但举人入仕一开始能做什么官,可就大有学问了。

  举人入仕,一开始能做的最高的官,那就是七品知县。

  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被认为是祖坟冒青烟,运气好到爆了,因为举人能担任从九品的县教谕、训导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大多数的举人入仕都是从不入流的县典史做起。

  而钱珏恰恰一入仕就是七品知县:陕西泾阳知县,以汉人身份仅仅十年时间就爬到山东巡抚正二品官的位置,如果没有什么背景,绝对不可能。

  度娘上对此人的情报寥寥无几,可能是太不出名了。

  但有一点需要高度重视,历史上纳兰明珠1688年被罢黜,而钱珏在1691年以徇私名义被扳倒,十分符合后台倒了,墙倒众人推的场景。

  这次聚集众官员,钱珏说是布置抗明大计,但是当山东各地的官员赶到济南之后,却是什么计都没有。

第453章 臣等欲死战,奈何.......

  聚集完人后,钱珏只是让人好吃好喝招待着大家,又说要向皇上请援兵,又说要全力备战。

  隔三差五的,钱珏就巡视济南府城的驻军,然后他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修了一个征兵碑,鼓励济南府的老百姓多多响应朝廷号召,自愿加入绿营,提倡士绅们自行招募乡勇,保家卫国。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钱珏调子唱得很高,但始终不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比如鼓励招兵,他不搞定粮草和军饷,甚至连武器都不负责,山东上下那是急得要命呀,就他钱珏一人悠哉悠哉。

  有心人分明看出来了,这钱珏不像是庸官,肯定思想出了问题,想要投明。

  但苦于没有实际性的证据,加上人家的后台是纳兰明珠,朝廷的重臣,谁也没敢戳破这一点。

  钱珏不急,大明却不跟山东拖,朱克臧走后,汪显武全力肃清苏北,日前正在围攻徐州,徐州岌岌可危,距离被攻陷的日子屈指可数了。

  正所谓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

  徐州历来是战略要地,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水陆交通便利。

  南宋之前,北面和东面有泗水环绕,沿泗水北上可达曲阜等地,南下可达淮阴,西面有汴水往西可达洛阳,水路运输在冷兵器时代是比陆运效率更高的方式。

  徐州的战略地位显而易见,占据徐州有利位置,北上可击齐鲁,南下可一扫江淮,西进可争霸中原。

  可谓南北锁钥,东西要冲,据史料记载从古到今徐州一带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近四百次,徐州正是因为地处战略要地,颇受战乱之害。

  而现在徐州眼看就要被攻破了,徐州北边邻居兖州知府张鹏翮,记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隔三差五的派人来济南府求援,可是钱珏却一概不理,根本没有任何回音,要不是明军如鲠在喉,张鹏翮早就提刀过来把钱珏这个王八蛋砍了。

  兖州知府张鹏翮跟钱珏不一样,他是一个比较正派的官员。

  如果没有朱克臧穿越,他会历官五十余年,因为立志远大,以身许国,品行高尚,作风严谨,一生精覃,清操自矢,才干非凡,政绩卓著,所以名满天下,时称“贤相”、“清官”,最后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无出其右”的清官。

  然而,如今他却面临生死存亡之秋,一旦明军攻破兖州府,作为大清的汉臣,他需要尽忠,以死殉城,民族的大义又似乎投靠大明也无不可。

  而在兖州城被攻破之前,道德约束他必须尽全力保住兖州。

  钱珏却浑然不管兖州死活,每天只是和底下的心腹吃喝玩乐,一副过把瘾就死的态度。

  所以被钱珏招到济南的地方官,大多也是混一天算一天,少数几个有良心的,已经偷偷准备好了上吊绳、鹤顶红,准备临难一死报君王了。

  毕竟大清治国数十载,决心对抗大明的顽固派,总归还是有的。

  但是“大清亡国、康熙皇帝投敌”的消息一出来,这些顽固派也慌了,全都涌到了钱珏的巡抚衙门里面。

  他们还没抵达衙门的三堂,就远远的听见了钱珏在喷人:“本官瞠目结舌,我们这些当官的都还没投降,怎么当皇帝就先投降了?”

  然后就听见两个操着京城地道口音的人也开口附和起来了,其中一个还是个公鸭嗓子,听着就是个公公。

  “钱大人,你别有怨气,皇上尽力了,他带着大太监梁九功都上了景山了!”

  “对,我也看见皇上和梁公公上景山了,但是后来两人又哭着下来了。”

  “为什么下来?难道不应该吊上去吗?”

  这是钱珏的话,一听就是大清忠臣啊!

  “还不是因为景山上的歪脖子树都叫人砍了,皇上找不到地方上吊!”

  “借口,都是借口!”钱珏怒吼道,“要上吊找根房梁就行,又不是一定要挂树上的!”

  “皇上都投了,叫我们怎么办呢?”钱珏大怒,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架式。

  “皇上说诸位自行决定,该投的投,反正他已经投了。”一个公公嗓说道。

  几人一唱一和,外面的官员们都听傻了,这是可以自由投降了?

  他们活这么久,从来没听说过,投降自由这一说法啊,实在是有违“君子”之道。

  钱珏早就注意到有人来说,他也不说话,干脆就拿着那份降表抄本大步走了出了,然后举起大明做的假降表,大声对外面的官员道:“诸位都知道了吧?大清亡了,咱们的康熙皇上,他投降了!这是降表,是用满汉双语写的,还用了皇帝之宝,还是宫里的公公和御前侍卫送来的,错不了的大清已经没了!”

  院子里面官员全都傻眼了!

  皇上降了!

  皇上怎么能降呢?

  皇上都降了,那下面的人还怎么降?

  这都没法和大明谈待遇了。

  这些官员普遍认为投降大明不能白投降啊,要是待遇差,还不如一死了之,得个忠烈名声。

  为什么明末那么多士绅投降鞑清。

  直接原因就是鞑清给的待遇好,明朝这烂税制都揭不开锅了,自然大批人员叛逃。

  就算是捞了很多钱的贪官一怕被宰了发军饷,二怕被李自成拷掠,所以自然喜欢投靠鞑清。

  深层次原因就是科举制度塑造了“庶族地主”,他们的利益核心之一就是科举制度。

  有这个制度,他们这个群体就始终能当官,至于给谁当官,皇帝姓什么,不重要。

  只要你认科举就行,鞑清为什么在末年那么快被各地抛弃了?

  因为废除了科举,各地大地主、乡绅和各级官僚都进入了“谘议局”,这么个部门你说他权力来自哪里?

  皇帝是个娃娃,八旗早不行了,科举不考了,那么干脆自立得了。

  如果鞑清入关时坚决废除科举,那么有奶便是娘,有孔就得跪的地主们,就要让鞑子们知道什么叫“一寸河山一寸血”。

  扯远了,现在的山东官员心急如麻。

  大清国也没了!这大清国怎么说没就没了?

  国都没了,那大家伙儿现在算哪一国的人呢?

  大明的人吗?

  如算是大明的人,那就没法子叛大清国,也不能去殉大清国了......

  对了,大明的科举好像有点难咋办?

  咱们一群人只会八股,不会真儒和格物致知,和南方士绅斗,劣势很大啊!

  大家伙正傻眼的时候,钱珏已经开口了:“诸位,本官本来还想和你们一起带兵上京去勤王的。可现在皇上投降了,大清没有了。那现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无非就是三条路!”

第454章 大清挖黄河、水淹七军!

  “诸位这三条路,你们看着选吧!”

  钱珏郑重其事。

  “一是为大清殉国,虽然晚了一点,但是真的想不开,本官也不拦着,毕竟诸位当中还有一些是满洲官员。”

  “二是弃官而去,济南离威海卫不远,诸位大可到威海卫乘坐荷兰船渡海而去,但有一点需要提醒诸位,现在海外各地大多是大明土地,最好就逃去欧罗巴!”

  “三是安守本职,等着大明朝廷派人来接管地方。到时候也许会给咱们安排一个小一点的官,再不济也就是丢官回家吧!”

  钱珏倒是给底下的人安排的明明白白,而且还特意提醒那几位满人官员......殉国趁早,跑路也要趁早!

  这样的上司,还真是周到和贴心啊,底下的官员还能说什么呢?

  惟一的缺点就是,第一条是死路,第二条肯定要被加荷兰人胡里奥送去澳洲挖矿,第三条生死不明,属于是赌一把,但不管咋样,只有这三条路了。

  话音一落,钱珏便急匆匆地走了,因为他手里有一封纳兰明珠给他的密信。

  能从被大明收服的京城送出密信,那说明了,他的靠山还没倒,信里的内容他大致猜到了,无非就是让他配合大明罢了,但有了这封信,他钱珏就是拨乱反正的新朝功臣!

  ......

  皇上投敌,大清没了的消息,风一样的开始在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淮北等处传播开来了。

  而且这还不是什么小道消息,而是用明发上谕的形式发出去的降表抄件,满汉双语,还用了皇帝之宝,虽然这个大清皇帝之宝看上稍微有点瑕疵,但是送抄件的公公、侍卫都对,降表抄件上的满文也没有问题。

  还有一些警惕性比较高的官员还跟着送抄件的公公、侍卫,还有随行的护军打听京城的事儿。

  打听到的事情都很可怕!

  首先京城肯定是沦陷了!

  不仅京城沦陷了,连附近的天津、永平、遵化等州府,也都沦陷了。

  其次,康熙被俘也是肯定的!

  不仅送降表的公公、侍卫、随从可以证明,飞快跑路的旗民旗奴或是在北京营生晋商,也都亲眼看见或是听人说起他们的皇上被装在一个笼子里面运出京城!

  于是,大清治下彻底乱了,所有官员都在准备自己的后路,只有少数顽固派还在硬撑。

  比如大清名臣、水利专家、河道总督靳辅,汉军镶黄旗人士。

  从1677年开始,他便专门开展治理黄河的任务。

  他一听到大清没了的消息,做的第一件就是会同地方官吏,督兵赶到徐州府的砀山。

  为什么来这里呢?

  因为砀山小地方大历史,地理位置险要。

  史书上对它的描述是这样的:芒砀山雄屹与前,黄河襟带于后,古为汴京齿唇,徐淮门户,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冲之称,是安徽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

  1168年,南宋将领杜充为了阻挡金军南下,导致黄河决口,致使黄河分流,其中一支直奔单县之南,虞城、砀山之北,这就是黄河流经砀山的开始,从此以后,黄河和砀山的命运紧密地相连,开始了风雨飘摇的日子。

  为了攻击明军,竟然不顾徐州数十万百姓,悍然决口黄河砀山潘龙集段,水淹整个徐州府一带的水系。

  幸好,此时已经过了雨季,不是河水最为充沛的时候,但毕竟是黄河之水决口,哪怕是小决口,依旧将本就低洼的整个徐州府一带淹没。

  幸而锦衣卫提前探得消息,再加上大明皇家海军派出了一些小船只支援,才使得汪显武的北伐大军损失不是太惨。

  北伐大军被洪水吞没近一千五百余人,军粮损失惨重,实乃新大明讨伐大清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

  最为惨烈的是徐州府城外、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镇、村庄里的百姓,有上十万人家园被毁,上万人被洪水冲走,数千浮尸水面,而徐州府城内,幸得城墙阻挡,水势上升较慢,但也死伤数千人。

  一时间,整个徐州府一带,尸横遍野,处处哭声。

  而且,最关键的是,粮食没了,洪水退去之后,马上便面临着饥荒和瘟疫,只怕到时死的人还要更多。

首节上一节252/534下一节尾节目录